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564|回复: 7

『文化传媒』全浮的音乐殿堂——上海交响乐团“厅团一体”的梦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23:07:18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4-9-3 21:33 编辑

“我毫不夸张地说,上交音乐季是亚洲音乐盛事。它的常规形态、质量完全达到国际标准。音乐季质量决定乐团地位,每一年我们都反复权衡曲目和邀请艺术家。上交历经135年,有了自己的新家,体现了上海这个城市对文化的支撑和关怀。新音乐季在新厅举行,给音乐爱好者提供最高享受空间。过去,乐团无固定场地里演出,音乐季编排节目再好、阵容再强大,不停换场地、调整音响,或多或少会损害演出音色。”

“建设最好的音乐厅、最好的乐团,内容跟不上、做不到世界级水平,不能把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先进、最优美部分传递出去,就无法达到事先预计的完美效果。上交音乐厅应该是世界文化走向中国的第一窗口,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平台,能够做到这一点,才不负音乐厅的使命,不负上交的使命。”

“上海从开埠到今天,不断变化,因为它时刻有竞争,这是海纳百川、充满挑战的城市。上海历经百年,没有挑战,不会有辉煌的今天。竞争恰恰是上海独有的生态环境,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它。新厅面对的压力,远大过其他演出场所。音乐厅只是形态,只有优秀的演出内容能赋予音乐厅生命力,否则它永远只是一个壳子。”

——余隆:中国最忙的指挥家,身兼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三团音乐总监重任




“我对中国上海有比伯林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历史更悠久的乐团感到非常惊奇。”——国际指挥大师、美国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夏尔 迪图瓦(Charles Dutoit)

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音乐的近现代史,这个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西方音乐、最早培养中国音乐人才的交响乐团,一如既往地代表着中国音乐的最高水准。2014,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35周年之际,以世界顶级音乐厅标准建造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于9月将正式开启。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23:07:34 |
全浮的音乐殿堂——上海交响乐团“厅团一体”的梦想









前言


     从历史发展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成功经验来看,“厅团一体”是乐团运营和发展的最好模式。大多数成功的交响乐团都拥有集排练、演出、录音、音乐教育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自己的音乐厅。

     而被世界公认为最好的音乐厅,也都隶属于当地著名的交响乐团,或是当地著名的交响乐团的“驻厅乐团”,如:金色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大厅(柏林爱乐乐团)、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洛杉矶交响乐团)、马林斯基音乐厅(马林斯基管弦乐团)、札晃音乐厅(札晃交响乐团)。

     于是,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成了上海交响乐团130多年来的梦想。

     上海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她曾被誉为“亚洲第一”。130多年来,她租用过的演出场所包括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艺海剧院、兰心戏院、大光明电影院、文化广场、美琪大戏院等等。虽然她与众多的艺术家合作,她在上海演出了一万多场音乐会,但她却从来没办法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根据自己的计划时间来邀请艺术家,来选择剧场,来安排排练和演出。因为她没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与蓬勃的上海一起迅速发展,2008年6月,“上海交响乐团迁建工程”立项并批准;2009年10月,属于上海交响乐团自己的音乐厅在复兴中路1380号这块历史风貌保护区里正式兴建,乐团“厅团一体”的梦想终于展翅而飞。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用地面积为16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9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527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4676平方米。她将以世界一流音乐厅的标准来建造,她必定会成为上海文化的新地标。

        

1、顶尖的设计团队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建筑声学上的要求,经过招投标,上海交响乐团组成了由两位世界级大师——丰田泰久和矶崎新领衔、以建筑声学为核心的设计和顾问团队展开设计工作的设计和顾问团队。丰田泰久是当今享誉世界的建筑声学设计大师,近二十年来,经其设计的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札幌音乐厅、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厅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音乐厅均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矶崎新是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世界各地设计的每一个作品都被誉为纪念性建筑。两位大师的合作,力求在声学上达到完美,在建筑上与周边的历史风貌达到最好的结合。

     除了建筑设计和建筑声学设计以外,乐团迁建工程的其他设计和施工、监理团队也是一流的。为了隔开地铁震动对音乐厅的影响,乐团邀请德国隔而固(青岛公司)进行隔振防震设计,工程采用了德国隔而固隔振器将两个厅全部架起,使其与地铁的振动完全隔开。此外,由同济大学作为国内设计单位接手设计配合任务,剧场的专业设计则由英国TPC剧场专业咨询公司和日本WPC剧场专业咨询公司共同承担。上海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由国内综合实力排在首列的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



2、绝妙的“全浮建筑”


