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engyi

[规划建设] 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中山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70 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中山国从此名扬天下。其中的青铜大鼎、方壶和圆壶三件器物上的铭文,共计1101 字(包括重文18 字、合文3 字。因内容原因,没有包括圆壶圈足上的铭文),其铭文数量之多、历史文献价值之高、器物制作之精,创下了三个世间之最,颇引世人瞩目。
从它们刚刚出土,这些铜器上的铭文,就被认为是在铸造好的铜器上凿刻的。1995 年,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中,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当人们从铜器上那些铭文的笔画中,看不到丝毫的凿刻痕时,更是感叹不已,觉得古人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恩师张守中先生对这些铭文悉心临摹、数易其稿,编撰了《中山王器文字编》。198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引起了古文字学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这三十多年来,用中山篆书体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在全国性的书法大展中屡屡获奖。中山三器也引起了书家们的极大兴趣。
三年前,我曾陪北京画院李凤龙先生在河北博物院观摩方壶和圆壶上的铭文。李先生在篆书方面,功夫下得颇多,尤其是中山篆体的书法,写得非常好。我们站在隔着低反玻璃的方壶面前,看着他目不转睛,盯着上面那些铭文,不停地赞叹。后来,他围着展柜,转过来转过去反复观察,最后和我说:“下次再来,我要带个望远镜。”
方壶的出土,张守中先生印象很深刻。他说,那是1977 年9 月,当时他在河北省文化局工作,有专家去中山王墓的发掘现场,他都陪同前往。另外,发掘情况也需要及时向北京方面汇报,为此,他在现场还临摹了方壶铭文(草稿)。
1978 年,河北省展览馆首次筹备了中山国文物的展览。张守中先生说:“展览期间,北京专家夏鼐和李学勤先生带了很多人来,山西张颔先生也带来了10 个人,另外,还有其他省的同行。河北省文化局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在会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激动地说,铭文刻得真好,不知道古人怎么刻得那么好,让人难以想象。”
张守中先生说:“高英先生自幼得名师传艺。数十年里,所见青铜珍品无数,而在中山三器前,竟如此感慨。铜器上那些字,直线挺劲、弧线圆润,看不到凿刻痕迹,觉得不好理解。”
多年来,这三器上的铭文,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在青铜器上刻字,怎么能那么自如?古人雕刻技艺娴熟还好理解,但用的是什么工具就不好理解了。什么刻刀能刻铜如泥?难道是外星人所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我看到那些铭文,也问自己,或许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那些铭文也许并非直接在铜器上凿刻的,而是铸造的。我和同事李鑫也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和我的想法一样,那些铭文可能就是铸的。
今年3 月,中山国的文物去旅顺展览,包装文物时我负责拍摄照片。得知这批出展的文物中有圆壶,我很激动。能零距离观摩圆壶上的铭文,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灯光下,随着圆壶在文物保管员手中慢慢转动。我睁大眼睛,仔细地盯着那些铭文,希望能有所发现。
那些铭文笔画的底部比较平滑,略呈“U”字形,确实没有一点儿凿刻的痕迹。更奇怪的是,有的字口边缘受挤压微微隆起(图一)。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难道说,刻这些铭文时,铸造铜器的铜水尚未完全凝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古人怎么能操刀刻字呢?古人的手也是有骨有肉的啊!


我把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看到了三条细如发丝的竖线,好像是为安排那些字打的“格”。再观察那些字的笔画,哪笔在前哪笔在后似乎都能看出来,甚至,在哪儿接笔也看得清清楚楚,硬笔书写的感觉很明显。我更加怀疑这些铭文不是在铜器上直接刻的,而是在模上刻(写)好后铸造的。
我突然想到,鼎是国之重器,那些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一些重要的事情,这么重要的器物,当年,在造型设计和铭文的布局上,一定会反复推敲,最后,或许还会由国王来定夺。这么重要的一件大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都是事前安排好的,绝不会等大鼎铸造好了,才“忽然”刻铭还是铸铭想起还要在上面刻那么多的字。
大鼎是这种情况,我想,方壶、圆壶也应该一样。
再者说,按常理,如果让我承接这三件器物铸造的任务,我肯定会找最省劲、最出效果的办法。上千的铭文,是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雕刻还是在模子上加工好再铸造?我认为谁都会选择后者,古人也不傻,不会去干费力不出效果的活儿。
张家口有我一位专门做铜雕的老朋友傅大巍,他是中国铜雕篆刻工艺美术大师。他手工雕铜、错金、错银的手艺都非常好。我给他发去两张圆壶铭文照片,看后他马上告诉我,字是在铜器上刻的。
我将疑问告诉他,让他再仔细看看。他思索了一会儿,说:“你说得对,那些字不是在铜器上刻的。我用白钢刀在铜上刻东西,紫铜黏,延展性好。而古代青铜很硬,发脆。我曾在一件青铜器上刻过一个字,非常难刻。一刀下去,第二刀就打滑,需要打磨再刻。而且,字口边缘形不成那个隆起。再说了,这铭文没有凿刻的痕迹,尤其笔画的转弯处是那么圆润自如,看不到刀痕。如果是在青铜器上刻字,那是不可能的。”
我曾陪同山西从事考古工作的同行田建文先生,在我们河北博物院参观中山国文物。看着那些青铜器和展板上陶工名字拓片,他说:“这些铜器,非常有可能是从我们山西侯马铸造的。”


