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307|回复: 14

[150+] 广东省创建珠三角“中国制造 2025” 国家级示范区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5 14:16:28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Zgenie 于 2018-2-5 14:56 编辑

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 重点突破的技术短板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重点突破核心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设计环节,力争在极低功耗电路设计技术、高性能多核异构 SOC 设计技术、超大规模超高性能 FPGA 及其开发工具设计、高速 AD/DA 技术、高速硅基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大手机 CPU、5G 基带芯片、人工智能 AI 芯片、车规级 SOC 汽车电子芯片、超高清电视 SOC 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在制造环节,扩大芯片规模生产能力,加快立体工艺开发,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主要措施:(1)支持华为组织实施 5G实验区项目,2018 年在珠三角开设 5G 试验区,2020 年可实现规模化商业部署。(2)支持中兴通讯组织实施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发与制造项目。支持中兴微电子开发大容量交换芯片。(3)支持广州市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引进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及配套项目,重点开展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5G 等领域的芯片设计及制造。(4)推动紫光集团“芯云城”项目在东莞落地建设,充分发挥紫光集团在存储芯片与存储器制造、移动互联、云计算与云服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芯云城”建设成区域内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科技中心及生产制造基地。(5)支持全志科技开发 AI 智能 SoC芯片,服务于智能家电、智能视频、汽车电子的产业升级。支持艾派克微电子组织实施的核高基项目,开发完全自主可控的采用国产 CPU 内核和国产驱动软件支撑下的主控 SoC芯片和加密 SoC 芯片,并应用于国产激光打印机上,推进国产化替代。(主要由深圳、广州、珠海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2)重点突破手机电池技术
改善正负极材料,减少隔离膜及包装材料厚度,提高正极电压和负极压实密度。提升智能手机能量转换效率,优化电路设计降低无用损耗,完善电源管理体系,将能量密度提高 20-30%。主要措施:支持东莞新能源、欣旺达、惠州德赛、珠海光宇、OPPO、vivo 等公司,加快电芯、手机端设计优化,通过优化电池设计、制造工艺及电池管理系统,保障在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后的安全性能。(主要由东莞、惠州、珠海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3)重点突破新型显示技术
重点突破大尺寸 LCD 器件工艺技术、4K 及 8K 超高清显示技术,以及氧化物、低温多晶硅、AMOLED、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透明显示、Micro-LED、平板显示器检测设备等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措施:(1)支持华星光电、深圳天马、广东聚华、广州乐金等突破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促进面板骨干企业与终端骨干企业的联合开发,拓展智能显示终端、移动互联网等不同领域应用,支持中导光电等企业发展平板显示检测设备,构建珠三角显示产业生态体系。(2)支持深圳华星光电、深圳天马、柔宇显示、TCL、广东聚华等全面布局柔性显示领域,攻克大尺寸柔性显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瓶颈(大尺寸柔性 TFT背板技术、柔性薄膜封装技术、柔性剥离技术等),完成大尺寸(>31 英寸)、柔性显示(曲率半径<5 cm)技术开发与整机集成,实现柔性显示技术由小尺寸向大尺寸的转变。(主要由深圳、广州、惠州、肇庆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2. 重点突破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
(1)促进新型显示材料性能提升
开展高性能光学薄膜、高纯度靶材、透明导电膜玻璃、片式元器件等原辅材料基础研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争解决显示技术领域基础材料制约。鼓励高世代/超薄液晶玻璃基板、柔性显示材料、印刷显示材料和高饱和度光刻胶等材料技术攻关。推进大尺寸高精度掩膜版、超薄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规模化发展,持续提高材料性能与可靠性,提升新型显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主要措施:(1)支持广州华睿光电技术、广东风华高科等公司,组织实施 OLED 材料开发项目,突破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型稳定高效的印刷显示材料结构,开发先进的材料提纯与有害杂质抑制技术,保证材料的稳定性,增强材料检测手段与品质管控能力。(2)支持 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组织实施量子点电致发光材料开发项目,开展全套的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技术的材料开发、器件制备、印刷实验平台,中试放量技术开发,进行公斤级产量以上的量子点材料放大制备技术。(3)支持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为新型显示材料做好技术匹配与技术整合工作,开展新型技术应用,催生成熟量产技术,推动新型显示材料向面板企业转移,利用平台为新型显示材料行业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主要由深圳、广州、惠州、肇庆市承接,2021年以前完成突破)
(2)实现大尺寸氮化镓(GaN)基衬底产业化
