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033|回复: 22

『经典上海』邬达克与他的上海建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1 13:00:02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4-11-20 21:21 编辑

王唯铭:邬达克与他的上海建筑





10月18日下午,由湖南社区、季风书园与徐汇区旅游局共同举办的“湖南社区季风人文大讲坛•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在武康路艺术中心开幕。该讲坛围绕湖南社区里闻人名宅的历史与典故,一月一主题,邀请名家带着街区居民走近各具建筑特色的老房子,翻开一页页封存已久的“回忆录”,讲诉一个个社区人文故事。第一季活动从10月至12月,共四期,分别为《邬达克和他的上海建筑》、《福开森和南洋公学》、《走进巴金的家》和《“三毛之父”张乐平文革时期在五原路的故事》。

活动当天,湖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季风书园总经理、徐汇区旅游局局长等人出席并揭牌,而由王泠一、王唯铭、周立民、张慰军组成的首批专家顾问团也将悉数到位。当天,除了开幕仪式外还举行了主题为“邬达克和他的上海建筑”的首次讲座分享,主讲人是上海作家王唯铭。

以下是当天讲座内容分享,没能来参加的读者也可读之。

(楼主插:拉斯洛•邬达克——维基百科/百度



王维铭:
所有的朋友们,先向致敬,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谢谢你们来到这个美好的空间,谢谢你们参加今天的首讲,感谢你们。某种意义上没有你们的支持、没有你们的参与,所有对上海文化探索,只是半吊子,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我们现在开始“邬达克与他的上海建筑”。时间的原因我要说上海百年建筑有点来不及,今天就把邬达克讲的稍微细一点、深一点。邬达克与他的上海建筑。这是一个主题。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

请朋友们跟我一起穿越一下,让我们回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那就遥远的1947年。这一年的1月份,这一天邬达克先生突然之间消失了。他去哪里了?他突然之间告别了上海,要前往一个地方?去哪里?首先最先去的是美国,从这一细节来说,我们可以发现邬达克先生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这就是邬达克(PPT),他的智慧在于,我对这个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不仅是一个非常富有智商的人,同时是一个非常富有情商的人,他把世界与我们华人的沟通有独特的一套。

那天他走的时候,真的像特工一样的走,首先前一天晚上他的太太和别人在打牌,他也继续跟整个世界(上海的上流社会)正在交流,他做到了不动声色,纹丝不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二天他突然之间走了。从他的走到他的到来,这中间过去多少岁月?29年。为什么他1947年1月走呢?简单说起来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卷土重来,再次来到上海。来到上海,邬达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他的过错,因为当时的匈牙利获得了政权,他不幸地把自己绑在了纳粹德国的战场上。他成为一个轴心国的一员,但是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南京国民政府回来以后就开始对邬达克进行了调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爆发以后,这是1943年的8月1日,日本人把公共租界占领了,邬达克成为匈牙利在上海当时的汪伪政府所成立的一个荣誉领事,这样一来就有点复杂了,他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当中的一个人,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对他进行调查。这个人很不爽,于是他决定走。走的时候谁也没有告诉。

但是这个话我说的应该有些不严密,其实他告诉了一个人,谁?就是跟我本家老王,包工头老王,跟他有一个深入的关系,交情不错。老王的儿子在邬达克的公司里面干活。老王跟邬达克之间在不断的做很多建筑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因为邬达克把这个事情悄悄告诉了老王。然后他把在上海所有一切公司的打理都统统交给了老王。于是邬达克就离开了上海,跟上海告别。我不清楚在他告别的时候,他是不是去了现在我们已经整修一新的,现在129号,现在变成邬达克研究中心,我不知道他去没去那里?是不是热泪盈眶地看着上海说,上海要走了。我不知道。我们对上海的建筑,对上海的文化,我们经常应该采取的是这样感同身受的一种信仰,不然我们的了解、我个人认为只是浮浅、表面的。



(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原为邬达克住宅,建于番禺路129号,建造于约1930年。原为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住宅,由邬达克本人设计,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091平方米,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住宅属英国乡村别墅式。陡坡红色平瓦屋面,形体变化丰富,整个屋面跌宕起伏。一层墙面为清水红砖墙,入口为拱门,门洞和窗洞处做仿石面装饰,二层以上挑出底层墙面,为白色砂浆粉刷墙面,露明黑色木构架。三层主体建筑一侧有两座曲折多边形的清水红砖材质、典型的“邬达克”烟囱穿出屋面,体现了设计的风格特征。)





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是邬达克是谁?他从何地而来?我们要再次穿越。现在我们从遥远的1947年穿越到更遥远的19世纪的末期,1893年1月8日邬达克诞生了。4年以前在上海世博会召开的时候,两个国家发生了一些发生了争论,一个是匈牙利,一个是斯洛伐克,两个国家都说邬达克是自己国家的人,差一点发生了不幸的外交事件。这件事实中国政府有一点被动,有点为难。因为两个政府都说邬达克是他们的人。什么道理?情况是这样的,我向大家汇报一下。

