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5093|回复: 48

『上海规划』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奥运会可行性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4 01:02:16 | |阅读模式
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奥运会可行性初探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Shanghai Olympic Games under the Goal of Global City


(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十二五’时期上海加快新城建设对策思路研究”(批准号2010BCK003)的部分成果。)

黄 怡 杜洁莉 陈 韵 顾磊磊    文章编号1673-8985(2014)06-0129-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针对上海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提出奥运会的举办可作为衡量其世界大都市综合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奥运会的举办,也可进一步推动大都市的综合发展。着重从社会管理能力和城市运行效率、比赛设施条件、城市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实力等方面分析了上海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并考察了奥运会场地选址与建设的可行性,比较了两种可选择的场址方案设想。


Abstract

At the aim of Shanghai as a Global Ci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its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s a world metropolis. Through the hosting of the Olympic Games, Shanghai can also promote i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ce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emphatic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urban operation efficiency, condition of game facilities,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support, and the construction strength of Shanghai, examines the feasibilities of the Olympic venues and their construction, and compares two alternatives
of site plans.


关 键 词

全球城市 | 上海奥运会 | 基础条件 | 选址比较



Keywords

The global city | The Shanghai Olympic Games | Basic conditons | Comparison of locations




作者简介

黄 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挂职副局长

杜洁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 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顾磊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1 上海举办奥运会的必要性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力,则是衡量世界大都市综合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更是一座大都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不一定是全球城市,但是在上海对标的全球城市中,有3座举办过奥运会,其中伦敦于1908年、1948年、2012年共举办过3届,巴黎于1900年、1924年举办过两届,东京于1964年以及2020年也将成为举办两届的城市。

一些国家在不同城市或同一座城市举办过至少两届奥运会,例如澳大利亚在墨尔本(1956年) 和悉尼(2000年),德国在柏林(1936年)和慕尼黑(1972年),美国则先后在圣路易斯(1904年)、洛杉矶(1932年、1984年)和亚特兰大(1996年)举办过四届。同一座城市举办奥运会,相隔年限最短的是巴黎,两次举办相距24年,东京两届相距56年,伦敦的三届奥运会分别相距40年、64年。而同一国家两次举办间隔最短的仅为12年,即美国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与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1996年)。中国于2008年举办过第29届北京奥运会,如果再次筹划举办,最早要排到2024年,至少相隔16年。

上海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定位将由2020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升为2040年的全球城市。在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下,奥运会的举办将是未来城市议程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大事件。通过申请奥运会的举办,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1.1 进一步扩大城市的世界影响力

通过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这种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世界3大赛包括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而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上海已经承担了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的举办,此外上海的精品赛事还包括上海ATP1000劳力士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上海BMW大师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等等。由此来说,上海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已日趋成熟,并且通过举办奥运会,将进一步扩大上海在全世界体育和综合领域的影响力。


1.2 有力助推“健康城市”建设

体育在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市民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正在建设“健康城市”,通过奥运会的申设和举办,可以有效地凝聚力量,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市民的健康状况。此外上海已迈入“老龄城市”之列,“健康城市”对于老龄程度较高的上海来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举办奥运会,将有力助推“健康城市”建设。


1.3 综合提升城市品质

上海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对每一次重大事件的推进,都在客观上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品质,无论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环境改善,还是到软件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与制度建设,直至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体育功能设施和其他相关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平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2 上海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

上海有成功举办世博会和其他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国际精品体育赛事的经验,因此举办奥运会的赛事管理水平和能力应该是充分的。以下来看上海举办奥运会的比赛设施条件、城市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撑以及建设潜力。


2.1 比赛设施条件

举办奥运会,比赛设施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在数量与规格上都有严格的各项国际标准要求。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按照大项(sports)、分项(disciplines)和小项(events)来设置,原来共有28个大项。根据2014年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最新通过的有关奥运会设项改革方案,夏季奥运会将不再囿于28个大项的限制,而东道主也将在设项上拥有更多主动权。因此高尔夫球和7人橄榄球等大项有望进入今后的奥运比赛。


2.1.1 奥运场馆设施分类

奥运会场馆设施,从使用角度,可分为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从建设角度,则可分为4类:

①新建场馆,通常包括用于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体育场馆以及专项体育馆,可结合城市和大学的体育馆统一规划建造。

②改扩建场馆,可结合城市中有条件基础的既有场馆,进行扩容或功能升级,使之符合奥运比赛和训练要求,通常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场馆坐席数的要求不算太高。

③临建场馆,同样经过严格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但是赛会结束后将另做他用或直接拆除。

