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论剑中华

[综合其他]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获批,明年起正式招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6 23: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sd321 于 2016-11-17 00:10 编辑

粤港澳三地 26所高校在广州成立联盟
首批包括10所广东高校9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深化三地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协同创新
2016-11-16
南方日报讯       粤港澳三地26所高校正式“结盟”。15日,粤港澳三地26所高校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将进一步深化三地的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联手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这一联盟获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批准组建。
探讨高校合作新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和学缘相系,粤港澳三地高校保持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的密切合作。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的“粤港澳高校联盟”希望探讨新机制,提高三地高校的办学、科研和协同创新的合作层次和水平。
联盟是由中山大学倡议,连同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组建,首批就吸引26所精英高校的加盟。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广东高校,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大学等9所香港高校,澳门大学、圣若瑟大学等7所澳门高校。
联盟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说,学校与粤澳两地交流频繁,已与中大、暨大成立联合实验室,举办深圳校区。“结盟”后学校希望在物流、机器人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与粤澳两地高校有更多的合作,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同为副理事长、澳门大学校长赵伟说,高等教育发展要有世界胸怀和民族自信,此次“结盟”的高校将为区域合作作出更多贡献。
打造“一小时学术圈”
三地大学“结盟”,如何推进深度合作呢?
联盟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现场抛出“绣球”:建议实现联盟内高校重大创新平台的开放共享,联盟内高校学者开展计算科学研究可以使用中大的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计算机,学者还可以参加海洋科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大平台建设。
他解释说,粤港澳高校有条件、有责任强强联合,面向学术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共同为国家和粤港澳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粤港澳精英大学之间制度化的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提高合作层次,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对此,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新成立“联盟”将推动三地的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打造珠三角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适应世界大学发展新格局、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需求,具有引领意义。

26所结盟高校
广东10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
香港9所: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
澳门7所:澳门大学、圣若瑟大学、旅游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0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回广州送华工学子“十二字箴言”
2016-11-16      南方网
南方日报讯      “我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想老实做事。”16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4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大师容柏生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参加“院士回母校”活动,与近千名师生分享他的科研经历与理想信念,激励青年传承“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来华工读书的时候才22岁,看着母校一点一点发展。”作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首届毕业生,86岁高龄的容柏生院士介绍作为首批学生享受学费全免政策和免费饭票的特殊待遇,“这对于当时我们这些穷苦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作为知名“结构大师”,容柏生与学生分享了淮河修水道过程中的测绘知识、如何跟着老技术人员盖房子等经历,以及求学时举重照片。他酷爱运动,曾夺得过广州市跳高比赛冠军。他鼓励学子们坚持体育锻炼,塑造强健体魄,为祖国多做贡献。

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容柏生院士总结“十二字箴言”: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建筑行业要对每一个过程熟悉理解,要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地做事。遇到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刻苦努力,勇于突破自己。

据悉,“院士回母校”活动在全国8座城市10所著名大学陆续举行,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站是华南地区高校唯一一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0 23: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暨南大学举行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暨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
