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6236|回复: 94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18: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17:23 编辑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

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

1、芜湖老街巷(一):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extra=&page=1
淳良里,九华中路-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国时曾用名为灯草巷、铁石墩,建国后改为原名。
堂子巷,西内街-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故名。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堂子巷-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鱼市街-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1933年建街。
2、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page=1#pid6994415
肖家巷,丁字街-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儒林街-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井巷,东内街-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南门湾,儒林街-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正街,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十字街,花街-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
米市街,东内街-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薪市街,花街-九华中路,曾为柴草集散地而得名。1616年建街。
东内街,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儒林街,环城东路-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儒林后街,儒林街-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马号街,罗家闸-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丁字街,官沟沿-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东寺街,东内街-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沿河路-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肖家巷-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同丰里,罗家闸-九华中路,解放前和淳良里争风水得名。 1990年劳工路撤并同丰里。
小潘家墩,环城南路-薪市街,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南菜市,环城南路-薪市街,1958年因绕南门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大潘家墩,环城南路-南门湾,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太平大路,米市街-九华中路,取意太平无事。民国时曾命名太平街、高埂头。建国后更名为现名。
公署路,马号街-环城北路,解放后为专员公署驻地而得名。
正大路,官沟沿-东内街,1926年因“正大”杂货号得名。
大成坊,环城南路-儒林街,公元960年因夫子庙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环城东路,砻坊路-环城北路,该路前身为东环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东环城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东路,1976年恢复现名。
环城南路,砻坊路-环城西路,该路前身为南环城路,因环绕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环城南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南路,1973年恢复今名,76、82年重修。
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九华中路,该路前身为西环城路,故名。始名环城西路,文革期间易名胜利西路,1973年恢复今名。
环城北路,康复路-九华中路,因该路前身为旧县城北环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该路前身为北环城巷,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北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3、芜湖老街巷(三):十里长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革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革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革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革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4、芜湖老街巷(四):
卡子街,黄山中路-张家山东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迁回民居此。现名为“嘎”“卡”谐音所致,故名至今。
北坛正街,黄山中路-九莲塘南巷(缝纫机厂),因境内天坛庙故名。1864年建街始名至今。
北坛后街,北坛正街-黄山中路,解放后为区分北坛正街得名。1864年建街。
洗布山,1880年,贫民在此从事洗、晒布得名至今。
桑枣园,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铁桥巷,青弋江-砻坊路,解放后以铁路桥命名。1910年建巷。
塘沿东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东,故名。1910年建巷。
塘沿西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西,故名。1910年建巷。
教场西巷,康复路-第十四中学,位于教场东村之西,故名。
锅坊河沿,青弋江-砻坊路,此巷开设过锅坊,故名。1951年命名至今。
仓巷口,沿河路- 笆斗街,1932年此巷为粮食集散地名,故名。
启春关,芜铜铁路-龙王庙,清末,一县令每年经此地去郊外春游,故名。
启春巷,芜铜铁路-杏花村,系启春关派生地名。
笪家巷,东外街-康复路,1880年笪姓在此建祠堂,故名。
高长街南二巷,高长街-高长街,1880年建巷,1955年更名。
官沿巷,砻坊路-青弋江,1910年建巷,解放后更名。
张公桥,砻坊路-仓巷口,清代张姓官员为方便百姓所建的石桥,故名。
复本巷,芜铜铁路-龙王庙,因境内复本塘得名。1892年建巷。
汤家园,东外街-笪家巷、环城东路,1880年唐姓在此聚集,故名。现为“汤”、“唐”谐音致此。
鳌鱼埂,芜铜铁路-鳌鱼埂街,因荷花塘埂形似鳌鱼,故名。1675年建巷。
梅家坦,鳌鱼埂街14号-劳动巷,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
施巷口,小塘沿-东外街,1900年以施姓得名。
小塘沿,龙王庙-梅家坦,镜湖区,1911年以后沿塘建宅住家故名。
龙王巷,芜铜铁路-龙王庙,系龙王庙派生地名。1925年建巷。
龙王庙,鳌鱼埂街-东外街,1925年干旱修庙求雨得名。
冰冻房,高长街-地区卫校,1920年此巷为鱼行,使用冷冻贮鱼,故名。
仓津铺,沿河路-砻坊路,清代有仓前、通津两铺,1953年取两铺首尾字故名。
汤家北巷,砻坊路-高长街,因汤姓得名。1910年建巷。
沿河路,芜铜铁路-滨江北路,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宽改造。该路始分两段,为东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统称至今。  
康复路,环城北路-砻坊路,因境内原康复医院(今地区医院)得名。1950年建路,原名湾塘埂。1957年更为现名。1970年扩建。
砻坊路,袁泽桥-环城东路,镜湖区,水泥,主要道路,1988,13。解放前因开砻坊得名。原称大、小砻坊。文革期间改为建设路,1981年更为现名。
高长后街,汤家北巷-芜铜铁路,因位于高长街南面,系高长街派生地名。1920年建路,解放后更为此名。
鹅卵石街,仓巷口-环城东路,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鳌鱼埂街,笆斗街-龙王庙(鳌鱼埂),系鳌鱼埂派生地名。1655年建街。
东外街,启春关-环城东路,1928年建路至今。
高城坂,因地势东低西高,靠近老城口得名。1926年始名至今。
鸡毛山,因原旧县老城北面一座荒山草似鸡毛得名。
高长街,康复路-芜铜铁路,1910年取名为教长街,现名为“教”“高”谐音所致。
笆斗街,环城东路-仓巷口,因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故名。部分路面1993年2月维修。曾用名迎秀门笆斗东街,1981年更为现名。
桑枣园,淳良里-环城西路,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龙王庙,镜湖区,南起小塘沿,北至东外街。全长185米,宽2米,原系弹石路面,现为水泥路面。在江城芜湖上年纪的老龄市民的心目中,印象较深。1925年我市受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田地龟裂,颗粒不收,地方百姓和官吏在此修一庙宇,起名"龙王庙",城中百姓为求上天普降甘露而在庙中烧香,拜佛,求雨。因而故名。
鹅卵石街,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5、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马家巷,吉和南路-雄观江声巷,清末,因军阀马林吉公馆位于此,故名。
工字巷,吉和南路-石头路,此巷形似工字故名。
新横街,沿河路-新芜路,因此街建在老横街后期,故名。
公安街,老横街-新芜路,八十多年前,曾设警察总厅,故名。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半亩园,青山街-吉和南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魏姓住宅边约有半亩花园,故名。
华兴街,中山路-范罗山,一百多年前,此街生意兴旺,故名。
吉祥寺,老横街-新芜路,旧时,因寺庙和尚法号“吉祥”,故名。
居之安,小营盘-吴家花园,清光绪年间,同居姓,故名。
朱家塘,清咸丰年间,此地多塘,因建朱祖祠堂而得名。
民生路,上二街-镜湖路,1942年后,因该处开办“民生”冰棒厂而得名。
花津北路(花津路),沿河路花津桥北端-二街(市司法局),花津路因花津桥而得名。原名花津路,1875年建路,民国时曾用名石桥港,1956年更名为花津路。2000年11月更名为花津北路。
花津桥,花津北路-上二街,1940年因桥得名。
杨家巷,九华中路-上二街,1821年,杨氏兄弟两人于此建宅,故名。
国货路,中二街-中山路,1931年为民国政府更为现名。曾用名半边街。
峏山杨巷,中二街-双桐巷,清末,因巢县峏山杨村杨氏中医迁此,故名。
双桐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因巷内有两棵梧桐树,故名。
景春花园,中二街-镜湖路,民国初年,以花园故名。
柳春园,中二街-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街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
狮子桥,大城墙院-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因巷北石桥上有石狮,故名。
申元街,北京西路-中山北路,沥青,主要道路,民国初年,因申姓得名。
月牙山,中山北路- 原华侨商城,因山貌似月牙故名。
陡门巷,中长街-中二街,因巷内有个最大的陡门,故名。
吉善里,中二街-双桐巷,清初,此巷居住老翁,乐行善,故名。
米捐局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巷内曾设米捐局,故名。
仁寿里,小营盘-小营盘西,1616年,张氏百岁寿辰,颂其仁者多寿,故名。
小营盘,上二街-枣树园,1862年,太平军陈玉成率部在此扎营,故名。小营盘,
朱家祠,朱家塘-枣树园,1875年,因建朱姓祠堂,故名。
枣树园,小营盘-体育场,清末,此地曾是枣树林,故名。
小营盘西,上二街-小营盘(仁寿里),因位于小营盘西,故名。
渡春路,九华中路-镜湖路,1875年建路,1950年合并更为现名至今。
春安路,北京西路-黄山中路,因邻近春安里得名。建国初期名为新火车站,1965年更为现名。
春安里,耕读里-春安路,民国时,此巷原住三户人家,故春安。
耕读里,镜湖新村-春安里,清末,此巷曾办私读,故名。