邬达克出生的地方是奥匈帝国斯特尔采巴尼亚,这个地方现在还存在,这个地域概念是后来政治版图以后的重新界定。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他诞生的地方是奥匈帝国,严格来说邬达克既不是匈牙利人也不是斯洛伐克,他是奥匈帝国的人。地理位置大家看一下。上面是波兰,下面是匈牙利,左边乌克兰、罗马尼亚。当年斯洛伐克是不存在的,现在有了斯洛伐克。斯特尔采巴尼亚确实就在斯洛伐克的一个中心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应该是斯洛伐克人,但是这只是现在界定的,这个界定很复杂。

邬达克1918年到达上海的时候,他拿的护照是俄罗斯护照。邬达克很聪明,我会跟大家说一下,他如何聪明地拿了俄罗斯的护照来到上海。他对自己多重的身份是这样说的,我究竟是匈牙利人还是斯洛伐克人,我也不知道,就像我的祖国被割离开一样的,这是他自己内心的痛苦。我在写邬达克这本书的时候《与邬达克同时代》,我是这样描述的,他一生到了上海以后,注定将会被光荣和荣耀所定义。但是同时也将被很负面的情绪所定义。因为他始终纠缠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什么哪里的人,这其实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大主题,我究竟是谁?这是打了一个大的问号。当然今天不是谈文学。

我们再看看邬达克的童年和少年,他的父亲是建筑包商,同时也是建筑师,他的父亲非常聪明。他父亲从小对邬达克的教育,跟中国当今教育完全不一样,强调的并不是学历教育,而是你如果未来想成为一个建筑师,应该对建筑市场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要了解。大家看12岁的时候,他成为父亲建筑公司的一名签约雇员。进入大学前,他有3张证书,不是学历证书,这3张证书就是木匠、泥水匠、石匠。邬达克进入大学之前有这样三张证书。

邬达克进入了什么样的大学呢?进入了当时匈牙利布达佩斯最好的大学,叫皇家约瑟夫大学,不久前匈牙利的建筑师协会到上海来访问,他们安排我跟邬达克协会,也是他的一个亲戚坐在一起,我就问他,我说辛迪女士,我想求证一个事件,邬达克在皇家约瑟夫大学的时候成绩怎么样,这个时候辛迪就拿出一张成绩单,不得了,差不多有20多个门类,邬达克所有的功课都是优,只有一个是良,这个人智商不一样。当然智商是不能学习的,是被注定的。很不幸。至少我是不行。

邬达克完成生平中第一个建筑设计。拜斯特尔采巴尼亚郊区的一个设计,这是一个不出名的设计,他在美国又留下了一个设计,但是多不出名。邬达克最了不起的建筑都留我们这个土地上,留在我们这座城市。接下来快速的说一下。

战争期间邬达克成为了一名旗手。1915年,他跟奥匈帝国,跟俄罗斯帝国开始开战了,大家知道1914年6月28日(可能我记错了),在塞尔维亚的首都,有一个愤怒的青年,他是塞尔维亚的一个愤怒青年,拿出了枪对奥匈帝国的皇族“佩雷”大公开枪。这一枪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下子就拉响,奥匈帝国是一个很怪的国家,当时由于一系列的战争,他始终感觉不爽。什么原因呢?感觉到他以前王朝是很骄傲的,有一种对自我的认定,这种认定他感觉到自己很行,他很鄙视一个国家就是俄罗斯帝国,他认为沙皇帝国是不行的。正好“佩雷”大公被杀,就开始打仗了。邬达克的命运并不是必然的要在湖南街道这个拐角处,还是在淮海西路武康路口,他并不是必然的要造这座楼,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第五世界。因为人的命运应该是这样,他1914年毕业,毕业以后应该按照父亲的名义前往匈牙利,在奥匈帝国的境内造出很多的房子,也许造不出很多的房子,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经常这么说,命运的奇妙是这样的,人本一生的命运,其实是被两种力量所左右,每个人都是这种。一种力量是必然的力量,还有一种是偶然的力量。突然之间一个偶然的力量让邬达克走到了另外一条轨道。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成为战事人。他之后变成了战俘,变成了一个俘虏。1916年6月7日,邬达克受命前去侦查,遭到俄国军队的包围,他受伤了。随后邬达克就到了远东的哈巴罗夫斯,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他个思念家乡,他也很思念他的父亲,他跟他的父亲关系非常好,他思念奥匈帝国的土地,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希望回去,这一天发生了情况,这个情况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

我们在座有很多比我年龄更大的兄长、大姐,应该有都看过一篇长篇小说《静静的灯火》,以及《毁灭》《铁牛》等等,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场战争,以红色的跟红色的开始战争。这个战争一打以后,把邬达克要回到家乡的铁路线被阻断了。邬达克无法回去,这一天邬达克在车站,这个车站的名字叫“歇洛克”车站,在这里捷克军队到达了,对所有的战俘说,你们只有两种命运,要么就地枪决,要么你要加入捷克军团。我们尊敬的邬达克先生,两种命运肯定都不希望,首先也不希望死,当然他也不希望为捷克军队去效命。于是他就悄悄的走了。

