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005|回复: 16

[鸠兹古韵] 神秘文峰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2 2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00:31 编辑

文峰亭轶闻





文峰亭位于四褐山顶,四褐山距芜湖市中心15公里,山土为黄褐色,大小4个山头(褐山、管山、马鞍山、龙头山)相连,故名四褐山。四褐山居皖江冲要,北可屏障南京,南可控制芜湖,东靠芜宁干道,西临裕溪口。裕溪口古称濡须口,是长江连接运漕河通往巢湖、合肥等地的咽喉,从三国时期起,此地便一再交兵,留下许多战争遗迹。



清朝康乾年间,百姓信神信佛,地方绅富集资在山顶上建了一座文峰亭。在山顶南侧山窠里建了一座望江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2 20: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要好好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20: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是堪舆家言:在四褐山顶上建亭,早晨旭日东升,亭影倒映江心,好像一支生花彩笔,必应当涂县(四褐山原属当涂)的风水,会出文人学士,可要坏对江和县的事。事情偏偏就这样凑巧,亭建以后,当涂县果然文风大振,人才辈出;和县却连年庄稼歉收,人死牛瘟。和县西梁山、陈桥洲、白渡桥一带农民聚集几百人,携带器械,乘船渡江南来,捣毁文峰亭,连望江寺的众佛像也被砸个稀巴烂。山下居民鸣锣报警,芜当两县农民越来越多,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人员互有死伤。官司打到安徽巡抚衙门(安庆),不能解决,最后由两江制台衙门(南京)裁决:死伤人员双方自理,砸毁佛像由和县出资修复,四褐山顶上不准再建文峰亭(和县坚持的条件)。从此四褐山上便只有寺没有亭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2 2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破好破的感觉啊,什么年代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2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绪年间,望江寺住持僧是一位有道的和尚,他一生最爱种树,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植满了松、柏、桦、栗等树,葱茏挺拔,甚受地方父老的爱戴。他圆寂后,地方父老要为他装塑金身,成为肉身菩萨。然而,在封建社会,和尚道士成佛成神,一定要经当朝皇帝加封法号才成,父老们正在山上寺内议事,为此事犯愁,奇巧的事情又发生了。传说,清廷兵部尚书彭玉麟从南京乘船溯江而上,行至东梁山,这位死和尚显灵,炮船在江心只是打转转。彭说,这里一定有蹊跷事。便在东梁山下离船登岸,带了两个随从步行至四褐山下,问明缘由,又不顾劳累登山察看。据后人查证,彭玉麟这次来芜是奉光绪帝和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命,以钦差大臣身份查办李五老爷(李鸿章五弟李鹤章)在芜湖河沿通衢要道扎下辕门,阻碍交通一案。由于正值炎夏酷暑,在船上不耐热燥,上岸步行,一面风凉风凉,一面欣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旖旎风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2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彭玉麟登山进寺,说明身份,父老们喜出望外,一致要求彭钦差为正在装塑金身的和尚加封法号。彭玉麟慨然允诺,当即代表光绪帝加封这位和尚为望江祖师。他还挥笔写下“大有因缘”4个大字,下款署“湖南衡阳彭玉麟撰”,作为纪念。装金后,特地在两座大佛殿前方建了一座肉身殿,专门供奉肉身菩萨。彭手书“大有因缘”的横匾,挂在佛龛的上方,引人注目。彭字笔力遒劲,甚得游人和书法家的赞赏。望江寺也更名为现身寺。从此,香火更盛,遐迩闻名。每当春秋佳日,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斯时也,寺宇四周,古树参天,浓荫蔽日,茂林修竹,长夏生寒。繁花开禅院,异卉遍山冈,鸟鸣山更幽。山西坡有一座曾三殿,面对浩浩长江,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别有一番情趣,更叫人心旷神怡。常有失意的政客文人,寄居佛寺禅房,在此养性怡情,啸傲山水,乐不思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2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绪末年,开始办新式工业,李鸿章的长子李伯禽(经方)从英国引进机械设备,利用四褐山南面两座土山的优质土壤开办四褐山机制砖瓦厂,当地民众叫它机器窑。所生产的砖瓦,供应外商和李府(李鸿章家族)在芜湖建房之用。 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四褐山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树木被砍光,茅草被刨尽,成了土匪出没、藏污纳垢的场所。山后刘家村地主刘亨强,为了保境安家,办起了大刀会,防匪居然有效。后来他为了再应风水,替自己树碑立传,多方集资在四褐山顶上重建文峰亭。亭前匾额上篆书“文峰亭”3字,是在芜湖城内请一位书法家写的,因为刘目不识丁,匠人把“峰”字倒镌在匾上,他也不知道。先伯墨安《游四褐山》的一首七绝云:“非亭非阁亦非楼,占断山林为谁谋。堪笑刘翁无见识,倒悬匾字令人愁。”解放后,由于该亭造型丑陋,被拆毁。



新中国成立后,四褐山划归芜湖市管辖(原属当涂县),如今,四褐山已建成为一个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工业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01: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四褐山没开发保护好,在长江边这么好位置没利用,和曹姑洲同时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12: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四褐山没开发保护好,在长江边这么好位置没利用,和曹姑洲同时开发,
蛟矶烟浪 发表于 2013-6-23 10:11




有一些开发,但远远不够~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3Bfilter%3Ddigest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5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12: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四褐山没开发保护好,在长江边这么好位置没利用,和曹姑洲同时开发,
蛟矶烟浪 发表于 2013-6-23 10:11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68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去看看{: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 从小爬四褐山长大的人表示那些涂改液写的字都有些年头了 我还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14: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14:43 编辑
好破好破的感觉啊,什么年代的啊
板JC 发表于 2013-6-22 20:52



因建文峰亭发生了长江两岸三次冲突:


1、现在这个文峰亭是1997年建。1999年夏,文峰亭北东梁山行政村一帮人为打捞江沙,和江北和县人发生摩擦,和县聚集近百人打到东梁山,东梁山联合当涂进行对抗,双方携带器械,大打出手,械斗双方人员互有重伤,当地派出所没法控制,最后市局出动大批人马,逮捕了四十多人(不包括江北人),包括东梁山书记、民兵营长。省厅调停江北人交由巢湖处理。

2、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四褐山成了土匪(和县人居多)出没、藏污纳垢的场所。山后刘家村地主刘亨强,为了保境安家,办起了大刀会,防匪居然有效。后来他为了再应风水,对抗江北和县,替自己树碑立传,多方集资在四褐山顶上重建文峰亭。解放后,由于该亭造型丑陋,被拆毁。

3、清朝康乾年间,和县西梁山、陈桥洲、白渡桥一带农民聚集几百人,携带器械,乘船渡江南来,捣毁文峰亭,连望江寺的众佛像也被砸个稀巴烂。山下居民鸣锣报警,芜当两县农民越来越多,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人员互有死伤。官司打到安徽巡抚衙门(安庆),不能解决,最后由两江制台衙门(南京)裁决:死伤人员双方自理,砸毁佛像由和县出资修复,四褐山顶上不准再建文峰亭(和县坚持的条件)。从此四褐山上便只有寺没有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5 01:41 , Processed in 0.0464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