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2-10 17: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合者说 于 2025-2-13 10:09 编辑
风物放眼量:五年与十年发展下的苏州
1、我们总是过高的看待1年的成绩或者问题,而容易忽视五年十年的发展,前者只是必然出现的结果与节点,后者才代表了趋势,尤其是前期决策与方向选择的长期影响;
2、从过去十年看,大城市杭州、深圳(尽管本次普查没有多少GDP增加)、重庆、北京、上海表现最好,这也是从2012年苏州GDP增长失速以来,他们仍然保持高一个段位在奔跑的结果表现;
3、从过去十年来看,真正的失意者是广州和苏州,其实对于苏州,从2012年开始就离开了高速发展的轨迹,不存在名义增速超过10%的年份了。这么说倒是有失偏颇,2017年倒是因为全国的一次对外贸易大爆发,使得苏州GDP的名义增速达到10.05%,2021年因为**导致第二年GDP名义增速达到了14.81%。但这些是特殊时刻。苏州2024年GDP/2014年GDP=1.9485,不到2,说明10年平均下来,名义增长不到7,而因为特殊的2年存在,使得GDP增速低于5%或者6%的竟然高达7年,包括2024年。这对于2012年还有12.14%增速的苏州来说,几乎不可接受;
4、不过从最近五年来看,苏州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是有较为好一些的表现,所以总体的名义增幅也有38%,5年平均名义增幅6.7%(24年采取了新的核算方法,2019年显然没有用到,否则不存在如此高的增速);但最近三年,如果抛开24年的一次性增长。对应的名义增长率分别是:22年2.75%,23年3.56%,24年4.76%。这是一次有较高空间上限的经济增速修复行为还是表示最终名义增长在5%以上几乎不可实现或说5%以下是常态(考虑到CPI也几乎没有重大偏差,这也几乎代表了实际的表现),就需要更多数据观察了。但是即便按照24年的26727亿GDP,想要在26年突破3万亿,需要名义6%的增长,这是努力而悲壮的前行;
5、20年的一次事件对于不同城市是不一样的,在之前我会认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某一次特殊的压制不过是奔跑前的下蹲,现在知道了这种比喻是很有问题的。武汉五年前的增长和最近五年来的增长不应该看作是一次下蹲,更好像是一次大的奔跑跌倒后的系统性损伤,从原先基本上是它而不是成都来追赶苏州,到现在甚至要被杭州拉开,说明影响之大,几乎是一种增长轨迹的不可修复的偏离;
6、另一个增长轨迹的不可修复的偏离的城市毫无疑问就是省会南京。有时候我们完全不能明白它最近五年怎么了。因为在20年事件之前,它是一路狂奔赶超城市,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给到了杭州部分压力,并且在20年一季度特殊时候,南京是全国大中城市独有的正增长城市。我们认为它有科研高校,有底蕴等等,但是从那开始就一路狂泻到如此,从紧跟杭州,到现在被宁波追赶到家门口,以至于都不能说这几年它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每一年都感觉有气无力的,要死不活的样子,而似乎没人着急;
7、另外一个还有广州。但是我的目的不是在谈广州,而是因为22年3-5月份因为邻居作妖表现时我们也经历了一次大的负向冲击,所以我就很担心我们也会陷入这里面去。所以抛开24年的一次性增长。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几年的名义增长:22年2.75%,23年3.56%,24年4.76%。尤其最近昆山几年的表现确实觉得没有过往的更高的冲击力。非常担心我们不要是一次损伤,而希望是下蹲。
苏州的第一和唯一: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1、大约2016年左右,我刚进入高楼迷论坛时候说过,苏州纳米的方向是绝对不能担起大梁的;甚至医药医疗给到合理的优待就行,但是如果押宝一样的将重点在上面,一定会忽略其他方向,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无论人力资源还是资金;
2、前些年我也特意说,苏州的招商一定不要看大企业的名头,尤其国内的,另外也一定不要大力引进非学校类的所谓科研院所产业园;苏州的区域位置、地缘环境早不适合这种大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所谓华东总部、苏州总部,不是说一点不注重,而是往往得不偿失,大几十上百家所谓华东总部的资金、资源和用地可能来一家不死不活的实际总部;
3、如果从上述节约了如此多的资金、资源和用地,我们可以引进多少创业的人才,但前提是我们要定义好哪几个方向,然后寻求一种集聚性效应;