6、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筑广东会馆(亦名广肇公所),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集益里,中山路-公安街,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故名。
万字里,吉和南路-临青里,建国前因万字会馆在此,故名。
临青里,利济巷-二沟路,原名小菜市,后改此名。
利济巷,吉和南路-滨江北路,镜湖区,1938年因私人开设利济公司,故名。
怡和巷,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
三昧庵,北京路-平章里,旧时,有三姐妹来此当尼姑而得名。
进宝街,正横街-吉和南路,1920年左右,临街开商店欲招财进宝,故名。
迎江街,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座东向西靠长江,故名。1954年更为此名。
梦范里,吉和南路-迎江街,1976年更为此名。
华盛街,沿河路-新芜路,做生意人欲买卖旺盛,故名。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
牛奶坊,曾家塘-来复会,因天主教堂设牛奶场故名。
来复会,红墙院二弄-青山街,因来复会教堂故名。
法华庵,红墙院-市委党校,因教族法华庵故名。
交通路,牛奶坊-江汉里,1950年前曾设电报局,系交通要道,故名。
江汉里,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
吴家花园,小营盘-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吴驻子家的花园。
状元坊,中长街-中二街,宋朝状元张孝祥在此建祠立状元牌坊,故名。
兴隆巷,状元坊-三圣坊,清末,商业集中,生意兴隆,故名。
七更点,平安里-永平里,清乾隆南游至此休歇,后以此地七更顶梁柱命名。
宁渊观,中长街-中二街,宁渊分两观,上观在蛟矶庙,下观在宁渊观。百余年前巷有一宁渊观庙(1956年拆庙建校),因而得名。
三新池巷,吉和南路-宿松巷,因有合股“三江浴室”1952年改“江”为“新”,故名。
傅家院,吉和南路-石头路,原名旭临园巷,1954年因傅姓得名。
祥风里,吉和南路-石头路,1918年县志记载“祥凤里”,自1950年称“祥风里”。
临江巷,傅家院-宿松巷,解放前江西人建临江会馆,故名。
宿松巷,吉和南路-宿松路, 因宿松会馆,故名。
福兴巷,新芜路-交通路,解放前,因私营复兴公司,故名。
蒋家院,觉成庵-福兴巷,清代蒋姓官人在此建房造院,故名。
觉成庵,新芜路-交通路,旧时因觉成庵堂,故名。
曾家塘,新芜路-交通路,清代曾国藩买塘建房得名。
小戏院,新芜路-曾家塘,民国初年,因该地附近常有人唱小戏,故名。
上菜市,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12年为菜市场而得名。
和平巷,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45年因人民渴望和平更名。1938年建巷。
石头路,二沟路-北京西路,因碎石路面而得名。1964年筑碎石路,1987年改为水泥路。
二沟路,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路西北角二沟排水站,故名。1890年建,1965年修。原为工字巷、临青里、石头路一部分,1987年11月划出命名。
太和里,余庆里-半亩园,1945年李友文开“太和店”,故名。
余庆里,太和里-吉和南路,因余姓得名。
扶风里,华兴街-牛奶坊,解放前,因陕西扶风县一商人居此,故名。
赵家村,健康二马路-健康路,建国前因赵姓得名。
江夏里,新横街-华盛街,早先,因武汉一带(江夏)人在此做生意,故名。
浔阳里,下二街-公安街,因地势低洼,终日不见阳光,故名。
德仁里,公安街-新芜路,清末,李淑兰家堂号“德仁”,故名。
有恒里,下二街-三街,因恒山籍郑姓商人为表怀乡之情,故名。
阜康里,新横街-沿河路,解放前,因阜氏婆接生安全,故名。
平康里,下二街-三街,清末,因技艺精湛的裁缝免遭抢劫,故名。
美仁里,下二街-三街,清末于此设妓院,后雅化故名。
绍康里,下二街-三街,民国二七年前因康姓人家,故名。
休养巷,沿河路-新横街,建国前建巷,因静故名。。
管驿巷,下二街-公安街,清时,为邮递员驿站,故名。
接官厅,华盛街-滨江北路,清朝时,在此迎接朝廷大小官员,故名。
清和坊,中山路-小戏院,民国初年,李鸿章之子于此建宅,故名,系雅化地名。
寺码头,沿河路-公安街,清时,因有座古寺紧靠码头,故名。
正横街,新横街-华盛街,因位于新横街、华盛街两街正中,故名。
老横街,寺码头-新横街,建国前,为与新横街区分,故名。
北菜市,下二街-新芜路,因位于大菜市北,1937年得名。
中菜市,德仁里-公安街,1917年得名,因此处为蔬菜集散地,故名。
长安里,八角亭-吉和南路,清光绪年间,因广东籍李祥清公寓建此而得名。
宁奉里,吉和南路-北京路后,抗战前,宁波籍钟永康居此,故名。
八角亭,青山街-长安里,1910年左右,因鹤儿山上有座八角亭,故名。

