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ICHARD19849 于 2015-4-30 10:22 编辑
工程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长沙市火车南站站前东广场工程
(2).项目承办单位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3)、 项目选址
长沙市火车南站站前东广场工程场地位于长沙市雨花区高铁新城火车南站高铁主站房与红旗路(待建)之间,紧邻武广高铁站主站房东进出口大厅(待建),东广场北起支路二(部分已建)南至支路三(待建)总长550m;西起高铁主站房东至红旗路(待建)。
(4)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长沙市火车南站站前东广场工程:东广场北起支路二南至支路三总长550m;西起高铁主站房东至红旗路,规划净用地面积74755㎡,总建筑面积160897㎡。
整个东广场分为两大部分:地下静态交通及换乘广场、地上疏散及景观广场。
地下部分:
负一层为换乘广场,由室外下沉广场及各类交通换乘区间组成,包括公交、社会停车、出租车、大巴停车。设计标高面为32.00m,总建筑面积144197㎡。
负二层、负三层主要设置为与高铁相配套的社会停车库及相应设备用房。
地上部分:
设计标高主要为38.50m,主要功能为人流疏散及休闲景观广场。广场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两层地景式铺助用房。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交通设施、泵站、桥梁、综合管线、幕墙工程、亮化工程、交通引导工程等。
工程总投资147530.2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17571.77万元,其它费用10358.76万元,预备费用13112.88万元,贷款利息6486.88万元。(贷款利息按三年建设期考虑,65%贷款,利率为6.55%;)。
站前广场方案设计
2.3.1 总平面布置
东广场规划净用地面积74755㎡,总建筑面积160897㎡。整个东广场分为两大部分:地下静态交通及换乘广场、地上疏散及景观广场。
地下部分:
负一层为换乘广场,由室外下沉广场及各类交通换乘区间组成,包括公交、社会停车、出租车、大巴停车。设计标高面为32.00m,总建筑面积144197㎡。所有换乘区间布局均围绕国铁东出站广场布置,以红旗路下穿道与周边辅道组织车行流线,内外均为立体方式组织流线关系,做到人流、车流不干扰不交叉。负二层、负三层主要设置为与高铁相配套的社会停车库及相应设备用房。
地上部分:
设计标高主要为38.50m,主要功能为人流疏散及休闲景观广场。广场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两层地景式铺助用房,满足站场站务及服务功能需求。
交通组织设计中采用高架进站系统和地下广场将进出站人流与车流完全分离,主要车流集中在地下停车区及其专用通道、辅道上,将地上广场设置为人流集散与景观,人车分流的同时,也为地上广场景观提供了最优的条件。
2.3.2广场设计交通组织
整个东广场的交通车流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
分别为标高为42.75m的高架进站车流,标高为38.00m左右的地面车流以及标高为31.00m左右的地下车流。
设计中利用高架进站系统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离,将地面设置为人流集散与景观广场,人车分流的同时,也为地面广场景观提供了最优的条件。各部分换乘空间、停车场均位于地下,并以红旗路下穿道与周边辅道组织车行流线,内外均为立体方式组织流线关系,做到人流、车流不干扰不交叉。
(1)、车流组织
东广场周边车流线组织延续长沙火车南站整体交通规划的布局,通过红旗路、新花侯路、支路二、支路三形成逆时针循环,确保车行交通的顺畅与合理性。
