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4020|回复: 148

[江城资讯] 2016年9月13日武汉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3 07: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52大武汉 于 2016-9-13 08:02 编辑

武汉重要性首次与两个直辖市相提并论
记者肖娟
    “武汉的重要性首次与两个直辖市相提并论,在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昨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武汉要自我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意识,敢于担当,充分发挥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上海、武汉、重庆三座超大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关键支点,这条腾飞之龙的“龙身”,将由武汉支起。
    引领科技创新是核心
    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带动力
    今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成为武汉发展的最新热词。不到两个月后,武汉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国家批复同意,其中,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写进方案。
    引领科技创新,正是国家对武汉的殷切期待,也是这座城市多年工业基础、区位优势、科教禀赋所呈现出的应有之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配套政策链,对比其他6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批复的表述中,仅武汉深度提及“五链统筹”,相较于京津冀方案中深度融合的“四链”,武汉还多了一个人才链。这“五链”,定位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8月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成为武汉发展的最强音。会上提出的“十大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倍增、产业创新能力倍增等一系列计划,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布局。
    “武汉要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动力区功能。”李光认为,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武汉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让创新真正成为武汉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突出的城市特质。
    先行先试为发展提速
    武汉引领全面创新改革
    近年来,武汉迎来密集政策利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等。去年9月入列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今年9月湖北自贸区获批,武汉片区成为湖北自贸区的核心地带。
    改革迈进“深水区”,武汉担当“排头兵”。先行先试为发展提速,引领全面创新改革,武汉不仅有决心,更有实打实的探索经验。
    早在3年前,省市就进行部署,在东湖高新区开展自贸区申报及先行先试工作,以干促批。在先行先试工作的推动下,东湖高新区改革力度空前,市场主体活力也极大激发。2014年,东湖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55户,同比增长62.33%,全年新增注册资本金494亿元,同比增长156.17%。
    武汉的探索和实践日益深入。7月28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 促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决定》,为武汉市全面促进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法治保障,其内含的一系列“免责”、“鼓励”的条款,明确了创新改革的法治路径,解决创新改革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
    人才富矿聚集活力
    “人口红利”正是潜力所在
    两年前,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城市600”预测,未来10到15年,中国将有100个城市上榜,全球六成GDP将由这600个城市贡献。武汉以其丰富的水资源、超百万大学生、超过千万的常住人口等优势继续进入全球城市600。
    90后去哪儿,城市活力就在哪儿。人口是基础,这也是机构榜单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城市活力重要指标之一的原因。
    武汉科教资源雄厚,人才优势明显,现有100多万大学生、研究生,百余所科研机构。
    “在当下,聚集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和博弈出现两个新变化:一是从泛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向重点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转变;二是从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环境向注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生活环境转变。”李光认为,城市应为人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高舒适度生活环境,在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和博弈中胜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
本报讯(记者张偲)“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航天科工在全国打造的最大规模航天创新创业园区,预计投资超千亿,产出超千亿”。昨天,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率先发布了其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

  本次论坛主题为“发挥集聚效应,助力产业发展,共筑商业航天新业态”。在论坛开幕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的专项合作协议》。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由核心区、支撑区和辐射区组成。核心区选址于阳逻开发区古龙产业园,总规模面积30至40平方公里;支撑区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等区域、辐射区包括孝感、远安、襄阳和武汉城市圈的航天产业园区。

  高红卫说,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其中,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云网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云网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项目。

  航天科工还将联合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基金初期规模达100亿元;同时计划发起组建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并与武汉市联合设立航天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同制定商业航天运载相关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和休斯敦结为友好城市
长江网-武汉晨报
本报讯(记者龚齐飞 通讯员张珊妮)北京时间9月11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和中美创新创业中心合作建设的湖北海外侨梦苑暨光谷休斯敦创新中心在美国休斯敦技术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上,武汉市和休斯敦市正式签订了友好城市协议。中美创新创业中心分别与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与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签订了入驻武汉侨梦苑合作框架协议。