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2016-11-20
    南方日报讯       19日,暨南大学举行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暨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前国务委员、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戴秉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何厚铧,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崔世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刘谦,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赵阳,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薛晓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康晓萍,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广东省副省长何忠友,广东省原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钟阳胜,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佀志广等出席纪念大会。
    裘援平代表国家侨务办公室对暨南大学全体师生及校友表达了祝贺。裘援平表示,暨南大学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暨南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致力于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专业人才,为国家涵养侨务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打开我国公共外交新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何忠友表示,暨南大学建校110年来,勇立时代潮头。迄今为止,学校累计培养出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专门人才近30万人,为广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为促进粤港澳合作、国家侨务事业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2 05: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隔壁引进了很多国内外的大学开这些类似的校区 我们可以学习下 加上我们本身这方面的历史基础比他好很多 估计加上这些可以巩固高等教育枢纽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0 0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国最早三家新闻院系之一,广州暨南大学新闻教育创办70年,培养6000多名传播人才
华语媒体黄埔军校:传播大数据助推治理创新
2016-12-09
国际化办学是暨南大学的特色,图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欧博士研修班学员合影。
70年培养6000多名海内外传媒人才,被誉为“华语媒体黄埔军校”“中国传媒教育华南重镇”;三年连获1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2个重大、3个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国内新闻院校前列;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传播大数据实验室,以舆情研究推动国家治理创新,多份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
12月10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举办开展新闻教育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作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家新闻院系之一,暨大新闻教育1946年诞生在上海宝山路,历经两次停办复办,薪火不断砥砺前行,愈发生机勃勃,书写了中国传媒教育史的重要篇章。
从当学生到当老师、行政管理者,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见证了暨大新闻教育30年的发展。他近日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暨大计划建设4万多平方米的“华南传媒教育大厦”,投资约1.5亿元,有望在三到五年内建成,涵盖新闻教育、实践、培训和广东新闻史博物馆等综合功能。走过70年风雨,暨大新闻教育要主动适应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构建培养实用型传媒人才、引领学术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天立地”发展新格局。
学术研究
三年连获1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不久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暨南大学新闻系主任林爱珺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吴非教授的“全球化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以中俄传媒交流为例”两个研究课题入选重点项目。
近三年来,学院连获1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有2个重大、3个重点项目,成绩在国内新闻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去年10多位中青年老师合力攻关的《提升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研究》《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特点、机制与理论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表示,学院的历史沉淀,加上近年的学科布局、人才引进,让老师们进入拿高端课题、做前沿研究的“丰收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申报课题时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研究计划书。不少项目研究计划书有十七八万字,几乎就是一本学术著作了。
