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龙城轶事] 忆岳维藩----迎泽大街在非议中上马建成(今日岳老诞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2# 湖蓝海 两个字---真美{: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7: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哥这俩幅大作可以做版头了{: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7: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4# 老仁


    一会儿把旧帖更新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5# 湖蓝海 这俩幅照片太美了{: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13: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太原市最初的尖草坪立交桥到今天,过去了近30年。这中间修建了南内环桥,漪汾桥,迎泽大桥,但都没有全互通,时任南内环桥建设时的项目负责人孙家顺老人曾说道:“建设南内环桥时,虽然没有预料到城市和车辆会发展会如此快,但只要能拿出钱来,一定会比初建的桥宽些。那会儿,市政府投资建一座桥可不是小事,完全财政出资,从动工到通车,整整用了5年时间。惟一的原因就是没钱!如果资金充足,600来米长的桥一年多就可以建成通车。”
    和南内环桥一样陷入“瓶颈”困局的还有漪汾桥。1990年7月,漪汾桥进入设计阶段。市政府的意见是做一个板桥就行,既简单又经济。时任该桥项目负责人的刘锦焕坚持不做板桥,要设计一个新颖美观的新桥。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为了保证最后敲定的七跨中承式拱桥不超出预算,设计人员只能压缩桥的宽度。1992年11月漪汾桥建成通车,全长653.788米,宽22.5米,从建成之日起,美丽的漪汾桥就承受着“桥面不够开阔、限制人们视野”的责难。当时,车辆在桥上行驶,明显能感到局促,堵车是常事,和滨河路的立交更是难事。
   1997年,是太原市立交桥的大发展年。这一年,借着滨河东西路畅通工程的东风,南内环桥、迎泽大桥、漪汾桥、胜利桥的两头共八座立交桥拔地而起。遗憾的是,这些桥全部是不完全互通立交桥。至于原因,孙家顺曾说,在市政规划里,迎泽大桥的两端要建设两座规模比较大的完全互通立交桥,当时市政府也下定决心,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但拆迁再次遇阻。无奈,在城市景观大道上建设一个真正意义的完全互通立交桥的梦想再次搁浅。想当初迎泽大桥的设计是三层立交,六个环形匝道。后来是领导着急的要让别人看,当献礼工程,才匆忙改了图纸,闹得迎泽大桥说平面不平面,说立交不立交。后来不得已才增加南北匝道桥。    从全国的省会城市来讲,太原的立体交通远远落后,记得许多年前有位市长就曾说过,太原市十年内不计划建立交桥,也就是十年后,滨河东路的修通才有了 简单的立交,那时连新建迎泽大桥时都没做到立交互通,胜利桥,漪汾桥,南内环桥也都没有考虑立交互通问题,后来的桥面加宽,立交互通的改造工程,才最后形成了现在汾河边的立交模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16: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内环桥、迎泽大桥、漪汾桥、胜利桥桥头的立交化不是在1997年,而是在2007年、2008年,是孙老汉把时间说错了,还是要说1997年而把事情说错了?滨河两路修通时这些桥根本不算立交桥,只是滨河路下穿了这些桥而已。
没钱怎么办,那就要借,要贷,要融资,所谓“花子孙的钱”、“留包袱”都是鼠目寸光者的短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18: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城建历史会永远记住董安于、刘琨、徐世绩、潘美、谢成、戴梦熊、岳维藩、耿彦波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14-9-10 15:47



    还有胡富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3: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岳维藩的风范

      岳维藩同志在担任太原市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劳动人民,对太原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重视加强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自己求知若渴,博览群书,并从省内外延揽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文革”中,他受到“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虽身处逆境,但他坚信真理,立场坚定,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干部,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他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我们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道德情操。
   岳维藩1914年生于五台县沟南村。1933年考入成成中学。1935年因参加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被逮捕入狱。1936年经组织营救出狱,到军政训练团第七队受训。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阎锡山发动了 “十二月政变”,岳维藩全面部署了战略转移的行动。在队伍东进途中,遭到日军伏击,岳维藩当机立断在麦瓮子村召开会议,在塔尔山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他受党的派遣,历任安邑县牺盟会特派员、乡宁牺盟中心区秘书、汾城县县长、太岳行署处长等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太原市市长、南京市市长、山西省副省长、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壮观的迎泽大街

