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112|回复: 11

[城建规划] 「汇总」旧址老厂房→文化创意产业园+城市更新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1 15:23:41 来自手机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iabolik 于 2020-12-21 18:12 编辑

【一】



北京HeyTown艺术中心|META-工作室



新旧并存的中国城市该如何“更新”?我们试图为当今城市现实中常常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解答: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地带,该如何发展出既与历史和记忆相连,又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城市文化景观中起到实效作用的文化地标。

01. 背景
在北京东四环至五环之间,有一块被数条扭结交错的铁轨所割据的菱形区域。当北京城经历着迅猛的扩张时,这块距离CBD不到5公里的“飞地”却隐藏在衰败的工业厂房中,渐渐成为了被都市文明遗忘的角落。

业主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重新连接被铁路割裂的街区,逐步建立起一个总面积约十几万平米的混合社区。作为整个社区项目中期的建筑设计方,我们将一系列零售、餐饮、休闲、办公空间编织在一起,使这一场域焕发活力,并在菱形区域正中构想了这一艺术中心。

02. 设计策略
如何在保有场地特质的前提下,将生产性的工业空间,转变为促进公众参与的艺术空间?为回应这个场所承载的独特性,经过与业主及本地ZF反复沟通,在我们提出的“空间原型转换”设计策略上达成了一致:借用工业厂房基本原型,调整并使其适用于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内容;而进一步转化为复合空间原型,为城市场域带来持续的创造性活力。

HeyTown艺术中心的建筑体量从工业厂房原有的锯齿状形态脱胎而出,并逐渐向前伸展,在几乎触到高架铁路的端头扭转。其果断的轮廓起伏、天光下折射幻化的金属表皮,在粗砺厚重的红砖墙体之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漂浮感”,为原本呆板乏味的天际线带来了敏锐而富有生趣的气息。

03. 材料实现
材料的选择交织在三条物质性线索中:在反射性与半透明性间不断变化的金属表皮,诠释了一种当代文化敏感性;粗砺交错的红砖墙呼应了场地的历史特质;各处精心安排的玻璃窗洞及通高金属转门则将空间容器的内部事件展现给公众。

建筑的外部由特殊定制的铝板表皮包裹着整个悬浮的锯齿状体量。对金属材料的使用,经由一系列实验性探索,实现了最小的折叠角度、最大的竖向跨度、跳动的波折节奏、变化的穿孔率、增强的反射性。透过材料与场域之间的特殊“摩擦感”,制造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张力,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传达场所情感的“媒介”,提供一种能够与周边环境持续对话的通感体验。

白天,波折铝板像澄亮的棱镜一般通过不同的角度捕捉着天光的微妙变化。傍晚来临,内透点亮,整栋建筑下部自身发出暖光与上部反射天空冷光交相辉映。这种模糊暧昧的光感重叠,给周边空间加载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叙事性。

04. 内容
这栋3,300平米的建筑由三段组成:西侧入口门厅通过一个很大的公共螺旋楼梯,与其之上的HeyGallery展廊相连;中部是1,20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可以在容纳500人的黑盒子剧场或向相邻广场打开的艺术展览空间之间切换;东侧后台区域及其二层是多功能房间。此外,还容纳了一间艺术书店/设计商店,一家艺术教育工坊,两层面向广场的线性展廊。

这样的空间组织是为了最大程度容纳多场景的室内-室外活动内容。自2020年8月正式开放后,在HeyTown艺术中心发动了一系列公共活动:一席演讲、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摩登天空发布会、当代艺术展、戏剧演出、城市更新论坛、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等……而这些活动又被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持续不断向城市散发活力的“共生文化节”。

05. 与城市连接
通过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几条旧铁路沿线及下方可供穿越的公共步道,HeyTown艺术中心连缀起通往城市更新片区的多条公共路径,由其引发的活动密度将周边的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而一旁的广场则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两者共同构成了更大范围城市更新片区的文化内核,成为了一个“社交互动发生器”。

06. 结语
北京经历了30年狂飙式的城市发展,却突然刹住了脚步,转向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碎片。我们在这特殊的时间点上与业主合作,将建筑牵动人心的感受与城市转型的重大意义联系在一起。HeyTown艺术中心是一个多重空间的复合体,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们从城市各处前来,通过艺术激活社区。而周边本被割裂的街区也因此得以重塑日常生活的连续性。

由建成后的热烈使用可见,HeyTown艺术中心已被视为发动这一城市区块再生的核心引擎。其意义将超越一个艺术展演空间本身,而成为一个城市级的汇聚与分享的场所,一个北京城市文化再生中的锚点。

