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7:48 编辑
吉和街成街的时间并不太长。最早被称为鸡窝街,民国后改名为矶窠街,而吉和街之名出现则在1919年。
清末民初,这里还荒草萋萋,只是在鹤儿山附近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小道。吉和街之所以能成为街,缘于洪水后,灾民在鹤儿山高地附近用破布枯木搭起了一座座状似鸡窝的“房子”……
鸠兹北面识舟亭,
天际归帆望杳冥。
松竹阴中孤塔白,
楼台缺处数峰青。
赭山人去生春草,
江水潮回没旧汀。
更忆于湖玩鞭迹,
吴波不动客扬 。
———清·王士祯
《江行望识舟亭》
吉和街成街的时间并不太长,直到清末民初,这里仍是荒草萋萋,只是在鹤儿山附近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小道。位于吉和街中部的鹤儿山滨临大江,长岗形如鹤颈,东低西高,高处约出平地六七丈,低处一二丈。每年汛期,长江之水可以一直漫至鹤儿山脚下。鹤儿山一直是芜湖的一处胜景,芜湖古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就位于此处。据史料记载:“雄观江声”是以“雄观亭”命名的景致,南宋初年建,原名“观澜亭”。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芜湖县令朱似在原址重建,张孝祥书“观澜”匾额,故雄观亭又称观澜亭,后废。明崇祯八年(公元1335年),僧人利用雄观亭砖瓦在鹤儿山麓新建了“雄观江声三元殿”。古传三元殿有一块响石,其声澎湃,故名。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可惜不久又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再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知县余谊密将公立米业高等小学分校设于雄观江声三元殿,此后雄观江声三元殿日渐废圮,建国后改为长江路小学(后改名为吉和街小学)。只有附近的一条街道还保留着雄观江声的名子。
鸡窝街·吉和街
其实吉和街之所以能成为一条街,其背后隐藏的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芜湖周边地区的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纷纷来到鹤儿山附近的高地上,在这里用破布枯木搭起一座座窝棚,虽然简陋,但好歹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只是从远处望去,这些窝栅杂乱无章,破败不堪,几乎与农家的鸡窝无异,于是就被人称为鸡窝街。如此街名后来竟得以见诸报端。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公报》报道:“芜湖瘟疫盛行,殆于东门外暨河南、鸡窝等处,近日蔓延马路一带,朝病午死,路毙者尤多。”进入民国以后,众人嫌“鸡窝”二字实在不雅,遂改名为矶窠街。吉和街之名最早出现于1919年,因为在1919年鲍实等人编纂的《芜湖县志·地理志》中,鸡窝街和吉和街已经同时存在。此后,吉和街逐渐为人所接受。“文革”时,吉和街改名为反帝路,1976年改名为长江路,1981年恢复吉和街之名。
吉和街的改造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最初是将紧邻新市口原芜湖火车站东站的一小段辟为碎石路面,其余皆为狭窄曲折、坎坷不平的乱石夹条石的小街。1958年吉和街开始大规模改建,1959年9月又将街道拓至近二十米宽,1965年后又陆续将路面改建成沥青路面。
吉和街南端靠近驿前铺、来龙里、二马路,这里米号林立,会馆遍布,像著名的广肇公所、潮州会馆、“钦差府”等都坐落于附近,它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情调。而吉和街的北端离建成不久的租界不过数百米之遥。那里的花园洋房,散发出的则是别样的欧陆风情。渐渐地,吉和街成了老城区通向租界的一条捷径,也正因如此微妙的地理位置,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这里成为华洋杂居、人来车往的热闹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