在山西侯马青铜时代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数万块陶范。内含花纹的达数千块,非常精致(图二)。还出土了铜刻刀、骨刻刀刻模工具( 图三、四)。当时手工业工匠都是世袭的,他们世代为业,技艺娴熟,陶范上那些细细的花纹都能表现得那么好,像中山三器上的铭文,在陶模上刻下来更不在话下。我对照着铜器上的铭文,看着出土的那些刻刀,突然觉得,要是让我来做那些铭文,用那个弯头的铜刻刀就可以搞定。那些字口边缘微微的隆起,应是刻字时陶模将干未干,受刻刀挤压所致。这样一来,那些字说是“写”上去的,似乎更贴切。


看来,那些文字不是在青铜器上直接刻的,而是在模具上刻好(或者说是“写”好)后,再翻模,然后铸造的,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神奇。但并不是说,因这些文字是铸造的,中山三器的价值就被削弱了;相反,我们更会为古人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赞美和感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11: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原沙盘感觉很不错,但除了城墙和宫殿区之外不知道其他建筑和区域复原有什么根据,竟然直接标商业区,战国时期市似乎并不是这样,而且市中间必然有旗亭,市应该全封闭夜间关闭,市场建筑也不会这样摆放,居民去分闾里也是有封闭围挡的,沙盘上的情景显示似乎不会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国都城位今天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滹沱河北岸,南北约4.5公里,东西约4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为10万人左右。都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中间设有隔墙。东城分布有宫殿区、大型建筑区、作坊区;西城分布有墓葬区、平民区、商业区。都城城墙为夯筑,厚3-4米。中山国的商业区非常繁华,从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规模化生产的商业用陶器,大量的货币都为后人拼出了一副熙熙攘攘的商业繁华景象。通过考古勘探发现这一带的文化层有3米深,显示出这里是经常使用的大型商业活动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在中山王厝墓北,建起了一座展馆,这是在心系家乡的贾延岩先生和贾雪阳将军奔走下创办的,成为了展示中山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2013年,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成立,中山国各项保护发展工作有了领军组织,在研究会的推动下,各项事业得以稳步推进。

这一年,《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被河北省人民**正式颁布并实施,成为中山古城发展和保护的依据性文件。同时,平山县委、县**委托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制了《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并启动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


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区域总面积为3339公顷,展示区总面积1130公顷。结构形态规划为“一心、一环、两轴、两翼、多片”。具体划分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展示区、中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含考古工作站)、桓公墓遗址展示区、战国中山古城址展示区、战国中山国东堡城遗址展示区(灵寿境内)、小黄山景观工程、张家庙台遗址展示区、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中山湖景观工程、古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保护展示区、入口广场区、传统农耕体验区、西门阙及古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区等14个子项目,总体建设将分为三期进行,约3-4年完成。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涉及21个村落,共计总户数约4800户,常住人口约20000人,总占地面积近95万平方米。


2017年12月,喜讯传来,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石家庄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平山县委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上级文物部门同意,在中山国都城遗址内,这座闲置了15年的烂尾建筑被重新进行包装,建成了一个小型的中山王陵遗址陈列馆,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厅和中厅。展出文物100多件(套)。


要建设成高标准的中山国遗址公园,中山国博物馆的建设是中心工作。建成中山国博物馆,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文物收藏、社会教育、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让中山国都城遗址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回家”,将陈列艺术与遗址利用相互补充,使人们对中山国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中山国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00-15000平方米之间,建筑设计要瞄准国家一流、世界先进的目标来定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3: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9 1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上标注三期的位置才是中山的王城 也就是小城,现在城墙还是非常完整高耸的,战国时期和汉代到魏晋时期的瓦确实非常多,再一个说中山国器物精美看跟谁比,史书上确实说中山多巧工,但是事实很残酷,中山的器物比起中原的非常粗糙,但是继承了台西的部分文化,比如黑陶的工艺,再就是融入了齐的文化较多,可能是跟随燕国攻打齐国时带回来齐国工匠但只是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9 11: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宫殿建设一般是遵从自夏二里头宫殿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最早大地湾文化就有雏形,而城市就是前朝后市,偃师商场就是这种布局,战国确实有的城市考虑到地势地形水源多方面因素不一定按这个布局,比如赵邯郸城,但是开放的市场是穿越不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是到南宋才有的,市场里布局手工艺作坊是比较常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2 1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国应该发掘出来,提升石家庄的历史文化,首先让石家庄人都有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认同,再讲述给别人,提升中山国的知名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2 1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伊稚 发表于 2018-10-9 11:48
图上标注三期的位置才是中山的王城 也就是小城,现在城墙还是非常完整高耸的,战国时期和汉代到魏晋时期的 ...


二期才是目前国家级官方认可的古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三期是灵寿县境内并没有发掘的东堡古城遗址,官方叫“中山古城--故城遗址”,究竟哪处才是正牌的中山王城,这方面灵寿还有些期待,有没有反转的可能?毕竟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小城是王城。平山已经大规模挖掘二十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2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是年轻的,但是这片土地是古老的,有历史底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邑古城 于 2018-10-23 11:07 编辑

希望好好发掘中山文化历史,及中山精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大家去看cctv9的纪录片《中山国》,非常好看!
中山国有着独特的魅力,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7 22:26 , Processed in 0.07891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