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5658|回复: 190

苏州GDP:成绩与危机(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0 16: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合者说 于 2025-3-4 10:10 编辑

0、感谢论坛网友的进一步数据,已经用到了24年最终状态下的各区县的GDP和相关数据,得到了完整的完善,但结论几乎不变;
1、苏州以GDP兴,未来也将必须以GDP增长为中心;这像苏州以工业产值规模兴一样;苏州能够得到国家的看重是因为这些,未来是否仍然被看重,也将取决于这些;
2、城市之间,要不是(争)第一,要不是(争)唯一; 对于苏州,第一可争的,就是工业产值,以及在此体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和因此获得的经济社会中的一切。而所谓唯一,则是江南文化下的整体“双面式”的城建风貌和历史文化表现。因为杭州不走这条路线,其他城市想走也难通,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表现,如何感动游客和创业者,而不是自我感动,做点小事就开始自我表扬就成为关键;不能客观的看到这一点,任何自我麻痹的优越感,或自怨自艾的委屈感,最后都会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3、昆山,尤其GDP在5000亿之后,这几年有较大的减缓,这点非常类似武汉;真心希望是前面GDP5000亿有预支的成分需要这两年挤水导致,而不是因为疫情导致产业出现了部分系统性偏差;
4、市区占比持续提升,从2023年GDP(初)的六区占比47.10%(=11611/24653),到2024年GDP(初)已经来到48.69%(=13013/26727)。未来2-3年,在苏州奔向30000亿GDP大关时候,市区占比超过50%一样将是大关。持续的市区GDP占比提升,才真正代表了市区的融合和产业提升转型的状况,才真正将苏州的所谓部落式样式,变成一个大的主城新发展;也是所谓实现创新在城区实现,产业在沿江排布的大苏州战略;
5、看到苏州24年名义增长的8.41%的成绩外,更要看到其实这是一次性的补偿导致的结果,这次补偿只是算法导致的,并不具备持续性,除去补偿外,苏州真正的增量是1214亿元,名义增速4.76%。这些仍然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转型期,如苏州前期一样,这也是BOSS刘XX一直有的危机意识,如果我们徜徉在因此苏州就好了,或者因此就如何比别人怎样的氛围中,那么危机就不远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7: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合者说 于 2025-2-13 10:09 编辑

风物放眼量:五年与十年发展下的苏州

1、我们总是过高的看待1年的成绩或者问题,而容易忽视五年十年的发展,前者只是必然出现的结果与节点,后者才代表了趋势,尤其是前期决策与方向选择的长期影响;

2、从过去十年看,大城市杭州、深圳(尽管本次普查没有多少GDP增加)、重庆、北京、上海表现最好,这也是从2012年苏州GDP增长失速以来,他们仍然保持高一个段位在奔跑的结果表现;

3、从过去十年来看,真正的失意者是广州和苏州,其实对于苏州,从2012年开始就离开了高速发展的轨迹,不存在名义增速超过10%的年份了。这么说倒是有失偏颇,2017年倒是因为全国的一次对外贸易大爆发,使得苏州GDP的名义增速达到10.05%,2021年因为**导致第二年GDP名义增速达到了14.81%。但这些是特殊时刻。苏州2024年GDP/2014年GDP=1.9485,不到2,说明10年平均下来,名义增长不到7,而因为特殊的2年存在,使得GDP增速低于5%或者6%的竟然高达7年,包括2024年。这对于2012年还有12.14%增速的苏州来说,几乎不可接受;

4、不过从最近五年来看,苏州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是有较为好一些的表现,所以总体的名义增幅也有38%,5年平均名义增幅6.7%(24年采取了新的核算方法,2019年显然没有用到,否则不存在如此高的增速);但最近三年,如果抛开24年的一次性增长。对应的名义增长率分别是:22年2.75%,23年3.56%,24年4.76%。这是一次有较高空间上限的经济增速修复行为还是表示最终名义增长在5%以上几乎不可实现或说5%以下是常态(考虑到CPI也几乎没有重大偏差,这也几乎代表了实际的表现),就需要更多数据观察了。但是即便按照24年的26727亿GDP,想要在26年突破3万亿,需要名义6%的增长,这是努力而悲壮的前行;

