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84702

[城建规划] 弘扬常州文化,建议在青果巷建立常锡剧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7 16: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晋 于 2024-7-17 09:09 编辑

缘起江南(清乾隆年间-1921年)
(常)锡剧俗称滩簧,发源于山歌,是江南水乡的乡土艺术。明清常州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等县。约二百年前,乾隆年间,锡剧就在常州府治地诞生,道光初年传遍太滆地区的各县乡镇。
早期曲调只有【簧调】,杂以众多的民歌小调。有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两大帮,两者语音、唱腔略异。常滩行腔缓,节奏性强,锡滩腔少字多,接近说唱。故有“常州糯,无锡急”之评价。最初的形式非常简单,不要化妆,不用服装,一把胡琴伴奏,仅一、二人即可演唱,演出场所多为场头和茶馆,剧目有十八个对子戏。最初的演员都是半职业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常帮艺人高林甫收十大弟子,其中王嘉大收徒三十余名,徒孙百余,是常锡滩簧一代宗师,对滩簧站稳上海滩起到了奠基作用。锡帮艺人袁仁仪,是将锡剧传入上海的第一人。
百川归海(1921年-1949年)
辛亥革命后,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先后进入上海演出,从竞争到合班演出,最终合流成为常锡文戏。
在上海,滩簧从对子戏走向本头戏、连台本戏,从茶楼走进剧场,从清装过渡到古装,从半职业化转为职业化班社,剧目有《珍珠塔》等,多取材于评弹唱本,没有剧本,靠演员临场发挥,称为“幕表戏”。在此期间,滩簧吸收了【大陆板】、【铃铃调】等曲调及京剧锣头,建立了文武场及双声腔的音乐体制。
1923年,常帮王嘉大在同乡的支持下,于上海曹家渡建起了常锡滩簧的第一个专属戏院——三民戏院。1927年,“常锡文戏”的名称首先在上海被采用,影响深远,1939年成立常锡文戏研究会,有二十多个剧团,一千余人。1947年,上海文化界由田汉、洪深发起组织“戏曲义演大会串”,在天蟾舞台,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名角参加演出,常锡文戏作为在上海的重要剧种,由吴雅童、沈佩华、王汉清等演出了《秦香莲.琵琶寿》。
气象万千(1950年-1965年)
1950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5年,由江苏省文化局发文,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党的双百方针影响下,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戏改工作,废除幕表制,建立编、导、音、美艺术中心,潜心从事艺术生产,使锡剧走向成熟。在1954年华东汇演后,锡剧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江苏成立了国营的江苏省锡剧团、民营公助的无锡市锡剧团、常州市锡剧团,称为三大剧团。锡剧多次晋京演出,受到到多位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锡剧第一次全国巡演,即常州市锡剧团在1958年进行的六省三市巡回演出,历时八个月。
这一阶段,姚澄、沈佩华、王兰英、王汉清、郑永德、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吴雅童、杨企雯、沈素珍等各大锡剧流派日趋成熟,争奇斗艳。锡剧《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等被拍摄为电影,在全国上映。
时代新韵(1978年-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锡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983年江苏省锡剧协会成立。1984年-2006年,江苏省举办了七届锡剧节,涌现出了大量优秀剧目。1989年,无锡市锡剧团凭借王彬彬、梅兰珍的《珍珠塔》获金唱片奖。1993年,江苏省锡剧团倪同芳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锡剧第一朵“梅花”。2022年,江苏常州市锡剧院《烛光在前》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文华大奖”,是锡剧首次获得该奖项。
2008年6月,锡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锡剧团、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无锡市锡剧院为责任保护单位。倪同芳、小王彬彬、陈云霞、周东亮、黄静慧、董红等获得梅花奖。小王彬彬、李舒娴、周东亮、董红、董云华、许美霞、王子瑜、蔡瑜、张唐兵、孙薇等获白玉兰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多去青果巷看看园林版《珍珠塔》,大剧院看看演出,实际行动支持一下,并且在各个自媒体、论坛宣传演出的时候用常锡剧的表达。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票真不好卖。大剧院的戏剧演出票都是送送或者低价销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17: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城小子 发表于 2024-7-17 08:16
跟专区不专区有乱个关系,戏是专区的?自己臆测的东西不要当结论下。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啊,为什么不简称“常剧”而要简称“锡剧”呢?因为常州专区撤销后,当时的“常州”含义就限缩在常州市区了,上面就有“话头”让“风头正劲”的无锡市作为剧种代表。而“锡剧”也自此成为了苏南的代表剧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17: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manech 发表于 2024-7-17 09:07
大家可以多去青果巷看看园林版《珍珠塔》,大剧院看看演出,实际行动支持一下,并且在各个自媒体、论坛宣传 ...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方言?没有方言就没有市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17: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manech 发表于 2024-7-17 17:07
大家可以多去青果巷看看园林版《珍珠塔》,大剧院看看演出,实际行动支持一下,并且在各个自媒体、论坛宣传 ...

你说反了,应该把这个剧种消灭掉才对。本来就是县城乡村百姓低级文化而已。苏州城常州城根本不允许这种淫词艳语。所以才会在湖塘横林锡山乡村一旦诞生。更别提如今叫做锡剧了,正好符合县城特色。所以常州应该消灭,看看苏州谁唱这种曲调,要么昆曲要么评弹。哪怕是昆曲也是在农村诞生的,符合锡剧来自于无锡农村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20:4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冒充常州宁,最近也做了不少功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2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大宝 发表于 2024-7-17 17:57
你说反了,应该把这个剧种消灭掉才对。本来就是县城乡村百姓低级文化而已。苏州城常州城根本不允许这种淫 ...

