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两醉清风

[楼迷盘点] 【最新消息 衡潢铁路改邯潢铁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6 18:01:34 来自手机 |
ycfbjx 发表于 2017-2-6 17:48
这里提到的邯潢铁路,应该不是邯郸市区到潢川的铁路,而是邯郸东部地区到潢川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北上威县、 ...

是的!!!!!!!要不就接清河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1:47:58 |
hipotato 发表于 2017-2-6 15:13
规划只提了邯郸至濮阳铁路,从肥乡枢纽引出没找到。

这个不抬杠,自己想
发表于 2017-2-7 09:05:43 |
捕风捉影的事,成不成还不一定呢,先坐等濮潢开工再说吧。
发表于 2017-2-7 11:12:24 |
本帖最后由 123456578 于 2017-2-7 11:26 编辑
hipotato 发表于 2017-2-6 13:25
我就感慨了下上边不重视大名府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开发,没必要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吧。诚然,大名县不等同于 ...


大名县的确是历史大名府文化的最有资格的代表!但是大名县的上级邯郸第一要发展自身的赵文化,其次,要与分隔两省但相距较近的安阳,分抢两市有争议的邺文化!
发表于 2017-2-7 11:23:15 来自手机 |
123456578 发表于 2017-2-7 11:12
大名县的确是历史大名府文化的最有资格的代表!但是大名县的上级邯郸第一要发展自身的赵文化,其次,要与 ...

真是难难难啊!
发表于 2017-2-7 15:51:35 |
123456578 发表于 2017-2-7 11:12
大名县的确是历史大名府文化的最有资格的代表!但是大名县的上级邯郸第一要发展自身的赵文化,其次,要 ...

比较有意思的是魏县还想和魏国攀亲戚。搞什么华夏魏都。还修了个魏王礼贤台。也不想想魏县和邯郸近在咫尺。如果魏都在魏县。那赵国算什么。
发表于 2017-2-7 16:02:50 来自手机 |
多重文化交汇区是好事,多少地方没历史还在编历史抢文化。无论赵都邺都广府魏都大名府都该大力宣传。
发表于 2017-2-7 18:04:13 |
魏县本来就曾经是魏国国都,魏国最辉煌的李悝变法,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临漳(邺)也是魏国的,而不是赵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8:52:31 |
古赵雄风 发表于 2017-2-7 16:02
多重文化交汇区是好事,多少地方没历史还在编历史抢文化。无论赵都邺都广府魏都大名府都该大力宣传。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根深,每个有历史的县城都是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很多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些地区经济中心里,但是不能去全篇代表, 比如胡服骑射,发生在邯郸,但是其深远意义确是在整个古赵大地 ,其范围那里又只局限于现在的邯郸地区呢,
所谓文化,也不要说谁是谁的 ,我要了你就不能要,现在的行政区划不应该成为历史文化的桎梏,
古代的文化也不能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依据,

依据现在的经济社会形成条件,发掘自身优势, 弥补自身劣势,找寻合理定位,让人民生活逐步趋向于和谐,是未来生活的方向。


既定的社会大背景  铁路时代让曾经衰落的邯郸县 重现古代中心地位, 建国初期的备战备荒使本应该优先发展的东部地区变成了现在的西部地区, 这都是历史选择造就的。

我们能怨谁,不是邯郸县 和涉县故意要去抢夺东部发展机会的 ,

但是同时你也可以看到,在建国初期 农业为主的年代,西部地区衣食紧张,很多人也逃荒到各地,但是这些地区如红旗渠 如越峰渠等地人民,战天斗地 创造了很多人工奇迹,那么那时候东部平原 人口众多的县城人口,就不能创造奇迹么。这是其一
后来发现煤炭 发展钢铁, 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时候,西部人民又在创造奇迹,发展到现在难道是政府支持,国家救济吗,    当时东部难道一点机会都没有么 。我认为正是衣食无忧的小农经济造就的思想落后成为今天的贫穷主因。

大名的五得利 发展是何等的发展史,为什么最后只有五得利成功了,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五得利。  难道东部没有聪明人么。

发展好了归功于国家给与支持,发展不起来就是国家不支持,国家跟家庭就是大和小的问题, 其实创造价值和改善生活最终到底还是靠人民的双手实现, 会过不会过,会挣不会挣, 学习能力,意识思维决定了很大程度,活在历史不如奋发图强。
发表于 2017-2-7 20:58:18 |
这条铁路据说已经国家批准建设了,经过邯郸市东部的大名县。关于邯郸的地域文化,赵文化并不包含大名府文化。因为在战国初期,大名归属魏国,魏文侯的别都在今临漳,魏武侯的别都东移到了今大名县城西南的魏城村一带。后来魏惠王时将都城移到开封后,别都取消了。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大名最辉煌的时期是唐至北宋,“长安天子,魏博牙军”“六州户口,天下之半”。五代时期唐晋汉周相继将大名作为陪都。1937年,随着日寇侵占,大名的区域中心地位丧失。但是,1948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仍设立“冀南行署”,驻地大名县,辖33个县。在这么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名府文化,大名府驻地大名县,可以说大名府文化的承继者是大名县,割裂大名府、大名县是不科学的。就好比,赵文化是邯郸的文化,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都城。邺文化是临漳的文化,因为邺城在临漳。同理,大名府的文化在大名县。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0:06:30 |
若然堂主人 发表于 2017-2-7 20:58
这条铁路据说已经国家批准建设了,经过邯郸市东部的大名县。关于邯郸的地域文化,赵文化并不包含大名府文化 ...