  湖北海外侨梦苑暨光谷休斯敦创新中心由中美创新创业中心与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等光谷企业共同设立,建设、运营具有国际一流创新和产业转化能力的海外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和知识产权转移平台,帮助光谷企业在海外侨梦苑中设立技术创新中心或在美国设立办事机构,协助入驻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利用美国创新资源优势,吸收美国的先进技术,创造更多与美国技术团队、国际资本合作的机会,为光谷企业走向世界搭建起有效的品牌与技术支撑。

  “侨梦苑”是中国国务院侨办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的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光谷休斯敦创新中心”将是第一家海外侨梦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是中国天然的“洲际城市”
武汉入列超大城市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
“包括武汉在内,全国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一共就七个,武汉是其中潜力最大的之一,是中国天然的‘洲际城市’。下一步,武汉应在‘明日经济’方面争取优势。”《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武汉被首次定位为“超大城市”。昨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武汉仍将处在快速发展期。
    两年前,曹和平曾表示,“武汉是一个超级潜水艇式的城市,藏在水面下的经济潜力,比目前浮出水面的大得多”,如今武汉被国家列为“超大城市”,他的观点可以算是得到印证。
    将是中国二次中高速增长发力中心
    曹和平介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从东南沿海向中部再向西部梯度推进的。如果从天宫一号向下看,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腹地波浪式的圈层发展差别。沿海五省和三个直辖市为第一圏层,内陆中部六省为第二圈层,再向西部方向的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第三圈层。而唯一能够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这个惊人的超大经济波浪圈层锚定起来,让其更为稳定且高速发展的,就是长江黃金水道区域这个“T形”经济之锚。
    巨幅画面是,如果以武汉为受力枢纽点,其下通过九江、安庆、芜湖连接到长三角——T形之锚的底部,辐射到长沙、南昌等更为广阔的中三角地区;再其上,沿襄阳、荆州、宜宾,万州与成渝区域相连,则武汉,更为准确说是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北的物理核心点,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二次高速成长之锚之发力中心: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经济、中部的成长经济和西部的发展中经济将会在这里融汇爆发。
    “在我国的地理区位上,武汉就在这支锚的中间,周边250公里半径内,没有任何一个大城市可与之匹敌。”所以,武汉就是一个中心节点,和北京、上海一样,天然就是龙头城市。
    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网以及洲际大交通网,使武汉连接东西,成为“洲际城市”。
    未来武汉仍处于爆发期
    曹和平表示,武汉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清末开埠通商时期,就是中国前五大城市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发展,在大临空、大临港、大制造、大交通、大科研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可贡献一己之力,这就是国家将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重任托付给武汉的原因。
    曹和平表示,未来三五年时间内,武汉仍将处于经济爆发期,企业和投资者如果错过这一时间窗口,快速成长的窗口机遇期可能擦肩而过。
    他表示,武汉应抓住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网络等“明日经济”。“光纤互联网连接了2.5亿台电脑终端,移动互联网连接了8亿台移动终端,卫星互联网即将到来,如果武汉能抓住机会,发展信息互联、万物互联产品,就能直接促成光谷的二次成长”。
    除此之外,武汉还应发展生产性、科研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大健康、金融产业,从“工业利润”转向“蓝海利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2大武汉 于 2016-9-13 07:40 编辑

武汉首届“枪王争霸赛”鸣枪
本报讯(记者贾雪梅 通讯员王威 应后威)昨天,武汉市公安局首届枪王争霸赛(选拔赛),在位于黄陂滠口的武汉市警察实战训练基地开赛,来自全市公安机关的700余名射击精英各展风采。
    “啪……啪啪”,当日上午,在武汉市警察实战训练基地射击馆内,一阵阵清脆响亮的枪声不绝于耳。6名身着防弹背心的选手在距离靶标25米处一字排开,待靶标显现后,迅速绕锥形筒跃进至15米处出枪,大声警告:“警察,不许动,否则就开枪!”然后立姿射击5发,随即快速移动至左前侧掩体,分别以立姿、跪姿射击5发。
    本次比赛的总裁判、特警支队教导大队民警李东风介绍,本次比赛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实战,比赛设有两个科目,除了传统的“手枪25米单目标精度射击”,还增设了“手枪不同距离对隐显双目标射击”。其中,“不同距离对隐显双目标射击”科目,要求选手在运动中,完成出枪、口头警告、射击、换弹夹等一系列战术动作,在靶标显现的45秒时间内打完15发子弹。
    据了解,本届比赛吸引了全局22个直属单位、16个分局的700余名男女选手报名参加。选手按两个科目成绩之和排名,取得男子组前20名、女子组前10名的民警,参加年底的总决赛,取得第一名的男、女选手将授予“武汉市公安机关年度枪王”荣誉称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将成为中国脊梁上的世界城市
2016-09-13 07:37:42 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武汉被列为‘超大城市’,说明在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国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未来将成为中国脊梁上的世界城市。”昨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向长江日报记者解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