5、20年的一次事件对于不同城市是不一样的,在之前我会认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某一次特殊的压制不过是奔跑前的下蹲,现在知道了这种比喻是很有问题的。武汉五年前的增长和最近五年来的增长不应该看作是一次下蹲,更好像是一次大的奔跑跌倒后的系统性损伤,从原先基本上是它而不是成都来追赶苏州,到现在甚至要被杭州拉开,说明影响之大,几乎是一种增长轨迹的不可修复的偏离;

6、另一个增长轨迹的不可修复的偏离的城市毫无疑问就是省会南京。有时候我们完全不能明白它最近五年怎么了。因为在20年事件之前,它是一路狂奔赶超城市,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给到了杭州部分压力,并且在20年一季度特殊时候,南京是全国大中城市独有的正增长城市。我们认为它有科研高校,有底蕴等等,但是从那开始就一路狂泻到如此,从紧跟杭州,到现在被宁波追赶到家门口,以至于都不能说这几年它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每一年都感觉有气无力的,要死不活的样子,而似乎没人着急;

7、另外一个还有广州。但是我的目的不是在谈广州,而是因为22年3-5月份因为邻居作妖表现时我们也经历了一次大的负向冲击,所以我就很担心我们也会陷入这里面去。所以抛开24年的一次性增长。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几年的名义增长:22年2.75%,23年3.56%,24年4.76%。尤其最近昆山几年的表现确实觉得没有过往的更高的冲击力。非常担心我们不要是一次损伤,而希望是下蹲。

苏州的第一和唯一: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1、大约2016年左右,我刚进入高楼迷论坛时候说过,苏州纳米的方向是绝对不能担起大梁的;甚至医药医疗给到合理的优待就行,但是如果押宝一样的将重点在上面,一定会忽略其他方向,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无论人力资源还是资金;

2、前些年我也特意说,苏州的招商一定不要看大企业的名头,尤其国内的,另外也一定不要大力引进非学校类的所谓科研院所产业园;苏州的区域位置、地缘环境早不适合这种大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所谓华东总部、苏州总部,不是说一点不注重,而是往往得不偿失,大几十上百家所谓华东总部的资金、资源和用地可能来一家不死不活的实际总部;

3、如果从上述节约了如此多的资金、资源和用地,我们可以引进多少创业的人才,但前提是我们要定义好哪几个方向,然后寻求一种集聚性效应;

4、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现有的工业体量基础上往上游整合、优化;失去规模追求就是舍本求末。规模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定要在基础上去推动整合和上游化,靠近终端,不要相信终端消费是组装厂的傻逼鬼话,或许他们一开始确实是的,但是他们必然会往更深度去拓展与创新,无论小米、华为还是京东、阿里。因为终端的反应带来最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去创新,不然就下坡路或者消失;另外终端要求的响应性也真正带来服务的意识,而这些是珠三角尤其深圳真正领先的地方。我曾劝说一个在深圳创业的同事到苏州来,我说同样做工业配套,难道苏州会比深圳差?我不相信。他说了一个问题,深圳可能有的配套苏州一样有,但是苏州是否有这样的服务意识,即夜里十点了如果比如国外客户有需要紧急改动打样的订单,他去一家比如加工厂去,那么这家加工厂能并不那么在意现在的体量,一方面好茶招待,一方面员工下班了,甚至小老板自己亲身去干。我就不说话了,因为苏州至少我对接的所有资源,没有一家是这样。寻求终端带来强烈的整合意识、提升意识和服务意识,才是苏州工业真正需要的;