项目信息
建筑师:META-工作室
地址:西店记忆文创小镇,高碑店,朝阳区,北京市,中国
项目年份:2020
建筑面积:3300.0 m2
摄影师:孙海霆,彭柏诚,方淳,西店记忆
主持建筑师:王硕
设计团队:王硕,张婧,周沛一,周迪,孙伟,彭柏诚,高灵谷
结构设计:刘莅川
机电顾问:陈浩华,阴凯
幕墙顾问:EFC Engineering Co., LtD
室内深化:光影志(成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6:11:35 来自手机 |
【二】



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新媒体产业园|



项目位置:中国 北京 大兴区 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
项目面积:11500.0㎡
项目落成:2015年

产业地块的更新都伴随着产业和空间的双重更新。然而产业定位下的内容组织往往是动态的和不固定的,因而空间形态需要持续反映潜在内容的价值。在这一主旨下,“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新媒体基地园”的改造设计目标是通过重新组织场地与建筑的内容、界面和肌理,建造适应潜在文创领域功能的交流空间和场所。交流成为功能介质、人群行为和空间组成的关键词,“交流”即交叉和互动,可以渗透在空间界面、立面肌质、产业之间、信息交换、人际行为和情感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意义,与创新相契合。

项目区位
项目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内,距天安门约16公里。园区最早是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传统工业园区, 2005年被批复成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成为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产业集聚区。依据2013版控制性规划,园区内既有80多家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将转化为文创、服务、信息、数字产业、商务为主要内容的高科技文创产业。建筑空间和产业结构面临双重更新。项目地块是建于90年代初的北京首兴永安供热有限公司,已废弃。项目定位 “创新工场”符合控规和未来发展需求。原有建筑8000 m2,改造后建筑规模11500m2,占地面积4200 m2,层数2-4层,总高度24m。主要用于商业、艺术展示以及创意办公等。

项目核心——交流
文创产业的内容和空间是动态变化的。设计的重点是让形式和空间成为具有某种想象和可提炼的抽象符号,以胜任多种内容。“交流”是项目的抽象核心。

“交流”——交叉和互动,可以渗透在空间界面、立面肌质、产业之间、信息交换、人际行为和情感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意义,与创新契合。

改造原则:
1、规划场所和空间的通用性。
2、重建场地功能、界面和流线。
3、加固和改扩建以重建空间序列。
4、具新媒体产业识别性的建筑形式。
5、烟囱、桁架、输煤廊作为记忆保留。原状遗产价值弱,仅结构被再利用。

改造策略:
1.  场地组织:扩展的界面、功能和流线,从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原状是一个封闭的格局。场地被功能再分类和切割:交易和交流性强的流线沿街道外围设置;文化活动和景观空间、配套等相对静态的流线沿内院设置。界面和流线的延伸和重塑,激发场地的活力,实现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2.  建筑组织:跨越内容的连续空间,从个体到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建筑空间有两条路径。一条是1号大体积建筑内向上叠加的层(加层扩建)。层间及水平方向的核心是一处扩大的过厅和中庭;另一条是内院周边分散的小体积单体互相牵制形成的场所拼贴图底。两条路径产生空间及场地之间诸多交叉,呈现交流的特性,完成个体向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3.  美学组织:化零为整:结构与形式、肌理与重复、调和与对比、剧本与场景
形式语言受到技术表现和理性主义的影响。沿街建筑立面(1、3号楼)的设计以钢、铝、玻璃等构件形成重复波动的肌理冲突,加固的钢结构都尽可能显露出来,使结构转化为形式。内院建筑以红砖贴面营造质朴人文的特征:2号楼的烟囱保留并结合连续重复的山墙,形成具理性主义特性的立面。内院建筑的理性主义与外围建筑的技术表现风格形成对比和调和的关系。8号楼下沉式建筑的不规则锥顶顶部覆盖质朴的耐候钢板,这一造型方式和材料性征焕发了内院的活力和丰富性,也延续了当代和质朴结合的美学。发生在不同空间和场所的多重对比和调和,随场景移动产生独特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成为“创新事件”的催化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7:02:07 来自手机 |
【三】