④协办城市场馆,是由主办城市与其他城市联合承担某些项目的比赛,或某些赛事完全由另一座城市承担。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设28个比赛项目,使用了37个比赛场馆、59个训练场馆。新建12座场馆,改扩建11座场馆,临建8座场馆,利用6座协办城市场馆。其中协办城市场馆主要用于帆船、赛马和足球比赛,帆船比赛设在青岛,马术比赛设在香港,足球则在上海、沈阳、秦皇岛和天津都有分会场。协办城市场馆中利用现有的2个,改扩建1个,新建3个。59个训练场馆中53个在北京,其余6个在其他城市。


2.1.2 上海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及分布特征

奥运会场馆设施的建设,必须依据城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和水准。上海体育发展大环境在国内是名列前茅的,在体育场馆设施上也是较充分的,拥有市级、区级、社区级3级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表1)。




这些场馆设施,按使用性质划分,有符合专业等级赛事标准的比赛场馆,有供训练或锻炼的练习场馆。按体育项目划分,有篮球馆、游泳馆、田径馆等专项体育馆,也有综合类的。按规模划分,一般按观众席位数量,可分为大型体育馆(观众席超过8000个)、中型体育馆(介于8000—3000个之间)、小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近年来,为配合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上海专门兴建了一些高规格的大型比赛场馆。例如东方体育中心是以水上项目为主的综合性体育比赛场馆,闵行区的旗忠森林体育城拥有一个可容纳1.5万人的中央赛场和18片室外网球场。

上海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在全市的分布大致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市级综合性比赛场馆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和徐汇区,专业比赛场馆主要分布在郊区;②区级体育馆一般为综合性的中、小型体育馆,大部分用于训练和练习,少数可作为比赛馆;③高校体育场馆数量较多,部分符合专业国际比赛规格,有的改造后可达到标准;④核心区(黄浦区、静安区)和中心城北部(普陀区、闸北区、杨浦区)相对缺乏高规格的市级比赛设施,其中核心区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⑤杨浦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层级最为齐全,高校体育场馆在全市最密集,社区级体育场馆的数量最多、设施较新。


2.1.3 上海奥运场馆设施适用设想

对照奥运会比赛项目,上海现状各类符合奥运比赛标准或经过改造后适用的主要场馆设施汇总如表2,其分布如图1。





整体来看,田径、游泳、水上比赛、网球、足球、高尔夫比赛场馆资源丰富,专业球类比赛馆、自行车馆(场地)可适当新建。区级体育馆和高校体育馆,结合中远期整体规划,可以新建、改建,作为比赛和训练场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01:04:50 |
2.2 城市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撑

对于奥运会举办城市来说,需要提供的设施包括:①奥运会比赛的场馆设施;②相关的配套设施,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会议中心、奥运村、媒体村等,作为接待运动员、教练员、随行人员、媒体工作者等的设施;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观光等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来观看奥运会的国内外游客;④公共交通设施,覆盖了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巴士、水上巴士等城市对外客运和对内公共交通工具;⑤电力能源、水资源环境、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


2.2.1 奥运相关配套设施

与奥运会直接相关配套的设施,提供与比赛相关的后勤服务,这与奥运会的规模有很大关系。历届奥运会中,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规模最大,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而最新通过的有关奥运会
设项改革方案中,对参加奥运会的总人数、比赛小项数目进行了限定,夏季奥运会的规模上限为10500名运动员、5000名注册官员、310个小项;而冬季奥运会的规模上限则为2900名运动员、200名注册官员、100个小项。这将成为以后奥运会进行相关设施配套的依据。


2.2.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经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上海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和水准上具有足够保障,就承载能力来说应该是充分的。交通网络整体效能应该说不错,但是具体到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地区的局部交通以及所有比赛场馆之间的联系,则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加强规划和建设,包括增加地铁线路、延伸线路长度、增添站点,改善巴士线路,和建立水上巴士系统等等系统的、综合的举措。第⑤项可与上海的市政基础设施远期规划结合考虑。


2.3 建设实力

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及其带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巨大,对城市的建设实力是项考验。上海一方面在世博会的举办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举措,充分运用到奥运会投资建设、运行直至奥运后运营利用的全过程。总的
投资主要包括四部分:

(1)奥运场馆设施投资,用于直接为举办奥运会新建或改扩建的设施。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约占一半,另一半资金来自社会的融资,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捐赠。这些投资用于新建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11个、建设临时性场馆8个,改造独立训练馆45个。建造投资总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

(2)奥运相关配套设施投资,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会议中心、奥运村、媒体村等相关配套设施,可以由企业自筹资金,赛后利用也由企业自行决定。比如奥运村,本身就是地产项目,赛后可以作为住宅、酒店、商务办公楼出售出租。