  城市聚集力和承载力

  使得武汉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作 为《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编制者,李晓江分析,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首次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 市定义为“超大城市”。从2013年统计年鉴看,武汉市城区常住人口为1022万,理论上符合“超大城市”的标准。此次,武汉同上海、重庆被国家列为“超 大城市”,这是国家对武汉战略地位再次的肯定。

  人口版图上的“超大城市”,全部分布在京广铁路沿线和长江经济带,形成一个“十字架”。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广州、深圳,西有重庆,东有上海,武汉正处于中国两条经济主轴的交点,为中部唯一。

  人口中心就是经济中心,人口版图将支撑起经济版图。武汉人口流入加速,这与武汉经济快速增长直接相关。2007年,武汉市人口为700万,经济总量为3100亿元,而7年后,人口增加了300万人,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

  李 晓江称,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出,未来30多年中,武汉受老龄化影响较小,主城区人口将进一步聚集,新城组群将迎来人口的快速增长,这 将是城市的聚集力所在。同时,也说明武汉具有超大城市的承载力。未来,武汉将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新的增长极。

  超大城市不是人口多面积大

  更重要的是城市能量和品质

  “超大城市的内涵不是城市人口越多越好,也不是城市面积越大越好。”李晓江解读道,《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超 大城市因人口的集聚,容易造成城市病问题,“避免摊大饼”,不仅是有意识,还要有手段来调控。一些城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 处于公示期中,已明确提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武汉也明确提出“城市不能摊大饼”“产业发展要更加集约”等目标。

  李晓江称,超大城市的内涵需要从城市的能量和品质来解读,而武汉最大的城市能量在于交通优势。如《纲要》所言,武汉处于黄金水道的核心地带,要起到中部连接的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促进国家战略的实施。

  武汉发展战略

  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不谋而合

  李晓江称,武汉在制定2049远景发展战略时,首要提出的就是“明确武汉的目标是什么”“明确武汉不能做什么”,这与国家的思路不谋而合。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武汉最大的潜力在于创造出“生态+”、“风景+”的经济效应。在保护好武汉山水资源基础上,引入创新、创业产业,打造特色小镇。

  需要注意的是,江汉平原具有独特的多水、少山、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对城市的扩张阻力较小,需要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合理保护水系和植被,构建蓝绿结构确保生态底线安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主任向东:
武汉集聚优势具有强大带动力


本报北京电(驻京记者 柯立)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向东博士昨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的七座超大城市,拥有两江四岸的武汉格局很大,需要从三个方面夯实基础,释放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向东介绍,超大城市是中国官方划分城市规模的分类之一。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发2014第51号文件《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该标准,此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为超大城市,而根据新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武汉也被列为超大城市。
    向东说,超大城市主要指城市规模而言,可以积聚相应规模的资源。位列超大城市,对武汉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机遇,城市功能、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将比一般城市更具有一些优势。
    他同时指出,城市规模要与其综合条件相匹配。一个优秀的超大城市,至少要做到三条,在城市功能上要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健全的基础设施;二是最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要解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在人口高密度、环境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还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向东说,大武汉有辉煌的历史,曾经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埠。最近几年致力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又处于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龙身腰眼”的重要位置,武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跻身超大城市,武汉下一步的发展,要多把眼光瞄准挑战性的一面,使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宜居,更有吸引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07: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2大武汉 于 2016-9-13 07:55 编辑

