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244|回复: 10

[上谷档案] 发生在保定慈禧行宫里的秘闻趣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14: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BU_David 于 2019-5-5 16:28 编辑



慈禧行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慈禧太后建造的行宫,现处于天威中路351号保定市第二中学内。

慈禧行宫原占地面积13亩,院落三重,三合院,坐北朝南,各院有回廊曲折相通,建筑形式为硬山布瓦顶。后院原有一座四角出脊的戏楼,顶端装饰有绿色的莲叶托着粉红色大桃子,相传工匠用汉字谐音的特点,讥讽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吓得“连夜脱逃”的丑态,成为寓意深刻的艺术造型。1903年秋,慈禧挟光绪谒西陵时来保,曾在戏楼观戏。可惜后院、戏楼今已不存。

现仅存前院,为正房五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前后出廊,台明高大,柱、梁等用材讲究,较符合清代官式建筑尺度,室内大梁显露部分残存有旋子彩画墨线痕迹,天花板上沥粉贴金的坐龙形象栩栩如生,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民国初年,曹锟第三师驻此。抗战时期,保定师范设在此。1947年,此处又改成保定中学。1949年3月,保定第二中学在此建立,直至今日。2005年慈禧行宫前院得到全面维修。

1984年6月,该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现存建筑四周各2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在慈禧行宫这组建筑群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戏楼宝顶上一件与众不同的木雕装饰:瓣瓣莲叶上托着一只硕大的桃子,这就是“莲叶托桃”。这是一件匠心独具、寓意深刻的作品。表面上绿色的莲叶托着粉红色的大桃子,是恭祝主人健康长寿的吉祥装饰,而聪明的工匠利用我国汉字谐音的特点,讥讽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吓得“连夜脱逃”,刻划了慈禧对内专权祸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抱头鼠窜的狼狈形象。正因为“莲叶托桃”表达了保定民众的强烈爱憎,所以近百年来,一直为群众喜闻乐道。

  在保定有这样一个传说:慈禧太后返京时路过保定。袁世凯听说后,又建行宫,又盖戏楼,又修建古莲花池,把方圆百十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工匠里边有个老木匠,别看六十多岁了,手比绣花姑娘还巧呢!人们都说老木匠刻出的鸟儿上天会飞,虫儿进草会蹦,鱼儿下水会游。雕刻的人物更神气活现,眼珠子都会转动。老木匠参加了慈禧行宫的建造,听说要为慈禧太后建行宫,盖戏楼、整修古莲花池,肺都气炸了,他对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十分厌恶,就跟贴心的徒弟们商量了一个出气的办法,设计了“莲叶托桃”这个新颖的造型,用在了行宫戏楼的宝顶上。于是,工匠们便都干活去了。

  到了限期,行宫建成了,戏楼盖好了,古莲花池也整修完了。慈禧太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保定。这天,袁世凯陪着她到戏楼去看戏。当慈禧用膳、看戏时,忽然看见雕龙画凤的戏楼顶上,修了一个大桃儿,下边一片片莲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活灵活现。慈禧太后笑着问袁世凯:  “这是谁雕的?真好!”见慈禧太后高兴,袁世凯忙说;“是小臣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吩咐太监拿出银子赏给工匠。工匠们却暗暗地笑开了。为什么笑呢?原来这是骂慈禧“洋人一来,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哩!”不知是谁把这事儿告了上去,慈禧太后眼珠子一转,气得脸儿一会变成猪肝,一会儿变成黄蜡。肚子鼓得像个气蛤蟆。她把桌子一拍,喝道:“叫袁世凯来!”袁世凯吓得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直磕响头。慈禧太后骂道;“是谁在戏楼顶上雕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的脑袋!滚!” 袁世凯挨了慈禧太后一顿臭骂,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回到府衙,赶忙派人到处抓捕在戏楼上雕刻“莲叶托桃”的工匠。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

  (三)