厚积薄发的暨大新闻教育,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叶公超出任暨大外国文学系主任,倡导“新闻学”教育。1946年,复员回沪办学的暨大,在文学院增设新闻学系,新闻教育正式创办。1960年和1978年,新闻专业、新闻系先后复办,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后,2001年新闻系升格为新闻与传播学院,5年后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对暨大新闻专业的学术氛围浓、要求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李彬至今印象深刻。1984年他到暨大研修世界新闻史,导师梁洪浩为他制订一个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有一份一百多本书的书单。梁洪浩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这是社科院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多年后李彬在清华大学任教,沿袭当年暨大的研究生培养方法,给学生开了100本书的书单。
支庭荣介绍,现在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面向港澳台、影响东南亚”,呈现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特点。现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和播音主持、国际新闻(全英)等六大本科生专业,专任教师60多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8人,形成了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舆情与社会管理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被誉为“华南传媒学术重镇”。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60多项、横向课题4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近4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教育部及广东省人文社科成果奖12项、中国新闻奖2项。
在这些成果中,不少项目引领研究前沿,不少著作、教材成为“畅销书”,风行全国新闻院校。例如,《怎样阅读英文报纸》一书为国内同类书籍中第一本,1983年至今累计印数达10万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一书,1999年至今累计印刷8万册,发行量全国第一。
人才培养
培养6000多名传媒人才
在国内外,不少媒体“大咖”、新媒体“网红”,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暨南新闻人。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介绍,办学70年来,暨大新闻学专业为海内外特别是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党政部门重要负责人、新闻媒体负责人、著名企业家,成为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戛纳创意节金狮奖获得者。
比如,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南方日报社两任社长杨兴锋、张东明,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张晖,《南方周末》“年度中国杰出专栏作家”沈宏非,知名文化创意人令狐磊,时尚微信公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运营人方夷敏等,均出自暨大新闻学。
1986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生张晖说,她在暨大新闻系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哪怕是犯标点符号的错误。母校的悠久历史、学科全面和高度国际化,对她有潜移默化的培育作用。
不少人境外华文媒体的记者、总编,也是暨南新闻人。其中,有400多名暨南人任职于香港传媒业,成立了“暨大香港传媒同学会”,而澳门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有80%毕业于暨南新闻专业。
澳门日报代总编辑崔志涛是暨大新闻系1996届毕业生。20年来,他用笔记录了澳门回归、博彩业开放和回归十周年等时代节点。他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正是在母校求学的时光中形成的。
目前在读的新闻学博士沈凯东,已经是柬埔寨首份纯电子版中文报纸《吴哥时报》总编辑。沈凯东表示,他在暨大学习了新闻学及新媒体运营知识,希望为粉丝提供一份全新的媒体享受,做到不出门便知柬埔寨的大小事。
暨南新闻人为何能成为业界的重要而独特的力量?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揭秘说,学院的人才培养特点就是与业界联系紧密,注重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今年11月,第三届“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揭晓,范以锦榜上有名。对于1969年毕业于暨大的范以锦来说,今年是特别的一年:新闻学专业70岁生日,也是他70岁生日,担任院长10周年。
十年前,曾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掌舵人”的范以锦回到母校,执起教鞭,由报社社长变为学院院长。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凭借自己在新闻战线几十年的积累,推动新闻理论与报业实践的结合,强化高校与新闻单位的联系。
十年后,范以锦欣慰地说,学院的学术研究能力攀登新高峰,人才培养与业界新闻实践结合更紧密。从2007年开始,学院先后推出了“南方准记者训练营”“广告兵法训练营”“移动新媒体专训营”等特色训练营,暑期的“我行我动”“我是记者”“中国形象全球调研”等社会实践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
暨大新闻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全球,参加社会实践。师生们到伦敦、圣保罗、多伦多、约翰内斯堡和西藏等国内外城市,参加“中国形象全球调研”项目。新闻系教授、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喻季欣带领学生,到西藏、新疆调研援藏、援疆工作,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杨先顺说,暨大校园文化多元,学生思想活跃。以广告专业为例,不用等到毕业工作,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崭露头角,如2006级广告系学生黄源媛的课堂作业“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从全球的8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口号。学生走出社会后,成为业界翘楚,如1997级广告专业学生范耀威创作了腾讯彩贝《神奇的鹅》、美的《嘀嘀嘀》、央视公益广告《我23》等颠覆常规的创意广告,拿下戛纳创意节金狮奖等国际大奖。
部校共建