芜湖老街巷(七):大马路·中山路·步行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71111&extra=
中山路,中山桥-北京路,镜湖区,花岗岩,主要道路,830。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1902年建路,民国时曾叫大马路,1925年3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

上二街,环城西路-民生路,沥青,1895年建路,文革期间更名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此名。
中二街,上二街民生路口-中山路,清光绪二十年建路,1955年、1965年、1977年修。曾用名二街,民国三年划上、中、下二街。文革期间统称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下二街,中山路-寺码头,系二街的下段,故名。1895年建路,民国初年划为上、中、下二街,文革中一度称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湖滨街,环城西路-上二街,1926年因境内北侧一湖塘,故名。
北市街,九华中路建材大厦-渡春路,因位于旧县城城北门外一个集市,故名。原名北门街,1954年更名为北市街。
镜湖路,镜湖-镜湖,1946年修建,1957、65年修。民国时称威遐路,建国时称环城马路,1954年更为现名。
公园路,镜湖路-新芜路东段,原名大花园,抗战胜利后更为现名。
西花园,现在的芜湖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人皆知的“鸠兹广场”,可原来这里曾是春安路、工人文化宫、西花园、藕香居、镜湖新村、市政府的所在地。
新芜路,中和路-滨江北路,镜湖区,沥青,主要道路,1923年筑路,1965年拓宽改造。原名二马路,1923年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万安路,中段四明路,西段龙船巷。1934年三段合并统称中正路,1949年改为现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三街,中山路-管驿巷,为区别下二街、下长街,故名。
新教里,黄山中路-春安路,抗战时建路,1953年取现名。
平安里,花津桥-上二街,1915年此巷遭大火,后取名平安,以示吉利。
永平里,七更点-上二街,1912年王姓纳妾,字永平,故名。
大城墙院,上长街-狮子桥,清末,苏姓高筑厚墙护院,故名。