1918年的9月,邬达克走了,他化装成民工,推着轨道小车悄悄的走了。他走到户龙将的交汇处,通过这个地方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以后,他在海参崴跟领事馆先生有点交流,然后他其实是登上海轮,然后来到上海。朋友们,1918年的11月,今天的主角邬达克他来到了上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0:29 |
匈牙利的蛎岈卷女士曾经给我一个邬达克的自传,他是这样写的,意思好像是我原先的名字叫邬杰茨.拉斯洛.邓迪,俄罗斯领事馆在护照上拼出一个拉斯洛.爱德华.邬达克的新名字,但是他要去掉德国的色彩,因为这个名字让人想到了德国的方向,所以他在1918年,他要模糊一下自己的身份,因此他现在的名字叫拉斯洛邬达克,这基本上就是他名字的到来。

邬达克是欧占的到落,但是是必然的传奇,这是我的观点,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最初也有一个人接受了他,这个对他功莫大焉。邬达克一开始到上海是来非常贫穷的,潦倒贫穷。他是在什么地方当时躲藏着呢?在现在的常德路,在常德路的某个地方跟很多欧洲的难民混在一起,但是很幸运保罗对他很好,知道是邬达克背景,知道他是皇家约瑟夫大学,知道这个好。于是把他介绍了给了美国人,美国人开了一个很小的洋行,但是邬达克无所谓,1918年到达了上海的邬达克在1918年的年底加入了洋行,他开始做了设计师,这个时候对他来说,他不爱这座城市,逻辑上可以这么说,他也不大爱湖南街道,因为他也不知道有湖南街道。当然今天如果邬达克天上有灵一定会说湖南街道美不胜收。

邬达克要开始建筑设计了他所做的全部的目的只有一个,是什么呢?赚钱。赚了钱以后他就要回家乡。他要钱回到奥匈帝国,他必须要回去,要看他的父亲。其他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接下来进入到今天报告的第二个单元,这个单元就是邬达克之前的上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对我们今天理解邬达克,理解我们边上的诺曼蒂公寓,以及某种意义上理解我们湖南街道上每一幢美妙的建筑都非常的重要。因为建筑不简单是一个建筑师的问题,还是一个业主的问题,同时还是时代的问题,所有背后的推手使得我们上海有了今天这样气象万千的格局,当年也是这样。






刚才说了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他在一本书上说《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主要是由于地理加上其他种种原因,上海是打开中国之门的一把钥匙。我的观点是,上海是一个成长中的生命。因为他说上海是一把钥匙。为什么是一把钥匙呢?这把钥匙里面有什么样的问题,铸成这把钥匙。我认为上海成长生命这个观点,可以更大角度覆盖他的观点。一起看一下。

现在共同再一次回到过去,更遥远的过去。朋友们,注意,1843年11月17日,刚才说了,有人来了,谁来了?西方者来了?巴富尔,就是首任英国驻上海的领事,他来见谁?见上海的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是谁?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上海市市长,就是当年我们的杨雄先生。这个人是谁呢?是山东举人,这个人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很不错,很有想象力,儒教文化的传统在他身上表现的非常完美。这个人名字叫巩膜九,他见到邬达克先生内心无味杂陈,他很反感西方人。但是没有办法。皇帝都说了五口通商。

在这里是不是开始一个互动。我不大喜欢到最后互动,还是当场就可以互动,所以我想首先请问我们这位睿智的老先生,五口通商是哪五口?老先生的知识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五口通商是什么样的原因产生?这个就不展开了,因为这个展开报告就要三个小时了。

总而言之,就开始来了,来了以后建筑产生了,记住这几个概念,首先第一个概念就是第一个租界830亩土地,第二个概念租界扩大了。扩大多少呢?2820亩地。第三个概念,当租界扩展到33053亩,这个还没有具体的说法,这个说法不一。反正到了这个时候租界基本完成了一个十里洋场的概念,我们说十里洋场,为什么会是十里洋场呢?就是从第一个租界外滩,到静安寺第三块租界,33053亩土地,正好是五公里,于是在这个地域里面,一种崭新的生活开始了。这个崭新的生活按照我最近在做的一个研究,就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但是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叫海派文化。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化产生了。我们的建筑文化其实是海派文化中的一种。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同时到1914年,法租界扩展到11150亩。我家住的地方也是法租界,现在叫复兴中路。最初的租界,很小。1846年,这个一小块,前进到这里,1848年、1849年,2820亩土地。前进到这里,是1899年上海马上进入到一个辉煌的时期,新的世纪将要产生,那就是20世纪到来了,1899年,这个时候上海从这里到这里十里,这就是十里洋场的概念。