说起他的没用,赵国时代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占比是多少,
邯郸提倡的赵文化,绝非是单单的赵国文化,
包括的是延续到邺城兴起之前的所有文化,另外在邺城建设的其他赵国也是赵文化,
所以单纯片面的理解邯郸文化,就把这个邯郸历史限制在战国时期了,

第二你既然知道大名府,就该知道大名府在明朝以前的大部分历史包括那里, 不应该拿着清末民国初年的直隶省 大名府地图管辖地区来说古代大名府的事情啊 这是2个区域啊 虽然交叉区域是大名县,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0:17:26 |
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
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
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3]
战国时期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

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
前240年,东郡治濮阳。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秦汉时期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
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西汉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亲率官吏、将士数万人到濮阳堵塞瓠子河决;
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决东郡,朝廷遣官发众来堵,并增筑金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城南,黄河安澜700余年。期间,濮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大增,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阳人口已达37万人。成为中国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今戚城遗址丰富的汉代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汉铜镞、铜釜、犁、铁镬、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当时这里十分繁华。汉初戚地曾是将军李泌的侯国。汉时濮阳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荟萃,名臣汲黯、经学家索卢放、京房等濮阳人均为一代俊杰。[3]  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


隋唐时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
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轻徭薄赋,大开漕运,使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割顿丘、昌乐4乡于清丰店置清丰县,属澶州。

宋元时期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辽军战败求和,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此后百余年,两国相安,宋时濮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较大发展。
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澶州一带已相当富饶,人口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这里人口已发展到81万。纺织业发展更快,成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这一时期,濮阳名人辈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悫、晁永之,名将赵延进,清官王赞、张田,治黄专家高超等彪炳史册。北宋后期,朝廷腐败,濮阳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参加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1128年秋,金兵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此时,今南乐县属大名府、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东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迁,经延津、封丘、寿张(其辖区部分为今台前县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领开州。金元统治时期,虽注意生产,但因破坏太重,加之黄河屡决,经济难以恢复。终元之世,濮阳虽一直为开州的中心城市,但经济文化都未达到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唯戏曲艺术有所创新,濮阳人宫天挺的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本人成为元代杂剧大家之一。[3]
明朝时期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因受战争破坏,这里景象极为荒凉,“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初,开州“土著只余七姓,丁不满千”,朱元璋下诏鼓励无田农民辟荒造田,并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数次将山西黎民徙居濮阳一带置屯垦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老鸹窝”移民朝廷为增加收入,号召农民广植桑、棉,发展经济作物。同时还加强水利建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筑了黄河、卫河等堤岸。至明中叶,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且有较大发展。
英宗天顺元年至四年间(1457年—1460年),仅开州3县即垦荒6万公顷,植棉0.07万公顷,栽桑133公顷,上交租粮4万余担,比明初增加近两倍。濮阳已有17100户,8.6万人,成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区”。但明英宗之后,宦官干政,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水利严重失修,灾害不断,民不聊生。
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百余年间,濮阳发生水、旱、蝗、风、地震等较大灾害逾百次,大灾年徭役负担却有增无减,农民被逼起而抗争。崇祯十三年(1640年),濮阳人民以范县榆树园为根据地发动起义。榆树园农民起义军后来在范县人梁敏等领导下转为抗清斗争,他们联结豫东、鲁南农民军,连破濮、曹二州及梁山、东明等县,继而西进开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3]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了第一条电话线路;宣统三年始建邮局;光绪二十年(1894年)开办了官营铁厂、机织厂、针织厂、石印厂、草帽厂之类。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过李建勋、鲁世英、蓝云祥、高惠民等数人而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阳人民奋起参加捻军反帝反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队伍发展到八九千人,向开州、范县、清丰、内黄、浚县、滑县、延津等地的官府进攻,打击清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丰县义和团首领韩大申、韩顺江高举清邑义和团大旗,聚众数万,劫富济贫,烧教堂,废洋教,把濮阳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3]
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撤销,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濮阳专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昆吾、尚和、卫南、高陵、漳南、卫河等17个县和濮阳城区、道口区两个区。同年9月,昆吾、尚和与濮阳县,卫南与滑县,高陵、漳南(一部)与内黄县,卫河与清丰县分别合并后称濮阳县、滑县、内黄县、清丰县,此时濮阳专署辖11县2区。[3]
在民主革命时期,濮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伪顽势力、日本侵略者、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建立平原省,并成立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1954年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64年4月1日,为便于黄河治理,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了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83年9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个县划归濮阳市。[3]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0:23:08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2-8 00:25 编辑

所以 在明清之前 大名府管辖的是漳河以北地区 ,属于现在的河北地区, 在明清以后大名府才开始成为濮阳地区的首府。  

一个地区的历史划分怎么能简简单单就给定性这个那个呢 ,大名县管辖的区域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大名府的区域变化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现在是大名县,就立足于大名县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文进行挖掘和开发,说其他的谁会真正重视你,再说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人家邯郸县也憋屈的很,一个历史国都被整整欺压了2000年 人家找谁说理去了。

而且从2017年 邯郸县从此成为我们缅怀的行政区了,人家又说啥了 ,  再过几十年年的小孩子 如果不去寻找历史 谁还知道邯郸县的历史,
发表于 2017-2-8 10:41:32 来自手机 |
历史区域变化再正常不过了,不要纠结过去怎么样了!再说都是皇帝老子叫你管哪里就管哪里!叫你取消就取消!地方没啥主导权,也不能说管辖过,就天生就是你的
发表于 2017-2-9 18:10:48 来自手机 |
很好0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0 03:43 , Processed in 0.0869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