4、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现有的工业体量基础上往上游整合、优化;失去规模追求就是舍本求末。规模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定要在基础上去推动整合和上游化,靠近终端,不要相信终端消费是组装厂的傻逼鬼话,或许他们一开始确实是的,但是他们必然会往更深度去拓展与创新,无论小米、华为还是京东、阿里。因为终端的反应带来最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去创新,不然就下坡路或者消失;另外终端要求的响应性也真正带来服务的意识,而这些是珠三角尤其深圳真正领先的地方。我曾劝说一个在深圳创业的同事到苏州来,我说同样做工业配套,难道苏州会比深圳差?我不相信。他说了一个问题,深圳可能有的配套苏州一样有,但是苏州是否有这样的服务意识,即夜里十点了如果比如国外客户有需要紧急改动打样的订单,他去一家比如加工厂去,那么这家加工厂能并不那么在意现在的体量,一方面好茶招待,一方面员工下班了,甚至小老板自己亲身去干。我就不说话了,因为苏州至少我对接的所有资源,没有一家是这样。寻求终端带来强烈的整合意识、提升意识和服务意识,才是苏州工业真正需要的;
5、另一条腿则是苏州一定要追求有规模增长的新方向,纳米、医疗,无论增长如何(其实也不如何),规模性是不足的,苏州要追求规模性的未来。同样在16年时候当时所有人和现在一样狂热的说机场时候,我讨论不要盯着机场,而应该盯着航空航天、无人机的巨大市场,我们短期内没有机场这是必然,但是快人一步、早人一步的做这些难道不是方向吗?新能源、智能化这些是真正的大趋势、大市场。但是这些需要集聚。十条虎出动去招商引资是好的,但其实整合融合,形成集聚才是更重要的,否则很多招聘来了比如一些整车,但是在不合适的位置或者没有合理配套的位置或者其后的措施,最终也不了了之,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6、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似乎和前三十年没有什么变化;步调和风格很跟着2000年前的上海,这个没有错。至少积极性要比省会南京好多了;且GDP增长引起的招商要求和指标让苏州的**管理有企业的感觉。但是几乎不变的方式是否适合现在的形态也是需要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招商引资可以看作是“有事无制”。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少有是打造理想的主动吸引人的平台环境,或者我们关于平台环境的评价标准也是按照事来做的,而不是以规范和平台自身来要求的。所以我们的营商环境的表现就是积极的行动,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而不是做出明确的规范,找准方向后做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大范围的引入。或者更直接些,我们不需要学习什么杭州六小龙,但如果有需要,我们需要和杭州互派**人员,去感知杭州那种类型的招商环境和平台环境,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紧跟上海;
7、苏州因为GDP和发展被赋予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称谓,到底如何才能名副其实是真正需要的;我们需要固投,我们需要依靠外贸。而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坏了;
8、苏州需要的是城市更新下的固投,目前我们的固头已经严重影响增长,尤其房地产复苏将会比大部分城市都慢一些;因此苏州的城市更新是未来真正还有10年以上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有大投入,不是要在新地建新房,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大的提升,这和产业做扩大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难度,以前都是新地启高楼,走的都是容易的路,容易看到业绩的路线,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苏州需要这种新形势下的“大拆大建”,这几条路径都很困难,但是走通了,苏州就有自己的第一和唯一了;
9、苏州需要依靠外贸,这些无论谁怎么说政治环境,都不要信,苏州的开放是必须的路径;24年的正向贡献与其说是外贸成绩不错,不如说是进口更少,导致净出口有较好表现,结合23年的外贸,我们仅仅只是达到了过去的高点而已,而不是有新的突破,这和利用外资是一个道理;
10、我们需要精细化,严格话、规范化,这是平台化的基础,也是真正能凸显特色和唯一性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少从GDP上看着还行,但是正如整体城市观感一样,雨天看比晴天看更好,整体看比细节看更好。很多工作是只有其型,没有其神。城市家具,外部建设大多数是一流的设计,三流的成品。城市管理也是严格与放任没有明显的边界,天上有飞机,地下有苏E甚至都成为口号了,也不亚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1、我们因为GDP和发展被赋予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称谓;这是上半个阶段的结果,无论结果好与否,都过去了。但是下半阶段如何开始,如何名副其实是真正需要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