有一个市政单位,我们说的上海市有一个管理单位,坦率地说在我们经常被忽略,这就是“工部局”,我希望在未来几年里面连续写一个东西,其中有一个是写公共租界的。其实是某种意义上,我们有一些往事是被遮蔽掉了,把这个被遮蔽掉的往事呈现出来对我来说非常。。。其中就是工部局。

工部局前身是道路码头委员会,到1854年的时候道路码头委员会变成了工部局。就是上海市管理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这就是公部局的一面旗帜。工部局有很多东西可以说,我今天不展开,随后大家注意1880年,19世纪80年代,上海在工部局强有力的推动下,上海进入了一个城市化的进程。大家看1881年的变化,1882年的电灯,电灯是在1882年有的。随后1883年的自来水,再进一步1908年的有轨电车,当年上海差不多,我最近又重新去跟我亲爱的兄弟,就是青年报非常优秀的一位老师纪老师,他陪同我在上海北站,在上海北站的展览馆里面,我发现整个上海在轨道交通上,差不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有了轨道交通,疯狂的发展。这个发展沪宁铁路、淞沪铁路。不幸的是当时吴淞铁路是1876年的,两年以后建成,因为整个中国北京皇朝的官列,我们的人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完全没有准备,他们就把这个建成的铁路一拆了事,这是很有趣的事。说明了整个新市民的形成不是一天的。就像一句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0:46 |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4-10-21 13:01 编辑

接下来进入到租界的建筑板块,第三个板块。

当时租界产生了哪些建筑类型呢?这个展开时间是不够的,时间是西方大部分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也叫花园别墅建筑,接下来是中产阶级的石库门建筑,最后是市民的共享建筑。

这就是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这是大班们所住的,一般人是没有资格住的,大部分建在现在的外滩,当年这个外滩的概念正在逐渐的形成。这个建筑一幢也没有了,因为那个时候西方人比较傲慢,他对这个城市并不热爱,只是希望达到他的贸易一种想法,因此他来到这里以后,把自己的一种文化带来了,这个建筑文化。这个建筑文化就是这张照片要呈现就是东印度文化,或者说叫殖民地风格文化,这个文化被证明完全错误的,因为为什么?他们当时在南亚热带,那里的气侯条件跟上海完全不一样,上海的气侯条件是压热带,多台风的,这个建筑不适应上海,因此这个建筑一幢也没有了。殖民地风格。

随后是花园别墅,官宦人家的建筑。这是什么建筑?花园别墅。李鸿章的,但是有一个大的问题,这幢建筑究竟是不是李鸿章?不清楚。我在《与邬达克同时代》这本书里面介绍了为什么它可能不是李鸿章。现在看来,研究一下这个设计师,1869年这个设计师已经在美国去世了。按照当时整个中国跟西方交通的情况,我按照这个让这个设计师来设计,有点不大可能。这个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寻访和求溯。

最后石库门,中产阶级的栖息地。今天的报告人,上海文化的持续的怀着满腔热情的报告的王维铭就是生活在这里,这条里弄叫农堂方,前面出口叫复兴东路,后面一个出口叫合肥路。这个石库门分为三代,这个就是第三代的石库门。所谓的第三代的石库门首先是三层高度,不是两层。第二主楼和宽度是5米到5.5米。最后关键是这个石库门里面有我小时候心想神往的换洗设备。跟所有的70后、80后不一样,我的办公桌上永远是干干净净的,可能就是换洗设备带给我的烙印,格外的喜欢干净。

这是张园,市民们的共享空间,当年是19世纪的国际饭店,是最高的。当时所有的外地朋友们如果来到上海,一定要登上这个楼房,看一看晚清雾起的上海风景,这个上海风景已经变化了不再是江南吴越文化的面貌,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断的城市化,城市化已经开始。





这里可以顺便讲一个小故事,当年上海有四大名妓,有一个叫林黛玉,张素月、卢兰芬,还有一个名字我记不住了,这四大名妓,每天早晨总是要到这个张园下面,有一排位置,她们就是坐着。坐着干什么呢?他等人,等谁?等晚清时候的风流才子,我今天突然看见我亲爱的兄弟罗俊,他差不多就是等晚清时候的风流才子。等来是什么呢?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好等的,如果等来,大家知道必须你来了。这些晚清才子如果有幸跟林黛玉,请她喝一杯茶,回去要在圈子里面吹牛了,说今天跟林黛玉四大名妓中的一个有过一些交往。

现在我们的又一个互动开始了,朋友们,请猜一猜上海最大的石库门,里弄叫什么名字?不是这一条。上海滩最大的石库门的一个里弄群是哪里?斯文里,有多少幢石库门建筑呢?单幢?700多幢,有700多幢石库门建筑。不幸的是这个西斯文里若干年毁于一旦,而东斯文里已经朝不保夕,有很多的建筑在这里耸立而起,一个崭新的空间,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空间对上海人的记忆来说是好还是不好。这里就成了华侨城。大家有兴趣可以再赶紧到那里去看看,尤其是东斯文里。新闸路,靠近苏州河边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2:30 |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6-6-22 22:34 编辑

