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539|回复: 7

前后北岸的故人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13: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中行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前北岸南通延陵西路(原东大街)。解放前,后河由此穿城出东门入运河。此处位于后河北岸,旧称北岸街。解放后后河填没,仍沿称旧名。后北岸东通县学街,因位于前北岸之后而得名。旧时此间处于白云溪沿岸,风景佳丽,明清两代文人学士居此者甚多。现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已经整修,古街呈现出新貌。

  北岸由驳岸而来

  据《武进掌故》记载,前后北岸明末清初时称为顾塘尖。其南面临顾塘河,顾塘河又称市河,也叫后河。其北面临白云溪河,其西呈尖端状,是顾塘河与白云溪的连接处,其东与县学街接壤,形成三面环水,一面着陆,呈半岛状的尖。尖的西南端有一顶石桥叫顾塘桥,斜跨在顾塘河上,当年除了东面的县学街外,这顶桥是人们出入半岛的主要通道。道光《武阳合志·坊厢》仅记载“北岸”名称,不分前后。清光绪后才称前、后北岸。

  因当时居住在这个尖上的人家,大多是名人府第和世代簪缨的仕宦之家,其宅门大都是南向朝着顾塘河的,后门通到白云溪河边,故前后门沿河均筑有驳岸,前门所在地称“前驳岸”,后门所在地称“后驳岸”。

  太平天国洪杨之乱以后,逃亡在外的人纷纷返里。居民把兵火后的断垣残壁、碎瓦砖砾,垃圾废物纷纷倒入河中,白云溪南坡终于填高成陆,附近的平民百姓便在此搭盖浮房成家定居,遂形成街路。

  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

  前北岸61-70号,是藤花旧馆,此处原为“孙氏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从海南岛贬所来常,借居于此。是年七月廿八病殁,享年66岁。

  东坡仙逝后,孙氏馆屡易其主。后人因东坡曾在此手植紫藤,题名“藤花旧馆”。清时,紫藤犹盛,赵瓯北(赵翼)、洪稚存(洪亮吉)均作诗记其事。原建筑毁于火,除一般木结构房屋外,尚留有楠木厅三间,保存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今已修复一新。

  赵翼故居——意园

  前北岸11号湛贻堂是清乾隆年间三大诗人之一赵翼故居(另两人为袁枚、蒋士铨)。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乾隆十九年(1754)以举人中明通榜,用为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殿试拟定为一甲第一名,乾隆帝以陕西未有中状元者,将他与一甲第三名、陕西人王杰对调,而以探花授予编修衔。

  赵翼有经世之才,著作10年,深探史海,考据精赅,对史学作出重大贡献。驰骋诗坛70年,与洪亮吉唱和,自比“酒龙与诗虎”。他力主推陈出新,反对摹拟,博采众长,独创一格。其《论诗·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为代表作之一。

  省文保单位——管干贞故居

  前北岸27-28号,东邻赵翼故居,西临吕宫相府,是管干贞故居。

  管干贞(1734-1798),原名翰,字阳复,号松崖。乾隆三十一年(1789)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道御史、内阁学士、工部侍郎,乾隆五十四年(1789)起任漕运总督(从一品官),居官清廉。嘉庆元年(1796),“户部议江浙白粮全运京仓,以羡米为耗,浙江运丁如议交运”。他认为江南余米较少,力排众议,执意不从,被革职。两年后在京去世。他是常州画派的著名画家,喜工诗文,擅画花鸟,尤精于着色牡丹。于经学、小学、史学著作颇多,著有《五经一隅》《明史志》《松崖诗钞》等10余种文集。

  故居为抬梁式建筑,梁柱粗大,柱下加阴沉木柱础,为常州罕见。内悬镶金“福”字大匾(现藏市博物馆),此乃管氏庆五世同堂时乾隆帝特书赐“福”字以示荣宠,故称“赐福堂”。

  恽冰恽珠女画家故居

  后北岸73-1号,背倚苏东坡终老地遗址藤花旧馆,是武进马杭上店寿山村人恽冰的故居。恽冰(生卒年月不详)字浩如,一字清于,号兰陵女史,亦署南兰陵女子;恽南田族玄孙女(一说族曾孙女);善花卉写生,芊绵蕴藉,深得没骨画法祖传;存世作品有《东篱佳色图》《国香春霁图》等等。

  恽珠(1771-1833),恽毓秀之女,字星联,号珍浦,晚号蓉湖散人,自称毗陵女史,师从姑母恽冰习画,得其法。因其能诗、工绣、善画,闺中有“三绝”之名;著有《红香馆诗章》,《清史稿》有传。

  “里人不知有相国”

  前北岸64号,是清顺治官至一品的吕宫故居。

  吕宫(1603-1664),字长音,号金门,常州人。明末中举,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获一甲一名。中状元后,官授秘书院修撰。顺治十年,授秘书省学士,闰六月,又擢升吏部侍郎,十二月,又升为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居一品)。因升迁太快,遭人嫉妒,吕宫深知官场险恶,决意激流勇退。回常后,故意不住祖宅,而是在前北岸购下普通民房,且闭门不出。地方官或友人求见,概托病辞谢,以至吕宫闲居家乡十年,“里人不知有相国”。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去世,吕宫赴京奔丧,但丧事一完,又以病请假回乡。康熙三年(1664),吕宫在家中病故。

  日军前北岸大屠杀惨案

  据史料记载,1937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日军逞凶肆虐,杀人如麻,死得最惨的要数家住前北岸的钱叔陵家25口同时遇难之事。钱叔陵,又名铮,原系晚清庠生,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科长、税务署视察等职。“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西迁,钱被解职回乡,住前北岸3号、5号。日军占领常州后,由于钱氏是大家庭,老弱妇幼一大群,避难外地困难很多,故迟迟未决。邻居看到有影响的钱家没什么动静,也就跟风未动。当常州人纷纷出城外逃时,钱才雇船逃难,但为时已晚,日军已进城了。当时钱家年轻人多,日军搜城时,他们有的还在院子里玩球,看到日军便往室内跑。日军破门追入,时钱叔陵正襟危坐,将少妇、老妪尽藏后屋。日军搜捕几年轻妇女后,顿生恶念,先将一少妇按倒在地,欲行兽欲,钱奋力保护,日军未能得逞。日军恼羞成怒,当即将钱家上下人等悉数押至县文庙前(今文化宫)。同时被抓的还有周围居民十来人,一并押往西门外盛家湾的冰厂附近,当晚用机枪扫射,百余名无辜百姓一齐殒命。钱氏26口,上到69岁老人,下到哺乳孩提,全部遇难。只有男佣袁森大一人腿部中弹,昏倒于尸体堆里,直到半夜痛醒,爬行廿多里,才保住了一条命。历史上称为前北岸大屠杀惨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5: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容易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5: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改造的只能看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7: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科普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普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下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7: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姨婆家就那,物是人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8:}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21:22 , Processed in 0.0465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