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78|回复: 0

[鸠兹古韵] “李府半条街”今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5 18:02:47 | |阅读模式
“李府半条街”今昔

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北,有一座一百多岁的老砖瓦厂,名曰“四褐山砖瓦厂”。这座砖瓦厂始建于晚清,在如今不断涌现的众多同行厂家中,虽说它已渐失往日鹤立鸡群的地位,但在一百多年前,却是当地唯一拥有进口设备的砖瓦制作场。更为当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个厂的创办人乃“当朝大员的少爷”,所制作的砖瓦也几乎全部供自家使用。
这位少爷到底有多大的家业,需要有这样规模的厂来为其添砖加瓦?
此话说来确实不假,这位少爷名为李经方,那么,当朝大员就是其父亲李鸿章了。
李经方(1855-1934),名为李鸿章的长子,实际上是李鸿章从他六弟李昭庆家过继来的。李经方在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中,显得精明能干,李鸿章对他比较钟爱,因此,家中很多产业都交由李经方掌管。根据文献记载,李鸿章家族产业雄厚,在合肥、芜湖、安庆、上海、南京、大连等市都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他的儿子李经方是这些房产和地产的主要经管人。李经方在这些城市经营房产和地产,成为这些城市较早的房地产开发商,有的是最早的开发商,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
晚清著名的揭黑作家李宝嘉,在他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回“听主使豪外学模金,抗官威洋奴唆吃教”中,曾有这样的描绘:
其时正有一位大员的少爷,在芜湖买了一大片地基,仿上海的样子造了许多弄堂。弄里全是住宅,也有三楼三底的,也有五楼五底的……而且,这片房子里头,有戏园,有大菜馆,有窑子,真要算第一个热闹所在。
小说中的“大员的少爷”,李氏后人都肯定地说是指李经方。小说的作者李宝嘉是江苏武进人,他怎么熟悉李经方及芜湖的“市情”?李经方在芜湖的产业到底有多大?以此为缩影,可以知道李鸿章家业及其兴衰的大概情况。
走进芜湖,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地方文史研究者会告诉你,李经方在芜湖经营的堂名为“李漱兰堂”,李漱兰堂是晚清芜湖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时间大约在1876年前后。
当时,大清与英国因为马嘉理事件而签订了《马嘉理条约》。依据这一条约,大清增开温州、芜湖等地为通商口岸。以此,洋人的触须伸进芜湖,但客观上也对芜湖的城市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起初,芜湖的城区在青弋江的南岸,集中在“羊毛埂”方圆五里地之内。芜湖被作为通商口岸后,城市(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更为活跃。到了1882年,李鸿章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他阔别二十年的老家合肥。也就在这一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求将原在江苏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迁到芜湖。由于芜湖地处江边,长江两岸的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米质优,而且运输方便,所以,李鸿章的这一奏请得到了朝廷的许可,芜湖也自此而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米市之一。
朝廷对米市布局的这一重大调整给江边小城芜湖带来无限商机。于是,李经方将巨额资金投到芜湖的房地产行业。
李经方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芜湖的老城区“羊毛埂”,而是跨江买下现在市中心的一大片土地。他先在沿江的华盛街建起一座别墅,像一幢公馆,然后,由这座别墅向内岸延伸,先平地修路,再建造商品房。
李经方买下的地块有多大?
