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25 08: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更多层面问题——
因为走得快,碰到许多别人碰不到的问题,昆山又是怎样解决的?
1992年之前,昆山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唯一考评指标的农业县。周边地区的迅速崛起让昆山人意识到,必须发展工业。“但是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没有,所有工业要素都缺。”当时的县委书记吴克铨回忆说,凭着邻沪这唯一的优势,昆山建起了工业小区,就是如今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有了这个园区,再去招商引资、争取政策,直至获得国务院批准、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之列,昆山以主动的姿态赢得了发展的机会。
昆山走得快,也碰到了许多别人碰不到的问题。
作为全国首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建成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园区内的企业生产若干年间不断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都可以免税运进区内使用,但由于政策限制,这些设备要运出区外,就要先交税,还要办理相关许可证,手续繁琐,成本也高。”昆山出口加工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企业无奈之下,只能建起一个大仓库堆放废旧设备。直至去年7月,在园区的争取下,海关总署才下发了《海关总署关于支持苏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关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特殊区域旧设备管理作出规范。
政策跟不上的问题,昆山在20多年的发展中,遇到过很多。而昆山的应对,只有简单的4个字:敢于争取。
再比如,现在综合保税区多个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正在筹划建立全球维修服务中心,而旧电脑进区如何监管在现有的政策法规上又是一片空白。目前,相关的政策还在向上争取之中。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面临着转移。2011年到2012年,因为西部政策的吸引,作为全球IT产业重镇的昆山,转移出去的笔记本电脑产能达3500万台,折合工业产值近千亿元。如此大的“损失”,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可能都无法承受,但2012年昆山工业总产值依然实现了增长。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们尊重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关键是我们要有能力实现此消彼长。”早在2006年,昆山就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10大特色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构建全新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成果转化、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激发和释放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稳坐全国百强县第一的昆山并没有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全国学昆山,昆山怎么办?昆山的选择很让人意外——向后看,学“追兵”。
2012年,昆山GDP、工业总产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广东南海分别高出759亿元、4090亿元、91亿元,比广东顺德分别高出382亿元、3170亿元、84亿元,比无锡江阴分别高出210亿元、2517亿元、53亿元。但昆山始终没有忘记问3个问题:向南海学什么?向顺德学什么?向江阴学什么?
正是由于居安思危、保持警惕,昆山才能坦然应对危机,并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