针对大尺寸 GaN 衬底迫切需求,通过对 GaN 材料生长热力学规律及动力学调控手段进行深入研究,重点突破生长驱动力、稳态生长模式、缺陷及应力演化规律及调控手段、可控掺杂及同质外延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大尺寸单晶衬底、GaN 基新型复合衬底并完成应用验证。掌握重复可控生产GaN 衬底关键工艺技术,实现 4 英寸 GaN 衬底的批量生产,探索同质外延光电和电子器件新结构新工艺,实现 GaN 同质衬底的应用。主要措施:支持东莞市中镓半导体、中图半导体等企业及高等院所,实现 4 英寸 GaN 单晶衬底位错密度进入 5 次方量级、厚度≥500μm、年产能 3000 片等指标;6 英寸 GaN 单晶衬底位错密度进入 6 次方量级;2-4 英寸 GaN 基新型复合衬底规模量产,进一步开展同质外延器件的验证,在国际前沿技术、产业提升技术、共性应用技术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主要由东莞市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3)突破陶瓷手机外壳技术工艺
整合珠三角地区已有的氧化锆陶瓷产业资源,提高氧化锆钠米粉体纯度,增强粉体烧结成的产品性能,解决氧化锆陶瓷胚胎成型及后工段处理难等技术难题,满足 5G 通信对数据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加快完成手机外壳从金属材料到陶瓷材料的转变升级。主要措施:支持东莞长盈精密、信柏陶瓷等企业,整合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设立陶瓷手机外壳工程中心及技术创新中心,就陶瓷手机外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及产业化开展研究,突破氧化锆陶瓷在粉体配方优化、胚胎成型等前工段环节,以及在抛光、激光打孔、CNC 加工、镭雕工艺和防指纹镀膜等后工段环节加工处理技术难题,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主要由东莞市承接,2020年以前完成突破)
(二)围绕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和政策链,补齐人才和政策短板
1. 实施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倍增计划
重点推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东莞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深化电子信息领域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开展面向电子信息新技术的专业,培养本地高端人才。建立全球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召募机制,吸引电子信息业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来粤工作。(主要由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市承接)
2. 培育高水平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和团队
支持“珠江人才计划”、“千人计划”、“孔雀计划”、“领航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科研机构,构建海内外引才新网络,引进一批电子信息领域海内外院士、高层次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实现每万名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 300 名。(主要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市承接)
3. 建设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电子信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电子信息骨干企业牵头成立协同创新联盟,打造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示范区内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电子信息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主要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市承接)

2018 年重点推进的事项
1. 推进智能终端重大研发和制造项目建设
深圳市推进智能硬件—打令 VR 手机产业化项目,建设VR 打令手机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传音大厦手机总部基地。东莞市推进华为终端“欧洲小镇”项目建设,2018 年基本完成第一批基建项目建设,并协调做好第一批人员进驻工作;vivo总部 2018 年底完工,同时推动 OPPO、vivo 智能手机核心技术中央研究院建设,开展前沿先导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推动广东劲胜、广东长盈、东莞华贝等企业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惠州市推动智能终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主要由深圳、东莞、惠州市承接)
2. 推进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建设
深圳市推进中芯国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将 8 英寸生产线扩建成 6 万片/月产能规模,推进12 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投产;推进深圳深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6 英寸 0.35 微米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生产线项目,预计产能 4 万片/月。广州市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园建设,加快粤芯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建设,引进芯恩 CIDM(协同式制造)芯片生产线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珠海市推进格力控制器主控 MCU 芯片、功率 IPM 模块 IGBT 芯片的自主研发设计项目,实现自主研发芯片的投片、试验、量产、商用,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企业合作,整合半导体产业链资源,提高企业集成电路的自主化水平。(主要由深圳、广州、珠海市承接)
3. 推动新型显示重点项目建设
广州市加快推动国家印刷与柔性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建设广东聚华 G4.5 印刷显示公共平台,2018 年完成平台建设与升级项目,实现 31 英寸 4K2K 印刷 AMOLED 样机、5 英寸超高分辨率(400ppi)印刷 AMOLED 样机、3-5寸柔性印刷 AMOLED 样机、11 寸透明印刷 AMOLED 样机开发。深圳市推进华星光电第 11 代 TFT-LCD 及 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推动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全球首条类 6 代超薄彩色柔性显示屏生产线)项目;推进旭硝子新型电子显示玻璃(深圳)有限公司第 11 代 TFT-LCD 用玻璃基板生产线建设项目。(主要由深圳、广州、惠州市承接)
