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迎江街



民国时期,迎江街叫“洋码头”,东起吉和街,西至江岸路。1945年后更为现名,全长154米,宽3米,水泥路面,出西巷口是1号码头。
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同治十二年(1873年)办起我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招商局即在芜湖设立分局,局址先在华盛街的一所民房中,后来业务做大,才迁至今港务局所在地。这是芜湖乃至安徽最早的近代航运机构。
招商局码头除了吞吐米粮、食盐、茶叶之外,还大量进口洋货,其中以洋药(即鸦片)为大宗。还有洋火(日本火柴)、洋烟(纸烟),洋油(英美两国煤油)、洋蜡(蜡烛),德美日三国玻璃,洋纱(日本、印度的棉纱)等20余种日用百货无不冠以“洋”字。1号码头是首建码头,进口洋货最早最多,所以有“洋码头”之称,连带迎江街也叫洋码头、华盛街叫“洋街”了。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设立市政筹备处,订正地名,觉得“洋码头”实在太刺眼,便更名为迎江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6 13:30 编辑

吉和广场的南侧(靠世贸酒店一侧)就是迎江街旧址





梦范里旧址上的世茂酒店。(梦范里,吉和南路-迎江街,1976年更为此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4: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盛街




华盛街地处中江塔下,襟江带河,得水运之利,旧时引来商贾聚集、生意兴隆,由此得名。它还有过“洋街”的别名。街南起宝塔根北至新芜路,全长288米,宽3米,麻石路面。
清代芜湖米市形成后,米粮采购运输业非常兴盛,米商专做各地采运米粮业务。四大米帮的潮州帮曾在华盛街设立会馆,并靠近江边建了米行、米号和栈房。原华盛街2号,即今江岸路小学校址,就是潮州会馆。会馆房宇金碧辉煌,朱红大门,恢宏壮观。门额石条上书“潮州会馆”的字样,落地为“道光年间”。门前竖立着一块长3米、宽12米的《芜湖米市》大石碑坊,现今依然埋在这里15号门面房后地基下面,门前遗存两个石狮子。
华盛街东接江夏里、新横街,西依接官厅与江岸路,北临小栈房。民国时期商人张德裕在华盛街北端开设义和砻坊以及堆货的栈房,这里也是湖北等外地人居住芜湖做生意的贸易集市。华盛街从前的户籍管理门牌编号只有41户人家,旧城改造拓建马路时,东侧的老房旧院拆除无存,建成了吉和南路、小商品门面房和停车场。剩下的新芜路至原市第六中学校舍门口,街西侧仍旧保留旧貌,多为平房和二层小楼,有的老屋已经历百年以上,风残日蚀、粉酥斑驳了。今与华盛街西毗邻的接官厅古巷依旧保持着原有风韵。
旧城改造拆迁时,居住在华盛街的老人都依恋不舍,常回来看看。如芜湖籍旅德画家萧瀚,原名韩玉华,1945年出生,曾在宝塔根下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其父是一位船员。小时候萧瀚常在江边目睹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天长日久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8岁时立志学画,19岁离开芜湖,旅居德国,后来成为芜湖旅德著名的中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国水墨画美术协会主席和国际彩墨画联盟顾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4: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13:01 编辑

华盛街

华盛街最早被称作“洋街”,南起宝塔根,北至新芜路,为青弋江与长江交汇的黄金水岸。
1876年,清ZF被迫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江口一带兴建码头、栈房,开设洋行、轮船公司。由是,洋码头、洋街等地名相继出现。仅十余年,“洋街”就一跃成为当时芜湖最具商业价值的地段。

华盛街位于青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它南起宝塔根,北至新芜路。全长288米,麻石路面。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逼迫清ZF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江口一带兴建码头、栈房,开设洋行、轮船公司,华盛街及其附近地区由此渐渐繁华起来,洋码头、洋街等地名也相继出现。而洋街即是今天的华盛街,街名取物华兴盛之意。但在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中还未见其踪影。在这部《县志》的“城乡图”中,华盛街还只是一条由租界通往江边的无名小路。做为一条新兴的街道,华盛街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华盛街就一跃而成当时芜湖最具商业价值的地段,至抗战爆发前夕,这里已是米号、店铺林立。




华盛街也成为临江桥引桥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4: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潮州会馆

自米市从镇江迁芜之后,米商纷纷选择青弋江和长江交汇之处的华盛街为落脚之地。这里交通方便,便于大宗货物的运输。时间一久,华盛街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引来广、潮、宁、烟四大米帮旗下的众多米号,而潮州米商则干脆将会馆设于华盛街内。潮州会馆原址位于华盛街2号,房宇金碧辉煌,朱红大门,恢宏壮观。门前竖立着一长3米、宽1.2米的巨大石牌坊,上书“芜湖米市”,两尊1米多高的石狮子分别蹲坐于大门两侧。潮州会馆无论是从规模上讲,还是从资金上看,能与之比肩的恐怕也只有广肇会所、徽州会馆,其它各地会馆均难望其项背。
据《县志》记载,“光绪十二年由潮商米号筹资建筑,潮人之商于芜湖也,以米为大宗。曩以无集合地,常失权利。因亟营造会馆一所。凡三重,前为正门。颜曰‘潮州会馆’。门以内悬‘米业商会’额,以明此馆为米商所建也。中为厅,祀天后圣母。后有楼,奉关圣帝君。厅之右筑精舍数楹,为会议处,后则隙地一区,绕以垣墙,植花木焉。会内常年经费除房租外余在售米项下筹措。”建国后,潮州会馆会舍成为芜湖市江岸路学校一二年级的校舍。