建设“华南传媒教育大厦”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整合中青年教师的研究力量,研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论思想中的新闻观,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国内外新闻舆情,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2月,经中宣部、教育部批准,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暨南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能力。同时,在延安、井冈山设立了2个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训基地。
今年以来,学院教师重点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广东新闻战线培训、市县区宣传部长培训、高校新闻院系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宣讲,推动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最近,暨大计划建设4万多平方米的“华南传媒教育大厦”,投资约1.5亿元,有望在三到五年内建成,将成为全省新闻战线培训基地。
备受外界关注的是,学院成立了传播大数据实验室和舆情与社会管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舆情大数据平台、有影响力的智库平台,探索舆情研究前沿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在国际舆情、华侨华人舆情、粤港澳舆情等领域,更好地服务于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中心工作。
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负责人汤景泰介绍说,大数据实验室已投入上千万元,设备和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监测数据覆盖200多个国家地区90多种语言,每天抓取数据量超过100G。大数据为舆情分析提供丰富的素材,已有10多份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
学院还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适应传媒格局的变化,培养有学术能力、有策划能力和有舆情应对能力的优秀媒体人才。
范以锦表示,现代社会已进入泛媒体时代,任何机构都可以运用自建的平台或借用别人的平台进行形象传播,这就促使各类机构重视吸纳具有传媒素养的人才,传媒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越来宽畅。只要紧紧盯住人才市场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思路,传媒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作为。
一批捐赠的珍贵文物,讲述尘封历史:
中国首位新闻学博士开启暨大新闻教育
10月17日,在新闻学系创办70周年前夕,暨南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72岁的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冯列山之子冯以明前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寻根”,延续一段跨越70年的特别缘分。
原来,2011年加盟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后,副院长、新闻学史专家邓绍根寻根溯源,重新梳理了上海时期暨大新闻教育史,并于两年前编写了《冯列山新闻文集》,以纪念创办新闻学系的著名华侨报人冯列山的开山之功。
文集引起了居住在新加坡的冯以明的关注。此次他到访学院,向学院捐赠了一批父亲的珍贵物品,其中一枚1946年的暨大校徽,道出冯列山创办新闻学系的传奇故事。邓绍根说,虽然上海时期暨南大学新闻教育在1949年9月停止了,但其火种于1960年和1978年在广州接续相传,生生不息。
“新月派”代表人物
叶公超倡导新闻教育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申报》和《民国日报》先后6次报道暨大新闻教育活动。这是暨大早期新闻教育活动的力证。
原来,1923年9月,暨南学校从南京薛家巷搬到上海真如镇,创办大学部,更名“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暨大开始尝试开展新闻教育,尤其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叶公超倡导新闻教育。
叶公超是广东番禺人,哈佛大学硕士。1927年他参与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与徐志摩、胡适等积极参与编辑工作,同年加盟暨南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正是由于中外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叶公超意识到新闻教育的重要性。
《暨南周刊》第3卷第3期详细记载,1928年6月,叶公超撰写的《英国文学系课程指导书》列出“初级科目,英150,新闻学”课程。这一则翔实的材料记载了叶公超主持的外国文学系尝试开展新闻教育的计划,也标志着暨南大学新闻教育活动提上议事日程。
不仅如此,暨大还积极引进报业界讲师,《申报·教育版》主编马崇淦是其中一位。1928年8月,暨南大学外国文学系聘请马崇淦为教职工。他出任“报学概要”讲师,不仅注重“新闻理论与实际并重”,重视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并利用在申报馆工作的便利条件,在课余组织报学班(或称新闻学班)同学前往上海各大报馆学习。
1928年11月24日,他组织学生到报馆参观。《申报》以“暨大报学班今日参观”为题报道说:“真如国立暨南大学本学期添开报学班,各院系学生选习者极感兴味,兹为求理论与实际证验起见,特组织参观团,自今日下午一时起,至本埠各大报馆参观。”
遗憾的是,暨大渐有起色的新闻教育活动,因叶公超、马崇淦的离开,没有持续发展下去。短短的一年,却点燃了暨大新闻学的“火种”。
创办新闻学系
打造“华侨报业生力军的摇篮”
抗战胜利,上海再次兴起新闻教育高潮。1946年8月,暨大文学院决定增设新闻学系。
两个月后,首位留学海外获得新闻学博士的中国人、著名海外华侨报人冯列山出任新闻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并表示“此后不再出任报馆,将致全力于新闻教育”,负责起暨南大学新闻学系的招生工作。
1946年8月8日,回沪复员办学的暨南大学开始招生,考生踊跃报名,4天报名已达6000人,大大超出了预期人数,新设的新闻学系很受欢迎,录取正取生35人。
冯列山根据暨南大学华侨教育的传统、自身丰富的海外新闻实践经验和高校新闻教育的经历,提出了将该系打造成“华侨报业生力军的摇篮”的发展目标。
冯列山主持下的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学生新闻活动积极,朝气蓬勃,成效显著,受到好评。
1947年8月,《中央日报》专门发表文章《介绍“暨大”新闻系》,记载了成立一年的暨南大学新闻学系成绩:全系卅位同学,整天在融洽的空气里相研讨、学习,虽然他们没有办上一份刊物,但在沪市行销的杂志中,不难找出他们的文章。
冯列山优异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暨南大学师生的高度认可。1947年2月,李寿雍校长聘请他兼任暨南大学训导长。不过,受到学生运动的影响,冯列山在他新闻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聘请期到来之际,主动向校方提出了辞呈,并于1947年8月离开。他主持开展了系统新闻教育,虽然仅为一年,但开山之功彪炳史册。
办学“请进来”“走出去”
与业界联系紧密