     音乐厅是所有剧院工程中被公认为最复杂的,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又位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周边多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让乐团音乐厅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因而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量在地下进行。加之地铁10号线又恰从工地边经过,离音乐厅最近的地方只有6米,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困难和挑战也给工程带来了创新和惊喜。为了隔开地铁噪音,设计师提出了采用德国隔而固隔振器技术,让两座演奏厅坐在弹簧上面。国内首个“全浮建筑”就这样诞生了。 深达16米的地下结构上整整齐齐地屯布满了钢筋水泥支墩,工人们如同搭积木,把一只只黄黑色隔振器安放在水泥支墩上,小演奏厅底部60个水泥支墩上安放了94只隔振器,大演奏厅底部108个水泥支墩上安放了204只隔振器。音乐厅就这样被安放在这层“席梦思”般的隔振器上。这项技术在国外已被普遍运用,是一项完全成熟的技术。但在中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完全浮在隔振器上的建筑。音乐厅建成后,将会开辟一个通道让听众可以近距离看到这些支撑音乐厅并将噪音消化掉的“神奇弹簧”。





3、完美的声音体验


     世界上优秀音乐厅的建造,一般都是先进行建筑声学设计,建筑设计服从建筑声学设计,并与建筑声学设计一起完成最后的设计。国内现有的音乐厅,还很少有完全按照这个理念进行设计和建造。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则完完全全按照建造音乐厅的科学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在拿到丰田泰久的建筑声学设计大纲后,上海交响乐团才开始招标寻找建筑设计者。交响乐的演奏不需扩音设备,完全依托于建筑声学,两位设计师为了克服地铁噪音和周边优秀历史建筑不被影响的问题,并肩工作一年多,在电脑上进行了一百多次建筑声学测试,然后以1:10的比例搭建起一个巨大的声学测试模型。模型的舞台上,放置一个麦克风,发出短促的声音,作为1:10的声源;观众席里,1200个从日本运来的按1:10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小人;往模型里充进氮气使氧气稀释为1:10……在此条件下,设计师对它进行了历时三个多月共四次的声学测试。在通过测试得到最好的效果后,才完成了设计图纸的终稿。丰田先生很有信心地说:如果我们能不折不扣按照图纸施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之一。

     为了隔开地铁振动,设计师提出采用隔振器。为了隔开地下和地上声音对音乐厅的影响,音乐厅除了运用常见的“房中房”结构以外,还采用钢筋混凝土双层墙结构,即顶板底板和四周板墙都为双层中空结构。为了达到设计师对声音的完美要求,要保证两层墙的空腔内尽可能不留置可以传递声音的杂物,以避免其成为“声桥”。为此,施工单位上海四建组成了“攻关”小组,多次试验,最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项目部还为“可伸缩”、“可一次性插入抽出”的双层模板施工技术申请了专利。

     演奏厅的音响效果十分敏感微妙,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声音体验,舞台、建筑高度、人均占有空间甚至一块反射板或者一把椅子的布置安排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为此,丰田和矶崎新同步操作,如同打乒乓一样,一来一回数十次——这边有了变动,那边一定相应调整,每次调整,都用电脑模拟测试,确保每个座位的直达声、反射声均衡而“有害回声”完全消除。丰田在设计过程中说过:“我们不是在建造一间房子,而是在制作一件乐器。”



     此外,自“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录音棚拆除以后,上海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一个能容纳大乐队录音的场所了,室内乐演奏厅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不仅能够进行乐队现场录音、专门录音,还能实现3D全息录音。“3D全息声音技术”实现了声音从前后左右及上下三个维度里所有声像位置的精确定位,让听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这一技术在好莱坞、迪斯尼、悉尼歌剧院等专业场馆已经被成熟应用,上交希望成为国内首个运用此技术的专业场馆。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音乐厅的演奏,还能满足传统交响乐、电影音乐和互联网音乐的声音升级、录音和制作需求,为音乐厅的运营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3D全息声音技术还通过与云技术的无缝对接,在交响乐的教育、展示等功能上得到突破性的应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作为乐团乐器的一部分,让你在静止的时空里与音乐共存。



