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53|回复: 3

[经济] 十问株洲系列第十问:是城市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1 1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株洲网讯(记者 罗启心 策划 颜青春  采写统筹 叶新福  图片统筹 伍海涛  摄影 伍海涛  制图 王玺)

是城市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城市?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在株洲并不算长的城市进程中找到答案。短短60余年间,株洲从一个只有7000人口的小镇,成长为拥有390万人口的大市,它的每一次巨变,都在验证五个字:火车头精神。

60多年后,株洲人引以为傲的“火车头精神”还在吗?它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转型升级,固然需要政府主导,干部表率,但更需要每一个株洲人的主动作为。发展,不需要聒噪的评论员,不需要冷漠的观众,需要的是大批战斗者。

又一次,这座城市的未来走向摆在了株洲人面前,你我该做点什么,该如何负起应有的责任?                  

——题记(代“十问株洲”结语)

A

如何理解“火车头精神”?

提到株洲精神,人们会想到火车头——无论是百年株洲老站、动车高铁,还是喧闹的火车头广场,人们提起“北郑州、南株洲”的那股自豪劲儿,都在诉说着“火车头精神”。可身为株洲人,你真的理解“火车头精神”的内涵吗?你了解它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吗?

“火车头精神,就是从无到有地去创造,就是敢于走出第一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退休工程师梁钧颐说,“我这辈子,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梁钧颐一样,第一批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株洲。用“开拓者”更能诠释他们第一眼见到这座湘东小镇的心情。

面对一穷二白的株洲,他们劈山建厂、填塘修路,用青春在此扎根,用汗水浇铸车间……望着今日飞驰的高铁、林立的高楼、日新月异的城市,梁钧颐们可以无憾人生。

建市60余年,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GDP由1.2亿元增加到1000多亿元。中国南车、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南方航空等重量级大型企业在株洲诞生。

如果说株洲出产奇迹,不如说株洲人出产精神。火车和铁轨,把各地的人才带到株洲,又把株洲的物产输向全国,更产生了各种思想的交汇和碰撞。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株洲始终保持着一种海纳百川、敏于学习的开放姿态。在这种姿态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株洲人创造了无数项第一、无数个奇迹。

在株洲这片土地上,开创精神,从不缺乏。炎帝神农氏勇尝百草、击石生火,吴运铎负伤试制弹药、开拓兵工事业……一代又一代,创业、开放,成为株洲人引以为傲的历史。

B

我们的“火车头精神”还在吗?

然而,历史归历史。如今,株洲仍在前行,却是艰难爬坡。

看排名,2012年,株洲GDP总量在长沙、岳阳、常德、衡阳之后,位列第五,GDP增速和衡阳并列第九,位居长沙、郴州、湘潭、岳阳、常德、怀化、益阳、娄底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在湘潭、常德、怀化、娄底、衡阳、益阳之后,和岳阳、邵阳一起并列第七。

看创新,2月27日,2013年度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显示,在县市区类,全省10个县市区获一等奖,株洲没有。在产业园区类,全省15个得奖,我市仅1个,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二等奖。

看差距,与“老大”长沙比,经济总量的差距从1987年的1.68倍,到2000年的2.31倍,再到现在的3.64倍,标杆已远。与“老弟”郴州比,2000年郴州的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株洲的75%,而2012年达到株洲的86%,追兵已近。

再看外省,同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城市,苏州曾与株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到1987年,苏州人均GDP却高出株洲2倍,至2012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4.12倍,将株洲甩下不止一圈的距离。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吓一跳。株洲那曾经飞速转动的车轮,为什么逐渐放缓?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火车头精神”沦为一句口号?

我们是否过度沉迷于辉煌的历史片段,而忘记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是否喜欢用过去麻醉自己,所以容不下半点否定质疑,乃至自欺欺人?我们是否陷入地方主义,变得目光狭隘,与这座城市最初的包容开放背道而驰?我们是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致不愿改变、放弃思考?我们是否固步自封、排除异己,使得效率低下、体制僵化,甚至扼杀创新于襁褓?我们是否丢失了“火车头精神”?如果它还在,为何我们那么容易自我膨胀、沾沾自喜?

接受拷问的,有政府,有干部,还有从事各行各业的株洲人。

发问,意在求解。向自己发问,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一份理性、智慧。

C

面对城市发展,我们具备公民意识吗?

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提出要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并且明确要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并制定了“四大攻坚战”具体实施纲要。

站在转型升级的交叉口,我们总是等待城市先做改变,常常期望城市的管理者为她书写新辉煌,这种惯性的被动思维,显然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可曾想过,株洲家园的命脉,其实就把握在所有株洲人的手中,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才是株洲前行的主要推动力。

“如果不提高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城市未来发展或将付出高风险的代价。”中国社科院学者徐小杰如是坦言。

工业重镇如何重振雄风?向东向南,如何拓展城市新空间?产业聚集,如何打造“中国动力谷”?县域崛起,如何铺就全新版图?民营经济,为何没有“星火燎原”?两型考题,我们如何继续作答?体制机制,如何探出改革新路?第三产业,发展“短板”如何补长?机关效能,如何提速提质?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发问,强烈震动着我们旧有的思想格局、思维方式,也引发了无数有想法、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株洲人,为株洲建设发展重振旗鼓的激情。

“我是株洲人,我为株洲自豪。”龙泽是天元区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对于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两者应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但最重要的是,这里是我的家,我要发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为城市贡献一份力。”

所谓公民,通俗点,可以理解为主人翁精神。株洲“火车头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我们的主人翁身份。我们期待领导者再续辉煌时,我们或许该反思:如果以现代公民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身的行为取向,是促进了株洲的发展,还是羁绊了其前进的步伐?