5、另一条腿则是苏州一定要追求有规模增长的新方向,纳米、医疗,无论增长如何(其实也不如何),规模性是不足的,苏州要追求规模性的未来。同样在16年时候当时所有人和现在一样狂热的说机场时候,我讨论不要盯着机场,而应该盯着航空航天、无人机的巨大市场,我们短期内没有机场这是必然,但是快人一步、早人一步的做这些难道不是方向吗?新能源、智能化这些是真正的大趋势、大市场。但是这些需要集聚。十条虎出动去招商引资是好的,但其实整合融合,形成集聚才是更重要的,否则很多招聘来了比如一些整车,但是在不合适的位置或者没有合理配套的位置或者其后的措施,最终也不了了之,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6、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似乎和前三十年没有什么变化;步调和风格很跟着2000年前的上海,这个没有错。至少积极性要比省会南京好多了;且GDP增长引起的招商要求和指标让苏州的**管理有企业的感觉。但是几乎不变的方式是否适合现在的形态也是需要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招商引资可以看作是“有事无制”。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少有是打造理想的主动吸引人的平台环境,或者我们关于平台环境的评价标准也是按照事来做的,而不是以规范和平台自身来要求的。所以我们的营商环境的表现就是积极的行动,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而不是做出明确的规范,找准方向后做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大范围的引入。或者更直接些,我们不需要学习什么杭州六小龙,但如果有需要,我们需要和杭州互派**人员,去感知杭州那种类型的招商环境和平台环境,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紧跟上海;

7、苏州因为GDP和发展被赋予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称谓,到底如何才能名副其实是真正需要的;我们需要固投,我们需要依靠外贸。而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坏了;

8、苏州需要的是城市更新下的固投,目前我们的固头已经严重影响增长,尤其房地产复苏将会比大部分城市都慢一些;因此苏州的城市更新是未来真正还有10年以上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有大投入,不是要在新地建新房,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大的提升,这和产业做扩大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难度,以前都是新地启高楼,走的都是容易的路,容易看到业绩的路线,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苏州需要这种新形势下的“大拆大建”,这几条路径都很困难,但是走通了,苏州就有自己的第一和唯一了;

9、苏州需要依靠外贸,这些无论谁怎么说政治环境,都不要信,苏州的开放是必须的路径;24年的正向贡献与其说是外贸成绩不错,不如说是进口更少,导致净出口有较好表现,结合23年的外贸,我们仅仅只是达到了过去的高点而已,而不是有新的突破,这和利用外资是一个道理;

10、我们需要精细化,严格话、规范化,这是平台化的基础,也是真正能凸显特色和唯一性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少从GDP上看着还行,但是正如整体城市观感一样,雨天看比晴天看更好,整体看比细节看更好。很多工作是只有其型,没有其神。城市家具,外部建设大多数是一流的设计,三流的成品。城市管理也是严格与放任没有明显的边界,天上有飞机,地下有苏E甚至都成为口号了,也不亚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1、我们因为GDP和发展被赋予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称谓;这是上半个阶段的结果,无论结果好与否,都过去了。但是下半阶段如何开始,如何名副其实是真正需要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8: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的崛起,南京对安徽人的吸引力明显变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禄MO 于 2025-2-10 18:09 编辑

妥妥双标。。低级黑 。


1,都5普增调,苏州涨了800多亿,就是数字游戏?其它涨得少的城市为什么不玩这个数字游戏呢?不想么?上海涨了4000多亿,没看你义愤填膺啊?

