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02|回复: 7

[建设纪实] 水通人和:许昌对邯郸“水文章”的赞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3 13:16:37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圣婴泣 于 2013-9-23 13:44 编辑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经过数年的水生态建设,邯郸市一改历史上给人们留下的严重缺水城市的印象,正逐渐成为真正的“北方水城”,形成了新的城市品牌。
作为与许昌水资源禀赋相差不大的邯郸市,为何能够将“水文章”做得如此漂亮?许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又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营造氛围
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如何进行水生态建设?邯郸市用行动作了回答。
邯郸市是典型的缺水城市。水文资料显示,邯郸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8.9毫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91.6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城市。由于长期缺水,该市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在年均18.9亿立方米的总用水量中,除4.5亿立方米的地表水外,其余全靠开采地下水。缺水之严重,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邯郸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打造“北方水城”的宏伟战略。而此战略甫一出台,立即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生产生活用水还很紧张,哪来水资源去搞水网建设,会不会进一步加剧用水紧张?水网建设到底能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面对质疑,邯郸市政府聘请水利专家组成团队,对全市已在利用和潜在的水资源进行调研分析,算好大“水账”;发挥媒体优势,对水生态建设战略展开大讨论,营造浓厚氛围;人大、政协组织相关调研活动,积极为水生态建设造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邯郸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关于水生态一建设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过去的几年,一边是讨论,炒热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边是积极谋划,大量水利工程立见功效,成为邯郸历史上水利建设最富有成效的时期。
启示之二:开拓资源,破除瓶颈
建设水生态文明,水资源是最大的依托。
作为与许昌市水资源禀赋相差不多的邯郸市,原来有限的水资源无疑是进行水生态建设的突出瓶颈,但他们勇于破除瓶颈,将开拓水资源作为水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谋划,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首先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将现有水库、河流等水资源科学利用好。针对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又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矛盾,邯郸市按照人水和谐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谋划实施了生态水网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1.09亿元,整修骨干河渠1256公里,维修新建桥闸枢纽1032座,建成渠岸道路202公里,绿化河渠850公里,整体构成“水网+路网+绿网”的生态水网体系。从2006年到2012年,邯郸市生态水网累计输水量13.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70万亩,补充地下水约3.5亿立方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其次是积极开拓新水源,用活用足国家水利工程和水利政策。一是实施了引黄入邯工程。邯郸市引黄入邯工程共完成投资7304万元,2010年11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1年、2012年相继实施引黄配套工程,增加渠道过水流量,扩大工程控制范围。目前,引黄入邯工程年引水量为1亿立方米,为东部8个县提供了农业和生态用水,同时置换出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两大水库水源,给邯郸市主城区和西部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用水等增加了水源供给。二是积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邯郸市争取上级批准了南水北调邯钢段不绕线方案,节约投资6.7亿元、节约占地6500亩,创造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邯郸速度”。
南水北调2014年通水后,每年将分配该市水量指标3.52亿立方米,将进一步缓解全市严重缺水矛盾,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启示之三:开发旅游,发展经济
水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邯郸市水生态建设的明显特点。
以广府新城为例。在2011年之前,因为耕地开垦等诸多因素,这块地方的水域面积大大减少,已经没有水景可言。邯郸市政府为重现昔日水城风采,斥资将支漳河与广府水域连通,解决了水源问题,同时大力开凿广府城外的水面,进行旅游开发,相继打造了800亩太极迷宫、万亩荷花园、千亩湿地森林、300亩太极湖以及两万亩芦苇荡等特色景点。
为提高广府新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邯郸市积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配合影视剧拍摄,扩大了景点的影响力。为解决交通问题,邯郸市专门修建了一条旅游快速专线,于2012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2.57公里,从主城区到广府古城的时空距离由60分钟缩至30分钟。如今,来自北京、山西等附近省市的游客络绎不绝,广府新城附近的宾馆、酒店等旅游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梨乡水城”的建设,也是邯郸市利用水生态建设进行旅游开发的范例。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魏县梨乡水城形成了迷人风貌:长安河、漳河湾、玉泉河等18处河湖碧波萦回,构成了46公里长的环城生态水系,水域面积达9000亩,礼贤桥、魏源桥等36座风格迥异的石桥连接两岸,“小桥流水”构成了恬静、柔美的水城风情。它的建设不仅扩大了生态水面,涵养了地下水源,更取得了生态旅游的成功。
启示之四:突出民生,惠及百姓
在邯郸市采访,无论是街头百姓,还是机关人员,都对水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他们认为是水改变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的自豪感。
的确,邯郸市进行水生态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是以民生为出发点,处处着眼民生民本。“引黄入邯”工程是为开拓水源,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缺水难题;开发湿地景点是为发展旅游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方便群众就业;滏阳河通航是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邯郸市区“四湖”的打造,更能彰显对民生的关怀。“四湖”之首的南湖位于滏阳河、渚河、支漳河三河交汇处,原本是一片杂乱的湿地。为打造宜居城市,邯郸市在此挖湖造山,形成了青山抱碧水,碧水绕青山的自然美景,如今这个生态湿地公园拥有水生植物观赏区、垂钓休憩游览区、自然景观游览区、农田湿地保护区和儿童游乐区五个区域,成为广大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支漳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样是民意的诉求。支漳河是邯郸市区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原来像一条小水沟一样蜿蜒而去,岸边植被单一,堤岸护坡无人看护,更无景致可言。为提升城市品位,邯郸市2010年正式启动了支漳河综合治理工程,利用3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分期对原有河道进行拓宽、绿化,并通过修建滨河道路与文化景点,力争将其打造成当地最宽、最美的城市景观河。目前,支漳河整治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下一步还将对东湖至广府古城段进行改造,全部完工后,将形成河面总宽300米、水面面积6000多亩的城市水林景观带,将成为邯郸市民又一个游玩休闲的好地方。
发表于 2013-9-23 21:16:34 |
看看,还有学习邯郸的呢
发表于 2013-9-24 09:55:31 |
只有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才能看到这个地方的不足,只有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了,才会对此地恨铁不成钢。但有时,也会陷入自卑的误区,看着哪里都是外地好,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
发表于 2013-9-24 10:46:15 |
只有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才能看到这个地方的不足,只有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了,才会对此地恨铁不成钢。但有时 ...
红兰铅笔 发表于 2013-9-24 09:55

你这是说臭婆婆呢{:5_115:}
发表于 2013-9-24 12:55:06 |
貌似真的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13-9-26 10:58:28 |
{:5_110:}
请问我可以呵呵吗?
发表于 2013-9-26 11:04:15 |
魏都许昌啊~
发表于 2013-9-26 11:08:05 |
{:5_110:}
是啊,这又是在围魏救赵啊。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2 18:03 , Processed in 0.07742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