可以这样说,一个城市的公民若失去了敢于突破思想障碍、勇于冲破旧有格局的改革创新精神,那么这座城市将没有未来。

D

传承、弘扬株洲精神,我们该做什么?

昨日的辉煌已然远去,株洲该为未来筹谋了。

“小富即安”是不是株洲人逐渐传染开来的通病?

创业容易守业难。作为株洲市区最为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群,芦淞服饰兴盛了许多年,却一直有店无厂,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芦淞区政府呼吁服饰老板们“个转企”,是为消灭小富即安的思想,更是为这一市场的未来存亡筹谋。然而,现实是,政府大力助推,“个转企”者却为数甚少,更多人选择停在原地、拒绝改变。

“如何找回株洲服饰的春天,需要芦淞服饰的老板们消除短视,勇敢迈出第一步。”湖南艺嘉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崇辉说,实现“个转企”后,他的产品成功进驻国内各大超市,企业也跻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市场恐惧”是不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人们的又一种通病?

以株洲物流为例,“这么多年,株洲还没有一家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业内人士直言不讳,“经过改制后,许多国有企业的物流虽然与原企业分离,但实质上仍然没有市场化,还是按计划经济时代规则办事,内部消化、统包统揽。”固守陈旧体制、拒绝市场化,严重制约了株洲物流业的发展,其后果是,株洲的物流综合成本平均高出周边城市20%。

“利益至上”是不是个人主义盛行下的新病?

城市建设中,在事关株洲全局发展和民生利益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中,总存在着落地难、进场难、推进难等问题。许多涉及民生的建设项目,也因极个别的拆迁户开出天价,迟迟难以落地。“在保障合法利益的前提下,个人若能体察大局,将大大减少双方消耗的时间、沟通成本,从长远来看,受益的最终还是百姓。”石峰区轨道千亿产业园田心片区征地拆迁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曾这样感叹。

最后看政府职能转变,新时期下,简政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已是势在必行。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机关部门又能否保持“火车头精神”的生命力,创新政务服务、建立高效制度,为企业、市民构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优质服务平台?

株洲发展,呼唤“火车头精神”回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和使命。新一代株洲人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光环里过日子,那么,在这场城市发展的接力赛中,株洲不但会落后更远,还会失去下一场比赛的入场资格。

是城市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城市?其实,改变之路就在脚下,只有390万株洲人合力同心、迈开脚步,这座城市才能抵达美好的未来。

株洲转折点回顾

第一阶段:

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株洲被列为全国8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

1956年,明确以工业基本建设为全市一切工作中心的方针,号召全市人民为“把株洲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而奋斗”。

第二阶段:

1958年-1960年,全国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整风运动、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热潮。

1959年,确立株洲市的工业基本建设有更大的发展,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基本建成。

第三阶段:

196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株洲要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崭新工业城市。

第四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地方建设工作难以开展,株洲的工业发展基本陷入停顿。

第五阶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市委召开“百厂会战”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兴办工厂、壮大农村社。

第六阶段:

1985年,株洲改革起步,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

1988年,制定“以开放对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等新政策,在湘江两岸建立全省第二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

第七阶段:

1988年,株洲第一座大桥宣告通车,河西进入开发期。

1992年,株洲掀起“下海”热,人们大胆尝试在沿江路开设商铺,形成商圈。

第八阶段:

1995年,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株洲国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株洲现象”广为传颂。

1996年,长株潭经济区研讨会在株洲召开,开创“长株潭”理论研讨的先河。

第九阶段:

2000年,迈出简政放权第一步,为创业发展营造环境,即不再具体管理企业,明确将9个专业管理部门改为“行业办公室”。

2002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启动,向公众打开服务窗口。

第十阶段:

2006年,株洲实施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努力建设开发、文明、繁荣、宜居的特大城市。

第十一阶段:

2011年,确立总体目标: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

第十二阶段:

2013年,确立要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总要求,要求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

“株洲人”看“株洲人”

个体户言女士

“株洲人的性格,就是拔尖、敢于创新。有了‘火车头精神’,就该走在前沿。”

公务员汪先生

“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提高文化素质,城市就能更文明,发展也会更快。”

机械设计师陈耀武

“株洲人热情、包容、接纳。我从娄底来,感到这里人与人相处非常融洽,我愿意在这养老,当一名株洲人。”

退休教师付斌秀

“我眼中的株洲人,时尚、豪放。时尚就是,反应特别灵敏,搞什么兴什么,什么都跟得上趟;豪放就是敢说敢做。”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1 13: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问其实写的实质内容不多!希望继续给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1 14: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专题蛮好的:我们为什么落后了?
为什么株洲这么多年,除了解放后引进的大型工业企业,市属工业企业没有发展起来?

株洲最早一个农村集镇,没有那些从上海、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引进的项目,带来的大批人才,是不可能具有现在的工业基础的。现在看看,不要说从工业发达地区引来人才,就是田厂、430、331厂的子弟都不愿意留下来。为什么?因为株洲现在的新老国企用不好人、留不住人,民企也一样。我有许多朋友,名牌高校毕业、外企甚至留学回到株洲的大型国企,且不说拿和工人差不多的工资,让人家坐冷板凳磨性子。这和沿海地区、周边城市能比吗?有的自己想做项目、开办企业,碰到的更多是冷遇。这能发展出本土创新企业吗?

所以,株洲市级工业企业能发展起来才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1 17: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问也全部问完了,希望政府从今年开始改变,别又是口头上的功夫,光说不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27 03:20 , Processed in 0.081469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