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3: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丰电台

  大有丰电台设于国货路76号大有丰五金电料行内。该电台创办于1933年秋,比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无线广播电台仅晚5年。大有丰电台经当时的国民ZF交通部发照准播,经营性质为商业电台。呼号为“XDYF”,后改为“X500IH”,频率为1270千赫,虽然发射功率只有10瓦,但由于当时的空中干扰少,播音覆盖面却非常广,除山区外,芜湖及宣郎广等地区都能接收得到。只是由于那时收音机还属于奢侈品,大有丰拥有的听众自然非常有限。
大有丰电台一天播音三次,共计6个小时,没有文字节目,以播放唱片为主,有时亦请票友清唱,或是搞点口琴会,指在扩大大有丰电料行的影响。1937年冬,日机轰炸芜湖时,电台被迫停播。
说起来很有意思,虽然大有丰电料行的店主是赵庆余,但大有丰电台的创办人却并不是赵氏,而是该店的学徒工郑有荣。郑有荣1913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一个职员家庭。1926年,13岁的郑有荣只身来到芜湖大有丰电料行当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颇受老板赵庆余的赏识。当时国内能够接触到无线电技术的人员还属凤毛麟角,郑有荣深深地被这门新兴技术所吸引,他经常凭记忆绘制从书本上看到的收音机线路图,赵庆余的二弟赵祖善当时也在店内,他见郑有荣如此酷爱无线电技术,就从上海买来器材,交给郑有荣,由郑有荣负责无线电修装业务并筹建电台,还负责电台的全部播音工作。郑有荣高兴极了,带领几位师兄弟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安装调试完毕,并马上开始播音。由此拉开了我省无线电广播的帷幕。
  1934年,郑有荣离开大有丰五金电料行,到芜湖亨大利钟表无线电行工作,又创办了亨大利无线电广播电台,呼号为“X500Ⅱ”,频率830千赫。
  郑有荣创办电台期间,正是“九·一八”事变前后,郑有荣出于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常在电台播放一些爱国抗日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深受听众欢迎,抗战全面爆发后,郑有荣逃往上海,以技术投资入股和别人创办了大新无线电厂,后又创办了万利电机厂,成为一名民族资本家。
1949年上海解放后,郑有荣积极要求进步,于1951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入党后,他更是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主动将自己的6万元股金全部上交国家。抗美援朝中又将自己不满18岁的女儿送往朝鲜战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有荣历任上海电讯变压器厂厂长、上海无线电二厂副厂长,离休后曾担任上海市卢湾区集体企业管理局顾问并兼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等职。1958年,又被选为上海市工商联执行委员,同年又被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



  
五十年代的国货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13:22 编辑



如今的国货路已是一派现代化景象



只有“和平”二字还可勾起一段隐约的记忆


      国货路自民国以后一直是芜湖的商业中心之一,在这条路上曾经诞生过许多巨商富贾,像国货路17号亚东文具社老板李若珊,国货路52号中国照相行老板曹玉录等等,都可称得上是芜湖商界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即使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计划经济时代,国货路仍然是商店林立,市招猎猎,像位于国货路32号的市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就是这条街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它曾经滋润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田。
  国货路这三个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今的国货路已然脱胎换骨,不过依旧是人们购物休闲的胜地。那个曾经显赫的老街,不经意间已然隐身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之中,留存于一枚枚残破的门票之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峏山杨巷



峏山杨巷,中二街-双桐巷,清末,因巢县峏山杨村杨氏杨光淮中医迁此,故名。

杨光淮(1834--1909),字注之,原籍安徽巢县峏山大杨村人。五岁失怙,依母成长,少有大志,家贫闭门攻读,适太平天国举事,未应童子试。战后,年近而立,行医为业,同治年间,族中事变,携眷由峏山来芜湖,挂牌行医30余年,声名远播。其先祖自明初业医,至光淮已21代,世传妇科,故有“峏山杨妇科”盛誉。清宣统元年(1909)逝世,从九品衔。芜湖峏山杨巷,是其行医之处,医术传于三子杨裕惠。名医杨仲书之祖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桐巷



双桐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因巷内有两棵梧桐树,故名。美丽的中山路步行街边,芜湖市著名的小吃街———双桐巷,短短百米,每天人流不息,生意兴隆。双桐巷历史非常悠久,记得九几年的时候,这里已经剧集了很多做小吃生意的人,那时这里卖凉粉的非常多,都是推着改造的板车来卖的,味道非常好。因为卖凉粉的大多都是北方移民过来的人,都住在河南盆塘沿附近。他们带来了地地道道北方口味,由于步行街建成后,这些凉粉摊人只能在晚上摆在中山桥下来的转角处了。那时双桐巷的老奶奶牛肉面现在成了芜湖名小吃了。现在的双桐巷不但保留了芜湖当地名小吃也汇聚了各地的知名小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春花园