三个层次交通车流中,地下车流关系最为复杂,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地下车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社会车、大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车流。
1)社会车车流
社会停车库位于整个地下广场负一层北端及负二、负三层,总建筑面积为124901㎡,共可停车2600辆;社会停车人行步行距离较长,距出站广场约为70m,出站后须经过下沉绿化广场进入各自库区。在车流组织上则全部采用立体交通的形式,在地下组织车流。进库车流由红旗路地面层进,由负一层北段专用辅车道出,明显的主出入口设置方便市民识别方位和进行引导。
2)大巴车车流
大客车位于负一层北段靠近磁浮站房处(标高31.5m),建筑面积5000㎡(包括室外部分),可停26辆大客,基本满足近期车站扩容使用要求。
3)公交车车流
东广场公交车候车区(标高32.00m)位于出站广场南侧,直接与出站广场相连。可做到风雨无阻。建筑面积10400㎡,设12条公交车线路。可备班侯车44辆。结合西广场公交站整体可满足沪昆专线建成后的公交停车需求。
进出站人流位于靠出站广场一侧,完全保证人车分流。车流则通过南向辅道组织,不进入站前广场。车流由南向地面辅道进,南向支路出。
4)出租车车流
出租车候车区位于标高31.50m出站广场东南侧,紧临公交换乘区设置。设有专用溢出车道 建筑面积11300 ㎡,共可同时停车120辆。车流由新花候路下穿道或广场地面南端辅道进入,单进单出。
出租车落客区位于42.5m高铁站进站平台,进出车流均由高架辅道进行组织。
(2)、外部交通及优化
武广新长沙站东广场建成后,新花候路、支路三、红旗路、支路二交通组织采用地面单行线逆时针方式,新花候路和红旗路的过境交通通过高架桥和地下通道解决。
1) 红旗路交通优化
红旗路东半幅采用单向三车道半幅高架桥与东广场进站高架相连,此高架桥的交通功能为红旗路南往北的过境交通通道和进出东广场进站平台通道。
2)新花侯路交通优化
目前武广西广场已建成运营,新花侯路的交通组织形式为地下层交通和地面层交通,过境交通通过地下通道通行,进出西广场通过地面层通行。
新花侯路存在的问题:从新花侯路进出西广场的车流需在支路二和支路三地面层交叉口通行,该两处交叉口设置了信号灯控制,因此加长了车辆等候时间,容易造成拥堵。
新花侯路交通优化:为了缩短旅客进出西广场行程时间,防止交通堵塞,建议新花侯路在西广场路段参照红旗路的交通组织方式在西半幅道路设置半幅高架桥与西广场进站平台连接,通过高架桥进出西广场进站平台能避免地面层交叉口的信号灯,交通顺畅。
3)周边路网交通优化
目前进出武广高铁西广场主要通过长沙大道(机场高速)、香樟路和新花侯路,新花侯为目前进出西广场的唯一通道。
现状新花侯路在长沙大道口及香樟路车流量大,经常拥堵,东广场建成后将继续增大长沙大道和香樟路的交通压力。
为缓解长沙大道和香樟路的交通压力,建议红旗路与机场高速交叉口利用现状匝道及跨线桥,将该交叉口改造成菱形立交,实现红旗路与机场高速的互通,分流新花侯路的交通压力;在湘府路与红旗路交叉口远期设置全互通立交,缓解城南进出武广的交通压力。
(3)、人流组织
东广场人流换乘关系主要包括国铁人流与社会车、公交车、出租车、大巴车、地铁、磁悬浮的无缝衔接。
设计方案围绕32.00m出站国铁出站广场进行人流换乘组织。为了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换乘区域,在设计中着重强化分区的合理性和标志标识性:
1)、主要换乘功能分区均围绕出站广场平层设置,避免出现旅客携带行李上下长距离奔波造成的不便;
2)、在出站广场显著位置设置“换乘带”,所有换乘方式均可经由换乘带指示引导到达;
3)地下出站广场容易混淆人们的方向感,设计中围绕出站广场设置大面积开阔的下沉广场,并在南北段结合竖向交通设置带有显著标志性构筑物的下沉式庭院,通过自然光线的引导、人性化的设计,解决困扰大多数旅客出行的寻路难题。
2.3.3 建筑设计说明
(1)广场设计平面布局及功能组织
23.5m标高(负三层)、 27.50m标高(负二层)主要为社会停车区及设备用房。考虑31.00~32.00m标高(负一层)为设计重点的换乘集散区。围绕整个出站广场层,分别布置社会停车场、大巴车停车场、出租换乘区、公交换乘区等主要换乘功能空间。