中江塔下的这片老屋就是曾经的潮州会馆馆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江塔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九江至京口(镇江)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在其中,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中江塔又称仙姑楼,传说始建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317年-5**)。在中江塔修建之前,该处曾有一座小塔,为附近渔民集资出力兴建,为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渔人每夜轮流值守其上,塔内点灯,如遇船险,即刻划船营救。至于小塔经过几番修缮,又于何时倒塌以及后来又如何于明代在原址上重建此塔,则已无从考证了。能见于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如《芜湖县志》记载,“中江塔在县西长河入江处,为邑水口关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工未竣或谓与工关有碍,拆损二层,清康熙八年(1669年)公议重建,知县段文彬主之乃落成。”
中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占地52平方米,中江塔自建成之后,就是芜湖的一处胜景,被誉为“江上芙蓉”,芜湖古十景之一的“双江塔影”指的就是这里。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中江塔逐渐变得沧桑古朴,特别是塔顶的那几株葱绿的古树,让整座宝塔更加古意盎然。1987年在省考古研究所的组织之下,对中江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早期的中江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15:52 编辑

李漱兰堂

李漱兰堂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在芜湖的府第。李经方(1855—1934)字伯行、端甫,系李鸿章四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曾游历欧洲。在甲午之前做过三年驻日公使,1907年以候补四品京堂出使英国,当了一任出使英国大臣。光绪21年又由李鸿章荐派为赴日议和使团参议。在日期间李鸿章遭袭受伤,李经方暂充钦差全权大臣,并受命商办割台事件特派全权委员,与美国人科士达同往台湾办理割台手续。光绪31年至宣统2年(1910)出任驻英国公使。正因如此,李漱兰堂又被老百姓称为钦差府。李漱兰堂正门开于华盛街,后门则位于长江边上,四周是三丈余高的青砖风火墙。李漱兰堂主体是两幢相对独立的建筑,南面的一幢是李氏宗祠,它完全按照中国传统模式建造,整座宗祠建于一米多高的青石板之上,气势非凡。北面的一幢二层洋楼是李氏家族起居之地,呈L形布局。由于李经方曾周游西方列国,所建住宅自然也是满眼的欧陆风格。券廊、立柱、壁炉一应俱全,栏杆、百叶窗乃至屋顶的烟囱更是别样的异域风情。其一楼是会客厅和下人居住之地,二楼是李经方及其家人的卧室。李经方本人并不常在芜湖,因此偌大的李漱兰堂并没有多少人居住。1928年12月,国民党中央银行芜湖支行租用了其后部分房屋。建国初期,这里成为皖南军区供给部和农林处办公之地,后成为芜湖市第六中学的一部分,其中李氏宗祠成为学校的室内体育场,而洋楼的一楼成为教师办公室和广播室,二楼的李经方卧室改建成校图书馆,其家人的卧室则成为教师宿舍。
2007年初滨江公园兴建,李漱兰堂被折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一组“芜湖米市”小品园。真不知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造化的偶然。



在李漱兰堂上建起的“芜湖米市”小品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18:09 编辑

相关资料:


“李府半条街”今昔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68948&extra=

李鸿章家族在芜湖轶事琐闻        http://gaoloumi.cc/redirect.php? ... 9722399712#lastpo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9: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县市图

“芜湖县市图”的发现要感谢一位住在中江塔附近的居民。2007年华盛街拆迁时,他在其南端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块残碑,见其上隐约有“万历”二字,便捡回家随手放在门旁,连覆盖在上面的泥土也未加清洗。今年6月份,在寻访潮州会馆遗迹时,笔者无意间见到了这块石碑。轻轻拂去上面的泥土,碑的四周虽已残缺,但刻于其上的文字却完整地保存下来。全文如下:“芜湖县市第六图 北门内信士朱应梅喜助神台三座 万历肆拾陆年闰肆月念陆日拜立。”由此可知,“芜湖县市图”刻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这也是中江塔的建造年代。县市图至少有六幅,每块石碑刻成一幅地图,石碑之下有一个“神台”其座,其中的三座“神台”由朱应梅一人捐钱建造。至于朱应梅其人,因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询,只知他住老城的北门附近。根据石碑出土地点和所刻的建造年代,可以推断“芜湖县市图”应该建于文昌阁内。当是时,中江塔下已成交通要津,在文昌阁内建“芜湖县市图”,应当是为了方便初来乍到的外地旅客,只可惜今天我们已无从了解其图的具体内容了。
据《县志》记载:“塔宜高耸云表,街外宜培宽,建文昌高阁并植万柳参天,以关去水,河内南北两水小合襟处宜再造一浮桥,以收元辰血汗之水……”我们从清代萧云从所绘《范罗山图》中也可见在中江塔旁有小屋两间,当为文昌阁无疑。
文昌阁和中江塔是同时开工建设的,因此,这块石碑又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中江塔的精确建造时间,即明万历四十六年的闰四月念陆(即廿六)日。一块残缺碑,几行楷体字,讲述的却是一段隐藏了近四百年的往事。