4、“厅团一体”的梦想


     “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指挥大师马泽尔来上海演出时,一再重复他对中国观众的赞许。这同样也是对上海交响乐团的赞许,我们都知道,这些都离不开上海交响乐团一直以来对观众的悉心培育,但同时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继续发展的动力。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从开始规划的那天起,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中国最好的演奏厅”、“中国最好的录音棚”和“中国最好的音乐教育展示中心”。从硬件到软件均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化乐团行列。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不仅拥有一流的演奏厅,还将为交响乐的普及和教育开辟更多的空间。上海交响乐团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乐团将会在观众入口大厅建立一个交响乐“博物馆”,同时还有音乐普及观众体验区,让古典音乐爱好者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交响乐,甚至在入口大厅还有可能随时听到四重奏或其他小型演奏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主体部分,包含了一个1200座演奏厅(音乐厅)和一座具备高品质录音功能的400座室内乐演奏厅(室内乐厅)。1200座的大演奏厅,外观上形似马鞍,总体十分低调,但内部精致、结构复杂。大演奏厅结合了传统的“鞋盒型”和现代的“梯田型”两种设计形式,观众座席分设在高低不同的多个区域。其中,6块反射板是设计亮点,它们不仅能反射声音,使之更加丰富饱满,还能用作投影屏幕,就能上演多媒体交响乐。400座的室内乐厅有12块可分别升降的舞台,形成变化多端的舞台空间,它可以用于大乐队排练、演出或录音,也可视演奏者数量升起不同数量的舞台,进行排练和演出,观众也可依据演奏形式的变化,或围舞台而坐,或排列一侧。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小演奏厅内将会举办各种音乐活动,比如室内乐的演出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跨界合作。上海交响乐团有一个坚持了29年的音乐普及品牌——周末室内乐音乐会。未来,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厅里,乐团依然每周五在小演奏厅上演“周末室内乐音乐会”,周六在大演奏厅上演“音乐季交响音乐会”, 使上海与世界其他大都市一样,每周都有相对固定的音乐会,让来到上海的所有听众知道——想听古典乐就来复兴中路。

    最让“上交人”振奋的是上交音乐厅让上交终于圆了“厅团一体”梦。 “厅团一体”使得上交能自如地安排音乐季演出时间和场次。可以提前一两年甚至三四年去邀请世界一流的艺术家来中国演出,这将很大地提高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季质量,衡量一个音乐季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便是能有多少知名艺术家来音乐季演出,而与这些著名艺术家合作越多,乐团综合实力提升也会越快。音乐季水平和乐团演奏水平提高了,上海的音乐影响力也将大大提高。此外,乐团走向市场的前景和能力也会得到发展,乐团会吸引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让乐团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如果说乐手的每一件乐器都是有生命的,音乐厅同样是有生命的。上交在拥有自己的演奏厅后,随着排练演出时间的增长,与音乐厅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终有一天,只有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才能听到乐团最完美的声音。

     跨越了三个世纪的上海交响乐团,满载着几代人的交响乐梦想将伴随上交新厅的落成逐渐实现。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大厅内景


日本著名建筑声学设计大师丰田泰久来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测试音效,这座将于 9 月启用的新音乐厅是他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得意之作。图为上交双簧管演奏员薛舜杰正在吹奏,丰田泰久在后方用手机记录,表示对音效“很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23:07:55 |
矶崎新和上交音乐厅


2014-03-28 15:58 经济观察报 李黎/文


导语:矶崎新希望这座建筑物可以和周围建筑群生态和谐的。





去年在琉森音乐节上亮相的那座“可以收起来的”紫色充气音乐厅,曾让全日本为之风靡。那个全球首个充气式可移动剧场,便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联手英国雕刻家卡普尔共同打造的梦幻作品。今年将完工的上海交响乐团新厅,是矶崎新花费了多年心思精心打造的大气之作。上海交响乐团已经在用“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来赞美这座2014年9月将投入使用的新厅。这一次,和矶崎新联手的是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

在中国已经设计过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深圳音乐厅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作品的矶崎新,这些年和中国的数次合作已经让他对上海熟门熟路。他说,不想破坏复兴路整体老洋房成群的建筑风貌。由此,特意挑选了视觉观感柔和的陶土砖,让浅红和深灰色的砖头与上海老房子的质感和谐相称。整幢音乐厅建筑高度被限制在18米,一切“悬机”都埋在地下。地下紧邻地铁的一号和十号线,为了减震消音,它又成了国内首个建造在弹簧上的“全浮建筑”。

从去年底为游客开放参观建造中的音乐新厅开始,很多上海人已经目睹了这座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的灵动感。“灵动”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新厅的核心理念。

上海交响乐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矶崎新在努力用通行世界的音乐语言汇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成为一个拥有流畅线条的高水平“音乐盒”,赋予音乐沟通以全新的体验——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元、参与者也更为广博。

上海交响乐团作为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音乐完整介绍给当时占全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中国。而后跨越三个世纪的岁月中,逐步成长为一个汇聚全球顶尖演奏家、最能代表中国音乐诠释能力的世界级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是上海的音乐坐标毋庸置疑。人们在称赞柏林爱乐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历史悠久时,有时候忘记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清光绪五年)的上海公共乐队。正是由于上海交响乐团的存在,中国第一所音乐专科学院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才于1927年落址上海,可以说,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音乐的近现代史。

上海交响乐团在新音乐厅建造之初,决定要把优秀的音响效果放在首位。他们决定在选择建筑师之前,首先考虑选择声学设计。最终,他们选了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和建筑大师矶崎新。

那么,在周围尽是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区的地段,如何让这座建筑物体现上海交响乐团的135年历史呢?