藕香居,镜湖路-中山路,清末,赖姓在此设“藕香居”茶馆,故名。
公园巷,中山路-镜湖路,因毗邻镜湖公园,故名。1945年建巷,原名大花园,1957年更现名。1989年定名为公园巷一弄、二弄(未办理手续)。1994年底公园巷二弄全部拆迁,并入中山路、新芜路。
三圣坊,中长街-中二街,明代建有三公庙,得名三圣。
双玉里,宁渊观-中二街,1931年,玉龙、玉新两兄弟在此开澡堂,故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水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车站路,新市口(路)-滨江北路,因靠近火车站(芜湖西站)故名。1890年筑路,1965年修,1959年更现名。
江岸路,沿河路-中山北路,因沿长江而建(与长江防水墙毗邻)故名。1876年筑路,1956、65、67年三次拓宽改造。原名四栈房,建国后易名沿江路,1954年改为江岸路。2000年11月更名为滨江北路。
平章里,中山北路-三昧庵,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在此取其“章”字故名。
华圣里,中山路-中和坊,清末民初,因江西会馆于此种花,习称华圣里。
星五里,北京路-新市口,因善星五住处,故名。
同安里,十九道门-铁佛寺,民国十一年,桐城籍五高、精贵于此建房,故名。
中和坊,华圣里-北京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章峰嶂在此建“中和堂”故名。
十三道门,中山北路-三昧庵(现在的花园街从太阳影楼至龙侨宾馆,后面延伸到申元街联通公司),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有十三道门,故名。
十九道门,中和路-同安里,清末民初,上海南和记洋行老板张志城于此盖十九道门房子,故名。现在的金鼎大厦至妇幼保健院之间,后面穿过中和路至饭箩(范罗)山脚下,原来是叫十九道门。相传都是李鸿章的家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字排开的13或19个连体别墅而得名,当年想想多气派。每一道门里面建筑风格是一样的徽州建筑风格,大多分上下两层,面积及里面的格局却各有所不同,但都有天井、客厅、厢房、后花园等,感觉象《红楼梦》里的房屋,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服。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是从十九道门起家的。
后来巷山头,范罗山后-后来巷,系后来巷派生名,位于范罗山西侧山腰处。
铁佛寺,中和坊-北京路,解放前因铁佛寺庙故名。
黄泥荡,青山街-北京路,解放前因此为黄泥荡、芦苇荡,得名。
大戏院,华兴街-中和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交光大舞台于此,故名。
后来巷,后来巷山头-来复会,因位于来复会后故名。
土龙山,吉和北路-芜湖纺织厂围墙,因唐朝李春凤死后回水漂来此处得名。原名土龙山,1980年并入狮子山马路,1990年恢复此名。
小官山,黄果山路-安师大附中,1898年因杜姓官员住此得名。

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墙,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谐音所致。
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长江防水墙,因形似箱子故名。
曾家巷,浮山路-兴隆街,因曾姓得名。
双孝坊,浮山路-大安路,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
复义里,大巷街-河街,抗战时因居民李甫成开设复义里杂货店,故名。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
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因位于长街南岸,故名。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
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清时因容姓故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民国时叫糖坊巷,建国后以圩埂故名。
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因“同江泉浴室”故名。
禹王宫,杨毛埂-弋江桥,因原靠禹王宫得名。
南寺,禹王宫-弋江桥,因原境内南寺得名。
西瓜墩,大王庙-南街,据说早期这里是一片荒芜坡地,上有一处大土墩,形似西瓜而得名。昔日常有戏班子在土墩上搭台唱戏,人们坐在周边低地上看戏,当时有一支民谣唱道“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它唱戏”和俗语“一脚踹到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
库子街,兴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墙,抗战时期库房集中于此,故名。
兴隆街,老马塘区政府-中山南路,旧时因生意兴隆得名。1981将新官街、码头口并入此街。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圩埂街,河南二街-箱子拐,原为圩埂,后辟为街路,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新盛街,河街-泗关街,建国前此街生意兴隆,故名。
大关街,头道渡-大巷口,清时为“芜湖钞关”驻地,故名。
大巷街,泗关街-大巷口,因和大巷口相连,故名。
河街,新盛街-复义里,因紧靠长河(青弋江)得名。
鹅石街,九华南路-浮山路,1919年县志记载,此街鹅卵石铺路,故名。
南街,泊浪沟-漳河路,位于青弋江南岸得名。
南塘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南塘故名。
塘埂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南关街,利民路-泊浪沟,清时曾设“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由此得名。
西街,弋江桥-南寺,1807年县志记载,位于弋津通桥(弋江桥)而得名。
潮音街,弋江区,城南有个潮音街,具说是过去长江长潮时,能听到潮水的声音,很是壮观。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7 17:28 编辑