  然而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事实上慈禧是1901年10月20日动身从西安回京的,当时李鸿章还未死,袁世凯还没当直隶总督。所以慈禧行宫也没有建。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9月)直隶总督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就在李鸿章死的当天,清廷任命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赏加太子少保衔。等到袁世凯刚当了直隶总督,便匆匆迎接慈禧返京。而当直隶总督袁世凯计划建造“慈禧行宫”时。慈禧已经回到北京了。而笔者在考察各种史料后认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1903年谒西陵后,又到保定驻了三天。为迎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直隶总督袁世凯特在保定城南门内(今保定二中院内)建了行宫。因此慈禧在1900年始终就没见过“莲叶托桃”,也没有杀人之事。

  其实,考察当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美丽的传说并不代表真正的史事。首先,慈禧太后一直自称信佛,两宫回銮乃至出巡的途中,往往是住在寺庙改建的行在里面,选择保定南大寺改建为帝后行宫,正是直隶总督袁世凯讨好慈禧的地方;其次,190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70寿辰,提前装饰寿桃的建筑构件,并使用清代皇宫常用的“莲叶作”匠作方法,不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反感;最公允的看法是,“莲叶托桃”的木构件,起初缘起实际是为庆贺慈禧太后1904年70寿辰而来,只不过保定的能工巧匠们在“桃”下托了“莲叶”,表达了对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的厌恶。再次,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次来保定府的日程安排看,两宫肯定是住在所谓的“慈禧行宫”里面,当时的官称为“两宫行在”。而慈禧太后可能根本没有留意戏楼顶端的木构件“莲叶托桃”,否则早就命人拆除了。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路过保定府,驻跸行宫,还成就了保定府一段美食佳话。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博取老佛爷欢心,在膳食上费尽心机,努力奉迎操办。传说当时的膳房公务交给南大街“天河楼”饭庄和直隶省府对门的“回龙馆”王大力、李范青师傅。二位师傅受任后在回龙馆门前巧遇好友,整修行宫的一名工匠,畅谈莲池行宫戏楼顶端的装饰——莲叶托桃。名厨们将这个典故和御膳四十八道菜肴中的甜菜——蜜汁桃巧妙结合,后来便制作了莲叶托桃宴(谐音连夜脱逃)。据说,慈禧当时的御膳正餐需备食品60余种,上菜128道。由于“莲叶托桃”宴中的蜜汁桃形象逼真,色泽鲜美,香甜淡雅,为祝寿佳品。慈禧老佛爷虽然受到了保定名厨的讥讽,但甜在肠胃、苦在心头。慈禧太后驻跸保定,“莲叶托桃宴”从而名声大噪,后保府达官贵人以能亲尝此宴为荣,以至趋之若鹜。此宴流传保定近百年。建国后,1956年当时的保定市饮食公司成立后,为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成立了一个烹饪技术研讨会。由宴乐园饭庄厨师任云章、三食堂厨师78岁的老厨师宋玉田、望湖春厨师孙化南、白运章厨师安永德等任教。这些老同志积极献艺献策,认真传授技术,并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挖掘恢复了“莲叶托桃宴”等名宴席。

  (四)

  民国初年,慈禧行宫由曹锟第三师驻入,1935年原东北军进驻,1937年国民党五十二军第二师郑洞国部驻此,1938年保定师范迁入(后部为日伪教育厅),1947年改建为保定中学。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市军管会召集全市中等学校未离保定的师生,在女师校址(今保师附小)成立了保定市联合中学。年底,迁一部分师生至“慈禧行宫”,建“保定联中二部”。1949年3月20日正式成立保定第二中学,占用“慈禧行宫”。此后,建筑经陆续多次改建。可惜慈禧行宫的戏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只有数张老照片,可以见证当时行宫戏楼的原貌。