北京 Fashion Factory 创意工厂|



从时尚界纺织品和图案中得到的启发, 北京时尚创意工厂(Beijing Fashion-Factory)振兴了一个曾经的工业场所, 成为一个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力时尚办公空间,由非静止建筑设计完成。

|| 城市更新理念

从时尚界纺织品和图案中得到的启发, 北京时尚创意工厂(Beijing Fashion-Factory)振兴了一个曾经的工业场所, 成为一个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力时尚办公空间。织物的编织特质被用作设计驱动力, 通过参数化设计及数字建造的方式来定义各种空间及外立面的风格、改造生成建筑的” 第二层表皮 “。该设计运用了一系列时尚设计师的调色板, 包括悬链, 缝合, 图案和编织。这个概念与理论家 Gottfried Semper 早期的建筑概念化有关, 他追溯了 "墙" 这个词的词源, 回到了它的纺织品和织物的起源, 空间的划分并不是简单地用砖石来定义的, 当代混凝土, 玻璃和金属, 还包括织物的悬垂作为外壳, 以及后来纺织品和图案的应用, 用于挂毯的形式等, 既用于建筑的被动保温与隔热, 以及审美和装饰功能。

|| 后疫情时代的工作场所

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设施,现场的许多残存工业废弃材料被用于宽敞的室外庭院空间,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创造了户外装置及聚集场所。此外,建筑的改造具备后疫情时代的办公建筑需求,将每个办公单元的内部定向到一个单独的私人入口空间。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时代,宽敞的庭院及凸出建筑表面的平台为集体聚会提供了共享空间,消除了任何内部聚集的空间,减少了不同办公室之间病毒传染的可能性。特别注意确保的一点,虽然办公室内部会形成小型内部组团,但暖通空调系统独立入户,仅限于这些空间,防止办公室之间的相互空气流通。

|| 时尚编织理念

北京Fashion Factory的B庭院是整个园区的最“时尚实验性“的设计。整个庭院的建筑立面与景观造型一体是一个独特环境与语言,通过针脚编织的概念,三面围合的建筑外墙的线条与拱门的运用创造了空间的连续线性, 将一座建筑的立面造型轮廓与景观的曲线轮廓缝合在一起。这些简单和重复的造型可以引发强烈的节奏感, 使眼睛能够从景观到立面和背面进行追踪,同时还利用了一套简单的零件套件,以便于制造和施工。

|| 工业材料数字建造

从景观到建筑表皮,工业钢网的使用赋予了建筑造型的硬与软的两种特质。凸出的半弧形阳台与展示橱窗增加了建筑表面的立体性与韵律。幕降临时,金属钢网做为建筑外表皮富有节奏的外衣被隐隐点亮,金属网会在庭院中作为一个连续缝合的曲线发光。在两座建筑对视的景观庭院的中央是线性的T台时尚秀场,建筑表皮的拱形曲线及韵律转折的造型成为了表演的背景,几何的拱形和转弯进一步参照了时装模特在T台末端的转弯,使充满韵律的流线在建筑的立面及景观中浮动。像山谷般的绿洲给庭院的景观增加了立体性及体验性,使整个庭院及建筑立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后疫情办公空间

北京 Fashion-Factory创意园区提供了一个多重户型选择的私人工作空间, 使其主要入口朝向中央室外庭院空间, 为各个单元提供了通往外部的专用通道。有私享入户的平层工作室,也有具有户外露台的LOFT工作室,可以自由分为两层,这种空间的多样性使用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所需的品质来划分。同时这些单元被赋予了独特和独立的入户设计,不仅可以在各自的外墙上展示公司标识和图形,同时为了应对最近的疫情下的工作环境,进一步防止了单元之间的混合。利用室外空间作为主要的集体互动场所,创造了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空间。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暖通空调系统,进一步隔离内部工作空间内的个人,同时通过宽敞共享的室外庭院空间将人们连接起来。

|| 城市公共空间

整个园区在不同的庭院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设施。这里设有实验剧场和放映空间、挑高礼堂、时尚跑道/T台秀场、美术馆和休闲音乐吧、布鲁克林风格地下展厅等,可适应大中小企业活动。这些功能通过场地的改造与重新挖掘提供了不同尺度的共享空间; Beijing Fashion-Factory创意园区完全有能力承载各种公共项目和艺术、时尚活动,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了在这里工作人群的体验与企业形象, 而且还将外部各方与受邀的公众一起带到这个城市更新空间,这样, Fashion Factory园区就成了北京市的一个景点及时尚地标, 不仅仅只是达到一个办公园区的目的, 而是可以体现城市巨大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文化基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12-22 09:25:38 |
这也太美了 精致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3:43:10 来自手机 |
【四】