你也是活宝,还城里了农村的,原来除了皇亲国戚哪个不是农村的?咋的,农村的低俗么?你大概是城里人吧,家住购物中心顶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2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大宝 发表于 2024-7-17 17:57
你说反了,应该把这个剧种消灭掉才对。本来就是县城乡村百姓低级文化而已。苏州城常州城根本不允许这种淫 ...

你这个观点就不对了,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丢失是很难再恢复的。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推进了各个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消除隔阂,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传统文化、语言习惯的消失,传统戏剧更因为节奏慢、受众少、门槛较高等原因,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越来越弱势。
常锡剧的众多曲目中,虽然有些词比较粗,但也不乏精品;好比相声、二人转,不上台表演可以加入各种屎尿屁黄段子,但上小剧场就要进行提炼了,老郭这个人争议很大,但在推动传统曲艺继承上的工作还是很给力的,学评戏、铁片、三弦、大鼓的年轻人现在也不少。
常锡剧在越来越弱势的处境里想继续传下去的话,既要保留原来的精品,还要想法开发好的新品,现在苏州评弹已经是一张名片了,而常锡剧还在内斗,继续下去的话估计离消亡是真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23:4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wytc2001 发表于 2024-7-17 22:27
你这个观点就不对了,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丢失是很难再恢复的。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推进了各个民族的进一 ...

呵呵,wwwytc2001和常州大宝必须双簧,都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0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
1955年,由江苏省文化局发文,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08: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wytc2001 于 2024-7-18 09:11 编辑
天天早起一定 发表于 2024-7-17 23:40
呵呵,wwwytc2001和常州大宝必须双簧,都懂的


呵呵 嘴老实了几天又开始痒了?
演戏你是最厉害的,一个人养一群号,还给号充值,你养多个号,演戏演习惯了,看每个人觉得都是和你那样闲的蛋疼,没事去注册多个号,再去养多个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09: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syuyo 发表于 2024-7-17 16:22
搜到了,这位是不是和后面83年也有关系啊。

这个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说是有高人指点,这东西又无据可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09: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晋 于 2024-7-18 02:00 编辑

锡剧流行于苏州的一支称苏锡文戏,1939年10月杨云祥筹建的北局戏院落成,为苏锡文戏在城内的专业戏院,首场演出《珍珠塔》。嗣后,每年例行锡剧会串,著名锡剧演员姚澄、王兰英、顾嘉生、陈菊林、吴雅童等都曾应邀参加。
  苏锡文戏在舞台实践中渐趋成熟,发展了常锡文戏中的主要曲调,吸收了大陆调、玲玲调、迷婚调、太平调和民间的春调,拖腔舒缓,音调柔圆,书卷气浓,注重抒情,念白接近苏滩,以苏白为主,形成苏派特色。
  1939年“苏锡文戏研究会”成立,凡来苏参加演出的常锡文戏演员照例入会。
  1940年,会员发展到三百余人,苏州城内外经常上演苏锡文戏的戏院达30处。
  常演剧目有《三请樊梨花》、《珍珠塔》、《双珠凤》、《梁祝》、《啼笑姻缘》、《玉堂春》、《包公案》、《三约牡丹亭》、《王老虎抢亲》、《李三娘》、《洛阳桥》、《玉连环》、《孟姜女》、《二度梅》等。
  1952年,苏南行署在苏州举行地方戏曲集训班,参加集训的全是锡剧团,共计15个,集训后分别分到全省各市县登记,归属各地****。
  1984年,江苏省首届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沙洲县锡剧团的《不是父亲的父亲》获创作一等奖,苏州市锡剧团的《后珍珠塔》、常熟市锡剧团《龙凤合同》获二等奖。王春楼、王小平、钟天乐、杨文良、高惠法获优秀演员奖。苏州市现有苏州市、常熟市和张家港市三个锡剧团。
  苏州市锡剧团著名演员有张唐彬/张美华等,常演的剧目有《朱元璋搭沈万三》、《三请樊梨花》、《荒坟产子》、《后珍珠塔》、《孟姜女过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10: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剧,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
苏剧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苏剧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8 10: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大宝 于 2024-7-18 10:44 编辑
wwytc2001 发表于 2024-7-17 22:27
你这个观点就不对了,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丢失是很难再恢复的。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推进了各个民族的进一 ...


锡剧档次很低的,真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你看看有什么好的段子,都是男男女女那点事情。要不然怎么叫做滩簧呢,怎么被清代正儿八经的官府官方明令禁止呢。只有屌丝,社会底层,小农户农忙时节弄点这种活调节娱乐生活的。读书人做官的教书先生中医哪个会玩这种玩意。无锡人要就一本正经拿去把,反正他们文化基本也是这样了。类似于东北二人转,苏州城常州城是不允许的,瞎子阿炳就是要饭的,最后也是死于花柳病。封建社会等次分的太清楚了,唱戏和妓女是一个档次的不知道吗?士农工商,士大夫阶层哪个回去搞这种东西。哪怕如今的社会演员艺人依然是老百姓看不起的职业,哪怕赚再多钱也不过是一个卖艺的而已。真正追星的那些爱豆,粉丝有几个是985重点大学的。都是下三滥的职校生。符合隔壁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9-24 10:19 , Processed in 0.08362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