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30 1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性新兴产业五虎齐奔,一发冲天
如何开辟全市经济发展的“新蓝海”?首先破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列为五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划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升产业水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加以推进。
几年来,长春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结合实施“三动”战略,服务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跃升。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创建为企业服务的大平台,保障重大企业项目顺利落位,加大对企业资金保障力度,让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落位于长春,将新兴产业发展推向发展的制高点,使长春的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高层推动”、“央企合作”,是长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眼点。整合资源,把握重点,建立谋划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新模式。更加注重落实责任和创新方法,建立新兴产业项目保障机制。重点做好对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安置工作,确保投资引进产业项目保障新机制。重点结合目前长春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跟踪调查。
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在全市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化学材料产业规划、汽车产业配套发展计划;围绕轨道客车和装备产业发展启动了轨道客车配套产业规划、农机装备产业合作发展计划;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启动了生物产业园规划;围绕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启动了LED半导体照明项目规划、高分子发光OLED项目规划和软件外包发展KSP计划;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启动了风、光、电产业项目规划;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启动了稀土轻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有机发光材料产业规划等工作。同时,围绕产业,依据规划,实施针对性的叩门对接,引进战略投资合作者。促成了兵装集团、中航集团、国电联合动力、中国北车等一大批央企合作项目相继落户长春各大开发区,成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通过央企对接、央企走进吉林和500强发布会等活动,长春共签约项目121项,总投资2213.21亿元。
不仅如此,长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搭建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贴息专项,投入资金2100万元,争取到银行贷款14.6亿元,惠及企业55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春打造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全新支点,是长春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以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春正在趟出一条新时期产业和经济振兴的新路。
来之不易的成绩单,铸就明日的腾飞
经济发展不仅仅看数字,更要看数字背后的思路、理念、谋略和举措。
今年上半年,长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29.3亿元,增长9.9%;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345亿元,同比增长24%。
面对经济下行的大趋势,长春工业战线沉着应对,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再一次证明长春抓工业发展的路径是正确的。多年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成效显现出来,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抓大项目建设、为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等等,长春的举措,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面对艰难,“坚持”成为硬道理,科学谋划、创新突破,成为“秘密武器”和“王牌”、“杀手锏”。
坚持之中饱含无穷的智慧、必胜的信心;体现在扎扎实实地做事,持续不断地推进。今天的成就,不仅印证了昨天的韬略,也铸就了明日的腾飞。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几年里,长春工业凭借什么唱出了自己的“好声音”?凭的就是,把“工业强市”战略进行到底。
早在2008年,长春市就未雨绸缪地提出“工业强市”战略。
从那时起,长春工业开启了全新的一页,站上了新的转折点。从那时起,长春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从那时起,长春市把工业经济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具体目标是:把长春老工业基地打造成为新型产业基地,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轨道客车产业基地、农机装备产业基地。
从那时起,长春动员全市上下聚焦工业、服务工业、发展工业。把增加投入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工业项目,全力以赴把工业投资搞上去。
从那时起,长春市坚持投资与项目拉动,集中力量抓好工业、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建、民生5大类20个组团150个重大项目。
从那时起,长春市高水平规划建设西南工业区和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西南工业区要逐步建成世界级的行走机械制造业基地。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以玉米工业、机械加工工业为重点,实现产业集聚。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不断推出新的特色产业园区。
多年来,长春坚持走工业发展之路,正确地处理老工业基地的转变和发展,引领着长春工业走向新的辉煌。
产业结构调整促跃升。
从过去的汽车及零部件独占鳌头,到如今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轨道交通装备三大优势产业强劲支撑,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拉动,长春现代化大工业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近年来长春工业最辉煌的成就。
短短几年时间,企业、产业大鳄抢滩长春,落户央企数量逐年增加,长春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
“大汽车”、“小玉米”是长春工业的典型产品,如今,除了汽车与玉米,长春还造出了汽车新能源电池、时速380千米的高速动车组、中国最先进的光电编码器、国内尺寸最大最清晰的LED显示屏……长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品优势进一步凸显,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日渐增强。
长春市经委一位“老工业人”由衷地感叹:通过结构调整,他见到了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长春工业。
还得说决策超前的优势。5年前,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用“央企合作”作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长春工业通过抢抓央企结构调整、布局重组的战略机遇,不断扩大与央企的对接范围,拓展对接领域,延伸对接触角,实现了由主要与产业关联度密切企业合作向全面、整体合作的转变。
“央企合作”战略实施以来,长春探索出加速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央企合作”在长春经济乃至吉林省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经验,再度提升。2012年,长春工业战线又总结出一套适用长春市情、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调整的方法,那就是按照打造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条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调整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吸引大的战略投资者,通过投资拉动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目前,长春已形成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在内,以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八大工业产业体系。
在一个个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从千万级迈向亿级、十亿级、百亿级、在央企合作的战略推动下,一个个央企项目落户长春,生根开花,他们不仅带来了央企的资金、技术,而且使长春的工业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化。
有因才有为,有为必有果。2013年前三季度中,长春市经济运行呈现出的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转的喜人态势。这便是合理的产业调整、布局,不断的兴利除弊、推陈出新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让这座被誉为“车轮上的城市”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些骄人的成绩足以证明长春市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正确性,产业结构更合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为长春市增添了新的动力与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