冰冻街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它是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呈35度角的斜行街道,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联络点成为十字街口。
当年冰冻街最有名气的是崔公馆,主人是崔国英、崔由桢父子。
崔国英,徽州太平甘棠村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给光绪皇帝讲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赏二品顶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3年任满召回。他特地带回一辆英式四轮马车,为当时芜湖惟一的时新交通工具。他未回原籍,在芜湖广置产业,盖别墅、做公寓,今冰冻街芜湖军分区干部宿舍、招待所,便是公馆旧址。他还在沿河路开设“汇丰”大砻坊,其长子崔登开“广厚”砻坊,与李经方“源德裕”砻坊,几乎砻断了芜湖碾米业务。“汇丰”还兼营典当铺。辛亥革命后,崔、李两家砻坊、典当铺才收歇。崔国英在上海、南京还置有房地产,在黄山北海盖“狮子精舍”,每年夏天都前往避暑。
崔由桢从小娇生惯养,读书不用功,没有取得功名,为人放荡不羁,喜欢穿洋服,养洋狗,不务正业,绰号“崔小狗子”。他无事消遣,就驾驶那辆全城唯一的英式马车,上大马路、二马路、洋码头兜风。他让马车夫坐在嵌有玻璃、飘拂锦绣帷幕的车厢里,自己坐在前排座位上,锦衣绣帽,手执杆鞭,叭叭行进。日久,他还真练就了一套驾驶技巧。
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来到芜湖视察,来迎去送,乘坐的就是崔由桢亲自驾驶的马车。从此,他也以此作为政治资本,吹嘘自己是孙中山的干儿子,连官家衙门也让他三分。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芜湖市面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黄包车,车夫多达2,000余人。1927年春,北伐军开进芜湖,黄包车工人成立了工会,崔由桢被推举为“芜湖人力车工会”名誉会长。他紧跟潮流,很少摆崔二少爷架子,能和车夫攀谈,帮助解决一些问题,由此获得了车夫的信任。那时,下层社会有帮会组织,他既在青帮,又搭红帮,很有势力,并混上了芜湖警察局侦缉处队长的职务。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崔由桢立即站在国民党反动派一边,追捕“民生中学”共产党负责人李克农,但李克农机智逃脱。接着,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在蒲草塘遭到破坏,也是崔告密的结果。李克农后来回忆说:“万心斋是王寄一和崔小狗子装入麻袋,加上石头投江害死的”。
1931年夏天,芜湖发大水,市区淹在水里,人力车无法行驶,工人生活无着落。大商号、公馆和明远电灯公司都自备大木盆,专供送人运货。崔由桢在公馆接见了工会委员杨长文,表态支持“砸掉大木盆,夺回生路”的行动。事态闹大后,军警抓捕了20多工友,工友眷属成群结队呼天喊冤,一时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当局。这时,崔由桢出面为黄包车工人讲话,官方也怕激起民变,只好释放了在押工友。最终工人们搞起水上运输,度过了洪水灾难。后来,他与高铁君争夺地方霸权,争斗激烈,被高的徒弟诓骗到大轮上,行驶到采石矶,夜间被麻袋套住,抛到江里去了。
日伪统治芜湖时,李鸿章的后裔李慧龙,出任伪商会会长。他自己经营保险公司、慧记洋行和精精制冰厂。制冰厂在这条街上建有一大片冰冻房,于是这里就叫“冰冻街”了。日本投降后,李慧龙逃到香港,国民党政府接收,认为冰冻房和“崔公馆”是敌伪产业,一律没收充公。崔公馆和精精制冰厂从此消失,只留下“冰冻街”名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7 17:51 编辑

崔国因(英)

光绪年间的士大夫中,有一个崔国因,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上书朝廷直言提出设立议院的大臣,《中国文化通史》有关章节将其政治主张作了明确记载。



崔国因肖像

  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宣统元年(1909),崔国因一生中最后十五年生活在芜湖。在这里,他完成了从士大夫到砻坊大佬的蜕变,并在日臻繁荣芜湖米市中,迅速成为砻坊业霸主,坐上了太平帮帮主的第一把交椅。

  从寒门学子到民主思想第一人

  崔国因(1831-1909),字惠人,自号宣叟,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幼年家贫,在族人资助下先后在雾山龙王殿、黄山狮子林读书。因缺衣少食,常以竹笋充饥,运动御寒,他曾书联自勉:满盘打算,毫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还有一条活路,文通即是运通。考取秀才后,经堂侄崔澄荐举,在安庆李鸿章府中做了一名私塾先生。因学识渊博,见识深远,书法苍劲,颇受李的赏识。同治九年(1870)中举,翌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五年(1889)荐升侍读,接任著名外交官张荫桓之职,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赏二品顶戴。光绪十七年奉旨转补翰林院侍讲,光绪十八年任满回国后授庶吉士。

  崔国因关注国计民生,留心国际时务,尤其对洋务、西学研习颇有心得。光绪九年,他在呈送朝廷的一份奏折中说:“今日世界,犹如战国时代七国之纵横者,国与国之间相处,论势不论理,如果不能自强,则断不可立国。”并在奏折中提出:储人才、兴国利、增兵船、练精兵、设武备、筑炮台、修铁路、精水师、精制器、设议院、讲洋务等十一条建议。又在设立议院的奏章中进一步强调:“议院之设,分为上下,其上议院由王公大臣议之,所以率作兴事,慎宪有成,知其大者、远者也;下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议之,所以通幽达隐,补弊救偏,兴利除害,知其小者、近者也。”当代学者一致认为,他是近代中国向朝廷明确提出设立议院制度、进行民主建设的第一人。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崔国因任满回国后,因遭人参奏,被罢官免职。之后,他便寓居芜湖,与其侄崔澄一起在此建房买田,专心经商,直到宣统元年(1909)逝世于芜湖。



位于冰冻街的崔国因府邸原址

  从驻美公使到太平帮帮主

  中国派驻外大使是从1875年开始的,这一年,清廷首派郭嵩燾出使英国,而后又陆续增派使领人员分驻各国。1878年,刑部郎中、赏二品顶戴太常寺卿陈兰彬首次任出使美、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钦差,崔国因于一八八九年以翰林院侍讲、赏二品顶戴,乃继郑藻如、张荫桓之后,为出使第四任钦差。这几个人既是李鸿章的心腹,又是淮系大员,在李鸿章独掌外交大权时,他们中凡是未能进入内阁的,大多被李委任为驻外钦差大臣。崔国因被弹劾时,张荫桓正在芜湖任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兼芜湖关监督,崔国因这时借着这股东风来芜湖经商,当然不失为万全之策。当时芜湖米市主要由广潮帮把持,砻坊主要由本地帮把持,崔国因一来,砻坊业中硬是横空杀出个太平帮。从此,芜湖米市与砻坊业形成了广潮帮、本地帮、太平帮三足鼎立的态势。