4. 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
推进深圳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深圳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三网融合集成业务运营中心、未来电视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数字电视产品测试与国标地面推广中心等。推动深圳日东光学偏光板前工序项目,2018 年完工。惠州市推进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子项目,2018年5月试生产。广州、深圳、惠州市做好 4K 电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主要由深圳、广州、惠州、江门市承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4:16:43 |
本帖最后由 GZgenie 于 2018-2-5 14:48 编辑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关键技术、装
备和零部件短板,提升汽车产业工业基础能力
1.重点突破的技术短板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一是优先支持珠三角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集中持续推进技术攻关,加快新能源专用平台及产品开发,降低整车能耗;二是开展电池体系研究项目,研究不同正负极材料、隔膜等关键要素对电池能量密度的影响机理,攻坚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平衡曲线。(由珠三角九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2)突破大功率充电技术
一是加强大功率系统标准研究,支持中电联和银隆电器牵头的大功率充电联盟,参与制定大功率系统标准;二是合充电桩生产企业资源优势,研究大功率充电系统存在的冷却瓶颈,解决大功率充电带来的热积聚问题;三是开发高安全长寿命快充电池技术和高比能动力电池技术。(主要由广州、深圳、中山、江门、肇庆、珠海市承接,2019 年以前完成突破)
(3)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一是支持珠三角汽车产业骨干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复杂交通环境及特殊工况的应变处理技术突破;二是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联盟、产业基金等作用,不断完善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组织高校、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参与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协议标准,规范车辆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与协议,参与制定车载智能设备与车辆间的接口、车辆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主要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肇庆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4)突破石墨烯和氢燃料电池技术
一是创建氢能产业和新材料发展研究院,并引进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燃料电池技术,布局发展氢燃料电堆动力系统,开发氢燃料电池大巴;二是试点设立氢燃料汽车运营线路,优先在公交系统推广应用;三是支持广州市、中山市现有研发力量,加快推进石墨烯电池前沿技术的研究。(主要由广州、中山、佛山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2. 重点突破的生产设备(装备)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建立新能源汽车试验体系与测试手段
一是支持珠三角汽车产业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三电”匹配技术攻关,研制新能源汽车“三电”匹配技术设备;二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三电”匹配试验体系与测试手段;三是搭建新能源汽车再生辅助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硬件在环测试设备;四是搭建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测试设备及体系,覆盖中国典型道路环境、典型道路类型、典型天气及光照条件;建立可以覆盖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功能安全、控制执行系统和整车级的关键共性技术测试试验设备。(由珠三角九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2)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试验体系与测试手段
一是重点建设面向智能网联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测试的实验场,支持肇庆国际赛车场,组织实施“智能网联整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综合测试实验场”项目,引进该技术的国际领先人才团队开展攻关;二是根据目前主流智能网联车、无人驾驶车、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配置,建立基于快速原型设备的先进乘用智能网联科研平台和先进商用智能网联科研平台,满足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测试;三是支持广汽研究院等,组织联合高校、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四是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驱动系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打造服务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研发中试、标准制修订以及产业孵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肇庆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3.重点突破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突破新能源汽车“三电”等关键零部件