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



项目名称: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
项目类型:文创办公、销售中心、酒店
设计单位: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刘宇扬
项目建筑师:李宁
设计团队:车佩平,吴亚萍,廉馥宁,杨珂,车进,罗坤,王潇聆
建设单位:北京梵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上海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灯光顾问:十聿照明设计
施工单位:河北中保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地面积:5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12-2016.06
建设时间:2016.03-2016.12
结构类型:钢结构
项目造价:23,000,000 RMB
摄影:夏至,朱思宇
本项目的基地介于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被纵横交错的数条铁轨所割据,随着城市迅猛扩张,其逐渐被孤立被遗忘。我们看到的是破败仓库藏匿下的一片原始生机,我们占卜到的是一方城市荒漠中的秘密花园。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预计为十四万平方米,通过引入文化创意类产业来激活片区。作为最先介入的建筑设计方,我们承接了其中作为引导块的建筑改造设计以及销售中心室内设计的工作。引导块共分为三部分,A区为销售中心以及设计酒店,B区样板房区,以及C区餐饮区,共计约六千平方米。

设计前期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改变建筑空照轮廓线的前提下,对既定的、错综的仓库空间进行梳理,提高容积率同时营造空间质量。设计策略上我们采用了“接骨”与“疏筋”的方式。将紧挨的几栋楼连结,重构连结体空间,植入公共功能,作为活化区域的心脏——例如目前我们称之为“车站”的这个空间。

立面材料构成自然延续了原始结构与新建钢结构、砌体与幕墙对比的构成语汇。我们用黑洞石、青砖、红砖强化原始砌筑墙的厚重与粗犷,加建部分采用不同透明度的幕墙形式,从深灰钢板、阳光板到玻璃,再而过度到银色拱形的金属屋面。

钢结构作为改造、加建项目首选的结构策略,为我们在设计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随着一列火车从长条型的厂房窗外呼啸而过,银色拱顶的车厢意象呼之欲出。我们将基地中建筑想象成构筑日常、等待旅行的车厢。拱顶的原型唤起了我们对神庙、图书馆、车站等经典建筑原型的敬意。通过对标准拱顶屋面的不同组合变化,我们设计了销售中心大穹顶及其中悬浮的夹层等。弧形的元素同时被贯穿到了立面及门窗洞口的设计之中,为粗犷的原始的土建肌理注入一种早期工业产品特有的人性与精致。

纯白的钢结构、悬浮的夹层作为销售中心室内的灵魂,在室内设计中通过灯光设计、吊顶材料进一步被戏剧化。银色的吸音板吊顶被几组射灯逐层洗亮,夹层下亚克力格栅吊顶结合照明,为高冷的建筑空间注入了梦幻的艺术氛围。

“车站”作为销售中心功能与空间的延续,主要用于商务洽谈。西侧幕墙与项目中轴铁路紧邻,九米挑空,“车站”的称呼由此而来。我们在空间正中设置了一个水磨石的三角吧台,其上悬挂双面大时钟,作为空间中的核心。这里的吊顶我们采用了波形阳光板背藏灯管的做法。线型灯管透过泛蓝的半透明阳光板,挂钟、球型吊灯悬浮其中,窗外火车轰隆而过,我们想象着一个联结神秘穿越旅程的空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3:58:52 来自手机 |
【五】



九思文创园|



UUA建筑师事务所改造的西什库九思文创园,
位于西什库大街31号,
西邻西什库大教堂,
距离东侧北海公园直线距离仅500米,
故宫西北角楼直线距离1000米,
是距北京几何中心最近的文创园项目。
UUA通过重构简单秩序,
实现园区低成本改造,
而又不失去空间品质,
形成与隔墙相望的西什库教堂简与繁的对立统一。

项目与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哥特教堂,
西什库天主堂相映成趣。
刚改造完成的文创园与刚翻新的西什库天主堂互为图底,
为北京老城区改造注入新的活力。

项目园区原址为敬业园中德合办的精工学校,
建筑原状为车间和教室组成的大开间空间,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项目用地面积约为4800平米,
建筑面积约7700平米,
改造后项目分为ABCDE五个单元。

A单元首层为6米通高的临街临院通透空间,二至四层为开间式办公。
B单元为南北朝向,首层6米LOFT空间,北侧落地玻璃直通中央花园,二至四层北临中央院落,南接屋顶花园。
C单元离西什库大教堂仅仅10余米的距离,尺度适合小型企业办公。
D单元独享屋顶花园,成为相对安静的开间式办公。
E单元单层7米通高独立的空间,落地窗户共享外部中央庭院景观,同时西临西什库教堂,是本项目中空间品质最高的区域。

