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5592|回复: 73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17: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17:23 编辑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

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

1、芜湖老街巷(一):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extra=&page=1
淳良里,九华中路-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国时曾用名为灯草巷、铁石墩,建国后改为原名。
堂子巷,西内街-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故名。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堂子巷-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鱼市街-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1933年建街。
2、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page=1#pid6994415
肖家巷,丁字街-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儒林街-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井巷,东内街-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南门湾,儒林街-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正街,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十字街,花街-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
米市街,东内街-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薪市街,花街-九华中路,曾为柴草集散地而得名。1616年建街。
东内街,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儒林街,环城东路-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儒林后街,儒林街-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马号街,罗家闸-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丁字街,官沟沿-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东寺街,东内街-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沿河路-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肖家巷-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同丰里,罗家闸-九华中路,解放前和淳良里争风水得名。 1990年劳工路撤并同丰里。
小潘家墩,环城南路-薪市街,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南菜市,环城南路-薪市街,1958年因绕南门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大潘家墩,环城南路-南门湾,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太平大路,米市街-九华中路,取意太平无事。民国时曾命名太平街、高埂头。建国后更名为现名。
公署路,马号街-环城北路,解放后为专员公署驻地而得名。
正大路,官沟沿-东内街,1926年因“正大”杂货号得名。
大成坊,环城南路-儒林街,公元960年因夫子庙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环城东路,砻坊路-环城北路,该路前身为东环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东环城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东路,1976年恢复现名。
环城南路,砻坊路-环城西路,该路前身为南环城路,因环绕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环城南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南路,1973年恢复今名,76、82年重修。
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九华中路,该路前身为西环城路,故名。始名环城西路,文革期间易名胜利西路,1973年恢复今名。
环城北路,康复路-九华中路,因该路前身为旧县城北环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该路前身为北环城巷,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北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3、芜湖老街巷(三):十里长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革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革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革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革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4、芜湖老街巷(四):
卡子街,黄山中路-张家山东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迁回民居此。现名为“嘎”“卡”谐音所致,故名至今。
北坛正街,黄山中路-九莲塘南巷(缝纫机厂),因境内天坛庙故名。1864年建街始名至今。
北坛后街,北坛正街-黄山中路,解放后为区分北坛正街得名。1864年建街。
洗布山,1880年,贫民在此从事洗、晒布得名至今。
桑枣园,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铁桥巷,青弋江-砻坊路,解放后以铁路桥命名。1910年建巷。
塘沿东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东,故名。1910年建巷。
塘沿西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西,故名。1910年建巷。
教场西巷,康复路-第十四中学,位于教场东村之西,故名。
锅坊河沿,青弋江-砻坊路,此巷开设过锅坊,故名。1951年命名至今。
仓巷口,沿河路- 笆斗街,1932年此巷为粮食集散地名,故名。
启春关,芜铜铁路-龙王庙,清末,一县令每年经此地去郊外春游,故名。
启春巷,芜铜铁路-杏花村,系启春关派生地名。
笪家巷,东外街-康复路,1880年笪姓在此建祠堂,故名。
高长街南二巷,高长街-高长街,1880年建巷,1955年更名。
官沿巷,砻坊路-青弋江,1910年建巷,解放后更名。