一是借助对口合作高校研究优势,组建联合团队,加大电池热-电耦合、热失控、热扩散、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的研究;二是与对口合作高校联合开展电池体系研究项目,研究不同正负极材料、隔膜等关键要素对电池能量密度的影响机理,攻坚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平衡曲线;三是建立零部件对标体系,引进先进电机供应商、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矩形导体绕组、定子分瓣、绕组塑封、直喷油冷等新结构、新工艺的电机开发技术研究;四是基于集成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系统要求,与电控产品上游元器件企业合作,分别立项高效高密度封装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发项目、低感低热阻无源器件开发课题、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的预研,突破电控效率与功率密度的瓶颈;五是组织实施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系统项目,重点突破锂电化成分容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技术。(由珠三角九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2)推进汽车轻量化材料研究与推广应用
一是支持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分会和轻量化创新联盟,借助行业资源,建立轻量化数据库;二是支持与材料供应商的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展开轻量化材料、车身轻量化工艺等攻关工作;三是结合高强钢技术发展,加强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逐步增加铝合金、镁合金和碳纤维等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应用。(主要由广州、肇庆、东莞市承接,2023 年以前完成突破)

(二)完善人才链和政策链,补齐人才和政策短板
1.重点突破的专业人才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加快汽车行业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
一是支持汽车企业或研究机构引进研究开发、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等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支持企业、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加大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专业服务机构;二是支持高等院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支持高等院校加强汽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主要由广州、深圳市承接,2020年以前完成突破)
(2)大力引进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着力解决人才引进后的配套保障问题
一是支持行业领军人才承担各类产学研项目和人才项目,入选省级以上项目的将给予配套资金资助,落实中央、省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期权激励;二是加大对外引进的高、精、尖专业行业人才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并提供工作场所房租补助、贷款贴息、首购首用风险补偿等工作支持推进措施,对新建的汽车产业园区相应配套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灵活发挥地方房产、租赁、教育等措施的优惠政策。(主要由广州、深圳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2.重点突破的政策环境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目标和时间表和措施
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地。一是采用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在党政机关、公共机构或大工厂、产业园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建桩或建设立体式停车充电设施;二是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配建停车位应 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 10%;三是鼓励支持众筹建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全力加快充电桩规划建设。(由珠三角九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2018 年重点推进的事项
(一)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1.支持广汽集团、比亚迪汽车、广通汽车开展新能源专用平台与产品开发,年以前完成专用平台架构梳理整合,至少完成 2 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市承接)
2.支持中电联牵头的大功率充电联盟,组织骨干企业参与制定大功率系统标准,加快大功率系统标准研究。(由省市经信部门、省汽车行业协会承接)3.建立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形成一套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由广州市承接)
4.由广汽集团、比亚迪汽车、广通汽车、小鹏汽车、合普动力等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三电”匹配技术攻关,初步建立新能源汽车“三电”匹配试验体系与测试手段。(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肇庆市承接)
5.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驱动系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为珠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由珠海市承接)
6.加快推进珠海银隆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打造成现代化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基地。组织实施“高安全、长寿命快充电池技术”攻关,同时突破电池系统的轻量化、紧凑化技术,建立电池系统的智能化制造工艺,开发高比能、高安全动力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突破新型大功率快速充放电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技术,掌握无线双向充电关键技术,无线充电系统的互操作性测试技术。(由珠海市承接)