  芜湖米市在商业运行中,有着极其细致的业务分工:一、米粮采运业(通称米号),专替各地米商采购、运输米粮;二、米行业(又称江广米行业),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局,是米粮买卖的法定介绍人;三、砻坊业(芜湖本埠固有行业),以稻谷仓储、代客加工而收取存仓费和加工费,相当于现在的粮食仓库兼碾米厂。因为该业利润丰厚,后来,拥有大批土地的工商业主及寓居芜湖的旧官僚成为新地主后,纷纷跻身于砻坊业,其中又以崔国因与其堂侄崔澄实力最强。

  尽管本地帮有“源德裕”、“何福源”、“立成”、“同顺祥”等四十余家砻坊,但大多数都是资金小户。太平帮虽说只有“汇丰”、“谦吉”、“大有”等十几家砻坊,但崔国因的“汇丰”砻坊和其侄子崔澄的“广厚”砻坊都是资金在十万两、几十万两以上的大户,因此,太平帮长期把持着芜湖砻坊业的半壁江山。据《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汇丰”砻坊的固定资财是五万两,流动资金高达六万两;雇工140人;每年的交易量都在三万五千石以上。所以说,崔国因虽然从1894年以后才开始涉足砻坊业,但在芜湖砻坊业中却是迅速崛起的后起之秀,并当之无愧地坐上了太平帮的第一把交椅。

  经营砻坊必须有大量的房产,由于崔国因在芜湖购置了一千多亩土地,所以,他的租谷与房产也比本地的小户要多得多。崔国因的砻坊很大,基本都是五进或六进结构。除了厂房,还有仓房、店堂、账房以及工人住房,这些房屋大多集中在仓前铺至袁泽桥一带,渐渐地,大砻坊便成了那一带的地名。在崔国因的标准厂房里,每天都有大批的工人从事砻稻、舂米、筛米、风米等工作,不难想象,那是一种何等宏大的场景啊!

  崔国因的双重人格

  崔国因虽然身为驻美大使,但其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在使馆里,他让自己的夫人为使馆人员洗衣,以此赚取蝇头小费。1890年,崔国因乘船到西班牙递交国书,船上有五百元的单间,一贯节俭的他认为这种票价太贵,硬是要和随从人员同住在六十元的舱房里。后来,李鸿章在给崔国因的信中指出:洗衣、乘单马车、自己到银行取款,在中国看来是传统的美德,只是作为外交官任何行为都是代表一国公使行为,“汉官威严,所损实大”,要求崔国因酌加改正。

  崔国因的亲家是徽州富甲一方的豪绅,有当铺,有钱庄,但其子苏文卿却是一个不省心的纨绔子弟。亲家去世时,很多人都认为苏家从此将要败落,当时,苏文卿的妹妹发姑已经嫁给了崔国因的长子崔有泰,但崔国因还是执意要退出存放在苏家钱庄的银子,苏文卿只好派人从徽州将一万两银子送还到芜湖崔家。出人意料的是,苏文卿仅用三个月就将家业打理的井井有条,崔国因因此一下子损失了七百两红利,甚是心痛后悔。苏文卿当家没多久,因为一处田界纠纷与从芜湖来的崔国因在太平县打官司,崔国因知道打官司需要很长时间,双方都带着下人,为了省钱,他们在客栈里共租一个房间。吃饭的时候还互相敬酒寒暄,第二天到了公堂上,两人又是针锋相对毫不留情。

  崔国因的节俭近似于吝啬,但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救苦救难之事,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他在京城为官时经常施粥、施医药、做善事;宗族、亲戚之中有贫困者,他都慷慨地给予帮助,还多次捐钱修建家庙祠堂、义仓、义学。虽然曾为朝廷重臣,每月薪俸有白银1400两,但他对“勤俭”的理解却有独到之处。他在总结自己六十年的经历时说:阅世六十余年,从来不敢把有用的钱财用在无用的挥霍上。中国的士大夫们皓首白头,无一不是为了修身、齐家、平天下,但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我们却看到了他们克勤克俭,抑或是迂腐的一面。

  一介儒生  史上留名

  在出使美国的四年间,崔国因仔细考察了美国的状况与强国的原因,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被免职后,他在芜湖一边经商,一边做学问。光绪二十年(1894),他汇集出版了《出使美日秘日记》,对其出使的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华侨生活和人民友好交往等,都作了客观记叙,是当时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因此,梁启超将此书列入到《西学书目表》。这部日记不仅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当代学者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珍贵史料。



崔国因的《出使美日秘日记》

  崔国因没有子嗣(前面资料说有两个儿子),宣统元年(1909)逝世后,他苦心经营的“汇丰”砻坊从此歇业。但中国的历史学家没有忘记他,历史的记载是这样写的:公元1883年,面对中法战争即将爆发,边疆告急、国势日衰的现状,已经是翰林院编修的崔国因再也坐不住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士大夫情怀,促使他冒死递上《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奏折给朝廷,请求变法图强。当代学者盛赞他是近代中国向朝廷明确提出设立议院制度、进行民主建设的第一人。