规划空间流线
通过对流线设计,
将西什库大街临街商业引入院内,
形成半开放的的步行商业展示空间。
人流动线与远期整个园区规划的内街商业空间结合,
最终形成项目区域内最具有设计感的开放的文化内街。

重塑立面秩序
原有建筑立面杂乱,
不能满足文创办公园区的品质需求。
UUA通过寻求一种简单有控制力的秩序,
提升园区空间品质。
通过涂料,GRC线条,百叶等材料的运用,
在有限的造价内创造了一种简约有力的秩序。
这种简约的秩序与隔墙相望的西什库教堂的竖向挺拔感形成了一组简与繁,
水平与挺拔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又能和谐的统一共生。

打造景观空间
通过对现有建筑围合出的内院空间的景观营造,
形成宜人的户外空间,
成为室内办公空间的延伸,
打造出整个文创园的核心公共景观空间。
通过对建筑屋顶花园的改造,
形成了一个近人尺度的户外内花园。
空间环境的营造,解放了传统沉闷的办公空间,
创造户户见景有花园的格局,
为租户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使用附加值。

保障后续经营
高区办公在转角处增加一部电梯,
满足办公空间交通需求。
在建筑平面布局中,
为客户预留更多的自主性,
以匹配不同业主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而为了保证建筑的空间品质,
采用最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退利于租户。
同时结合甲方对设计公共艺术的资源优势,
对公共空间的空间,灯光,标识,配饰系统进行深度打造,
开展定期的艺术品陈列,提升空间价值,为租户提供更多的空间品质溢价。

改造之后的九思文创园,
将完成老城区地块内部建筑的有机更新,
可为高端文创企业提供极佳的办公,展示场所,
同时也为有多元空间需求的企业提供了后期空间变化的灵活可能性。
届时项目将成为东临北海公园,
西接西什库教堂的北京最核心区的文化创意企业群集。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九思文创园
业主:九思成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北京西什库大街31号
设计单位:UUA建筑师事务所
合作设计:72Design
设计团队:李泳征 李其郅 Tim Mason 姜腾 吕延峰 王坤 冯捷 虞楠 王发路 王玮
施工单位:北京嘉盛博睿国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建筑材料:GRC , 冲孔钢板,涂料,防腐木板,钢板
设计时间:2016.07
建成时间:2017.0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4:09:27 来自手机 |
【六】



泊寓(西直门)|



在城市里,耀眼的建筑如舞台上的“主演”一样吸引大家的眼球,而那些不起眼却又会与我们每天不期而遇的“群众演员”建筑,往往更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城市,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北京,这些建筑多建于近几十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并面临着功能和结构改造的需要。更大范围的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建筑师新的课题。

此次项目的业主万科作为城市生活的服务商,近年来也将城市更新作为在北京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其中自然包含大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旧“群众演员”建筑的改造更新。泊寓作为万科专门面向城市青年的长租型公寓产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北京的新老城区。

项目背景
西直门泊寓项目临近西直门地铁站,位于北京西北二环以北,学院路以东的老街区内,是一栋建于80年代的十层老房子。前身是一座快捷酒店和洗浴中心,很久以前还曾是周边小有名气的“同一首歌”KTV。主体是由南侧主楼和西侧配楼组成的L型建筑和一栋三层东配楼。

城市关系
项目南侧是一个两岔路口,自然形成三角形的开放场地比街道高1米, 原本作为停车使用。改造后将三角形场地作为面向街道的小广场,围绕广场设置咖啡厅及小商店外摆,并结合景观设计用台阶和绿化代替原本的矮墙和坡道,形成一处老街区里难得的城市开放空间。泊寓的主入口位于广场远离街角相对安静的一端;L型主楼背后是一个小的露天内院,包含花园,露天影院,小球场,是公寓租客平日活动交流的主要室外空间。

平面改造
此次改造,建筑师对每层平面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在标准层通过增加东西侧山墙面的采光,呈现了更积极的城市界面,同时每层的有效采光面增加了50%,这使得全部户型不仅满足了年轻租户的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在有限面积内提供给年轻租户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建筑的首层,租客回家会先经过街角小广场上的咖啡厅和商业,然后沿着色彩明亮的吊顶骑楼步入镜面雨棚下面的泊寓入口。泊寓客厅丰富的共享功能提供给不同的租户多样性的选择:公共厨房,共享客厅,小剧场放映室,可供聚会用的餐厅和共享后花园庭院等,提供给租户们社交驻足的场所。