矶崎新说,做这个厅他注入了十二分的用心,“在接受上海交响乐团这个项目之前,对十几个音乐厅做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接触了很多做音乐厅的专家,正好有这样一个契机就对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还有一些场馆的历史做了调研。我希望为上交定做一个独一无二能向世界展示,并能让上海骄傲的一个音乐厅。我不想最后出来一个哪里都可以见到的寻常音乐厅,而是想为上交设计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音乐厅。

接手上交音乐厅的另一个原因也和上海这座城市有关,“我父亲90年前在上海留学,和上海是有缘分的,我想我对这个城市感情很深。”事实上,矶崎新工作室上海合伙人也是一名复兴路长大的上海人。花无限的心思和时间在新厅上,对矶崎新工作室而言,不只是为了交付一件单纯的建筑作品那么简单。

矶崎新回忆他最早听上海交响乐团是在197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前一夜。“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五一晚会在体育馆演出。我们工作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这个项目,日本的队伍到这里考察了无数次,这个过程就历经了六年。”

“与交响乐团接触后发现上交是一个很认真的考虑自己未来的业主,他们未来的可能性无限,包括与一些艺术家,比如谭盾等人聊过之后,感受到乐团的决心、勇气和能力,还有认真度。更让我觉得要为上海交响乐团做一个不只是在上海,要在中国本身发挥本身特色的建筑,更要迈向世界。”

矶崎新希望这座建筑物可以和周围建筑群生态和谐的。“首先周围是居民区,层高不高、体量也较小,工建有着大体量的需求,如何解决与周边建筑体量上的矛盾,尽量把它往地下放,但是往地下放的时候又会碰到地铁,这是技术层面的一个很大的矛盾,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能与周围的居民区吻合。另外,除了往下挖,还要往后退,需要有一个疏散的广场,这是是一个一百多年的欧式抽象画的东西,一个欧式简约化的状态,街道除了尺度,还有一个不间断的感觉,欧洲的街道都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完整性。我们往后退的过程中有绿色的篱笆带,像一堵软的墙,隔离又不隔离,几个层次的连续,多层的篱笆,这些都是对街区体量氛围尺度的考虑。形式上,周围是殖民时候的产物,不一定是精华,但也形成了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不是在欧洲能找到的一条街,这是上海的独特氛围。需要与氛围去平衡,跟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我们要去新与旧,新建筑与旧街区这种处理方式。你们去走一遭就能感觉到其奥妙。”

他始终强调说,建筑是没有好坏的。“同一个曲子,不同乐队的诠释是不一样的。什么是评价基准,其实是最后的一种风格,但也不排除一些细节,比如某几把小提琴没拉好。最终定位是在一个“品”,格调,这是通用的。世界对上海建筑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从我的角度来看,建筑必须对城市有贡献。原创上仍须提升。在对建筑文化的付出远远还不够,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上。更希望看到中国设计师设计建筑对文化、城市贡献方面的作用。”

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介绍,“如果按照理论上图纸的数据毫无误差地造出来,这就是世界上声音最好的音乐厅。无论听众坐哪个位子,听到的声音效果都是一样的。”这座建筑面积为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厅和400座的室内乐演奏厅组成的“全浮建筑”,或将成为上海最惊艳的新地标。

矶崎新说:“上海是一个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点,靠近海,是中国的出发点。”他带领团队,在这个出发点上,设计了一座灵动的音乐浮城。



链接:

矶崎新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矶崎新近几年设计了大量作品,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等最为著名。
发表于 2014-5-4 23:12:27 |
内部空间的效果很惊艳。。
发表于 2014-5-4 23:20:07 |
{:5_117:} 必须支持,上海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软实力也要达到一流!
发表于 2014-5-5 12:08:40 |
的确屌
发表于 2014-5-5 12:11:31 |
在复兴中路啊,好像没注意看到,不知道外观怎么样,哪天看看去
发表于 2014-5-5 13:45:15 |
看到更多的还是国外设计大师的作品,这不免让人深思……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0:56 , Processed in 0.26901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