7.加快推进氢能汽车燃料电池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推广氢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主要由佛山市承接)
(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8.由广汽集团、比亚迪汽车、中兴智能汽车参与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协议标准,规范车辆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与协议,参与制定车载智能设备与车辆间的接口、车辆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市承接)
9.研究在广州市选址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试点示范运行基地,并争取工信部授牌或签订有关合作协议,积极推动智能汽车逐步由试验场区封闭、半封闭场景到开放交通环境的测试及试验示范工作。(主要由广州市承接)
(三)完善人才及相关支持政策
10.制定、完善领军人才激励政策,支持企业或研究机构引进各类高精尖研发人才。(主要由广州、深圳市承接)
11.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工作,年内实现公共停车场、新建楼盘全覆盖。(主要由广州、深圳市承接)
12.支持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分会和轻量化创新联盟,借助行业资源,推动建立轻量化数据库。(主要由广州、肇庆市承接)
发表于 2018-2-5 14:32:29 |
在这事上,广州深圳就不要内讧了,一起努力吧。
发表于 2018-2-5 14:58:32 |
深圳的优势在电子技术,广州的优势在汽车产业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5:19:35 |
培育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短板,提升家电工业基础能力
1. 重点突破的技术短板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产品舒适性技术研究
支持格力、美的、TCL 等企业,组织实施包含空调器以及零部件的静音技术、气动声学分析及气动噪声预测、加热技术、空气净化高效过滤技术专项研究;支持中山市组织有关企业,联合中国航天开展除尘降噪等空气净化器技术研究。(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2)产品研发技术提升
支持格力、美的、奥马等企业,开展产学研攻关,组织实施包含产品精益设计、 3D 数字化建模及仿真技术研究。(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3)突破节能环保技术
支持格力、美的、TCL 等企业,组织实施包含压缩机、换热器等高效部件技术研究;支持中山市华帝股份,开展热效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2年以前完成突破)
(4)突破家电产品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支持中国电器院、家电产品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机械工业家电产品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织实施废旧家电产品无害化高效拆解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技术研究项目。(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1年以前完成突破)
(5)突破智能产品技术研究
支持格力、美的、奥马等企业,组织实施 WIFI 远程控制、语音图像传感识别技术、NB_IoT 技术攻关。(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6)突破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支持格力、美的、格兰仕、奥马等企业,组织实施空调换热器绿色制造工艺、铝合金和不锈钢表面环保处理技术、制造过程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攻关项目。(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0 年以前完成突破)
(7)突破检测技术
支持格力、美的、威凯等企业,组织开展产学研攻关,实施产品性能在线检测技术、在役家电产品的远程监测技术等攻关项目。(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1年以前完成突破)
(8)突破标准及评价技术
支持威凯、格力、美的等企业,建立智能家电的互连互通的协议标准、家电产品技术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工作支持力度,形成一批示范标准。通过威凯牵头承担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积极推动格力、美的等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珠三角龙头产品、优势技术在国际标准中推广与应用,起到示范引领效应。(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承接,2023 年以前完成突破)
2. 重点突破的生产设备(装备)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
时间表和措施
(1)突破工业互联网设备应用
支持格力、美的、美云智数、硕泰等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网示范项目,实现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等的互联,实现数据的采集、流转和处理。(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2)突破智能检测设备应用
支持中国电器院、格力、美的、硕泰等企业,实施图像识别智能装备、语音识别检测装备等应用项目。(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0 年底完成突破)
(3)突破物流仓储设备信息化应用支持格力、美的等企业,组织实施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成套智能仓储物流装备的应用等项目。(主要由珠海、佛山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4)突破专用设备应用
支持中国电器院、美的、格力等企业,组织实施包含自动插线、连接线装备应用、高频焊机、超声波焊机、自动打包设备、激光焊接设备、全自动冰箱内胆真空热塑成型机,冰箱全自动柔性 U 壳线等应用项目。(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5)突破成套装备应用
支持中国电器院、美的、格力、格兰仕、TCL 等企业,组织实施包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空调换热器连续流生产装备应用等项目。 (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3. 重点突破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突破关键零部件瓶颈