立面更新
住所和衣着一样代表一个人的气质,给标新立异的现代年轻人设计的公寓,自然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高“颜值”外立面。由于原建筑是一栋层高和跨度不均匀,且有大量加固梁柱外露的老楼,同时又需要满足每个房间室外空调机位的摆放,因此建筑师在立面上设计了凹凸丰富的铝板窗套,用节奏变化来满足建筑的客观需求。

立面尺度的窗套在转角处跳跃到建筑尺度,仿佛整座大楼在街角广场扭转形成生动的城市雕塑。生动的色彩带给了立面表情和温度,窗套内侧从顶部橘红色到底部淡黄色的渐变仿佛月食呈现的色谱,又像是呼应着开业时北京的金秋。而窗套外侧不易察觉的用灰度反向的渐变,平衡了色彩变化的重心位移。

城市更新的特点是几乎每个项目都是一个没有重复性的新课题。而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更新设计也必然逐渐成为主流。西直门泊寓是一次探索,希望在点式的小众实验型项目和面式的“大拆大建”之外,逐步实践出城市更新的另外一个方式。

建筑师: 盛哲建筑
地址: 西直门,北京,中国
主创建筑师: 王哲
设计团队: 时微,温泽伟,王梅琳,张艳,韩琪,洪伟
建筑面积: 115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8
摄影师: 金伟琦,王哲
施工图设计: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精装设计: 寸设计
软装设计: 北京九和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 立宸美加(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标识顾问: 北京视域四维城市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 万科北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5:47:05 来自手机 |
【七】



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仓阁”——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设计始于2015年11月,2018年7月竣工。项目位于首钢老工业区北部,原为高炉空压机站、返焦返矿仓、低压配电室、N3-18转运站等4个工业建筑,改造后成为一座特色精品酒店,同时为紧邻的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区员工提供倒班住宿服务。

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废弃和预备拆除的工业建筑及其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将新结构见缝插针地植入其中并叠加数层,以容纳未来的使用功能:下部的大跨度厂房——“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上部的客房层——“阁”漂浮在厂房之上。被保留的“仓”与叠加其上的“阁”并置,形成强烈的新旧对比。

同时,“仓”的局部增加了金属雨篷、室外楼梯等新构件,“阁”则在玻璃和金属的基础上局部使用木材等具有温暖感和生活气息的材料,使“仓阁”在人工与自然、工业与居住、历史与未来之间实现一种复杂微妙的平衡。

新旧建筑相互穿插创造出一个令人兴奋的内部世界:“仓阁”北区由一高炉空压机站改造而成,原建筑的东、西山墙及端跨结构得以保留,吊车梁、抗风柱、柱间支撑、空压机基础等极具工业特色的构件被戏剧性地暴露在大堂公共空间中,新结构则由下至上层层缩小,屋顶天光通过透光膜均匀漫射到环形走廊,使整个客房区域充满宁静氛围,错落高耸的采光中庭在“阁”内形成颇具仪式感的“塔”型内腔,艺术灯具从天窗向下垂落,宛如一片轻盈虚透的金属幔帐,柔化了宁静硬朗的空间形式,与原始粗犷的工业遗存形成鲜明对比;

“仓阁”南区由原返焦返矿仓、低压配电室、N3-18转运站改造而成,3组巨大的返矿仓金属料斗与检修楼梯被完整保留在全日餐厅内部,料斗下部出料口改造为就餐空间的空调风口与照明光源,上方料斗的内部被别出心裁地改造为酒吧廊,客人穿行其间,获得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客房层出檐深远,形成舒展的水平视野,在阳台上凭栏远眺,可俯瞰改造后的西十冬奥广场和远处石景山的自然风光。

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对原建筑进行全面的结构检测,确定了“拆除、加固、保留”相结合的结构处理方案;使用粒子喷射技术对需保留的涂料外墙进行清洗,在清除污垢的同时保留了数十年形成的岁月痕迹和历史信息。

“仓阁”是西十冬奥广场各单体中旧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设计尊重工业遗存的原真性,延续首钢老工业区的历史记忆,通过新与旧的碰撞、功能与形式的互动,使场所蕴含的诗意和张力得以呈现,它曾经是首钢厂区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今天则是城市更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并与北京2022冬奥会的可持续理念高度契合。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仓阁”——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建筑事务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邮联系方式: jy@cadg.cn
主创建筑师: 李兴钢、景泉、黎靓、涂嘉欢、郑旭航、田聪、高阳、张文娟、王梓淳、李秀萍、徐松月、马卓越、邢睿
项目详细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
项目完成年份: 2018年
建筑面积(平方米): 9890平方米
摄影师: 陈颢、郑旭航
结构设计:王树乐、郭俊杰、居易
机电设计:申静(水)、郝洁(水)、祝秀娟(暖)、孟鑫(暖)、张祎琦(暖)、高学文(电)、王旭(电)、何学宇(电)、李宝华(电) 、张辉(电)、王昊(电)
室内设计:曹阳、马萌雪、张秋雨、张洋洋、李小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5:55:03 来自手机 |
【八】



