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十):芜湖河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3: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禹王宫新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6: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瓜墩、泊浪沟



西瓜墩,西靠河南南街,东接大王庙,北至沿河路。河边原有一龙王庙,今已不存。
西瓜墩,历史悠久,在芜湖知名度较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的芜湖县志就有记载。很早这里是一片荒凉之地,上有一个土墩,形似西瓜,故名西瓜墩。经常有戏班利用此墩为台唱戏。当时有一民谣:“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他唱戏”。西瓜墩现已拆除,兴建住宅小区。俗语“一脚把你从八角亭踢到河南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弋江船厂住泊浪沟29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7: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箱子拐(相思拐)



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长江防水墙,因形似箱子故名。 箱子拐  位于河南长江大堤边,介于原木材厂和凤凰造漆厂之间。长约300米,宽3米左右。原住有十几户人家。因这一段江堤向内拐一个大弯,故称箱子拐。也有一说,这里原有一土地庙,庙后有一块坟地,坟地旁有一水塘,从这里上大路必须要拐一个弯,形如箱子拐角,故名。又有传说,古代这里曾发生过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相思的故事,民间又称相思拐。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箱子拐江堤两边为木材市场,上游来的木排,大多从这里上岸销售和运转。现已全部拆除,现在长江南路(滨江大道),从这里穿过,剩余部分介于长江长小区与侨鸿318之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7: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30 09:42 编辑

泗关街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位于马塘区中山桥头西侧,东接富民桥,西至大巷口,南靠河南二街,北与青弋江平行。此地原有杨泗庙(早已被毁),故名泗关街。因靠近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旧时厘金局在此设立关卡,收取来往船只货物税金。
泗关街全长不足一华里,宽丈余,青石板路面。街道两边均平房或二层楼房,有的已近百年历史。街因靠江傍河,水路运输发达,解放前是米市集中地。街上遍布粮行、垄坊、旅社、商店,十分繁华。光绪年间,在此开办了鄂武小学,解放后改为泗关街小学。
旧城改造,旧房拆除,建起了住宅小区,泗关街不复存在。现在为长江长小区。




芜湖河南泗关街(老虎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7: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长北部为泗关街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巷街



大巷街,大巷街处于河南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三角地带,东起泗关街,西至大巷口,与青弋江平行。全长120米,宽约5米。大巷街西端向北转弯至青弋江边的一条街称大巷口,长约140米,宽4米左右。大巷街,民国初期叫前街,抗日战争时称正街,因和大巷口相连,后又称大巷街。





大巷街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9 20: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山西人民发来贺电。不错啊,楼主辛苦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人民发来贺电。不错啊,楼主辛苦了,顶。
lyh12345 发表于 2013-6-29 20:58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巷口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芜湖县志记载,对岸是宝塔根,原来这里有一个渡口。不愿绕道从中山桥过河的人,都从这个渡口过河。码头的石阶从岸边伸向水的深处。近来旧城改造,大巷街、大巷口均被拆除,只留下历史的地名。           





大巷口、头道渡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30 09:47 编辑

富民桥、二多桥、河南二街、如意里、东三街、西三街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富民桥,位于河南中山桥西侧,东西走向。东起中山桥南端,西连泗关街,北临青弋江。长约170米,宽3米左右,原石板路。因古代这里有座富民桥而得名。明代以前此处有一河流经过此地,河上有两座桥,一名“富民桥”,一名“二多桥”。后地形改变,水与桥皆不存在,自然形成街道名。富民桥街因紧靠青弋江,离长江不远,水上运输方便,是米市集贸市场,街上多粮行、砻坊。解放后为居民区。现旧城改造,富民桥街已不存在。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二多桥61号是阿英(钱杏村)故居。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9 21: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一点老街也看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30 09:48 编辑

富民桥、二多桥、河南二街、如意里、东三街、西三街旧址上的长江长现代城和滨江大道(长江南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资料:

芜湖的古桥

芜湖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水乡泽国,自古桥梁居多,有竖柱架梁的木桥,有联舟如排的浮桥,也有叠石砖砌的石桥。据史志记载,清康熙年间,芜湖有桥梁43座之多,有名的青弋江下游连通两岸的孝烈桥、通津桥和富民桥,均系宋代所建。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今日的芜湖旧貌换新颜,这些桥也建成了水泥钢筋永久性桥梁,现代化的长江大桥更使天堑变通途。
古时,芜湖城区就有23座桥梁,千百年来,这些桥梁有的时过境迁,有的依然存在。唐宋时芜湖四大佛寺之一的吉祥寺,位于江边鹤儿山下,又名西寺,建有一座古桥名曰寺桥。明万历年间,邑人曾近江重建;清乾隆初年邑监生陈仲谦修葺;23年后谦次子贡生陈埙见捐资重建。旧时,镜湖畔曾建有升仙桥、柳春桥和柳阴桥等,宋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侵犯和州,张孝祥随父母避乱芜湖居在升仙桥(又名升平桥)。张孝祥是南宋绍兴年间状元,他“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其父张祁在陶塘边建归云来堂是有意而为之的,显然是取陶渊明《归去来辞》的诗之意境。开辟“陶塘”除含有依傍陶渊明的姓氏外,还有致仕归来陶情冶性的蕴意。陶塘的土堤上除建有柳春桥和柳阴桥,又在柳春园东(今少年宫址)又建一座春在桥,亦名在新桥。抗日战争胜利后,仅存残破的柳阴桥,曾经多次改造修建,今名为步月桥。张孝祥中状元后,在此地东南边建状元府第为故居。从今烟雨墩通往当年状元府的途中,张孝祥为留住春光,曾作《蝶恋花·于湖》词云:“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这就点出了这片湖山园林美丽景观之主题。沧桑演绎,时过境迁,归去来堂终遭兵燹毁殆,但陶塘仍给后人留下古风遗韵。清代芜湖诗人黄钺曾著诗咏唱:
升仙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
一自归来堂圮后,顿教风月属陶塘。
明朝初期,芜湖就有官办与民办木质小桥、联舟浮桥和叠石为桥。例如太平桥,位于明城北门,古已建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芜湖邑人张礼、袁智硅重建,万历年间邑人曾近江重修。早期城北陶沟铺的大小丁桥,乃明永乐元年(1403年)绅士朱新所建。大成桥,位于古城东之儒林街,明弘治六年(1493年)由芜湖县万璇监督建造,后多次维护重建,因桥近儒学宫,为了学子科考进出安全,朝廷曾出资在桥上增建白石护栏,故又名状元桥。建设在城南5里处的富民桥,由邑民束风、刘澄、钱致、田文举等集资兴建的,清乾隆六年(1741年)邑人陶世恒捐资修葺,后废。今仍遗有一街名富民桥,东自中山南路西至泗关街。旧时这里还建有双连桥、万安桥,这两座桥梁均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造,其中万安桥曾在清乾隆十五年由邑人陶士学捐资重修,后废。明代古城迎秀门外儒林街北建有一座儒林桥,又名张公桥,何时建成不详,清嘉庆二年(1797年)芜湖邑人杨兆宗为百姓倡导集资重建,后毁于战火兵燹,今还遗留巷名笆斗巷,东至宁铜铁路西接仓巷口,现为东门街道办事处址。永济桥,位于古城北曹屯巷,由芜湖人士朱楝资助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其后辈朱佐重修,后桥冠之名朱公桥或朱家桥。花津桥,在城西门外,跨二街官沟,今遗一巷名花津桥,南起花津路北至上二街。在城西2里许遗一巷名狮子桥,北起中二街至状元坊,东至七更点。小洋桥位于陶沟西马路,顾名思义是清末芜湖开埠通商时建设的。观音桥在城南尚塘铺,叠石成桥,光绪二十年(1894年)推使袁昶率众绅捐资重修,并建石柱石栏,后于1914年又重建。袁泽桥在城东3里砻坊路东端的西阳垾上,又名元泽桥。金家桥、柏家桥均在城西1里处。桂花桥、万家桥、蔡公桥都在城北1里处,遗址难寻,仅存桥名为一方地名。
芜湖解放以来,随着轻、重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区域扩大增广,商业街与住宅区的开拓,交通网络逐步增长,先后在长江与青弋江上以及交通要津、风景区和住宅区,架起了不同类型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成就。
中山桥是连接芜湖南北岸,通往繁昌、南陵、泾县、青阳和黄山、九华山的交通要道。明成化年间在这里建一浮桥,联络两岸,后被洪水冲毁,南北岸交通中断。当时有芜湖4户富豪出钱重建一座富民桥。清乾隆年间浮桥毁坏,由富商捐资重修,后时毁时修总为浮桥,人走桥摇,遂称断魂桥。清光绪二十六年芜湖关道吴景祺协建一座桥,代替昔日的浮桥。桥址在富民桥上游宁渊观码头东边。这座桥采用坚木打桩,架上宽2丈的厚木板,桥身长9丈中空3丈,可通帆船,吊活桥板且右置机动轴,前与左接随时开合,有桥役管理。此桥历时半年,费银1万多两建成。桥头竖有木坊,题名利涉桥。这是芜湖20世纪史上第一座新桥,人们称洋桥。
1907年江水猛涨,急流汹涌,下放的木排把洋桥冲垮。一年后,芜湖关道文焕责成木排商赔银1000两和英洋1000元加上原存桥款共3500余两,用以修桥。并在桥上安置桥灯供夜间照明,桥下置浮木系结铁链拖住,以减轻风浪冲击和船物的撞击。又在大桥两岸造楼房10余间,收取租金,作为经常修缮、护役和杂费。