终于回到了邬达克。邬达克先生,来定义呢?简单来定义,他是三种风格的穿越者。这个风格是建筑美学上的风格。哪三种建筑美学呢?谈建筑总是要谈一点美学的问题,首先新古典主义,第二是,ARTDECO,第三是现代主义。

这是邬达克到上海设计的第二幢房子,何东公馆,跟我接下来要谈的诺曼蒂公寓明显不一样,但是跟我说的新古典主义另外一幢建筑是一样的,叫刘吉生住宅,诺曼蒂公馆,还有我们的何东公馆,统一在一个概念里面,就叫新古典主义。

我想跟大家说,邬达克到上海以后,他已经在诺曼蒂公寓以前设计了几个公寓呢?一个是美丰大楼、何东公馆、中西女塾、卡尔登大戏院(以前的长江剧场),国际饭店边上的,长江剧场以前在30年代,邬达克是20年代设计的,以前它的名字叫卡尔登大戏院。这就是诺曼蒂公寓,大家可以通过片子看一下。


6月14日是我国第3个“中国文化遗产日”,14-15日上海有90处文化遗产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里是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中西女塾”,建于1935年,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歌特复兴式美国学院派风格。现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June 14 is the 3rd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Day, 90 culture heritages in Shanghai opened to people free of charge.
This Gothic American Academic architecture was built in 1935, the famous Song sister studied here. Now its name is Shanghai 3rd girls' Middle School.)


这个是大堂,这是走廊。这是一个阳台,8楼的长阳台,都是邬达克很有创意的一种做法。这是内部的走廊,上关云珠一个悲剧的故事,以前上关云珠就住在这里。

我们来说说1931年的刘吉生住宅,在1931年邬达克在上海已经混的很好了,妙笔生花。他在1731年,今天的巨鹿路上设计了一幢刘吉生住宅,也叫爱生花园。如果大家去过何东公馆的话会发现何东公馆的爱生花园有相当的相似性。我本人很有乐在1978年的时候,因为我酷爱文学、酷爱创作,当年我的恩师,上海文学训练组组长邀请我去参加一个业余作者培训班,这个班要半年的时间。我当时战战兢兢走近了这里。大家看右边这根柱子,这根柱子我反复的抚摸,我一直记得这个情景,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它就是邬达克的设计我只是在反复抚摸,说这个太漂亮了,也感觉不出究竟什么样的美在震撼着我,但是它确实是在震撼着我。





刘氏家族在整个上海滩应该不是一般的。朋友们,在我们以前角隅种,整个旧中国的时候有四大家族,民间的四大家族是谁呢?1917年在南京路上开出了永安公司的郭家,在这之前更厉害、更早以前,在苏州河边上是谁?伟大的龙家,龙根生。刘宏生跟刘吉生,刘家,最难说出第四个,一般人不大知道,但是现在终于被我挖掘出来了(开玩笑),简家,就是南洋烟草公司的一个大亨,这四大家是民间的四大家族。

当年的邬达克,为什么说聪明呢?聪明在什么地方?石库门里弄不是他设计的,他拿的单子总是有钱人家的单子,官宦人家,因为设计费高。柳吉生当时在1918年,他的哥哥叫刘宏生,当时已经做的很大,当时在淮海西路,靠近常熟路这一块有一个大的宅子,他1918年庆祝他的大宅子落成那一天,把上海滩很多达官贵人全部都请来,其中有多数的上海滩三大,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排场搞的很大,刘吉生在边上看着有点不服气,他们两个都是一个伟大的大学毕业的,叫圣乔森。他说哥哥你有这个场面,有一天我也一定要有这个场面,他是这个感觉。多少年以后他终于做成功了,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1918年,1931年,13年以后他做成了,把这个订单委托给了当时在上海滩已经是声名鹊起的邬达克。邬达克聪明在哪里?不是简单的智商,他情商很高他懂得怎么跟那些大的老板、大的业主沟通。然后邬达克想了想,我赚了很多钱,现在在做股票的,这里有很多朋友们肯定在做股票。最近股票的情况很好。股票有一句话,叫获利回吐,要吐出来。邬达克就把他所得到的一部分钱专门给刘吉生建筑前面做一个雕像,在意大利定制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叫普绪赫雕像。



by albert, Flickr(普绪赫雕像)

宅前有一座普绪赫喷泉,位于庭园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庭园的灵魂。形似蝴蝶的喷泉,中央的柱子支撑着一个水盘,水盘上置放着普绪赫雕像。普绪赫的脚下有4个小天使和4条鱼。小天使有骑抱着鱼的,也有搂抱着鱼的。鱼嘴里的水喷射在雕像上,落入水盘,后流进水池。池周有4只石雕青蛙,形象逼真。小天使雕像仿真人大小,活泼可爱。整个雕像用白色大理石制成,脸型秀美,看上去像现代意大利女子,颇具韵律和动感,表现出一种醉人的美丽。这座雕像是邬达克自己出资在意大利制作送给刘家的。这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要感谢刘吉生给了他一次良机,因为他太想用普绪赫的故事来创造一个庭园建筑样式的范本,刘家花园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和追求,他认为这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注定要完成的使命。