1947年10月,冯列山辞职后,暨大聘任卓著的翻译家、曾担任《新闻报》总编辑的詹文浒为新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詹文浒加强了师资队伍,聘请了新闻业界良师。当时,教授阵容相当强大,有不少国内知名学者:詹文浒担任《新闻学概论》和《报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大美晚报邵鸿香负责讲授《英文新闻写作》《英文新闻文选》;圣约翰大学报学系本科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大美晚报总编辑兼采访主任吴嘉棠负责《采访学》;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生、上海《大公报》编辑主任许君远讲授《报纸编辑》……
新闻学系采取“请进来”政策,几乎每周邀请新闻界名士前来进行“名人演说”。1948年3月25日,詹文浒邀请王芸生莅临暨大新闻学系讲演《一个理想的报人和理想的报纸》。他对报人有八字铭言:“人格第一,学识次之”,希望同学“将来从事新闻事业的时候,能够另开途径,把范围扩大,去创造一片光辉璨烂的新天地”。
新闻学系采取“走出去”措施,动用一切社会关系和资源,将学生派到新闻单位实习。许君远在暨大兼任新闻学教授后,他自己组织学生前往大公报社实习。1948年寒假,他发动学生报名,利用寒假到《大公报》实习,最后有五名同学前往《大公报》实习。
1949年上海解放后,暨大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然而,暨大新闻教育的“火种”没有熄灭,办学传统在羊城广州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老系主任马彦珣、吴文虎回忆新闻教育往事
不当“关门学院派”,重实践有前瞻
在国内众多新闻学院中,暨大新闻教育有何特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心路?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两度参与复办的老系主任马彦珣,在国内第一批开展传播学研究的老系主任吴文虎。
两位年逾八旬的老系主任回忆往事,讲述传统。马彦珣说,暨大新闻从来就不是“关门办学的学院派”,而注重培养德业兼修、手脑并用、独立思考的实用型新闻人才。吴文虎说,暨大新闻系有前瞻性、引领性,在全国较早研究传播学、开设广告专业。
省委书记拍板复办新闻专业
坐在暨南园的冬日暖阳里,89岁高龄的老系主任马彦珣精神矍铄,打开记忆的闸门,清晰记得参与复办新闻专业的每一个细节。
马彦珣是学生眼里尊敬的“马老师”,是同事口中亲切的“老马”。“老马”快言快语:“现在的党政部门指导、新闻单位合办的大学新闻院校建设模式,其实早在1960年暨大新闻专业复办时,我们就采用这种办法啦!与党政、业界紧密结合,是暨大新闻系的办学传统和特点。”
1958年,暨大正式在广州重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兼任校长。随着广东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电视电台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新闻人才。陶铸拍板决定广东高校要复办新闻专业,培养更多新闻人才。这一任务就落到曾举办全国知名的新闻学专业的暨大,由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总编辑黄文俞牵头。
复办新闻专业开始就遇到困难,教师教材紧缺。马彦珣回忆说,第一次校内新闻专业工作人员会议,只有四个人参加,他担任教务秘书。筹办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编写新闻作品文选,他经常饿着肚子熬夜,熬到受不了了,才到学校的“南洋馆”吃一点油水都没有的空心菜作宵夜。
1962年,他们先编写了三本教材,分别是《新闻文选》《无产阶级新闻政策法令》《论文选集》。同时,设置《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课程,广泛邀请以南方日报为主的新闻单位的“老总”们给学生们上课。例如,当时的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杨繁讲授“新闻党性”,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许实讲授“新闻工作任务”,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总编辑杨奇讲授“新闻群众工作”,广东电视台台长田蔚讲授“新闻工作者思想修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文学家秦牧讲授“报纸副刊”。
“暨大新闻专业首次复办,离不开以《南方日报》为代表的新闻单位的支持。”马彦珣说,“新闻专业招收了两届110多名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成为新闻单位的中坚力量。”
1970年受时局的影响,暨大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一道并入华南师范大学。
联系教师“归队”,复办新闻系
1978年,暨大复办了新闻系,由周冷担任系主任。
“文革”期间被调到华南师范学院的马彦珣得知新闻系复办的消息后,从一路之隔的华师偷偷跑回暨南园,校园里巧遇周冷。周冷说,老马赶紧调回来,参加新闻系复办,赶快联系原来分散各地的老师“归队”。
马彦珣用“重振山河”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他连夜起草新闻系复办方案,并打听到教师梁洪浩已分配到广州外语学院,然而当时并不知道外语学院在哪个地方,只知道在白云山脚下。那天天气很热,马彦珣在白云山跑来跑去,终于找到了外语学院。好不容易在学校里询问到梁洪浩的住处,结果他不在家,只好留下个条子。次日,梁洪浩夫妇就赶回暨大找马彦珣,表示强烈愿望,参与复办新闻系。
很快,马彦珣联系到7名老师,凝聚一起复办新闻系。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每天自带方便面或炒饭,躺在铺报纸的地上午休,但也不觉得辛苦。
马彦珣说,那时候,老师们在校园里见面,相互微笑,这是心里高兴的自然流露,也是信心、勇气的自然表现,有一种“打回老家”的痛快感。
复办后的新闻系,办学实力、影响力大幅提升。马彦珣说,在1988年的第四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名单中,新增暨大一个名额,与人大、复旦和广播学院三所新闻专业强校一同担任评委。1989年10月出版的台湾淡江大学学刊《淡江大传》集中推介了国内的新闻教育,有复旦、人大、暨大三所高校的新闻专业。
较早研究传播学开设广告专业
1991年,马彦珣卸任系主任,由吴文虎接任。
一坐下来,今年81岁的吴文虎教授就谦虚地说:“我这个系主任,就是承前启后,起到过渡作用而已。”
担任系主任六年间,吴文虎是敢于“吃螃蟹的人”。在国内高校中,他较早开展“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经营管理”“广告符号学”等时髦的课程,拓展暨大新闻学研究领域,创办广告学专业,引领风气之先。
吴文虎记得,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的十多名学生到访,与学生一起上传播学课。课程结束后,他询问上课的香港学生,与香港课堂的内容有什么差异?学生回答说,跟香港老师讲授的内容基本相同,与学术前沿接轨。
1993年,吴文虎参加台湾的研讨会,结识国立新加坡大学的王慷鼎教授。在获悉新闻系创办人冯列山在新加坡定居后,他便通过王教授,邀请冯列山到暨大访问。可惜,由于冯列山年事已高,最终无法成行,让吴文虎惦念至今。
吴文虎充满信心地说,新闻系的传统就是有前瞻性、引领性。新闻人只要好好学、认真学、刻苦学,有比较地学,承前启后地学,一定可以成长成才。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机构