英良石材博物馆及餐厅|



石材在建筑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身分与地位象征;近代在建筑素材上不断推陈出新,轻薄的人造建材广为世人所喜爱,石材的厚度与庄重,早已逐渐被人遗忘。

然而,石料那深度的、累积生命的独特纹理,以及每块都经历地质千百万年锤炼过的痕迹,却是人工合成材料无可替代之处。石料的优雅、石料的磅礡,可光滑细腻、可粗犷厚实,英良石材公司为了展现石材所具有的各种可能,邀请 Atelier Alter 时境建筑 改造北京的一间废弃旧厂房,将其内部空间打造为石材建料的专属舞台——石材博物馆。

这座展示空间,最外层的石墙是由数千个十立方公分的小碎石块组成,做为区分街道与展示中心的界线。这些状似不起眼的小石块,其实来自采石场的回收石料;石块之间清楚而整齐的间距,让阳光与空气能够充足地与内部空间对流,同时又保有内外区分的明确定义。碎石墙上同时有三个开口,分别为进入展示中心的大门、餐厅入口,以及天窗;而在外墙与展示空间的交会之处,甚至还保留一座小花园,树木的青翠在石墙与绿地上投影,仿佛捎来了属于石材特有的自然气息。

走进了外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开山面凿下的石块组成的倾斜巨墙,仿佛揭示了石材最初的原始生命,与未修饰的斧凿痕迹——石材既是博物馆展出的主题,建筑团队也不忘将其融入空间本身,也让石材成为描绘空间素材语言。而内部空间分隔出来的,是展示区以及会议室;属于休闲空间的餐厅、酒吧以及咖啡厅,也在展示区旁的空间独立出来,容纳给访客与设计师讨论与休息。

“我们把整个 7 米高的厂房大厅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巨石,通过一些角度的平面切割这个空间,形成划分最基本的功能空间界面。”

在这个休闲区域的家具与灯具,展现的则是与外墙粗犷完全对比的细腻──抛光打磨的灯具、极薄的石板做成的精致家具,与方才外头的石墙成强烈对比;餐厅的地面上,铺着看似柔软典雅的「地毯」,实际上是由三种不同颜色与图形拼接而成——当然,用材全部都是阳刚的石料。

从粗旷到细致、从不经雕琢到极致工艺,这间由旧厂房打造成的石材展示中心,在同一个空间内,为石料建材的诠释,做出了无限可能的延伸。

Image Source: DIVISARE & ArchDaily & designboom & ArchiExpo.
Text source    : thepolysh 柚子甜
英良石材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酒厂国际艺术园 F1-100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6:08:26 来自手机 |
【九】



熬夜酒厂|



精酿啤酒餐厅Oh Yeah 熬夜酒厂
去年在北京国贸商业区开张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
而北京则一直是中国精酿啤酒文化的核心

Oh Yeah 熬夜酒厂紧邻中央电视台
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地标性建筑
希望能够以轻松的环境和现代的设计
吸引喜爱精酿的人们

项目名称:北京Oh Yeah 熬夜酒厂
室内设计:hcreates罕创(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网站:https://www.hcreates.design
联系方式:info@hcreates.design
主创建筑师:Hannah Churchill
项目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28号中航工业大厦
完成时间:2019年7月
面积:1115平方米
摄影:Brian Chua/instagram @brianch82  
合作方:平面设计- The Orangeblowfish
使用材料:云朵拉灰及地中海灰哑光大理石地面、天然陶土墙砖、天然橡木
品牌/产品:Sean Dix / Tomoko餐椅及吧椅,Sunbrella / 石板色和帆布海军色面料,Tophine / 户外家具,Estiluz / Volta壁灯

品牌的中国创始人游历丰富
他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氛围
打破精酿啤酒吧中常见的硬朗工业风格
让人们可以在舒适的空间里
和朋友分享美味小吃和新鲜啤酒