支持万宝、凌达、凯邦、美芝、威灵等企业,组织实施包含低 GWP 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低噪声耐高温防爆电机、高抗电磁干扰、防水防潮控制器、变频芯片、高效风扇电机等核心部件产业化攻关项目。(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2)突破原材料瓶颈
支持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企业,组织实施控制器的三防材料、饭煲内胆材料、饭煲内胆涂装材料、搪瓷材料、低GWP 制冷剂压缩机用润滑油应用等攻关项目。(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2021 年底完成突破)
(二)完善人才链和政策链,补齐人才和政策短板
1. 重点突破的专业人才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开展珠三角家电企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建立家电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家电企业高端人才在住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
(2)鼓励家电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对企业办职业院校参照公办教育用地类别,培养家电企业急需的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家电企业,给予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人才配招聘和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
2. 重点突破的政策环境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目标和时间表和措施
(1)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
一是支持家电企业增品种。支持中央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广东工业设计城、“设计汇”家电创新设计联盟,引导企业研发生产家电新品类,增加智能家电、节能家电、新能源家电、个性化定制家电、特殊用途及特殊人群家电、嵌入式及集成式家电等新产品供给。
二是支持家电企业提品质。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开展国际对标行动,支持标准制修订,推动珠三角家电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支持家电企业创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利用中国国际消费品工业博览会、中国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等平台,宣传提高珠三角家电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承接,2020年前完成突破)
(2)加大家电产业财税及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支持家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相关示范项目建设在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主要领域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广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发展网络协同制造试点,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以家电绿色供应链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一批家电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条全面发展。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家电产业优化升级。(珠海、佛山、中山、江门市承接,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2018 年重点推进的事项
(一)开展家电产品短板技术攻关
支持格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美的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攻关,推进产品精益设计、3D 数字化建模及仿真技术应用于家电类产品研发。在家电产品短板技术方面,重点攻关空调器以及零部件的静音技术、气动声学分析及气动噪声预测、加热技术、空气净化高效过滤技术等。在家电制造工艺技术短板方面,重点攻关空调换热器绿色制造工艺、智能检测技术应用、高频焊接工艺技术、铝合金和不锈钢表面环保处理技术等。在家电关键零部件方面,重点攻关低 GWP 制冷剂压缩机、低噪声耐高温防爆电机、高抗电磁干扰、防水防潮控制器、变频芯片、高效风扇电机等。在突破原材料瓶颈方面,重点攻关控制器的三防材料、饭煲内胆材料、饭煲内胆涂装材料、搪瓷材料、黑钢材料等。(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
(二)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工程
支持于美的、格力、中国电器院等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作为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制造过程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等。推动一批专用设备(装备)应用项目,比如自动打包设备、成套智能仓储物流装备、空调换热器连续流生产装备、冰箱全自动柔性 U 壳线等产线自动化集成项目等,发展家电智能制造生产新模式。(主要由佛山、珠海、中山、广州市承接)
(三)开展智能家电标准及评价技术研究
支持威凯、格力、美的等企业,组织建立中国智能化电器零配件标准与技术产业联盟、智能家电互连互通的协议团体标准联盟、家电产品国际服务平台。(主要由广州、珠海、佛山承接)
(四)举办工业设计博览会和大赛
支持珠海、佛山、中山举办市长工业设计大赛,鼓励家电企业参与中国工业设计创意大赛、工业设计战略论坛、“醒狮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促进专利、名牌、工业设计创意等资源与家电制造优势有效结合。(主要由珠海、佛山、中山市承接)
(五)举办家电专业会展
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中国慧聪家电展、中国顺德厨卫生活电器暨家电配件展、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专业会展,打造家电产品交易平台,提升家电知名度。(主要由佛山等市承接)
发表于 2018-2-5 15:55:57 |