  1894年,崔国因重游黄山时,曾在始信峰顶题刻《游黄山宿狮子林》七律二首。他在其中的一首诗词中写道:“解组归来历九瀛,看山又作虚步行。廿年宦辙身犹健,半榻茶烟梦已清。萝月朗离尘垢相,松风嘘出海潮声。文殊歆证前因果,我是仙猿再世生。”与其说这是一首人生感悟诗,莫如说这是旧时文人的无奈之叹。但不容置疑的是,在芜湖米市,崔国因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儒商。



 崔国因收藏的邮票“富百代”系由英国人葛雷森创办的“芜湖工部书信馆”发行,极为珍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01:21 编辑

崔公馆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和街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吉和街是芜湖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资格街道之一,从南到北穿过鹤儿山西麓,抵达新市口,东隔范罗山,与中山路步行街大致呈平行状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离芜若干里圩田受淹,数千难民无家可归,流落野外,借山麓为掩蔽之所。有时狂风巨浪,既将难民摄卷而去,复将茅蓬、衣物挟入深渊。其栖于山麓者,支竹竿、盖乱草为蓬借以安身,暴风雨间以烈日,难民日夜蜷伏于草蓬,身受非人之苦。

这些蓬户与鸡窝无异,竟然相联结形成一条街,俗称“鸡窝街”。它的名字竟见诸报端,如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公报》报道:“芜湖瘟疫盛行,殆于东门外暨河南、鸡窝等处,近日蔓延马路一带,朝病午死,路毙者尤多。” 盖由卫生条件极差所致。1919年编修《芜湖县志》时,绘制《城厢图》,编纂者嫌名称实在不雅,伤害芜湖人自尊心,改名为“矶窠街”。然而,“矶窠街”也毕竟碍眼,约在1927年,北伐军进抵芜湖,推翻了皖系军阀在芜湖的统治之后,以谐音的构词手法,将“矶窠街”改名“吉和街”。“文革”(1966年-1976年)期间,改名为“反帝路”,1981年恢复今名。(另一种说法:吉和街连着吉祥寺、和平里,取两个字头随叫吉和街)

2001年1月1日起,正式起用新地名,原吉和街、华盛街更名“吉和南路”,原狮子山马路、新市口路更名“吉和北路”,南、北路的结合点是新市口。由鸡窝街到矶窠街、吉和街、反帝路,最后复名吉和街,变化的街名里浓缩了百年沧桑。






吉和街新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2: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8 17:15 编辑

识舟亭   

  吉和街虽成街时间不长,但其中部的鹤儿山却一直是芜湖的一处名胜之地,分布其附近的八角亭(即识舟亭)、净乐宫、吉祥寺等让许多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并留下大量诗文。例如北宋元佑年间,六十岁的苏轼被贬官海南,舟过芜湖,为了消愁解闷,他漫步鹤儿山下,游览了吉祥寺,赏花饮酒,摘花插鬓,自得其乐,最后扶醉寻路尽兴而归,写下了《鹤儿山》:“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因自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后来,萧云从特取此诗意境,画了一幅《坡仙吉祥寺赏花图》,作为《太平山水图》四十三景之一。如此一来,苏诗萧画相得益彰,使鹤儿山名扬宇内。   
  而在识舟亭,清代文人王士祯在江上舟中远眺鹤儿山,挥毫写下了《江行望识舟亭》:“鸠兹北面识舟亭,天际归帆望杳冥。松竹阴中孤塔白,楼台缺处数峰青。赭山人去生春草,江水潮回没旧汀。更忆于湖玩鞭迹,吴波不动客扬。”  





萧云从所绘《鹤儿山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21:45 编辑


      鸠兹北面识舟亭,
  天际归帆望杳冥。  
  松竹阴中孤塔白,
  楼台缺处数峰青。
  赭山人去生春草,
  江水潮回没旧汀。
  更忆于湖玩鞭迹, 
  吴波不动客扬   。
  ———清·王士祯
  《江行望识舟亭》
  吉和街成街的时间并不太长,直到清末民初,这里仍是荒草萋萋,只是在鹤儿山附近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小道。位于吉和街中部的鹤儿山滨临大江,长岗形如鹤颈,东低西高,高处约出平地六七丈,低处一二丈。每年汛期,长江之水可以一直漫至鹤儿山脚下。鹤儿山一直是芜湖的一处胜景,芜湖古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就位于此处。据史料记载:“雄观江声”是以“雄观亭”命名的景致,南宋初年建,原名“观澜亭”。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芜湖县令朱似在原址重建,张孝祥书“观澜”匾额,故雄观亭又称观澜亭,后废。明崇祯八年(公元1335年),僧人利用雄观亭砖瓦在鹤儿山麓新建了“雄观江声三元殿”。古传三元殿有一块响石,其声澎湃,故名。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可惜不久又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再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知县余谊密将公立米业高等小学分校设于雄观江声三元殿,此后雄观江声三元殿日渐废圮,建国后改为长江路小学(后改名为吉和街小学)。只有附近的一条街道还保留着雄观江声的名子(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2: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堂