38.00以上标高建筑部分由景观广场和南北段辅楼组成。辅楼采用地景式建筑,局部两层,主要满足站前广场配套办公与配套服务功能。
本次武广铁路配套工程的长途站部分不包含汽车保养、维护等功能区设计,拟将这些辅助功能放置在临近地区周边地区。
地面建筑部分造型设计以尊重长沙火车南站站房建筑为出发点,造型力求简洁舒展,体量适中,可作为长沙火车南站两侧亮丽的风景线。
为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在广场形态组成上以水文化为主题,宛如河道般流动的玻璃光带,如浏阳河九曲十八弯般发散的绿化广场人行步道,使东广场以最独特的形式展示在每个旅客眼前。
整个广场以“湖湘水韵”为广场构图形态,以叠水浅草坡为构图中心,彰显特色广场主题。
南北两侧设置辅助功能用房,采用与主站房相呼应的波浪式地景建筑形式,力求整个广场与主体站房实现均衡协调,通过简洁舒展的建筑线条效果形成各自明显的标识性,给旅客留下独特的建筑印象。
设计中随处可见奇异而流畅的线条,有的已经凝固,有的似乎还在流动。像是一首音乐,又像是一幅画,人们在其中感受着优雅的建筑形体带来的美感,也享受着与自然一体浑然天成的乐趣。
考虑到地下停车与商业空间面积很大,在地面广场中部、南北两侧设置大型下沉绿化广场,满足人流疏散与消防要求的同时,也丰富了广场的竖向空间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广场景观。
地下部分出地面疏散口部采用玻璃与石材相结合的处理方式,精致细腻的交接处理使每个出口都可以成为广场的一处雕塑景观,同时加入夜景灯光照明的效果,使之成为广场新的亮点。
2.3.4 无障碍设计
(1)、人行区
考虑残疾人使用要求,方便残疾人在本交通枢纽工程中方便的换乘,在所有高差变换处,均由坡道连接,正面坡道均不大于1:12,且宽度大于2.4m,并在人行道上连续设置为视力残疾者引路的导向触感盲道和带圆点的提示前方障碍的提示盲道,宽度0.13~0.6m。在从出站广场通往人行景观广场的大台阶边设置两部专门的残疾人楼梯牵引机,并在其它高差变化大且无坡道处设置专门的残疾人升降梯。确保候梯厅深度均大于1.8m,电梯门洞大于0.9m,轿箱深度大于1.4m。宽度大于1.1m,轿箱正面和侧面均设0.85m高扶手,并设带盲文的选层按钮。
(2)、楼梯、坡道
公交换乘区中人行天桥至上、下车平台处,设置坡度为1:12的斜坡,并在楼梯坡道两端设置为视力残疾者导向的提示盲道;楼梯坡道两侧设置和方便轮椅、拄杖使用者的扶手。梯道踏步和坡道表面采取防滑措施。
(3)、公交换乘区
提高候车、下车区台面,使站台与车厢地板处于相同高度,方便残疾人上落,并建议采用无障碍公共汽车。
(4)、残疾人专用车位
在社会停车场的一区和四区,31.00m标高处停车场最靠近出站广场位置。各设置4个残疾人专用车位,其它车辆不得合用,并在两停车位之间留出1.5m的轮椅通道。
(5)、公共卫生间设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内设有带扶手的坐式便器,门隔断为外开式,大小确保轮椅进出。
施工进度安排
为保证工程质量,应以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为辅。
本地区气候为常年湿润气候,无霜期较长(1年280天至300天),一月份平均气温5~6℃,暑热期长,气候条件对施工影响较小,工程可按22日/月计,计划安排2015年4月~2017年4月2年时间建成,其实施计划进度安排如下:
2015年第2季度完成立项报告等前期工作。
2015年第3季度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同时完成征用土地及拆迁补偿等前期工作。
2015年第3季度~2016年第1季度完成施工图设计,同时完成建设场地交通、供水、供电的三通一平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016年第2~3季度完成站前广场地下工程建设。
2016年第4季度~2017年第1季度完成站前广场地上工程建设及全部装修工程及完成室外配套工程建设的扫尾工作,同时完成绿化工作。
2017年4月完成全部建设工作并交付使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