广州在电子信息方面已经是全面落后,不要说和北上比,和深圳的差距之大都让人侧目。而且这种差距不是量上面,而是质上和层次上。想要补电子信息的短板,不是出几个政策成立几个基地再搞几个基金可以搞定的,一定是金融,政策,教育,投资环境,产业配套,城市营销,政务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全面联动。高科技行业马太效应很突出,广州这方面先天政策不足,后天营养不良,不痛下功夫无法和北上深竞争中有自己一席之地。要和占尽先发优势的北上深竞争,真是非常不容易。10年内和深圳竞争中能站稳脚跟,不被深圳大量吸走人才已经很不容易。从目前的态势看,只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再犯过去10年战略性错误,然后等待对手犯错,才能重回广州应有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6:47:34 |
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2018-2025 年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的主攻着力点、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短板,提升机器人工业基础能力
1. 重点突破的技术短板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突破高端工业机器人
支持广数、瑞松、明珞等骨干企业,联合相关工艺研究机构,在提升机器人本体性能的基础上,分领域开展焊接、装配、喷涂、加工工艺研究,开发工艺包,实施试点示范应用。支持广东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分行业推动智能化改造,推动粤产机器人进一步贴合产业,实现自主品牌焊接、装配、喷涂、加工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家电、陶瓷、医药等珠三角主要制造行业的大批量应用。(主要由广州市、佛山市、深圳市承接,在 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2)突破集成应用技术
支持巨轮智能、广数、拓斯达、达意隆等骨干企业,联合大型软件企业,研究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运动仿真、轨迹生成、碰撞检测、虚拟交互、程序载入等技术,实现主要集成应用软件的自主开发。支持电子五所,联合机器人企业,研究机器人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技术,制定相关标准,提升机器人维护水平。(主要由广州市承接,在 2022 年以前完成突破)
(3)突破智能机器人技术
推动深度学习、机器视觉、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的融合应用,在机器人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应用。加快建设珠海人工智能产业园,设立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大疆等企业,建设无人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主要由广州、深圳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4)突破可靠性技术
支持电子五所,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可靠性仿真、关键部件可靠性强化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等技术研究,制定机器人可靠性管理指南,提高机器人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和机器人企业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主要由广州市、深圳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5)突破机器人标准和检测技术
支持广东省无人智能技术标准委员会等标准化组织和相关机构,联合行业企业,制定广东省机器人标准体系,按照对接国家、急用先性、共性先立的原则,逐年开展机器人标准研究制定。支持电子五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广东省质检院、广州智能院等具备专业检测能力的机构,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机器人检测技术研究。(主要由广州市、深圳市承接,在 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2. 重点突破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突破机器人精密减速器
支持广数、天马、美的、格力、飞马等机器人骨干企业,联合材料、工艺和应用等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实施高精密减速器设计及产业化生产项目,针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系列化减速器设计、制造和检测需求,开展传动齿形啮合三维动态仿真模拟与优化,突破批量制造工艺,提高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主要由广州市、珠海市、东莞市承接,2022年以前完成突破)
(2)突破机器人控制器
支持广州数控、巨轮智能、广州智能院、拓斯达等企业,联合华南理工、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性能、模块化、通用型控制器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具备支持两种以上高速总线、多传感器接入以及开放式二次开发环境等功能。(主要由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承接,2021年以前完成突破)
(3)突破无人机主控芯片技术
支持华为海思、全志科技,联合大疆等无人机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无人机主控芯片研发项目,研制集无线通信、传感器集成和空间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芯片,提升无人机处理能力。(主要由深圳市、珠海市承接,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
(4)突破智能传感器技术
支持全志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企业,开展传感器感知、检测、处理、通讯等功能的主机芯片、激光雷达、舵机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提高珠三角智能传感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由深圳市、珠海市承接,2025 年以前完成突破)
(二)完善人才链和政策链,补齐人才和政策短板
1. 重点突破的人才短板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合作创新项目,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来珠三角创业。
