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392|回复: 6

深读: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浙江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18:10:08 | |阅读模式
这份今年3月20日经过补充后成稿的《浙江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报告,是由杭州市城市研究中心完成的。

  其实早在去年5月,报告的核心部分已经送到省委、省政府供主要领导审阅。去年5月28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课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这个报告应发各市、县主要负责同志阅”。也在去年的6月28日,省长李强在课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份研究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所提建议也 很有参考价值。下一步我省要以四大都市圈建设为重点,以中心镇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优化总体布局,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升质量和内涵,加快推 进具有浙江特色的型城市化。送发改委、建设厅、政府研究室阅研”。在社科院推出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概念后,这份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浙江城市群对策,更有了特 殊的含义。经与杭州市城市研究中心沟通后,我们把课题报告的相关部分节选刊登,以飨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8:10:48 |
>>>导言

  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极具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化实际,本报告认为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以物质性 网络(由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电力等组成)和非物质性网络(通过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动而形成的网络)为纽带,在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 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空间上呈密集分布的城市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地域性、中心性、集聚性、叠加性等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实践证明,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文化发展的“主引擎”,是参与国 际竞争新的地域单元,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据统计,2013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2.8% 的国土面积集聚18%的人口,创造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浙江的城市群布局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型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 群效率不高,中心城市功能偏弱,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城市结构不健全,城市群内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城市群建设行政色彩浓厚,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发展方式未 发生根本性转变等问题日益凸显。

  就浙江而言,按规模大小和层次高低,“城市群”主体形态具体表现为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等。其中,城市群是指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浙江 省城市群体;都市圈是指省域范围内以龙头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包括跨行政区划的、通勤便利的、经济联系密切的市、县(市)在内的区域。主要有杭州、宁 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平方公里;经济外向度大于30%;基本形成高度发达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半小时、1小 时与2小时经济圈;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核心城市GDP中心度大行45%,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

  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总体要求,浙江省城市群体统筹区域发展格局,围绕上海这一核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长三角南翼重要 战略作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城市为长三角核心区,其中杭州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

  一方面,浙江省城市群体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取得了较快发展。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舟山、嘉兴、金华、湖州等9个城市进入 了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行列,其中杭州位列全国十强。另一方面,与江苏等兄弟省份相比,浙江省城市群体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城市比例偏少、中小城市 多而不强”的现象还比较明显。2013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只有杭州、宁波、温州3个城市的GDP超过4000亿元,而同期江苏省(13个设区市) 却有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徐州、常州等6个城市的GDP超过4000亿元,苏州甚至超过了13000亿元;浙江省有丽水、舟山2个城市的GDP少于 1000亿元,而同期江苏省排名最后的宿迁的GDP也超过了1700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8:11:15 |
浙江四大“都市圈”

  按照《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全省城镇体系呈现出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 初显雏形。全省从以县域经济为重点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重点,从区块经济带动转变为都市圈经济带动。2013年,四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61%, 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市)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杭州都市圈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临安、富阳、德清等城市的中心城区为外围主要人口和产业集聚点,形成了“一核多点”的空间形态。宁波都市 圈以宁波中心城区和奉化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余姚和慈溪的中心城区为都市区西部的余慈片区,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片”的空间形态。温州都市圈以温州中心城区 以及瑞安、乐清、永嘉和洞头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平阳和苍南的中心城区以及龙港—鳌江组团构成平阳—苍南片区,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片”的空间形态。金华 —义乌都市圈以金华中心城区和兰溪中心城区,以义乌和东阳、浦江的中心城区分别形成都市区的两个核心区,以永康和武义的中心城区为都市区外围人口和产业集 聚点,初步形成了“双核多点”的空间形态。

  2013年,杭州、宁波、温州的GDP位列前三;从人均GDP来看,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嘉兴均超过1万美元,除丽水外,其他城市均超过全 国平均水平,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但就全省内部而言,市域网络化城市的发展差距还比较明显。杭州、宁波的GDP均超过了7000亿元,丽水、舟山 的GDP还不到1000亿元;杭州、宁波的人均GDP均超过了1.5万美元,衢州、舟山的人均GDP还不到8500美元;杭州的城市化率已接近75%,衢 州的城市化率还不到48%。

  浙江的七个对策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建议打造1.5小时的全省交通圈、经济圈和生活圈。加快建成包括沪杭、宁杭、杭甬、杭长、杭黄、合杭、 甬台温、金温、温福、杭温等在内的全省高铁网。建议省有关部门近期着手研究杭温高铁,并向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反映和争取,将杭温高铁列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规划》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第二,加快建设全省城际轨道网。建议全省做到市市通城际轨道交通。建议近期结合杭州城南新城的规划建设,将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为全省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第三,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建设。建议加快沿海高速公路复线建设(包括六横跨海大桥建设),尽快完善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高速公路网 络,促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建设杭州湾南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复线),连接杭州大江东新 城、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

  第四,加快全省河道水运网建设。建议围绕“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运发展目标,充分挖掘杭甬运河的航运能力,改造提升杭嘉湖宁绍地区的河网,重点建设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等骨干航道。

  第五,加快全省信息高速公路网建设。建议在三大电讯营运商之外,依靠自身力量,构建省域信息高速公路网,为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全套 信息化服务。鉴于华数集团在三网融合、“天地合一”(有线与无线合一)方面的技术优势,建议以华数为基础打造全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网。

  第六,加快全省生态网建设。建议进一步协调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旅游业、 生态服务业等,打造都市圈绿色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分区要求,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 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为载体,使城市更有亮点,县城更有特色,乡村更加优美,加快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建设“美丽浙江”。

  第七,加快全省港口群建设。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嘉兴、台州、温州为两翼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沿海港口体系。着力推进大宗 商品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港航物流服务水平和集疏运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港口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议近期进一步理顺宁波—舟山港港口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真正 实现宁波—舟山港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跨越。

  第八,加快全省机场群建设。建议坚持“强化枢纽、发展干线、培育支线”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龙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温州 永强机场为骨干,台州机场、衢州机场、舟山普陀山机场、义乌机场等为补充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集疏便捷、功能完善的现代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认真研究重建 浙江航空公司,适时开发公务机市场。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8:11:45 |
 特大城市群

  就在上周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初步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长三角的区域广化

  1.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各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迅速缩短,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至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届时,所有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最短往返通勤时间将控制在4小时之内,能够实现当日工作往返,长三角将全面迈向“当日经济”。

  2.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为标准,依据引力模型,计算这一时期中心城市上海与外围其他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并分 别与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后的30个城市,以及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括的40个城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 多和空间范围的扩大,吸引力指数均值平稳上升,这进一步证明,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 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

  长三角的区域深化

  1.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效率和增长潜力。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40个城市2001~2010年地均GDP和GDP增量进行考察,发现长三角在这十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收敛,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Average Weighted Travel Times)测度长三角的区域可达性水平,结果显示,1990~2020年,长三角可达性水平将不断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改善,且区域内部的可达性水 平更加均衡,外围城市的可达性迅速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空间格局由两极化向均衡化发展。

  3.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

  以地区间相对价格法测度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1990~2010年,长三角的相对价格方差呈现整体收窄的趋势,并逐渐平滑,最终稳定在极小区间里。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

  4.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 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一体 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发表于 2014-5-17 11:50:57 |
湖州连人均gdp都没过万?感觉湖州被宿迁超也是不久的事情了。。。
发表于 2014-5-17 12:21:00 |
浙江要摆脱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发表于 2014-5-20 21:23:47 |
新一轮的合作与竞争。。。。。。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9 00:05 , Processed in 0.07011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