(3)奥运会运行资金,投入情况可以参照往届奥运会的预算估测。奥运会组委会需要制订预算,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批准。北京奥运会的运行经费为20多亿元,做到了保证收支平衡,并能够略有节余。

(4)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头是交通设施投入,包括机场扩建、铁路枢纽和铁路新线路建设、高速公路网里程增加、轨道交通线路延长等建设。当然一些项目可以与城市的五年发展规划、城市中远期规划相结合,适当提前完成。其他还包括能源基础设施、水资源、废弃物处理和城市环境等各项建设。



3 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选址与建设可能性

奥运会用地主要用于集中建造新的比赛场馆、奥运村及配套设施。通常会建造一座奥林匹克公园,园内包括主体育场在内的比赛场馆、奥运村及相应配套设施。奥运会期间,有集中的比赛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进行,在赛后利用时,奥林匹克公园可成为包含体育赛事、会展中心、科教文化、休闲消费等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因此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选址宜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

①用地适宜,涉及区位、面积、环境等要素,以及与现有场馆设施的联系;②交通便捷,便于大量观众游客集散;③后续利用良好,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④特色鲜明,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


3.1  历届奥运会场地选址与建设情况比较

历届奥运会场地选址与建设情况的比较分析表明(表3),奥运村与奥林匹克公园的分布大致有3种关系:

①在用地充裕的情况下,主场馆及部分比赛场馆、奥运村均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如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

②分开设置。例如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主赛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距离奥林匹克村约14.5km。再如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市区西部的蒙锥克半山腰,奥运村则位于市区东北面的海洋公园区。

③不建奥运村。有的举办城市为了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运动场馆作为比赛场馆,并且不建设奥运村,而是租用大学寝室楼作为运动员的临时住所,例如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从用地情况来看,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用地最少,不到1km2;其次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约1.45km2;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用地约2.5km2;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用地面积最大,奥林匹克公园占地12.15km2,其中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6.80km2。


3.2 上海奥运会场地选址与建设可能

目前上海已进入存量规划时代,今后的建设用地规模只减不增,总量要减到3200km2甚至3100km2;此外现状工业用地数量大,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高,是东京、纽约等全球城市的3—10倍,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已经上升到关系上海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上海奥运会选址必须基于这两个重要出发点,从现有场馆设施分布、用地状况、交通联系以及社会效应几方面综合权衡与抉择。


3.2.1 选址新城地区

选址在新城的最大优点是,用地相对宽裕,生态环境良好,可以集中新建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村,并且可以通过奥运会场馆建设来拉动促进新城发展。例如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临港地区、崇明新城等都具备选址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选址新城也具有潜在的风险,由于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均在100万左右,自身不足以支撑消化大量场馆设施的运营使用,且与中心城区距离均在30km以上,中心城区市民使用不便,因此奥运会结束以后的后续利用可能严重不足,将面临大量场馆设施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是所有的奥运会选址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选址临港地区为例。虽然经过10多年开发,但临港地区城市功能依然不全,人口集聚严重不足(目前5万人不到,其中大学师生约占80%,常住居民人口只占20%)。2014年下半年以来,临港正在实施“聚人气”工程,计划3年内实现主城区实有人口15万。如果奥运会选址在此,可以有效地带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设施完善。此外,临港大学城的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比赛或训练场馆。但是临港地区人口是否能够预期达到规划2020年常住人口120万左右尚有许多不确定性;而由于临港距中心城较远,无论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还是奥运会后,外地的和中心城区的大量人口使用场馆设施都很不方便,目前从市中心人民广场到临港滴水湖的单程公交(地铁轨交)花费时间将近3h。此外,与市中心的既有体育设施联系也不够紧密,从滴水湖到上海万体馆的车程近75km,距东方体育中心的车程也有65km。这使得选址在该地区的利弊都很突出。


3.2.2 选址中心城区

奥运会场地选址在中心城区的最大好处是后续利用较有保障,其次是可充分结合利用城市既有设施,减少新增建设量,并可推动中心城区用地转型发展、完善城区品质。在上海中心城区,基本以存量用地为主,1km2以上的集中新建用地较难找到,但是结合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发展,则完全有可能实现,并可避免在以居住用地为主的旧城区更新改造的难度和矛盾。若以用地潜力、环境和社会效应综合考虑,杨浦区的复兴岛地区不失为一个选择。


黄浦江在上海市区流经7区(闵行、黄浦、徐汇、虹口、杨浦、宝山和浦东新区),按照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复兴岛处于黄浦江中心段北端(图2)。