   1952年,岳维藩担任太原市副市长。1955年1月任市长。他一上任,就一心想把太原市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城市。那个时候岳维藩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太原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雏形,并形成了一个明晰的概念:城市建设应该以适合人类居住为目标。在这个观念指导下,1954年太原市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产生了。
   现在太原市城市建设的整体格局基本上维持了岳维藩的思路:东西线以迎泽大街为中轴,南北以汾河为中心。整个城市的“骨架”就是1954年规划中形成的,这个规划是成功的,受到国务院表扬。当时整个规划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迎泽大街的设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市大多数街道只有六七米宽,而迎泽大街的设计宽度却是70米。因此许多人批评这条路 “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岳维藩认为“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迎泽大街建设工程终于在1956年拉开大幕。“文革”时,一些造反派将迎泽大街的建设作为一条罪状批判岳市长,将他从南京(时任南京市市长)揪回太原批斗。

迎泽湖畔的“仙宫”

   1955年,山西省委决定筹建太原市少年宫。岳维藩实地考察后说:“迎泽公园要很好地建设,少年宫就放在迎泽湖畔吧。”
   解放前,这里是盐作坊、豆腐坊与垃圾场,少年宫址选定后,全市青年义务劳动,平整出2万平方米的土地。1955年10月,华北工程局青年突击队进驻,工程正式开工。1956年年底,太原市少年宫主体工程竣工。1957年11月3日,少年宫正式剪彩。此时,少年宫的活动已经开展了近1年时间,成了太原市中小学生综合性校外教育基地:有航空、航海模型、无线电、气象、服装、裁剪、缝纫;民乐、西洋乐器;民间舞、普通舞与芭蕾舞;国画、普通美术、雕塑;游泳与滑冰;还有各种球类运动、跳伞。当时,少年宫所有培训项目均免费开放,代课教师全部是外聘兼职老师,而且全是省城著名人士。

柳巷口的古槐

   柳巷北口的路中央,有两棵古槐,虬枝铁干,饱经沧桑,用旺盛的生命力见证着古城太原的兴盛。
   岳维藩的长子岳华在 “文革”中,饱受苦难,孤身一人在太原生活。父母重新回到太原后,岳华却于1982年身患不治之症,弥留之际,他的老父亲也是大家的好市长却带着园林部门和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到拓宽柳巷北口的工地上现场办公去了。不久,岳华的一位同事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市长在长子去世之后赶到医院,见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一幕。
   不久,太原市民亲眼目睹了在拓宽的柳巷北口马路中间,两棵古槐的四周建起了汉白玉的围栏。当时在柳巷拓宽工程的各种会议上,关于两棵古槐的命运曾有过激烈的意见分歧。老市长那天亲自去看望这两棵古槐,并在两棵古槐下,现场做出了修改柳巷北口拓宽工程规划。

联系群众 与民相融

   在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中,岳维藩时刻考虑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那段时间上访的人特别多,岳维藩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接待室。不管谁来告状,也不管状告何事,都有专人负责接待。需要领导出面解决,直接找领导解决。这一下,两大院(市委和市政府)都安定下来,工作秩序井然。也有的群众不去办公室找,而是直接找到市委宿舍岳维藩的家里。上世纪60年代初,按规定,市委、市政府大院门口有武装人员站岗,岳维藩决定撤走市政府门口的岗哨。他认为,有些事情你看着是小事,但对老百姓就是大事。
   岳维藩有个观点:市政府既是城市里最大的行政机关,又是城市里为群众服务的最基层办事单位,政府不能脱离群众。他先是让市政府办公厅设立了一个“代表事务科”,专门负责联系、接待群众代表。后来,又改成联络处。可岳维藩还是觉得不能最广泛、最直接地听到群众的呼声,于是在1953年,又制定了一条接待群众的新制度——“市长接见人民代表制度”。制度规定:每月的15日,由市长、副市长轮流接待人民代表,直接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岳维藩个人生活极简朴,但是,同志们有了困难,他从来不吝啬。1985年,岳维藩去北京友谊医院治病,他严格执行规定,不带车、不许探视。因为病情恶化,医院决定让他返回太原。走的时候,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出来送行,一直送到医院门外,本来,北京的大夫把岳维藩护送回太原就完成任务了,但他们没想到岳市长在太原市人民心中威望这样高。他们受到感动,直到岳维藩追悼会结束才回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3: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1# 湖蓝海


    {:5_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3: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 顶起
这么好的老市长 怀念
这么多的珍贵图片 收藏
这么好的建议 塑个铜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9 17: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岳老诞辰100周年,缅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9 17: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9 17: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发张《人民画报》1962年2月刊登的关于太原迎泽大街的画报,以表纪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27 16:14 , Processed in 0.084432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