这是刘吉生英文字幕,K与S,是他太太,因为他把这个建筑送给他太太的,他太太当时的年龄是40岁,她说老公你总是要给我一些东西吧,没问题。你要什么?我要一幢房子。可以,不是一般的房子,是豪宅。没问题。因此就有了这样一幢建筑。他为了表示对她老公无与伦比的仿佛是永恒的爱,我说的是“仿佛”,因此就让邬达克在这里面把这两个字母用进去。这是从三楼拍下去的,大家看漂亮吗?螺旋的旋转上去的楼梯,太漂亮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3:42 |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4-10-21 13:30 编辑

我们再继续下去。

今天华东建筑设计总院的朋友们,如果来的话,现在请暂时,因为这个答案上次我给你们作报告的时候你们已经知道,华东建筑设计总院的朋友们,暂时不要说,请问这里有朋友们能够知道猜一猜这张照片摄制大概的年代?这是上海第一个黄金时代,上世纪的30年代,但是这张照片具体大概是哪一个年份?能不能请朋友们说一下。

(回答:36年)。

究竟是什么诞生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大致的年份我们知道,汇丰银行1923年这是一幢伟大的建筑,是从远东到白令海峡最壮丽的建筑(楼主注:这里有误,应该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美丽的建筑”),这是公和洋行设计的,在整个上海滩超过邬达克的有一个就是公和洋行。海关大楼1927年,和平饭店1929年,关键是这一幢建筑,百老汇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1936年。但是有一幢建筑没有,中国银行。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它的时间,要告诉亲爱的王炎小兄弟你基本说对了,还差了一年,这张照片是1935年,因为1936年的时候中国银行已经拔地而起,但是小兄弟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有必要向你学习。

邬达克的ART DECO建筑,前面说了邬达克是新古典主义。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DECO,这叫装饰艺术,这是一种美学的流派,这种流派是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中间有一个新的流派,这个流派很怪,上海也有,叫折衷主义,在上海不是马上进入到现代主义,而是进入到ART DECO,发生在什么年份呢?1925年,它是由法国人所诞生的,但是法国民族很怪,创造了很多东西,创造完了就忘了。如果我们去了美国纽约一定要看看帝国大厦,经典的ART DECO。上海有多少座ART DECO呢?有一千多幢ART DECO。这就是经典的ART DECO。怎么看?朋友们,很简单,台阶型的,或者说低落式的结构,在形态上。这是主要看ART DECO,很经典的。

接下来看看邬达克设计的那一幢ART DECO,那就是所有人都能够知道的,伟大上海的地标,也就是上海国际饭店。国际饭店曾经的高度,把整个上海的高度保持了多少时间呢?在远东?半个世纪。打破它的是谁呢?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汇报,打破它的就是新上海建筑,上海90年代法国籍饭店比下去了。国际饭店究竟有多高呢?请问睿智的曹先生?83.7米,差不多就是84米。



photo by li dan, Flickr


photo by li dan, Flickr


photo by li dan, Flickr



我们当年的国际饭店,一开始不是叫国际饭店,千万记住。当时有一个银行,三大银行的势力,英国的汇丰银行,汇丰银行是英国势力。泛国储蓄会,还有就是一个华人银行就叫北四行,当时在汉口路造了一座四行大楼,他觉得邬达克很有才华,就决定把一个更大的订单给他,因此当时一开始国际饭店造的时候不叫国际饭店,叫四行大厦。但是四行大厦正在造的时候整个欧洲发生了大的变化,经济形势不好。这样邬达克就跟当时的四行的大佬们说,是不是把这个大楼改造一下,不要把它变成以前是公寓式,其实是一个公寓式的。是不是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饭店呢?他们经过一想就都同意了。因此四行大厦变成了后来的国际饭店。

这是国际饭店里面内部的ART DECO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丰富的线条。不仅是丰富的线条,而且所有的能量、线条里面有不同文化的影迹,比如说玛雅文化、阿波罗文化、远东文化、中原文化等等是这样的意思。24层楼,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家乡来人了,我是浙江绍兴人,家乡来人了,父亲总是带着家乡人到南京路转一圈,钱不是太多,但是转还是要转的,总是要看看美好的上海。转一圈总是要来到国际饭店面前,然后抬头看看,然后父亲就说,这个就是24层。家乡的人一起点头赞叹,心想神往。但是后来我知道这又是一个误解。

请问你知道国际饭店地下有多少层呢?已经看到了,地下两层。你很聪明,无可置疑。其实地上是22层,地下两层,这是一个巨大的金库。当年1934年就是这个铁门,这个厚度大约是60—70公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邬达克的第三个美学的追求,邬达克的现代主义,其实现在邬达克在上海经常被追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现代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上海当年有很多洋行,所谓的洋行叫建筑事务所,这些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很多的ART DECO建筑,新古典主义,在这个层面上邬达克并没有比他们更高明多少。但是邬达克在现代主义上,他远远的把他们甩在了身后,不是两个马路了,可能是甩十条马路了。

