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近代建筑(不断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1:05 编辑

模范监狱(大清监狱)

芜湖依托漕运而在行政、司法、商业、文化上都蓬勃发展,芜湖县署升格为芜湖关道,管辖皖南地区23个县。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官牢上兴建大清模范监狱,凡属芜湖、当涂、繁昌、和县及铜陵的判决罪犯归入芜湖监狱。芜湖的钢坊、染坊享有盛名,洋货又大量涌入,以至“断江荒岸”一变而为“楼台森列”。芜湖画家萧尺木等引领了“姑熟画派”,铁画在汤天鹏的锤下精彩纷呈,潘王良从芜湖出道,梨簧戏蜚声海外。吉和街天主堂的林旭神甫说:天主堂虽然是罗马风格、法国人监造,但是它由芜湖的工匠施工,体现了芜湖的建筑技艺。
开埠通商为芜湖留下了诸多中西合璧的典范近代建筑。光绪三年(1877年,即芜湖对外开放的次年),英国人在范罗山上建造了大英领事署,3座西式楼房尊贵典雅,芜湖设立的老海关毗邻8号码头,红砖墙,木楼板,外走廊,正面钟楼高4层。基督教会在花津路上的圣雅间教堂是1883年由美国传教士设计建造的哥特式建筑,平面成十字架形,正厅可坐800人,圣雅阁堂在狮子山顶附设有圣雅阁中学。芜湖天主堂始建于1895年,罗马风格,两座钟楼之间的正门尖顶上耸立着耶稣雕像,厅内两排石柱支撑半圆形屋顶。西班牙人在鹤儿山也建了领事馆,后改为内思学校。美国传教士色让筹款监造弋矶山医院,依山砌筑,可以凭栏眺江。晚清政府准奏芜湖的井巷模范监狱,主体为“十”字形,寓意“救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01:09 编辑

军分区山顶(冰冻街崔公馆)







冰冻街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它是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呈35度角的斜行街道,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联络点成为十字街口。
当年冰冻街最有名气的是崔公馆,主人是崔国英、崔由桢父子。
崔国英,徽州太平甘棠村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给光绪皇帝讲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赏二品顶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3年任满召回。他特地带回一辆英式四轮马车,为当时芜湖惟一的时新交通工具。他未回原籍,在芜湖广置产业,盖别墅、做公寓,今冰冻街芜湖军分区干部宿舍、招待所,便是公馆旧址。他还在沿河路开设“汇丰”大砻坊,其长子崔登开“广厚”砻坊,与李经方“源德裕”砻坊,几乎砻断了芜湖碾米业务。“汇丰”还兼营典当铺。辛亥革命后,崔、李两家砻坊、典当铺才收歇。崔国英在上海、南京还置有房地产,在黄山北海盖“狮子精舍”,每年夏天都前往避暑。
崔由桢从小娇生惯养,读书不用功,没有取得功名,为人放荡不羁,喜欢穿洋服,养洋狗,不务正业,绰号“崔小狗子”。他无事消遣,就驾驶那辆全城唯一的英式马车,上大马路、二马路、洋码头兜风。他让马车夫坐在嵌有玻璃、飘拂锦绣帷幕的车厢里,自己坐在前排座位上,锦衣绣帽,手执杆鞭,叭叭行进。日久,他还真练就了一套驾驶技巧。
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来到芜湖视察,来迎去送,乘坐的就是崔由桢亲自驾驶的马车。从此,他也以此作为政治资本,吹嘘自己是孙中山的干儿子,连官家衙门也让他三分。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芜湖市面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黄包车,车夫多达2,000余人。1927年春,北伐军开进芜湖,黄包车工人成立了工会,崔由桢被推举为“芜湖人力车工会”名誉会长。他紧跟潮流,很少摆崔二少爷架子,能和车夫攀谈,帮助解决一些问题,由此获得了车夫的信任。那时,下层社会有帮会组织,他既在青帮,又搭红帮,很有势力,并混上了芜湖警察局侦缉处队长的职务。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崔由桢立即站在国民党反动派一边,追捕“民生中学”共产党负责人李克农,但李克农机智逃脱。接着,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在蒲草塘遭到破坏,也是崔告密的结果。李克农后来回忆说:“万心斋是王寄一和崔小狗子装入麻袋,加上石头投江害死的”。
1931年夏天,芜湖发大水,市区淹在水里,人力车无法行驶,工人生活无着落。大商号、公馆和明远电灯公司都自备大木盆,专供送人运货。崔由桢在公馆接见了工会委员杨长文,表态支持“砸掉大木盆,夺回生路”的行动。事态闹大后,军警抓捕了20多工友,工友眷属成群结队呼天喊冤,一时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当局。这时,崔由桢出面为黄包车工人讲话,官方也怕激起民变,只好释放了在押工友。最终工人们搞起水上运输,度过了洪水灾难。后来,他与高铁君争夺地方霸权,争斗激烈,被高的徒弟诓骗到大轮上,行驶到采石矶,夜间被麻袋套住,抛到江里去了。
日伪统治芜湖时,李鸿章的后裔李慧龙,出任伪商会会长。他自己经营保险公司、慧记洋行和精精制冰厂。制冰厂在这条街上建有一大片冰冻房,于是这里就叫“冰冻街”了。日本投降后,李慧龙逃到香港,国民党政府接收,认为冰冻房和“崔公馆”是敌伪产业,一律没收充公。崔公馆和精精制冰厂从此消失,只留下“冰冻街”名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01:16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油坊巷小洋楼(原解放初期报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3: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薪市街12号——滕公馆(建于1917年,建楼者为一外籍洋员,据说在芜湖海关做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6: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6: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6: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淳良里56号,一座极为精致的民国小洋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浩大,系统庞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0:49 编辑