它是市区唯一的内河岛屿,岛长3420m,平均宽度427m,中部最宽处约550m,全岛总占地面积约1.44km2。西侧有复兴岛运河,宽51—90m。岛上居民数量不足2000人,现状用地以仓储、堆场为主。而复兴岛周边的黄浦江沿岸地区,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现状分布有大量的市属和部属的造船、仓储、机械、轻工等工业企业,工业历史遗存丰富。复兴岛所在的黄浦江中北段地区也是上海中心城区推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任务最重的地区。

利用复兴岛地区作为奥运会场址,复兴岛作为奥林匹克公园,运河以西的滨江工业带可作为扩展用地,建造奥运村,奥运会后可以作为住宅、酒店、商务办公楼出售出租;结合其北侧的共青森林公园,可构建服务全市的大型体育休闲场所。未来上海将形成浦东东方体育中心、浦西西南八万人体育场、东北复兴岛奥林匹克公园的“三中心”均衡格局。

利用复兴岛地区作为奥运会场址,现状劣势在于地区的综合交通,包括黄浦江沿岸(距岸线1km范围内)的轨道交通线路缺乏,带来黄浦江滨江地带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可达性不够(图3)。




而主要优势有三。首要优势在于后续利用充分,上海北部4区(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宝山区)人口总数最多,人口密度最高,可以充分消化利用新建场馆设施;其次在于探索了大都市存量工业用地向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滨水岸线的再开发模式,同时实质性地对于黄浦江北延伸段的更新开发以及对岸浦东高桥石化地区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采用这一模式,在上海中心城其他地区或黄浦江沿岸,可能也存在其他合适的奥运会场址,但是复兴岛作为国际大都市市区内河岛屿的独特形态,与奥运会标志性事件的结合,可使其成为全球城市功能转型发展和空间景观塑造的经典范例。


3.2.3 上海奥运会拟选址地区比较

综上所述,以临港地区和复兴岛地区为例,上海奥运会选址在新城地区和中心城区的优劣大致可以归结如表4。




4 结语

在上海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下,奥运会的举办是可能也可行的又一个大事件。鉴于《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最新改革方案,奥运会由城市主动申办变为国际奥委会向有潜力的城市发出邀请,因此上海一旦决定申办奥运会,就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未雨绸缪,确定奥运会场地选址,并制定相应的场馆设施、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本文对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举办奥运会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所提出的临港新城、杨浦复兴岛地区仅是奥运会选址的两个粗略设想,有待进一步论证,并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来自《上海城市规划》杂志—2014年6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01:06:00 |
发表于 2015-3-4 02:04:40 |
我以为讲大场机场,想不到讲的复兴岛。
发表于 2015-3-4 08:10:20 |
随着东京申奥成功就意味着中国城市申奥50年内无望
发表于 2015-3-4 09:08:47 |
回复 5# DoubleLift


   现在是轮流,怎么轮流也不可能50年轮不到
发表于 2015-3-4 09:29:31 |
希望能举办一次
发表于 2015-3-4 10:40:17 |
庆丰这一朝,还是指望申办世界杯吧,反正上海总能分一杯羹。
复兴岛区域偏小,世界杯应该更适合
发表于 2015-3-4 10:56:23 |
回复 9# statuepeace


    即使办世界杯,估计上海也很难在复兴岛新建专业足球场
发表于 2015-3-4 10:57:50 |
本帖最后由 乖乖的法克鱿 于 2015-3-4 11:00 编辑

外环内大场机场这么大一块地视若不见,偏要讲什么复兴岛,呵呵
在大场机场区域建设奥运场馆的意义在于,利于整体规划,同时结局中心城区北部地区没有市级大型体育场馆的现状,目前上海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集中在浦东新区南部地区和徐汇区,总的说来就是中心城区南部地区,南北发展极不均衡
发表于 2015-3-4 11:18:55 |
北京都申办两界奥运会了,更应支持上海申办奥运会!
发表于 2015-3-4 11:42:21 |
回复 2# destined


  这篇"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奥运会可行性初探"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应当未雨绸缪,为上海将来举办奥运会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有实力,终究会有机会!
发表于 2015-3-4 11:49:17 |
支持上海申办奥运。中国除北京以外,找不出比上海更适合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了。
发表于 2015-3-4 11:58:45 |
上海中心城大场机场周边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后续场馆利用得天独厚。北外环-康宁路-场中路-沪太路区域内土地 ...
rogerjoe77 发表于 2015-3-4 11:10


现在大场机场归上飞还是海军?
不过估计很难动,据说军方态度强硬,坚持保留市区内的军用机场,以便和崇明岛的空军基地相互照应,国防安全需要云云,很难反驳滴,韩大人不是两鱼。。。
发表于 2015-3-4 12:14:58 |
回复 17# rogerjoe77

决定了么?亦或只是一方建议?有没有时间表?以前好像传说搬到太仓。。。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21:43 , Processed in 0.05165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