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7 23: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城正门是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为避武则天之讳,改为应天门,后又称神龙门、五风楼。隋代则天,门建筑最为奢华,门上飞观相夹,观有二重,上重为紫微观,左右连阙高一百二十尺。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以其太奢,遂命拆毁。唐高宗迁洛时,加以重修和营建,恢复了隋时的豪华与气派。从现代考古挖掘来看,该门当年是极为崇宏的巨大建筑群。建筑形制为一门三道。城门平面呈凹形,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一百二十米以上,南北达六十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门道基石呈南北向三排,每排间距三点五至四米,在现在的洛阳市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院内,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城门的遗址。向南突出的巨大双阙为三出阙,保留长度四十五米,阙南端宽三十米,二阙之间的距离八十三米,阙与城门之间有宽十七点五米的城墙相接,相接处加宽到二十一米;朵楼为方形,夯土台基每边长约十八米;城门东西两侧的朵楼、阙楼以厩庑相连;厩庑宽十一米,高四米,为夯土基础,两侧分布着整齐的柱洞,洞外侧砌有青条石基础一至三排,基石中间以铁链细腰相连,固定在一起;基石外又铺设石散水三排,宽二点一米,整齐划一。这一组崇宏巨大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伟壮观的都城建筑风格。这一建筑形式对后代都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明清时代北京的午门,都是这种形式演变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