2所谓提高市区GDP占比,更是双标。。。。那些省会提高市区GDP占比的方法,是消灭县。。。市区占比100%,为什么不敢给苏州同样公平的条件?是爱护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安思危要不得,就要一路狂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8: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are5k 于 2025-2-10 20:30 编辑

好文章,用心思考,非常棒。这种好文章长文章已经少有了;

但是对于换GDP算法(自有住房租金也计入,或五普增调)不只是苏州一座城市,其他城市增量也包含这部分,统计口径是一样的。
(市区占比,不值一提,网友发明的统计方法,类似方法某些人会不断创新:除去资源性城市人均GDP等等得出比上海都厉害的第一,甚至比奶茶店数量,不一而足。不断挑选有利的前缀,就可以不断第一;不要误入那些人的赖皮逻辑)

这几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大家都挺难的。

对于未来我是乐观派,理由如下: 东部中心城市,园区14条,能级在不断上升。很多原来预计设想,也在不断迈近(高铁北站,地铁、市域线、某重大设施)。

越是特殊时期,经济压仓石的重要性越是突出,甚至可能成为苏州华丽转身,复兴的一个机遇。与君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8:4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仓估得高了,高新区和吴江感觉估得低了,张家港可能3500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9:0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禄MO 发表于 2025-2-10 18:07
妥妥双标。。低级黑 。



你都没理解去掉五普的意义,因为五普是一次性增值,没有分摊到对应的年份里,这样的话在分析每年增长的时候数据肯定是失真的,以前年度的统计没有使用新的计算方法,不在同一口径下是没法进行分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njl246 发表于 2025-2-10 18:49
太仓估得高了,高新区和吴江感觉估得低了,张家港可能3500都没有

你的判断比较准确,我这也是大致的描述,其中我也对张家港没有信心,我也觉得吴江稍低。目前我没有采纳**的一个数据,就在苏州**数据网站上是这么说的:张家港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90.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1%。如果这代表我们可以这么换算是真的,那么张家港的GDP只有3374亿,那就没有增加了(相比23年3365.8亿);如果是这样,那么吴江、高新区和姑苏都有很高的增长。这些要等数据确认后我修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19:5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没出的几个区县里肯定有拉的,还有我倒没有什么市区gdp一定要提到50%以上的执念,原本没人在意这个的,都是别的地方想黑你外强中干搞出来这种对比,搞得现在我们对这个指标很在意,实际一想那些所谓强市区的城市也只是比自己的县相对好点,你这边四个县级市加起来1.3万亿还多,市区gdp能超过这个数的放眼全国10个城市有没有?超不过很正常,四个县级市是四个个体,不是一个整体,你苏的市区还是全市龙头就行,比例高点低点无所谓,四个县级市有人掉队也不是好事,一起继续保持住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2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析的有理有据!希望能看到后续!并且能给苏州发展给出关键性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2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782892234 发表于 2025-2-10 18:06
合肥的崛起,南京对安徽人的吸引力明显变弱了

其实南京对安徽人的吸引力并不是最高的,至少最近十几年是这样的。

即便南京是长三角几个大城市里面离安徽最近的,但是近十几年流入南京的安徽人是不如流入上海苏州杭州的安徽人多的。21世纪以来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冲着饭碗(工作机会)去的,所以这个情况并不意外。

南京和安徽的亲近关系,其实是那种文化上的、血脉上的亲近。也许过去某个历史时期曾经大量安徽人流入南京吧(否则也不会方言趋同,方言趋同的背后是人口的大转移并达到了占大多数的程度)。所以,现在外地人中的安徽人数量,南京不如沪苏杭,但本地人中的安徽人数量,南京应该还是遥遥领先第一的。前者因为没有本地化,是可以统计出来的,后者已经本地化了,其实已经统计不出了,但是从方言等侧面还是有迹可循(比如杭州方言中的儿化音藏着河南人大量移民杭州的历史,上海方言中的阿拉藏着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2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城吴中应该调整了吧,很振奋。
张家港危险啊,发生什么了?
吴江和虎丘也不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20:5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246 发表于 2025-2-10 18:49
太仓估得高了,高新区和吴江感觉估得低了,张家港可能3500都没有

张家港大概33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0 21:2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2024虽有喜,但是是5年的累加,后五年希望能保持好的增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7 23:33 , Processed in 0.05030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