抗战时期,有一年洪水中,汉奸汪子东经营的木排,再将利涉桥冲毁,沿河南北岸交通中断,只缘赖码头口、寺码头两处木船济渡。
芜湖解放后,破烂不堪、风雨飘摇的浮桥终于结束了它的辛酸历史。1955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由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工人日夜施工,建成了中山桥,1980年代又重新改建成现代化的提拉拱形桥梁。
弋江桥,建于南宋初年,为芜湖城区古老的桥,称为通津桥,坐落在古城长虹门外,兹因是通向宣城、徽州驿道的津中要隘,常因山洪和木排冲击而崩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和尚胜本请罗万爵撰写了一篇《募建新浮桥疏》,带着它四出募捐建桥,感动了歙县的富商汪伯爵带头出资,商户踊跃筹款,遂新建方舟20艘,垫上厚木板,两边有栏杆,此后,路人商旅方便通行,称为便民桥。清乾隆时,在浮桥北岸竖立“襟带三吴”坊,南为“锁钥中江”坊,以示雄伟壮观。清乾隆时,浮桥两岸人群聚集,店铺毗连,生意兴隆,还有香火兴旺的甘露庵、城隍庙以及周瑜点将台和墓地等古迹,商贩游客络绎不绝。拐弯处便是明城南门大街,这里建有徽派特色的南门弯、南正街、花街和儒林街等明清建筑。街北是县衙门专派工役掌管的浮桥,在浮桥上开关闸门和收费,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芜湖寓游过,把浮桥景象写进他的名著《儒林外史》。清咸丰时,清军与太平军激战,浮桥焚毁,嗣后,芜湖商会募捐重修,自后即归商会经营。旧社会的历代官吏以修桥为名,按户挨船,苛捐纳税,中饱私囊,最终行人照常落入水中,百姓悲愤咒骂老浮桥是吃人的老虎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拆废了老虎桥,在原址上架起了钢筋水泥大桥,易名为弋江桥,两边桥栏高矗起八座灯柱,柱顶上玉兰花形电灯黑夜生辉,造福百姓。
铁路桥为旧县城金马门外的市东桥,初为联舟浮桥,南宋时,有位17岁的詹氏女因救父兄,抗拒强暴在桥上投河殉节,故又称孝列桥。
孝烈桥因是浮桥,光绪三十一年芜湖绅商奏请开办芜广铁路时,才将它拆除兴建起铁桥。1937年日寇侵入芜湖,铁桥被敌机炸毁。解放后,芜铜铁路修成通车,弋江铁桥才重建,比原来的更加高大雄伟,真正成了为民造福的金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9 2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芜湖就河南这一片整齐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桥61号是阿英(钱杏村)故居。

钱杏村(1900-1977)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斌,笔名阿英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作家、学者、藏书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宣传革命文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常委。后又任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左联”常委、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 抗战爆发后,编辑《救亡日报》,1941年参加新四军工作,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等。1945年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文委书记。 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英文版 《中国文学》 主 编、 中 国 文 联 副秘 书 长 等职,1977年6月17日逝世。 著述有文艺论 集《现代中国文学家》、《现代文艺研究》、 《文艺批评集》,文 史 资 料《中 国 新 文学运动史资料》、《晚 清戏曲小说目》、《中国连环画 史 话》、《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晚清文学丛钞》、《红楼梦戏曲集》,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一条鞭 痕》, 诗集 《饿人与饥鹰》、《荒土》、 《暴风雨的前夜》,剧作《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李闯王》等。 后有《阿英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5:58 , Processed in 0.08453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