华盛街文化底蕴丰厚,老街虽已不复存在,而在其旧址上兴建的滨江公园以其精致秀美承载着皖南曾经名噪一时的富足繁华,演绎着永远的徽风皖韵……



90年代的华盛街走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墙院、牛奶坊、来复会和法华庵



芜湖几个老地名的消失

  交通路以北、冰冻街以南、鹤儿山以东、范罗山以西的一块不大的长方形地块上有四个与宗教有关的街巷地名,而且这四个街巷都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四个街巷就是红墙院、牛奶坊、来复会和法华庵。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中已被全部拆除,成为芜湖历史上的地名了。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后来住户陆续自行改造,有的加盖了阁楼,有的在屋顶开了老虎窗。这里人口密集、房屋矮小陈旧,房龄在百年以上。20世纪50年代,红墙院居委会是赫赫有名的全国卫生红旗单位,全国各地都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当时这里居民房屋内外都洗刷一新,家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牛奶坊地处红墙院与范罗山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道,因天主堂后山的奶牛场而得名。这里也是居民密集区,房屋多为陈旧的小平房,阴暗潮湿,但也有几处石门大院的二层楼房,房屋宽大厚实,建筑考究,门院内建有花台、鹤立于众多小平房之中,十分显眼。这条巷道是新市口通往新芜路方向的一条抄近小道,来往行人很多。

  来复会南接牛奶坊、红墙院,北至冰冻街,是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仅二丈的小巷,因来复会教堂坐落在这条路的东侧而得名。约在1897年,美籍传教士毕竟成牧师开始在红墙院租赁几间民房开堂传教,教堂建好后才迁到现在的来复会教堂旧址。来复会在芜湖数十年中,教牧人员几度更换,解放时的牧师由沈炳文担任。

  法华庵只是一条居民小巷,东起来复会,西抵鹤儿山脚下,南靠红墙院。因庵堂坐落在这条巷内故名。法华庵是芜湖历史上的230多个佛教寺院庵堂之一。据说是当时长街一些商家为便于老年妇女进行佛事活动而集资建造的,由于靠近江河码头,交通方便。这里也供长街那些商人病故时停柩之用。当年长街商家外地人居多,去世之后,按风俗要运回归葬故里。庵堂内供有如来、观音,并有厢房十多间,供外地香客住宿。

  时代前进,社会发展,早先的四个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已被一条气派整洁的青山街覆盖了,它们从此将在记忆中逐渐消失,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篇篇皆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2 11:27 编辑


牛奶坊——去范罗山


来复会巷

在范罗山西麓,南起原红墙院、青山街,西至冰冻街,原有一条来复会巷,是因10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在此兴办传教机构基督教来复会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加拿大传教士毕竞成在芜创办来复会,最初租用红墙院几间民房,后来才在范罗山山麓建了教堂。当时芜湖是来复会总会所在地,管辖江苏、安徽两省的传教。江苏只有南京的石桥、桥林、江宁三处教堂,安徽设巢县、林头、和县、白渡桥、乌江、针鱼嘴、戚桥、含山、无为的黄洛河,芜湖近郊的清水等10多处教堂。来复会内设监督、巡视牧师、驻堂牧师和教师、布道员及女传道,监督为会长负总责,由外国传教士担任,第一任是毕竞成,继任为爱尔兰人华尔敦。来复会总会监督常驻芜湖。来复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为美国波士顿西差会,监督必须经常向西差会汇报。巡视牧师也由西差会委派,负责视察各地教堂的传教工作。常驻牧师和教师负责本教堂宗教活动和教会发展,女传道协助驻堂牧师和教师的妇女工作。布道员既协助本堂牧师教师工作,又负责下乡布道。来复会还设立执事会,负责管理教务。
1909年,来复会在凤凰山开办萃文书院,1925年萃文书院成立萃文会,改名萃文中学。民国初年,来复会还在冰冻街办过毓秀女子小学和萃文男子小学。1926年又在百仁里成立女道德社,设立了女子平民小学,课程为国文、缝纫、刺绣等。新中国成立后,来复会关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路



交通路,牛奶坊-江汉里,1950年前曾设电报局,系交通要道,故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14: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造前的交通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14: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汉里



江汉里,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江汉里21号芜湖名校育红小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8:03 , Processed in 0.07140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