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533|回复: 21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吉和街(被长江路和蔼掉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1 21: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7:48 编辑




吉和街成街的时间并不太长。最早被称为鸡窝街,民国后改名为矶窠街,而吉和街之名出现则在1919年。
  清末民初,这里还荒草萋萋,只是在鹤儿山附近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小道。吉和街之所以能成为街,缘于洪水后,灾民在鹤儿山高地附近用破布枯木搭起了一座座状似鸡窝的“房子”……   
   
鸠兹北面识舟亭,   
    天际归帆望杳冥。
  松竹阴中孤塔白,
  楼台缺处数峰青。
  赭山人去生春草,
  江水潮回没旧汀。
  更忆于湖玩鞭迹,
  吴波不动客扬 。   
    ———清·王士祯   
   《江行望识舟亭》
 
  吉和街成街的时间并不太长,直到清末民初,这里仍是荒草萋萋,只是在鹤儿山附近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小道。位于吉和街中部的鹤儿山滨临大江,长岗形如鹤颈,东低西高,高处约出平地六七丈,低处一二丈。每年汛期,长江之水可以一直漫至鹤儿山脚下。鹤儿山一直是芜湖的一处胜景,芜湖古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就位于此处。据史料记载:“雄观江声”是以“雄观亭”命名的景致,南宋初年建,原名“观澜亭”。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芜湖县令朱似在原址重建,张孝祥书“观澜”匾额,故雄观亭又称观澜亭,后废。明崇祯八年(公元1335年),僧人利用雄观亭砖瓦在鹤儿山麓新建了“雄观江声三元殿”。古传三元殿有一块响石,其声澎湃,故名。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可惜不久又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再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知县余谊密将公立米业高等小学分校设于雄观江声三元殿,此后雄观江声三元殿日渐废圮,建国后改为长江路小学(后改名为吉和街小学)。只有附近的一条街道还保留着雄观江声的名子。
鸡窝街·吉和街
  其实吉和街之所以能成为一条街,其背后隐藏的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芜湖周边地区的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纷纷来到鹤儿山附近的高地上,在这里用破布枯木搭起一座座窝棚,虽然简陋,但好歹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只是从远处望去,这些窝栅杂乱无章,破败不堪,几乎与农家的鸡窝无异,于是就被人称为鸡窝街。如此街名后来竟得以见诸报端。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公报》报道:“芜湖瘟疫盛行,殆于东门外暨河南、鸡窝等处,近日蔓延马路一带,朝病午死,路毙者尤多。”进入民国以后,众人嫌“鸡窝”二字实在不雅,遂改名为矶窠街。吉和街之名最早出现于1919年,因为在1919年鲍实等人编纂的《芜湖县志·地理志》中,鸡窝街和吉和街已经同时存在。此后,吉和街逐渐为人所接受。“文革”时,吉和街改名为反帝路,1976年改名为长江路,1981年恢复吉和街之名。
  吉和街的改造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最初是将紧邻新市口原芜湖火车站东站的一小段辟为碎石路面,其余皆为狭窄曲折、坎坷不平的乱石夹条石的小街。1958年吉和街开始大规模改建,1959年9月又将街道拓至近二十米宽,1965年后又陆续将路面改建成沥青路面。
  吉和街南端靠近驿前铺、来龙里、二马路,这里米号林立,会馆遍布,像著名的广肇公所、潮州会馆、“钦差府”等都坐落于附近,它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情调。而吉和街的北端离建成不久的租界不过数百米之遥。那里的花园洋房,散发出的则是别样的欧陆风情。渐渐地,吉和街成了老城区通向租界的一条捷径,也正因如此微妙的地理位置,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这里成为华洋杂居、人来车往的热闹之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7:30 编辑


萧云从所绘《鹤儿山图》

识舟亭
  吉和街虽成街时间不长,但其中部的鹤儿山却一直是芜湖的一处名胜之地,分布其附近的八角亭(即识舟亭)、净乐宫、吉祥寺等让许多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并留下大量诗文。例如北宋元佑年间,六十岁的苏轼被贬官海南,舟过芜湖,为了消愁解闷,他漫步鹤儿山下,游览了吉祥寺,赏花饮酒,摘花插鬓,自得其乐,最后扶醉寻路尽兴而归,写下了《鹤儿山》:“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因自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后来,萧云从特取此诗意境,画了一幅《坡仙吉祥寺赏花图》,作为《太平山水图》四十三景之一。如此一来,苏诗萧画相得益彰,使鹤儿山名扬宇内。
  而在识舟亭,清代文人王士祯在江上舟中远眺鹤儿山,挥毫写下了《江行望识舟亭》:“鸠兹北面识舟亭,天际归帆望杳冥。松竹阴中孤塔白,楼台缺处数峰青。赭山人去生春草,江水潮回没旧汀。更忆于湖玩鞭迹,吴波不动客扬。”
 

 
工字巷1号是民国时期芜湖最后一任邮电局局长顾广宾故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56 编辑