  “莲叶托桃”木构件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二中的废木料堆里被找到,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1984年6月,慈禧行宫被列为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2000年,由于校舍改建,慈禧行宫建筑基本拆除,仅留主殿及侧配殿。如今,我们还能看到部分慈禧行宫的前院遗迹,为正房五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前后出廊,台明高大,柱、梁、檩等用材讲究,较符合清代官式建筑尺度,室内大梁显露部分残存有旋子彩画墨线痕迹,天花板上沥粉贴金的坐龙形象栩栩如生,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而“莲叶托桃”这段历史传说,只有在如今古莲花池内借喻改建的“亭顶”得以流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5: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2000年,由于校舍改建,慈禧行宫建筑基本拆除-------


可见当时主事人的思想何等糊涂。历史上凡虐待文物的,都遗臭万年。
文革时期破四旧,有曲阜刨孔、孟祖坟的,让后代人怎么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5: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连夜脱逃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5: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6月,慈禧行宫被列为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的就不被怎么重视么{:5_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莲叶托桃了,这个戏楼很精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77年上学时就没有了,当时冬季教师里,点火取暖时还用过带彩绘的木板呢。可惜没有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拆除?95年我就在二中,01年才毕业,印象中从95年开始,就只剩下主殿和配颠了,当时主殿是团委在里面办公,书记姓宋,配殿是一些器材室和油印室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楼顶上那个是复建的赝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0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拆除?95年我就在二中,01年才毕业,印象中从95年开始,就只剩下主殿和配颠了,当时主殿是团委在里面 ...
afmanll 发表于 2014-1-15 21:19



    我是94年入学的,那年大概6月份去升初中考试,记得当时拆除正在进行中,大概位置是现在残留的正殿门前往南,直到当时的环城南路这部分。隐约记得那些断壁残垣。。。9月开学的时候,这一片已经开始施工了,再后来就成了教学楼,高中三年在此楼度过。
    校园里还有一片老房子,印象深一点,残留的慈禧行宫殿房后面,是实验楼,再往后,是一片老房子,好像是那种青砖石瓦的构造,比一般民宅高得多。仔细回忆一下,那是挺大的一片地方。这一片房子,包括现在残留的殿房,都当过体育器材的库房;靠里的位置有个院子,有些单双杠还有沙坑,当时中考体育之前还是在这练出来的。直到2000年毕业应该还没拆呢,后来忘了哪年回去过一次,早已经盖成了图书馆还是科技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20: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又是文化大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2: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逢高考季、毕业季,人们的目光都会投向校园。这一回,我们寻访老胡同的脚步也走进校园,探寻旧时的安市胡同。

  资料显示,过去的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处兴华路东段路南,两胡同东西夹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东,南头东折通南大街,长160多米,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条直街,长130余米,略宽。

  多年调查研究我市街巷的退休教师陈伯涛介绍说:“这两条胡同原称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宁寺,俗称南大寺,为北宋淳化三年至元丰八年间所建,金末毁于战乱,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时复建。明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时,建文军都督陈观率军围攻保定,时任后卫指挥使谭广军仅千余人守城,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孤军坚守48日,在最危难之时,到永宁寺求神保佑,许愿‘若得天下升平,海内宁静,吾必重建此寺’。”

不久,燕王朱棣消灭建文东路军,直指真定,谭广趁机出击,陈观见大势已去,遂率军溃走。永乐十八年(1420)已升任都督的谭广,念酬前盟,悉出家资重修永宁寺,首建寺院主殿宇,宣德四年(1429),补建经堂殿舍,完善寺院规模。正统七年(1442),奏请朝廷,敕赐额“永宁禅寺”。宣德十四年(1449),其子谭亨及赘婿陈伦赎寺左右民地,扩大寺庙建筑,使寺地成35亩方形。“当时,永宁寺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明楼、法堂、伽蓝殿、藏经楼、方丈禅室、祖师堂、净圣殿、普庵堂等,为保定之巨寺。”