国家级研究中心(所)、研究基地
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6年获批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现有教师40多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1人,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科研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80部。
省部级研究中心(所)
广州市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基地是从事舆情民意监测、研究和服务的专业研究平台,前身为建于2005年的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2012年、2015年两度入选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主任为林如鹏教授。基地现有特约研究员27人,外聘研究员25人。
校级研究中心(所)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于2012年12月22日成立,为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旨在更好地发挥双方各自的学术优势和媒体资源优势,为广东和华南地区提供服务。现任院长是杨兴锋教授,常务副院长是张晋升教授。
学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2015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5家高校与媒体单位的70位理事或个人理事参会。林如鹏教授任会长。
“大咖”祝语
中国新闻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
暨大新闻教育举足轻重
暨大是1946年开始开展新闻教育的,当时上海有两个大学新闻系、两个新闻专科学校,我差点成了暨大新闻人。搬到广州后,暨大恢复新闻系,又办成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在华南地区、海外华人地区,都有广大的影响。在新闻教育和研究领域,培养很多出色的新闻一线杰出工作者、新闻教育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肯定和发扬!
北京大学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程曼丽教授:
华南重镇贡献卓越
作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华南重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为国家及海外华人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传媒精英,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值此暨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70周年之际,祝愿她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前程似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
新闻与传播教育引领者之一
暨南大学拥有悠久的新闻教育传统,七十年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与传播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时代锐意精进、开拓创新,成为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引领者之一。祝愿更上层楼!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
开创南国新闻传播教育
70年来,暨南大学新闻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南国新闻传播教育,功在社稷,有口皆碑。希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的起点上更上层楼,再创辉煌。我们真切期待,两院能够携手合作,共同谱写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暨大新闻教育70年时间轴
1928年1月
暨大聘请留学哈佛大学的叶公超出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他持笔撰写的《英国文学系课程指导书》列出“初级科目”,就有“新闻学”课程。8月,聘请申报编辑马崇淦出任新闻学课程“报学概要”讲师。
1941年
暨南大学在福建建阳复校,以卢宗汉等为首的学生组织成立“新闻学会”,新闻学会出版《南风》周刊。
1946年8月
暨南大学文学院增设新闻学系,先后聘请资深报人冯列山、詹文浒出任系主任,新闻传播教育正式进入正规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
上海解放后,暨南大学停办,新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1960年
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支持下,暨南大学中文系开办新闻学专业。第一届学生招生40人左右。至1965年“文革”前培养了110多名学生。
1970年
暨南大学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入华南师范大学。
1978年
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1985年
暨南大学新闻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向海外招收兼读制硕士学位研究生。
2001年
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升格为学院。
2003年
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入选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新闻学学科入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
2006年
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学科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7年
获准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
媒体实验中心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开办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的培养单位。
2011年
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建成“本(双学位)—硕—博—博士后”高级专门人才完整的培养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9-22 10:06 , Processed in 0.06357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