天主教堂
  提起吉和街,就不能不提天主教堂。鹤儿山上的这座天主教堂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徐家汇教堂,素有江南“小巴黎圣母院”的美誉。记载这座教堂的文献很多,不必一一赘言,但有一件事似有必要细说:天主教会租下八角亭后,原本打算在那里建造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天文台,并于1914年在安庆与当时的地方政府签订了合同,内容是“芜湖八角亭山地,现在空闲无用,兹由皖省政府与天主堂,以49年为期,为建造天文台及其附属紧要建筑品,不作它项之用。”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八角亭一带遂成荒地,到了1931年教会才在八角亭的东北侧空地上,由神甫斐礼甫(外籍)亲自规划督造了一座日晷,这也是芜湖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座日晷。这座日晷设计精密,报时准确,当时天主教堂顶上的大自鸣钟就是以它为标准来对时的。可惜,由于这座日晷从外观上看酷似一架防空武器,故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派飞机炸毁。
吉和街成街以后,许多人纷纷在周边建房盖屋,从而又派生出一条条支巷来。如李经方将利济公司设于利济巷;民国时的镇守使马联甲住马家巷,而马家巷1号则是开国上将李克农同志的故居;工字巷1号则是民国最后一任邮电局局长顾广宾的故居。   顺便说一句,由于这些小巷纵横交错,陌生人一旦误入如坠迷宫,所以从大革命时期直到建国之前,这里一直有中共地下党在活动。1925年5月至1928年1月,李克农同志曾多次在这一带从事地下活动。后来,柯庆施、王步文、郭士杰等当年中共安徽临委主要成员也都在这里留下过匆匆的足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43 编辑



从相关的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民国时期,吉和街由于濒临两江,有港口船舶和码头,所以餐饮业和旅馆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就兴盛发达。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吉和街抄小路往江边插,就有当时除鸠江饭店之外,在芜湖很有名气的国营企业——人民饭店。
    与吉和街相连接的“马家巷1号”,过去曾经是李克农将军的故居,这十来间不很起眼的陈旧平房,如果不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共早期党员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今天,又会引起多少人去注意它呢?稍微年长一点的芜湖人都记得,“芜湖米市”隆重开市的那年,为参加“芜湖米市”的揭牌仪式,许多中央领导曾亲临过芜湖的这条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经是芜湖著名的服装销售一条街,之后还拥有过芜湖首屈一指的吉和农贸大市场;大轮码头就不去说它了,那个位于吉和街、从二沟路进去,萦绕淳朴乡音乡情的小火轮码头,在记忆深处,又该会让多少江北老无为、老巢县为之流连和怀想呢?除了这些之外,更有引领风气之先,对外开放口岸的历史见证——芜湖老海关;而街的东侧则有西班牙人创办于1935年的内思学校也即老电校;有法国人建造、规模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天主大教堂;有美国人创建的来复会;有民间慈善机构万字会;有进宝街的新四军地下联络点;有牛奶坊、有半亩园、有红墙院……拂去历史的尘埃,这一串串的地名,哪一个来历的背后,都闪耀着昔日的辉煌、或浸透着岁月的屈辱与心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1 23:06 编辑

往事如烟, 涛声依旧,商海兴衰沉浮,吉和街历经百年沧桑!
    认识这条街已有50多年。我在尚未入学的年龄就见识了吉和街。那时我住北京路,记得是姐姐首次把我带到新市口往左一拐,于是我们走进了一条完全陌生的马路。因为之前我从未来过,所以觉得马路很宽阔,心中同时充满一种新鲜的好奇感,而且这种感觉几十年来一直保留在我的心中。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自己为何在年幼初识吉和街时,留下它很宽阔的印象和记忆?哦,现在我才懂得:这是因为,主城区的几条主要马路,像中山路、二街、新芜路和国货路等当时都很窄,所以第一眼看到并不比这些路狭窄的吉和街时就觉得它很宽阔。其实,那时的吉和街并不是很宽,而且到天主教堂那儿还是弯曲的,并不像现在这么直。上个世纪70年代的吉和街还是石子路,文革中还曾经一度更名为反帝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吉和街在原来的基础上,几经改造,不断拓宽,最后才建设成现在的等级和规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40 编辑




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四两重的长江刀鱼在这里只卖两块五一斤。即便如此,舍得买的人也不是很多,毕竟当时大家的工资收入都很微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吉和街的农贸市场逐渐形成气候,一些来自江北的菜农、鱼贩,过得江来,大多就近在吉和街设摊做生意。快到过年的时候,吉和街更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卖各种农产品的摊子差不多扩展到了新市口,而每到此时,我总要在吉和街农贸市场上置办年货,买回江北人挑来卖的老母鸡和“大旋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41 编辑



如今的吉和街依然维持水产品销售、批发一条街的霸主地位,这里经营的长江大闸蟹、黄鳝、中华鳖以及其它各种江湖鱼类等水产品,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规模和档次,在今天的芜湖都是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说吉和街它是一条走出共和国将军、具有振兴芜湖米市、留有对外开放的历史痕迹,孕育过独特的港口和码头文化、汇集众多人文景观、成就无数怀揣梦想者的创业发家之地、流淌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江城芜湖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历史名街,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42 编辑





一条街的今昔对比,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今天,当我再次深情地注目这条得到迅猛发展的吉和街时,作为一个老芜湖,心中漾起的情感,更多的是一份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06:55 编辑





今天的吉和街,随着滨江公园的美化,五星级双子座写字楼的伟岸矗立,临江桥和新市口高架桥的开通畅行,芜湖艺术中心的即将投入使用,紫云阁、西湖春天、瓦萨基酒城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酒吧的加盟云集,名流置业城市综合体和高端住宅的加快建设,这条驰名大江南北、有着反对殖民主义入侵光荣传统的历史名街,正以她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崭新姿态在迎接新的时代挑战。我们坚信,未来的吉和街,必将重新焕发出她光彩照人的瑰丽青春!



总之,滨江公园建成、美化,加之临江桥和新市口高架桥的开通畅行,今天的吉和街让一个晚他好几辈的长江路给复盖、和蔼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2 13:45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档案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8 16: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长见识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0 02:09 , Processed in 0.05754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