146万条网页聚焦 武汉成超大城市
百度百科修改词条
本报讯(记者蔡欣星)昨晚,在百度上输入“武汉”“超大城市”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相关网页超过146万条。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武汉与上海、重庆共同列入“超大城市”,引发全国媒体聚焦。从全国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到网络媒体,武汉成为“超大城市”的消息不断被各大媒体跟进、报道、转载。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武汉成为“超大城市”也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内容。
    财经媒体中,《21世纪经济报道》以《武汉跻身超大城市 规模大过成都》为题进行报道。文章写道,《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印发,值得注意的是,文件首次明确武汉为“超大城市”。并特别指出,《纲要》将武汉和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并列称之为超大城市。
    昨晚,记者登录百度百科查询时发现,“超大城市”词条已在12日下午做了修改。最新的改动是把武汉列入了“超大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超大城市”百科词条创建于2009年,前后编辑过306次。最新的一次编辑时间发生在9月12日17时9分,最新的改动是把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一起列入了“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百度百科词条网上点击浏览量已超过17万人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要频繁更改首层楼内容,最好一次搞定,如果其中含有网站自动过滤或被限制词汇,会不断需要被审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占楼啦,感觉武汉最近到了政策的黄金时期,希望抓住机遇,跨越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瑞峰任武汉市委副书记

2016-09-13 08:05 来源: 长江日报


昨日,武汉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长万勇对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市委副书记朱毅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曙就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提出了纪律要求。市委副书记陈瑞峰,市委常委龙正才、喻春祥、李述永、闵捷、杨汉军、蔡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洪春,副市长刘立勇、张光清,市政协副主席胡继堂,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忠,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曹裕江,武汉化学工业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家喜,东湖风景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光菊,市政府秘书长彭浩出席会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13 07:35
武汉和休斯敦结为友好城市
长江网-武汉晨报
本报讯(记者龚齐飞 通讯员张珊妮)北京时间9月11日,武汉东 ...

这个是友好城市,不是友好交流城市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2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13 07:53
146万条网页聚焦 武汉成超大城市
百度百科修改词条
本报讯(记者蔡欣星)昨晚,在百度上输入“武汉”“超 ...

既是国家的肯定,又成了人民的期待。武汉的市品大爆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在汉已运作半年
今年底进行首次商业发射

    本报讯(记者汪文汉)“位于武汉的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将于今年底进行首次商业发射服务,而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也计划于明年进行发射。”在昨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了这一信息。这也是中国版SpaceX将于年底进行首次商业发射。
    SpaceX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缩写,它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SpaceX同时开发Dragon系列的航天器,通过“猎鹰9号”发射到轨道上。今年4月9日凌晨,SpaceX终于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猎鹰9号”一级火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海上实现火箭回收。
    如今,“航天科工”打造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被一些人士称作中国版SpaceX。
    2007年,中国航天科工三江集团布局火箭研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星箭一体化设计理念。2013年和2014年,“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创造了中国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纪录。随着火箭发射成本降低(相当于“运费”降低),卫星“上天”也更加容易,卫星应用的成本随之降低。
    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是一种“运输”工具。目前,国内仅有包括中国航天科工三江集团在内的3家单位拥有火箭研制和发射能力。与火箭发射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相比,卫星的研制则相对开放,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都具备研制能力。
    为推动快舟火箭的商业运用,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16日在武汉注册成立。据悉,这是我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镝介绍,起初,工商部门对公司经营范围有异议,因为从来没有企业以“火箭发射”为经营范围。后来,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可后,公司才准予注册。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未来业务范围还将拓展到卫星应用、飞船发射、深空探测等领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介绍说,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注册成立仅两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后续也有十余发火箭达成研制意向,主要是基于低轨道小卫星组网,种种迹象展现出中国商业航天良好的发展势头。
    刘石泉透露,拟在今年12月用“快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星03星及两颗立方体星。“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明年进行首次商业发射。“快舟十一号”充分继承了此前“快舟家族”的技术特点和成果,运载能力提升了5倍,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为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约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
    刘石泉表示,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家入驻企业,未来将带动测运控、地面系统、空间信息应用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力争将湖北打造成中国航天第三极。到2020年,这个航天产业聚集区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火箭50枚、卫星140颗,掀开中国商业航天新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8 21:59 , Processed in 0.08822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