在设计Oh Yeah 熬夜酒厂的过程中
hcreates巧妙地将传统的纹理和表面质感混合
重新定义现代精酿啤酒吧
创造了一个更具当代性的饮食空间
如果说工业酿酒区是Oh Yeah熬夜酒厂的核心
那么设计师对不同材质的灵活而微妙的运用
则为酒吧赋予了巧妙而和谐的灵魂

建筑正面有大型的LOGO
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波纹不锈钢表面的方型盒子
与后方建筑的米色纹理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师Hannah Churchill非常喜欢这个设计
客人从这个银色的盒子进入啤酒厂
灰色的都市环境瞬间
转变为一片繁华的花园绿洲中

Oh Yeah熬夜酒厂的场地前身为航空零件工厂
设计师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
创造了双层的酿酒区和挑高十米的啤酒大厅
设计的主要挑战之一
是如何在迎合不同顾客的用餐偏好的同时
营造一个舒适而亲密的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在空间中
整合了三个不同的区域
阳光充足的室内披萨花园
位于乐队演奏舞台和双层酿酒区之间的主啤酒厅
以及二层私密舒适的VIP区

开放厨房的上方有一幅整体壁画
画上的金鱼手绘和“fresh as”标语
给空间增添了一丝色彩和艺术氛围
空间中还使用了具有传统啤酒屋色彩的
石材地面和厚重的实木橡木家具
大型的钢框架窗户
保留了户外花园用餐区和室内的通透性
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和绿植景观

在这个十米高的大厅里
双层的酿酒区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大型酿酒桶占据了一整面墙
不锈钢表面在定制灯笼的照耀下闪烁
吧台通透的设计让顾客
可以直接在享受啤酒的同时
欣赏整个酿制流程

在室内材料的选择上
设计师精心挑选了天然陶土砖
混凝土质感石膏墙
大地色水磨石地板等不同元素
与天花板上悬挂的植物一起
以自然色调营造出宁静而宏伟的空间

花园的远端安置了一个赤土披萨烤炉
不锈钢花盆隐藏在卡座周围的橡木框架中
为空间带来一抹绿色
落地窗给室内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线
定制印花蓝色面料
旨在为卡座增添额外的设计细节
与更传统的户外花园式家具相称

一层的啤酒大厅和披萨花园
由中央一个巨大的LED屏幕和舞台分隔开来
舞台后方的钢制楼梯是通往二层VIP区
设计上颇有原始质感
楼梯的一侧配有自取冰箱
顾客可以外带自己喜欢的啤酒

设计师希望在二层区域
创建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
俯瞰啤酒大厅,形成一个独立的贵宾区
为了与其他空间中更传统的选材风格区分
设计师选择使用橡木和胡桃木鱼骨纹拼接地板
弧形的深蓝色和酒红色天鹅绒卡座
将更精致的触感引入空间
定制印花真丝壁纸和球型壁灯
营造出温馨的休闲空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4 14:44:35 来自手机 |
【十】



二七厂1897科创城|



北京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前身是被誉为"新中国的火车头"的
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百年老厂区,时代新风尚,年代感十足的老厂房。国潮感爆棚的工业园,京城拍照又一宝藏地。

百年前上下求索,百年后万象更新。革命时代印记的老工厂变成了科创园。各类机械设备改造的创意景观,适合拍写真的大片草坪,鲜明亮眼的厂房墙壁色彩涂鸦,时尚复古中带着一丝朋克。

超大园区  工业情怀
低密度的建筑群,让人漫步其中,倍感放松。中国工业史初生时浓厚气息的欧式建筑、异国情调纯正的法式风格别墅、40年代日式风格厂房、无不印满岁月的痕迹。各式各样的涂鸦墙,为老厂区注入了新的颜色。

逛吃逛吃 老饕最爱
在LOFT厂房中享受美食,在静谧安逸的露天平台上点一杯咖啡。室外有宽阔的草坪,室内是文化景观,外加各种好吃的,逛累了小憩一下,超赞。也可以等到夜幕降临,闪烁的霓虹颇有赛博朋克风格,小酌一杯,三五好友相聚此地,无论中餐西餐都有情调,连撸串都文艺了起来。在二七厂1897科创园内,还有很多工作室、手工教室、文创小店…休闲文娱,吃喝玩乐,一站搞定!

老厂新风  玩乐看展
拍大片,享美味,看展出。在这里不定期就会举办展览,园区一直致力于百年二七工业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今为止,这里已经举办过如“非遗”嘉年华、冰雪嘉年华、盛夏的果实嘉年华、长辛店街道书画摄影展、“丰·采”赞歌等众多精彩活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1-1-17 11:11:24 |
非常不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4 14:56 , Processed in 0.08404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