现在芜湖市中心地带的吉和街、北京路、新芜路、滨江大道,总共半边城市所占地面原来都是李经方买下的。李经方买下这些地块之前,这里是一片芜野,而且水沟纵横,是典型的江边滩涂。
李经方买下这块地后,一边建路,一边填滩平地。房子建起来不久,这里的人气就兴旺起来,正如李宝嘉在小说中写到的,不仅有戏园酒楼,而且还有妓院等等。
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当然离不开一个大型的砖瓦厂。四褐山砖瓦厂就是缘此而诞生的。
这些商品房建成后,有一部分是出售的,还有一部分一直出租,而且出租的房屋占大多数。从解放初期房屋登记过户情况看,李经方当时卖掉的商品房有200间左右;出租时,房租账务主要是由李经方聘请的大管家周孟文掌管。
周孟文与李经方是否有亲戚关系,现在没有人知道,但李经方对周孟文却非同一般。李经方的长女嫁给了一位姓杨的,李经方去世前分给她的遗产仅7万大洋,而留给这位大管家的却是李氏所属“利洋轮船局”股份10股。利洋轮船局的资产当时值30万大洋,共作30股;单这10股股份,就值10万大洋,已远远超过给他长女的。除此之外,李经方还在遗嘱中将他所有子女的财产监护权委托给周孟文。由此可见,李经方对这位管家的信赖程度可谓无以复加。周孟文也是江苏武进人,与创作《官场现形记》的李宝嘉是同乡。李宝嘉在写作清官小说时,对这位非同寻常的服务于李鸿章家族中的大管家不可能不关注,因此,研究《官场现形记》的人都认为这篇小说中所提的芜湖的“一位大员的少爷”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少爷”确指李经方。
周孟文日常为李经方收管房租,然后分文不少地将房租寄给李经方。当时周孟文手中掌管的出租房是很多的。解放后,这些李氏出租房几乎全部捐献给了芜湖市政府,用以创办芜湖市私立中江中学。当时,这批房共分三批捐献,总共有214幢、900余间。还有一部分地产—尚未建房的,面积达280亩。
李经方于1934年卒于大连。弥留之际,他告诉子孙们:“便宜不可占尽,势力不可用尽!”他曾跟随父亲走过世界上不少国家,自己也充任过驻日大使,当过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他去世后,其儿子李国焘成了芜湖“李漱兰堂”的第二代主人,但家业已开始衰落。主要原因是李鸿章作古后,李家便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撑和依靠,“便宜占尽”、“势力用尽”了。否则,李经方的一番临终之言便无从谈起了。
李经方还留下一笔遗产,但至今仍是一个谜。他在临终前,除了在芜湖的房产、地产和利洋轮船公司外,还有广业公司、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太仓利泰纺织公司,此外他还拥有星华安股票、太平股票、太仓股票。他在上海盐业银行、天津太丰恒银号和福康银号都存有巨款;他还有一笔从年轻时就开始逐年秘密储存的巨款,一直存在一家“永远存在,不致倒闭歇业”的银行。李经方在临终时称这笔存款已“不计其数,皆无存券,数十年来本利未尝计算,亦不知有若干千万”,要等将来子孙中出现“有德者”,那么银行自然会将这笔存款交付给他(她)。然而,自李经方去世后,他的后人中似乎也确实没有出现成大器的“有德者”,这笔存款便一直没有出现。有人猜测,这家银行可能是外国的某家银行;也有人以为这可能是李经方想用这个办法来激励其子孙勤修德行,而存款是子虚乌有之事。
李经方注重子孙们的修德养性不是没有道理的。李经方与他的英国夫人育有一子,叫李国,此儿纨绔子弟习气浓厚,生活放荡,十几岁就开始吸毒,吃喝嫖赌。李经方见他不成器,临终时嘱咐分给他江北运漕镇1.3万亩良田;芜湖城南一座恒丰楼房;还有上海一幢三层楼的房产,但同时告诫家人及管家周孟文:这些房田,只可收租,不允许李国变卖。
事实上,这些房产和田地,还是被李国卖掉不少。1939年,李国“等钱急用”,将芜湖城南的恒丰楼典当质押;1942年,他未经典权人同意悄悄又将这幢楼出卖。结果,典权人将李国告上法庭,李国败诉后潜逃。
像这样的子孙, 有多少家业不会被他败落干净?
以上是李氏家族在芜湖一市的家业兴衰情况。在合肥市中心繁华的步行街上,人们能看到一幢门面别致的古建筑,这就是李府。
李府到底兴建于何时,现在没有确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家在李鸿章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1838)前,一直居住在肥东县磨店乡祠堂郢村,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江淮小村落。村中至今犹存的那口熊砖井,连厚硕的井壁都快被磨通了,它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李家几百年的村居历史。
李文安中进士后,一直在京城为官。直到1853年,李文安奉朝廷之令回乡办团练,两年后就去世了。这期间,李文安凭着微薄的俸禄是很难在城里建起规模宏大的李府的。这表明李府的兴建应是在李鸿章这一辈人手中的事。
据李氏后人介绍,现在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所在的李府是当年李鸿章一支所居地。当年,李氏家族聚族而居,集中在合肥市东大街—现在的该市淮河路中段,楼宇轩昂,气势恢弘。如今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李府已不到当年李氏家族居住面积的十分之一;但李府内的布局结构,木梁砖墙,仍透出李府当年的不凡雄姿。
在李府内,陈列着李氏后人捐赠的半部《李氏宗谱》。谱中“李鸿章”的名字上,有红笔打上的大大的“×”,旁边还有朱笔标注着“大卖国贼”4个字,格外醒目。这个显赫家族的创始人,晚清朝廷中一位举足轻重的要员,如何创下这令人刮目的事业和产业?又如何败落得连一本家谱都保存不了的地步呢?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8 09:04 , Processed in 0.08690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