  提起吉和街,就不能不提天主教堂。鹤儿山上的这座天主教堂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徐家汇教堂,素有江南“小巴黎圣母院”的美誉。记载这座教堂的文献很多,不必一一赘言,但有一件事似有必要细说:天主教会租下八角亭后,原本打算在那里建造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天文台,并于1914年在安庆与当时的地方政府签订了合同,内容是“芜湖八角亭山地,现在空闲无用,兹由皖省政府与天主堂,以49年为期,为建造天文台及其附属紧要建筑品,不作它项之用。”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八角亭一带遂成荒地,到了1931年教会才在八角亭的东北侧空地上,由神甫斐礼甫(外籍)亲自规划督造了一座日晷,这也是芜湖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座日晷。这座日晷设计精密,报时准确,当时天主教堂顶上的大自鸣钟就是以它为标准来对时的。可惜,由于这座日晷从外观上看酷似一架防空武器,故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派飞机炸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和街成街以后,许多人纷纷在周边建房盖屋,从而又派生出一条条支巷来。如李经方将利济公司设于利济巷;民国时的镇守使马联甲住马家巷,而马家巷1号则是开国上将李克农同志的故居;工字巷1号则是民国最后一任邮电局局长顾广宾的故居。
  顺便说一句,由于这些小巷纵横交错,陌生人一旦误入如坠迷宫,所以从大革命时期直到建国之前,这里一直有中共地下党在活动。1925年5月至1928年1月,李克农同志曾多次在这一带从事地下活动。后来,柯庆施、王步文、郭士杰等当年中共安徽临委主要成员也都在这里留下过匆匆的足迹。
    这座识舟亭还让大文豪吴敬梓刻骨铭心。吴敬梓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安庆乘船回南京经芜湖,遇风停泊鹤儿山下。他上岸散心,在吉祥寺前茶馆喝茶,吃了三个烧饼,他腰间只剩下五文钱。要六文钱,可情急之际,正好碰着老友王昆霞道士。王#道士代付了茶钱,邀请吴敬梓来到不远处的识舟亭,路上又遇见故乡父辈朱乃吾,三人坐下吃酒,直吃到下午。看着江面上往来如梭的船只,吴敬梓生发无限感慨。临别前朱乃吾又赠他十两银子,并和王#道士一起将吴敬梓送上船。事后,吴敬梓作了《减字木兰花·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
画。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查霭间。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这段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经历后被吴敬梓写进《儒林外史》的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堂南面的原教会学校———内思学校大楼依旧完好无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9 21:46 编辑

马家巷(马家巷,吉和南路-雄观江声巷,清末,因军阀马林吉公馆位于此,故名。马家巷1号是李克农故居。)和利济巷就位于今天的吉和广场附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21:32 编辑

吉和广场上的雕塑也延续着一缕欧陆风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21:50 编辑

工字巷1号(工字巷,吉和南路-石头路,此巷形似工字故名)是民国时期芜湖最后一任邮电局局长顾广宾故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和街南端靠近驿前铺、来龙里、二马路,这里米号林立,会馆遍布,像著名的广肇公所、潮州会馆、“钦差府”等都坐落于附近,它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情调。而吉和街的北端离建成不久的租界不过数百米之遥。那里的花园洋房,散发出的则是别样的欧陆风情。渐渐地,吉和街成了老城区通向租界的一条捷径,也正因如此微妙的地理位置,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这里成为华洋杂居、人来车往的热闹之地。



中江塔下的这片老屋就是曾经的潮州会馆馆舍。

潮州会馆   
自米市从镇江迁芜之后,米商纷纷选择青弋江和长江交汇之处的华盛街为落脚之地。这里交通方便,便于大宗货物的运输。时间一久,华盛街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引来广、潮、宁、烟四大米帮旗下的众多米号,而潮州米商则干脆将会馆设于华盛街内。潮州会馆原址位于华盛街2号,房宇金碧辉煌,朱红大门,恢宏壮观。门前竖立着一长3米、宽1.2米的巨大石牌坊,上书“芜湖米市”,两尊1米多高的石狮子分别蹲坐于大门两侧。潮州会馆无论是从规模上讲,还是从资金上看,能与之比肩的恐怕也只有广肇会所、徽州会馆,其它各地会馆均难望其项背。
据《县志》记载,“光绪十二年由潮商米号筹资建筑,潮人之商于芜湖也,以米为大宗。曩以无集合地,常失权利。因亟营造会馆一所。凡三重,前为正门。颜曰‘潮州会馆’。门以内悬‘米业商会’额,以明此馆为米商所建也。中为厅,祀天后圣母。后有楼,奉关圣帝君。厅之右筑精舍数楹,为会议处,后则隙地一区,绕以垣墙,植花木焉。会内常年经费除房租外余在售米项下筹措。”建国后,潮州会馆会舍成为芜湖市江岸路学校一二年级的校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0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吉和街它是一条走出共和国将军、具有振兴芜湖米市、留有对外开放的历史痕迹,孕育过独特的港口和码头文化、汇集众多人文景观、成就无数怀揣梦想者的创业发家之地、流淌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江城芜湖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历史名街,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今天的吉和街,随着滨江公园的美化,五星级双子座写字楼的伟岸矗立,临江桥和新市口高架桥的开通畅行,芜湖艺术中心的即将投入使用,紫云阁、西湖春天、瓦萨基酒城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酒吧的加盟云集,名流置业城市综合体和高端住宅的加快建设,这条驰名大江南北、有着反对殖民主义入侵光荣传统的历史名街,正以她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崭新姿态在迎接新的时代挑战。我们坚信,未来的吉和街,必将重新焕发出她光彩照人的瑰丽青春!总之,滨江公园建成、美化,加之临江桥和新市口高架桥的开通畅行,今天的吉和街让一个晚他好几辈的长江路给复盖、和蔼掉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9:10 , Processed in 0.10090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