他第一座建筑是1920年的美丰银行大楼。(PPT)这就是美丰银行大楼,地点是河南中路和宁波路之间的地方。1920年,我当时一看这幢建筑,就被邬达克突然之间肃然起敬,为什么?邬达克这个建筑拿到这个订单是1919年,1919年到1920年建成,但是朋友们,1919年的时候,在德国,在伟大的魏玛这个地方有一个学校诞生了,这个学校的名字就是今天所说的,“倒号斯”,是1919年诞生在德国的魏玛,在倒号死诞生以后,校长就是后来现代主义伟大大师,在“倒号斯”诞生了以后就提出新的美学,美学的起义开始,就是旧的美学将被我们践踏,被我们踩在脚下,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美学世界迈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现代主义美学世界。但是邬达克那个时候是在上海,他在上海其实跟欧洲是不相干的。他怎么可能超前敏感到现代主义,在未来的世界里面他将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我认为邬达克很了不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建筑可以看到,这里面没有巴洛克很多的痕迹,也没有古希腊很多的柱子都没有,也没有穹顶,都没有。已经到了现代主义。非常好。

但是邬达克在整个上海滩非常出名的是这幢建筑,1938年的吴同文住宅,前不久我记得这装建筑,装修一新开始开放了,我估计这位大街您也去参观了。当时业主给他订的就是吴同门,他是用军队做的“蓝料”,他就赚了大钱。邬达克说我给你设计一幢建筑,我保证你一百年以后不会过时,这不是吹牛了。吴同文想一百年以后了,这个厉害。于是他商量了以后拿出一笔巨款,究竟多少我不清楚。这笔巨款给了邬达克,就把他的设计图纸买断了。买断了以后锁在了保险柜里。但是问题是吴同文努力的希望这幢建筑在一百年以后都不过时,问题是吴同文自己1938年1966年,他自杀了。为什么呢?这又是人类一种命运的偶然。吴同文看到这个建筑非常的漂亮,仿佛可以万古长城的存在下去,但是他完全不会判断出一场革命即将到来,然后他和他太太在这个最心爱的楼房里面,他们吃安眠药死了,去世了。时间是1966年8月。所以有些事情吴同文永远不会想到,他不可能想到。



_MG_8122-3by 基诺Genovision, Flickr



_MG_8202-3by 基诺Genovision, Flickr



_MG_8235-33by 基诺Genovision, Flickr



_MG_8264-3by 基诺Genovision, Flickr

(吴同文住宅,超现代远东第一豪宅)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4:03 |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6-6-22 22:08 编辑

现在我们又来一个互动,朋友们,这个稍微有点小难度了,请告诉我这个教堂叫什么名字?(回答:董家渡教堂)。非常好,完美无缺。你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吗?它叫“圣方吉尔沙布瑞”,这个人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英雄,一个伟大的传教士。他是在16世纪那一年,远渡重洋,乘坐论坛叫“圣十字号”,来到中国的广东,广东一个小岛——上川岛,他看到前面就是广州了,还有都是里路呢?30海里,他永远的过不去了,因为他生病了。因此他看着大海、看着苍茫的蓝天,他内心痛苦,中国啊,广州啊,我无法来到你的身边。后来他就去世,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我本人接下来还要写一部关于传教士的书,因为我认为16世纪的传教士,跟今天的很多神甫不一样,16世纪的传教士具有人很好的品质,就是献身精神和乌托邦的精神。




































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by 基诺Genovision, Tuchong



谢谢朋友。

邬达克的宗教建筑,邬达克在上海一共设计了3座教堂,一个息焉堂,还有一个慕尔堂,还有一个静安希尔顿被拆掉了现在建起来的地方,以前就叫德国新福音教堂,这就是1925年的息焉堂。这幢建筑现在还在。1931年的慕尔堂这幢建筑也在。1932年的德国新福音教堂,感谢小兄弟王阳明,为了到这里作报告,我请求火力支援,王阳明小兄弟就给了我这张照片,这就是德国新福音教堂,这是邬达克一共设计的三幢建筑,两个现在还在,一个已经没有了。现在这里是宾馆的所在地。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里有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的时间马上要进入到即将跟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因为当邬达克1947年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倒过来讲了),那就是遥远的1947年1月,当邬达克离开上海以后,后来经过一连串的动作最后到达了美国,邬达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他居住下来。美国记者因为知道他在上海有过很多建筑,因为美国记住当时采访邬达克,美国记者就问他很多问题,其中问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一生中对建筑有什么真正的说法?没想到邬达克是这么说的,我一生其实最热爱的并不是建筑。朋友们,注意这里面就复杂了,我一生中热爱的并不是建筑,我最热爱的是两种东西,一个是考古,一个是宗教。我在写邬达克这本书时我看到这个情节很震动,很震撼,因为我们感觉对邬达克了解远远不够。我还没有进入到邬达克情感世界里,我只是在海平面上,还没有深入下去,更没有进入到邬达克生命的海底,因为我不清楚这个人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情感、内心的情感,把很多的建筑在上海留下来。他这么说其实是很内内的人。