  专家说,光绪年间在此设义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四国联军进入保定,此寺遭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太后、光绪帝谒西陵来保,在永宁寺旧址的基础上改建为行宫(供帝王出宫后临时驻跸之所),并照原貌重修南城门城楼和整修莲花池,把省内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不久,一座华丽庄严的行宫建成。

  如今,当年的慈禧行宫建筑群仅留存前院建筑,静立于二中校园内,默默展现其特有的古建之美和沉稳典雅的气质。上周,记者走进二中,寻访老安市胡同和慈禧行宫。

  资料称大安市胡同早已划归二中,辟为操场。这一点在采访中得到了证实。在学校工作了27年的宋欣老师对记者说:“我还记得很多年前,一道围墙壁把校园和西边的民居隔开,那时旁边确实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附近全是民居。”正说着,我们就走到了操场边上,有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宋老师指着西边更远处的居民楼说:“那些住宅楼以前也全是民居院。”

  站在场外,视线远远地延伸开去,整个操场被绿树环绕,学生们在场地中扬起青春的笑脸。看着眼前清新的场景,我们在心中默默念着一个名字:“大安市胡同……”

  慈禧行宫建筑群精美华丽

  宋欣老师带领记者向东来到慈禧行宫现存的前院。这里在1984年6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我们看到的慈禧行宫前院,院落宁静整洁,由主殿和两侧配殿合围,建筑结构严整,红漆门窗、廊柱尽显古韵,绿树映衬下格外庄重。宋老师说:“这里曾经是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后来闲置过一段时间。现在,配殿是办公区,主殿成为了校史展览馆。”就在展览馆内,我们看到了制作精巧的慈禧行宫原貌沙盘模型,不由为行宫早年壮观的样貌感到惊叹。

  让我们引用《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中的描述,更细致地了解一下慈禧行宫建筑群的建筑结构。行宫坐北朝南,宫门面对照壁东西各有一木构牌坊通街。整座建筑为硬山卷棚顶式,大体分前、中、后3部分。前部是议政部分,以主殿区为中心,东西以穿廊连接两个四合院。主殿5间,殿前是汉白玉石雕栏环护的月台,东西两侧各有配殿5间。中间是起居部分,由中、东、西3组前后带廊并互以穿廊连通的6个四合院组成。东西两组与前部以山墙夹巷相隔,中组与主殿后山墙仅3米相距,以廊墙为隔,廊墙开有3个门以供进出。后部是休闲大院,以戏楼为中心。戏楼前有一条东西向曲折贯穿的小河,河中部开扩成池,池中建有东向的石舫,慈禧看戏即坐其中,河水自莲池引来,以暗沟自西北角流入,出东墙后又暗沟流走。戏楼东侧有假山一座。戏楼后靠宫墙建有一排房屋,是太监住所,住所西部开有一门,是出入行宫的后门。院中的戏楼建在约2米高的石台基上,戏楼富丽堂皇,尤其戏楼宝顶是一个匠心的木雕装饰:瓣瓣莲叶上托着一只硕大的桃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莲叶托桃”。

  书中还介绍了慈禧行宫后来的变迁。民国初年,直隶省议会决议把慈禧行宫建为省博品陈列馆,因曹锟所属第三师驻入,使议案成为一纸空文。1935年,行宫前部被东北军万福麟53军兵营驻入,后部由省教育厅占用。万福麟因本片所吃井水苦涩,寻址在行宫西牌坊外凿得甘甜水井一眼,供百姓使用,民间为此在井旁立碑一通,并命井名为“万泉”。1937年,前院改驻郑洞国五十二军第二师部,为保定城防司令部。资料显示,此后,慈禧行宫一直为教学单位使用,几经变迁,后为二中教学用地,陆续改建。目前,行宫建筑仅留主殿及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5: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basher 发表于 2014-1-15 20:03
可惜了莲叶托桃了,这个戏楼很精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13: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7 06:09 , Processed in 0.05164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