|
作者:魏蓝 来源:经济观察报 添加日期:15年06月23日
随着地方经济半年报的临近,天津能否超越广州成为第三城的将再次引发关注。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天津与广州GDP相差仅不到60亿元的基础上,天津能否在上半年实现这一历史超越成为关键节点。
如果按两地今年一季度的GDP总量和增速来看,天津完全有望在上半年实现超越:一季度天津GDP总量达到3709亿元,同比增长9.3%;广州GDP总量为3768亿元,仅比天津多59亿元,而增速只有7.5%。
即便是以全年的数据来看,天津同样保持领先,2014年天津GDP增速达到10%,而广州为8.6%,并且天津已经是连续8年在速度上领先广州。以至于有广州当地媒体预测,按照目前趋势,原定天津2019年才能超越广州的预期有可能今年就兑现,广州压力山大。
其实,相对于两个城市每年过万亿的经济总量而言,几十亿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天津经济总量超越广州已成为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再去探讨具体数字的差距也已经意义不大。
对两个城市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字变化是否会对各自的城市地位和格局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广州是否会被挤出“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之列,天津是否会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三城吗。能否夺回第三城这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名号,对天津而言意义不同寻常。
1989年,正是广州经济总量超越天津,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城市版图中江湖老三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经济高地。计划经济时代曾广泛被使用的“京津沪”概念,从此被“京沪穗”所取代。加上随后崛起的深圳,中国的一线城市格局逐渐定格为“北上广深”。而被超越之后的天津则越滑越远,一度在二线城市中也归于寂寂无闻之列。
天津的再次勃兴源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作为继深圳、浦东之后,第三个被列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龙头区域,滨海新区的开发尤其是以央企为代表的资金聚集将天津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将其带离了在二线城市中下游苦苦挣扎的泥淖,也让其具备了向一线城市冲击的实力。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正是20多年前老对手、如今在一线城市中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的广州。2009年6月,广州市社科院在《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2008年广州的GDP突破8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内地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但在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上的排名已低于香港、北京、上海和天津。
曾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公开化,他在广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说,“今年广州的GDP应该可以超过9000亿元,到2010年突破万亿也没问题,但我隐约地感觉到,在广州过万亿后的一两年内,天津的经济总量可能赶上广州。”
天津方面自然是积极回应,两地专家学者也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各自解读。其后在两地每年公布GDP后,媒体都会对两地日渐缩小的差距做一番比较,第三城之争也日渐成为两个城市之间的年度例行话题。
不过,总量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城市地位的必然更迭。决定一个城市地位的是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天津想要跃居第三城,对手并不仅仅是广州还包括深圳。在中国当下的城市格局中,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格局已维持多年,其中北京、上海的地位最为稳固,中长期来看也难有撼动者,反倒是广深这两个同省兄弟的地位颇为微妙。
事关内地城市的各种排行榜中,深圳超越广州已成趋势,“北上深广”的城市格局有望将成为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的新常态。如果说过去天津渴望跻身第三城的对手还是广州的话,那么从当下的趋势来看,天津争夺第三城,某种程度可以看作是与深圳的直接交锋。
把天津和深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天津相对深圳同样保持了速度上的优势,但在产业竞争力、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人才、总部经济、大企业聚集水平、城市影响力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产业竞争力为例,作为北方地区的工业中心,天津的大企业、大项目对城市风发展拉动明显,其工业总产值已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但深圳在通讯、电子、机械乃至汽车工业方面拥有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并培育出了华为、中兴、比亚迪(62.20, 0.30, 0.48%)等足以代表中国制造的本土品牌。因此天津虽然在总量上领先,但产业的可持续及影响力上,深圳显然更优。
其次,作为最早的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圳在过去30多年间创造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不仅释放了深圳活力,也为全国树立了样板。即便在最近,深圳的创新力度有所减缓,也依然在诸多改革领域走在了最前列。
反观天津,自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拿到了诸多让其他地区羡慕的“先行先试”权之后,到目前为止还少有在全国叫得响的机制、体制创新。即便是天津本地干部也承认,这个城市还过于保守。
其实在两个城市的直接对比中,天津除了在经济增速上明显领先、经济总量日渐逼近之外,其在诸多单项指标上依然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间。在两个城市的直面竞争中,天津想要荣登第三城的宝座,不仅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足够的城市影响力,面向全国的辐射力、创新力。
当然,天津之所以竞争力偏弱也和其所处的区域格局有关,虽然京津冀是全国较早提出一体化的区域,但无论是和广州、深圳所在的珠三角,还是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经济互补性和关联度要差很多。因此,天津是靠一座城市的孤军奋战在和背靠一个区域的龙头城市竞争。
对天津而言,一个重大利好是其所在区域的格局正在重构,并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顶层设计来达成分工协作的经济区。在这一区域中,天津有了更广阔腹地和腾挪空间,尤其是随着北京向外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为天津提供了更多可供吸纳的资源要素。
如果说滨海新区十年大建设为天津做大提供了可能,那么借此次区域经济重构,天津就应抓住机遇努力做强。除了围绕京津冀规划中“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定位进行深耕细作外,还应该在吸引人才、聚集资本、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下足功夫。
依靠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国资为主的大项目投资可以迅速做大天津经济,却堆不出一个处于中国一线城市行列的第三城,天津如果想重温计划经济时代的“京津沪”的美好时光,至少应该在局部领域走在京沪之前,一个简单的参照是,当从京沪流出的创新人才将天津作为首选地而不是深圳时,天津离第三城也就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