有一点,话反过来说,这个说法今天年轻的建筑设计室华东建筑设计院的小许,肯定同意。因为多少年以后,无论多少伟大的建筑师,比如说创立了廊下教堂的人,设计出法古斯工厂的刻录比公司,以及在上海留下了诺曼蒂公寓的诺,他们的身体终将消失,他们的生命终将消失,但是建筑会穿越时光,留下来,这就是建筑给我们的提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人单个的生命,与建筑仿佛是永恒存在,这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4:21 |
邬达克主要作品:

上海
美丰大楼(Chinese American Bank of Commerce),1920年,河南中路521-529号
何东住宅,1920,陕西北路457号,现上海辞书出版社
盘滕住宅,1920,汾阳路150号
中西女塾,1922年, 西藏中路 1929年 拆除原址建慕尔堂
卡尔登大戏院,1923年,黄河路21号,1997年拆除
上海花旗总会,1923年,福州路209号
诺曼底公寓,1924年,淮海中路1842-1858号
方西马大楼(Foncim Building),1924年,延安西路7号 1997年建延安路高架拆除
息焉堂,1925年,可乐路1号
宏恩医院,(Country Hospital)1925年,延安西路211号
保隆医院,(Paolun Hospital)1925年,凤阳路415号
爱司公寓,(Estrelia Apartment)1926年,瑞金一路150号
四行储蓄会大楼,1926年,四川中路261号
西门外妇孺医院(Magarret Williamson Hospital),1926年,方斜路419号
闸北水电厂(Chapei Power Station),1927年,吴淞
哥伦比亚住宅圈,1928年,新华路211弄、319弄
孙科住宅,1929年,番禺路60号
慕尔堂,1929年,西藏中路361号
浙江大戏院(CHEKIANG CINEMA),1929年,浙江中路123号
广学会大楼(Christan Liberature Society Building),1930年,博物院路(虎丘路)128号
浸信会真光大楼(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Building),1930年,圆明园路209号
爱文义公寓,(Avenue Apartments),1931年,北京西路1341号-1383号
斜桥弄巨厦(麦家花园),(Mr.P.C.Woo's Residence),1931年,石门一路315弄6号
邬达克自宅,1931年,番禺路57号
刘吉生住宅(上海市作家协会),1931年,巨鹿路675号
交通大学工程馆,1931年
德国新福音教堂,1931年,文革时拆除,原址建贵都大酒店及希尔顿宾馆
大光明大戏院,1931年,静安寺路216号
浙江大戏院
国际饭店,1931年-1934年,22层,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70号,正对跑马厅(今人民广场),直到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高建筑。
上海啤酒厂,(Union Brewery LTD),1933年,宜昌路130号
辣斐电影院,1932年,复兴中路323号
丁贵堂住宅, 1932年,汾阳路45号
圣心女子职业学校,(Sacred Heart Vocational College For Girls),1936年,沈阳路眉州路
中西女中景莲堂(Mcgregon Hall),1935年,江苏路155号
达华公寓,1935年,延安西路914号
吴同文住宅,1937年,哈同路(铜仁路)333号、爱文义路(北京西路),俗称“绿房子”,现代风格
美国乡村总会,1936年,延安西路1262号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属圣心小学(向明中学),(Chinese School of the Convent of the Sacred Heart),1938年,长乐路143号
俄罗斯天主学校男生宿舍,(Proposed Russian Catholic School Hostel For Boys),1941年,长乐路143号

斯洛伐克
礼拜堂,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礼拜堂, Vihnye

乌克兰
礼拜堂, 沃里尼亚


From 维基百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5:25 |
发表于 2014-10-21 13:09:48 |
回复 3# destined


    东斯文里现状如何?
发表于 2014-10-21 13:14:58 |
美,真美!!!!!!!!11
发表于 2014-10-21 13:16:31 |
回复 3# destined


    东斯文里的结局应该是拆一部分,留一部分,只是这个比例是多少,不得而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4:34:58 |
回复 11# 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是很清楚。

个人意见有历史价值的要保留,剩下的大部分确实可以拆除,有点脏乱差了。
发表于 2014-10-21 14:59:08 |
回复 11# 大风起兮云飞扬
卖地的时候是只保留教堂
发表于 2014-10-21 21:07:03 |
回复 13# VanPersie0512


    那里有教堂?
发表于 2014-10-21 21:25:48 |
回复 12# destined


    我也是看这篇13年的旧闻,不过上海一些典型里弄都有历史价值,为啥现在看上去破旧,还不是因为自建成后80-90年持续不断的使用,未作任何修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1:07 , Processed in 0.06408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