景春花园,中二街-镜湖路,民国初年,以李鸿章家族花园故名。李鸿章家族在芜湖建有大花园、景春花园、长春花园、柳春园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4: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春花园是老小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6 16:15 编辑

柳春园(柳春路)



柳春园,中二街-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街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后延伸至沿河路叫柳春路(原名新安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春园


  
《市地名录》:“柳春园街道,南起中二街,北至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路地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全长185米,宽8米,沥青路面。”地处中二街的柳春园小学,新建的六层教学楼,濒临波光滟滟的镜湖南岸。岸边有游船码头、知春亭等游乐设施。西南一堵照壁上,嵌一块横匾式大理石碑,镌刻“柳春园”三个遒劲大字,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的手迹。
正本清源,柳春园原名“留春园”。
众所周知,南宋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又称陶塘。在烟雨墩上筑“归来堂”。他在外地做官时,视芜湖为故乡,十分怀念。作《蝶恋花·怀于湖》词云:“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待我春应许。”这是他的代表作,广为传诵。元、明时代沿湖虽有私家小型园林,但无知名者,所以志书未见记载。只在施润章和黄钺诗文中透露一点信息,明末有张来初吏部园林、沈希韶(官御史)和沈士柱父子的沈氏园林。入清,乾隆盛世大发展,芜湖知县陈圣修大力疏浚镜湖,兴筑“琴馀别馆”,扩充园林,摘取上引张孝祥词结句首二字,定名为“留春园”。陈氏还从南京购画船两只,名“留春小舫”,黄钺曾乘坐游览镜湖,有诗纪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光时,留春园归画家王泽所有,改名为“希右园”。太僻奥了,叫不响,时人仍习称留春园,或园中的“长春园”。
咸丰时,希右园毁于清军与太平军战火中。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率领武毅、忠朴五营,环镜湖驻扎。他已相中环湖风光宝地。光绪时,李经方贱价收购,在希右园遗址上兴筑别墅,恢复了原名“留春园”。由其二弟李经迈居住。正厅挂大匾曰:“志勤堂”。
李经迈,字季高,或作季皋。李鸿章第三子,光绪二年(1876)出生。生母莫氏,名顺喜,原是鸿章之婢,纳为偏室。大概深受其父大办洋务的影响,他精熟英语,喜与开明文士结交,是创办安徽公学之领头人,拨出留春园一角,作为公学校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病殁,李经迈在家居丧,孝期满后,恩赏三品京堂,照例起服入北京,朝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他如实陈奏江南“盐枭充斥,伏莽甚多,岌岌可危。”事后被亲王奕劻召至王府,斥道:“我跟你们老人家是一人之交,你就跟我的子侄一般。你这回进京,我是盼你升官来的,不是盼你性命来的。照这样下去,你闹掉了脑袋,别怨我!”(见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李经迈吓了一头汗,从此恪守对上“报喜不报忧”的官场戒律。三十一年(1905)八月,即受任出使奥地利大臣,不过29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外交官。1907年9月,因母病辞免回国,后历任苏、豫、浙等地按察使。宣统二年(1910),他以首席随员的身份跟随载涛(溥仪叔父),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次年署民政部右侍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后,李经迈隐居上海,与宗社党交往密切。民国六年(1917)夏,他与堂兄李经羲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出任外务部左侍郎,只是昙花一现,仅12天垮台,他狼狈逃回上海,虽当寓公,但总梦想溥仪复辟。他与载涛关系极好,受其委托,于1919年春天,聘请英国苏格兰人庄士敦做逊帝溥仪的英文师傅。1929年2月,庄士敦和载涛、溥佳父子,特地到上海去看望李经迈。犹太人大资本家哈同夫妇,设家宴招待他们。自清末至民国前期,清廷和北洋政府每次向英国借款,都由精通英语的李经迈从中磋商。据说,每次借外债他所得的回扣,都在百万两以上,因此家资富豪。拥有小轿车数辆,还备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他逍遥沪上,留春园不大常住,责成管家照料。
留春园房地产后经其子孙变卖,外人侵占,大水冲毁,绝大部分败光了。“文革”后只存上长街136号楼房,36大间,建筑面积884.98平方米,居有4户。虽由政府接管,产权与租户尚有争议。原来的安徽公学校舍,解放后市文教科设此,并作为干部家属宿舍。1995年旧屋犹存,只是瓦破墙裂、柱腐梁朽,衰败不堪。1999年夏大拆迁,留春园的最后残迹烟消云散。
说到留春园,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在留春园旧址上新建小学时,竟然改名“柳春园小学”,引起芜湖老人的异议,有人评道:“虽一字之差,不仅其韵味大不相同,且有悖史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步文纪念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5: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子桥



南京狮子桥步行美食街全国有名,芜湖也有一个狮子桥,大城墙院-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因巷北石桥上有石狮,故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5: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6 18:31 编辑

申元街



申元街,北京西路-中山北路,沥青,主要道路,民国初年,因申姓得名。有芜湖著名的小吃一条街。






申元街新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 02:52 , Processed in 0.08139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