大清银行是中国官方开办的最早的国家银行,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芜湖是大清银行于1909年在安徽开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的城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1914年1月19日,中国银行芜湖分行成立,隶属于南京分行。1917年,安徽分行从省城安庆迁到芜湖,芜湖分行开始统领中国银行在皖的业务。
芜湖市中二街86号自古以来便是芜湖的金融重地,省内第一家“大清银行”曾在此设立机构。目前的建筑于1926年6月1日开工建设,1927年5月2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受当时的“芜湖中国银行”委托,该建筑由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学家柳士英先生设计监造,建筑面积1099平方米,采用折衷主义色彩的西方古典格局。为三层砖混结构,木楼板、木屋架,四面坡瓦屋面,沿街门廊有四根三层楼高的爱奥尼柱式的圆柱,檐部和勒部有复杂的古典装饰脚线,女儿墙中部有古代农具形钱币图案,门廊基座及踏步用花岗石砌筑,外墙为水刷石饰面。穿过门廊、过柱,便可踏进250平方米的大厅,其空间高度达7米,中有四根圆柱,柱头设计华丽,至今保存完好。随后的数十年里,该建筑一直就是芜湖市“地标性”建筑。




芜湖中国银行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远配电站
上菜市地界,有一座外观很古怪的建筑,是明远配电站。明远公司是近代安徽工业的骄傲,芜湖“两个半烟囱”中的一个就属于明远公司。在明远公司创办的最初二十年里,社会对电力需求并不太高,主要供电对象集中于市区。据《芜湖市志》记载,到1929年时,明远公司共在芜湖市的市区范围内建造了14座配电站,以保障电力供应。但在九十年后的今天,这14座配电站仅剩下上菜市的一座了。这座配电站为青砖建造,共二层。斜面屋顶,上覆波浪形白铁皮,高达8米。变电站占地面积10.58平方米,外观呈不规则五角形。它是所有14座变电站中最高的一座。安装了一台三相6600/280-220变压器,容量100KV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座变电站才被废弃,后成为供电局职工的住房。当年的明远公司曾盛极一时,但留下的历史遗迹却少之又少。在城市大规模改造的今天,这座配电站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已然是个奇迹。





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明远配电站依旧傲然而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寺街6-8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砻坊的益新公司

对于老芜湖人来说,大砻坊是一个具有古城气息的名字。 这里,曾有过米市春秋的繁华,有过亦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般的街市如潮的热闹繁忙景象,也曾是芜湖现代工业的发祥地。 大砻坊在芜湖一直叫了100多年,殊不知,这个“老字号地名”却与两个男人有关: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章维藩。
    皖南曾经不仅是李鸿章淮军的大本营,更是他家族的势力范围。八百里的皖江地区,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计的庄田和房产,各种当铺、钱庄、粮仓则数以千计,其中芜湖和合肥数量最多。1876年芜湖开埠以后,大量洋货通过芜湖口岸向皖南地区倾销,市场却完全掌控在洋人的手里。李鸿章当然不希望洋人的黑手直接伸到他的家门口,他决定放手和洋人搏一把。
    于是, 1877年的一个晚上,一心想和洋人搏一把的李鸿章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奏请将镇江的米市迁到芜湖,并指派芜湖关道张荫恒(樵野)赴镇江“招商引资”,动员广帮粮商,悉数迁到芜湖,对他们许以种种优惠条件。果然,引动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芜湖米市得以形成,并与无锡、九江、长沙称为“四大米市”。
    米市形成进而带动了粮食加工业发展,值得一提就是“益新米面公司”,创始人章维藩。1890年,章维藩辞去宣城知县,打算在芜湖开办现代机器粮食加工厂。他原选址在江边一号码头即今宝塔根附近,却遭到芜湖官绅的强力反对。他们认为,江边开设工将破坏“风水”,必须要用童男童女活祭。有洋务维新思想的章氏,不忍做这丧尽天良和违背人伦的事情,于是,不得不另选它处。
    最后,在袁泽桥桥附近购得一片芦苇荒滩,才确定了建厂地点。然而,就在土建安装即将竣工时,芜湖道尹以用机器碾米磨粉,影响本地砻坊生计为名,不许开业。无奈之下,章改向香港英国殖民局注册,借用犹太工一人,几经周折,于1894年建成投产。不过,这也是他们的精明之处。因为这里离生产稻谷、小麦的乡县最近,同时厂房直接建在青弋江边,水运和卸货也相当便利。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三家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因为当年益新公司是芜湖最早使用机器碾米磨面的最大工厂,所以芜湖人久而久之习惯地称益新公司为“机器砻坊”或“大砻坊”。“大砻坊”一地地名由此得来。
    而芜湖以人力、畜力或水力加工粮食的作坊大多设在今铁桥以西至东门一带,于是后来芜湖人将这块地方称为“小砻坊”。为何到了现代,芜湖人均将这条由金马门通向元泽桥的地方称为“大砻坊”呢?市委党校姚永森教授介绍,原来“小砻坊”的业主看到“机器砻坊”带来的“甜头”纷纷进口“机器砻坊”,从而大小砻坊统称为“大砻坊”。不过,老芜湖人的心底却有着大小砻坊严格区别的界限。
    现存的四层制粉大楼临江的墙上还刻有“益新公司”四个大字,历经近百年年风吹日晒,依旧苍劲有力。解放后,芜湖益新公司还是芜湖“两个半烟囱”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城西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3 11:54 编辑

保健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 04:20 , Processed in 0.078514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