(2)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3)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机器人相关专业,鼓励技工院校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器人专业技能人才。
(4)面向产业工人,组织各类机器人技能培训、在职教育等活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大国工匠精神。鼓励通过成立企业内部培训学院等形式培养行业人才。(主要由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市承接)
2. 重点突破的政策环境瓶颈及地市分工协作、时间表和措施
(1)统筹省市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在 2021 年以前完成突破。针对机器人产业重点和难点,聚焦珠三角国家级“中国制造 2025”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梳理机器人产业政策,突出政策重点,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省市联动,推进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由省有关单位、珠三角九市承接)
(2)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在 2021 年前完成示范区建设。共同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区域创新平台,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支持珠海国机机器人科技园、顺德机器人工业园等机器人产业载体建设,促进机器人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市承接)
(3)打造机器人创新服务平台,在 2020 年以前完成。主要措施:推进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根据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疆等无人机企业打造无人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云洲智能等无人船企业打造海上智能航行技术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电子五所,选址建设无人机检测试飞基地。推动中国(广州)装备研究院、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重点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体化智能改造咨询与实施、设备融资租赁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市承接)
(4)规范机器人行业管理。主要措施:加强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公告申报工作;建设无人机产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及企业级产品监控服务平台,实现民用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中国船级社编制无人船入级规范。支持机器人企业开展第三方检测。(由省有关单位、珠三角九市承接)

2018 年重点推进的事项
(一)组织实施机器人短板技术研究
将有一定基础的短板技术和产品纳入各级科技专项资金和技改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范围,同时推进短板技术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焊接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三大关键部件,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以及无人机主控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面向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工艺仿真、机器人可靠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等技术的研究验证,以及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性研究。(由省有关单位、珠三角九市承接)
(二)建设机器人产业平台
推进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多元化股权引入,完成创新中心注册挂牌,全面启动人才引进和各项研发工作。支持珠海格力开展广东省工程实验室、智能装备动力技术研究院建设,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和减速机进行基础性技术研究及产学研合作。支持美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研究所,打造国内具有竞争力的 3C 机器人研发平台。支持电子五所启动无人机检测试飞基地建设,支持珠海国家级无人船试验基地建设。(主要由广州、佛山、珠海等市承接)

发表于 2018-2-5 16:58:08 |
还是由广州主导居多
发表于 2018-2-5 17:25:01 |
tryy 发表于 2018-2-5 16:58
还是由广州主导居多

目前还看不出广州主导,毕竟旁边还有个深圳。现在广州电子信息什么都缺,希望能抓住这个机遇期恶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8:51:33 |
本帖最后由 GZgenie 于 2018-2-5 19:14 编辑
rickchueng 发表于 2018-2-5 17:25
目前还看不出广州主导,毕竟旁边还有个深圳。现在广州电子信息什么都缺,希望能抓住这个机遇期恶补


广州主导汽车产业,珠江西岸主导家电和装备产业,珠江东岸主导电子产业,广深佛莞搞无人机产业
@广州永不言败
发表于 2018-2-5 21:47:53 |
TAKE41 发表于 2018-2-5 14:58
深圳的优势在电子技术,广州的优势在汽车产业

电子信息,广州必须又来居上,哪怕10年,20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2-6 00:08:38 |
本帖最后由 GZgenie 于 2018-2-6 00:11 编辑

电子信息产业广州错过了前十年的黄金发展期,珠江东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广州只能在发展iab的同时慢慢弥补电子信息产业
发表于 2018-2-6 08:49:29 |
广州要瞄准上海、深圳
发表于 2018-2-6 11:33:10 |
本帖最后由 渔村愚民 于 2018-2-6 12:02 编辑
gggddd 发表于 2018-2-6 08:49
广州要瞄准上海、深圳


呵呵~~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9-23 08:41 , Processed in 0.08077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