张公桥,砻坊路-仓巷口,清代张姓官员为方便百姓所建的石桥,故名。
复本巷,芜铜铁路-龙王庙,因境内复本塘得名。1892年建巷。
汤家园,东外街-笪家巷、环城东路,1880年唐姓在此聚集,故名。现为“汤”、“唐”谐音致此。
鳌鱼埂,芜铜铁路-鳌鱼埂街,因荷花塘埂形似鳌鱼,故名。1675年建巷。
梅家坦,鳌鱼埂街14号-劳动巷,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
施巷口,小塘沿-东外街,1900年以施姓得名。
小塘沿,龙王庙-梅家坦,镜湖区,1911年以后沿塘建宅住家故名。
龙王巷,芜铜铁路-龙王庙,系龙王庙派生地名。1925年建巷。
龙王庙,鳌鱼埂街-东外街,1925年干旱修庙求雨得名。
冰冻房,高长街-地区卫校,1920年此巷为鱼行,使用冷冻贮鱼,故名。
仓津铺,沿河路-砻坊路,清代有仓前、通津两铺,1953年取两铺首尾字故名。
汤家北巷,砻坊路-高长街,因汤姓得名。1910年建巷。
沿河路,芜铜铁路-滨江北路,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宽改造。该路始分两段,为东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统称至今。  
康复路,环城北路-砻坊路,因境内原康复医院(今地区医院)得名。1950年建路,原名湾塘埂。1957年更为现名。1970年扩建。
砻坊路,袁泽桥-环城东路,镜湖区,水泥,主要道路,1988,13。解放前因开砻坊得名。原称大、小砻坊。文革期间改为建设路,1981年更为现名。
高长后街,汤家北巷-芜铜铁路,因位于高长街南面,系高长街派生地名。1920年建路,解放后更为此名。
鹅卵石街,仓巷口-环城东路,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鳌鱼埂街,笆斗街-龙王庙(鳌鱼埂),系鳌鱼埂派生地名。1655年建街。
东外街,启春关-环城东路,1928年建路至今。
高城坂,因地势东低西高,靠近老城口得名。1926年始名至今。
鸡毛山,因原旧县老城北面一座荒山草似鸡毛得名。
高长街,康复路-芜铜铁路,1910年取名为教长街,现名为“教”“高”谐音所致。
笆斗街,环城东路-仓巷口,因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故名。部分路面1993年2月维修。曾用名迎秀门笆斗东街,1981年更为现名。
桑枣园,淳良里-环城西路,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龙王庙,镜湖区,南起小塘沿,北至东外街。全长185米,宽2米,原系弹石路面,现为水泥路面。在江城芜湖上年纪的老龄市民的心目中,印象较深。1925年我市受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田地龟裂,颗粒不收,地方百姓和官吏在此修一庙宇,起名"龙王庙",城中百姓为求上天普降甘露而在庙中烧香,拜佛,求雨。因而故名。
鹅卵石街,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5、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马家巷,吉和南路-雄观江声巷,清末,因军阀马林吉公馆位于此,故名。
工字巷,吉和南路-石头路,此巷形似工字故名。
新横街,沿河路-新芜路,因此街建在老横街后期,故名。
公安街,老横街-新芜路,八十多年前,曾设警察总厅,故名。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半亩园,青山街-吉和南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魏姓住宅边约有半亩花园,故名。
华兴街,中山路-范罗山,一百多年前,此街生意兴旺,故名。
吉祥寺,老横街-新芜路,旧时,因寺庙和尚法号“吉祥”,故名。
居之安,小营盘-吴家花园,清光绪年间,同居姓,故名。
朱家塘,清咸丰年间,此地多塘,因建朱祖祠堂而得名。
民生路,上二街-镜湖路,1942年后,因该处开办“民生”冰棒厂而得名。
花津北路(花津路),沿河路花津桥北端-二街(市司法局),花津路因花津桥而得名。原名花津路,1875年建路,民国时曾用名石桥港,1956年更名为花津路。2000年11月更名为花津北路。
花津桥,花津北路-上二街,1940年因桥得名。
杨家巷,九华中路-上二街,1821年,杨氏兄弟两人于此建宅,故名。
国货路,中二街-中山路,1931年为国民政府更为现名。曾用名半边街。
峏山杨巷,中二街-双桐巷,清末,因巢县峏山杨村杨氏中医迁此,故名。
双桐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因巷内有两棵梧桐树,故名。
景春花园,中二街-镜湖路,民国初年,以花园故名。
柳春园,中二街-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街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
狮子桥,大城墙院-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因巷北石桥上有石狮,故名。
申元街,北京西路-中山北路,沥青,主要道路,民国初年,因申姓得名。
月牙山,中山北路- 原华侨商城,因山貌似月牙故名。
陡门巷,中长街-中二街,因巷内有个最大的陡门,故名。
吉善里,中二街-双桐巷,清初,此巷居住老翁,乐行善,故名。
米捐局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巷内曾设米捐局,故名。
仁寿里,小营盘-小营盘西,1616年,张氏百岁寿辰,颂其仁者多寿,故名。
小营盘,上二街-枣树园,1862年,太平军陈玉成率部在此扎营,故名。小营盘,
朱家祠,朱家塘-枣树园,1875年,因建朱姓祠堂,故名。
枣树园,小营盘-体育场,清末,此地曾是枣树林,故名。
小营盘西,上二街-小营盘(仁寿里),因位于小营盘西,故名。
渡春路,九华中路-镜湖路,1875年建路,1950年合并更为现名至今。
春安路,北京西路-黄山中路,因邻近春安里得名。建国初期名为新火车站,1965年更为现名。
春安里,耕读里-春安路,民国时,此巷原住三户人家,故春安。
耕读里,镜湖新村-春安里,清末,此巷曾办私读,故名。

6、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筑广东会馆(亦名广肇公所),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集益里,中山路-公安街,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故名。
万字里,吉和南路-临青里,建国前因万字会馆在此,故名。
临青里,利济巷-二沟路,原名小菜市,后改此名。
利济巷,吉和南路-滨江北路,镜湖区,1938年因私人开设利济公司,故名。
怡和巷,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
三昧庵,北京路-平章里,旧时,有三姐妹来此当尼姑而得名。
进宝街,正横街-吉和南路,1920年左右,临街开商店欲招财进宝,故名。
迎江街,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座东向西靠长江,故名。1954年更为此名。
梦范里,吉和南路-迎江街,1976年更为此名。
华盛街,沿河路-新芜路,做生意人欲买卖旺盛,故名。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
牛奶坊,曾家塘-来复会,因天主教堂设牛奶场故名。
来复会,红墙院二弄-青山街,因来复会教堂故名。
法华庵,红墙院-市委党校,因教族法华庵故名。
交通路,牛奶坊-江汉里,1950年前曾设电报局,系交通要道,故名。
江汉里,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
吴家花园,小营盘-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吴驻子家的花园。
状元坊,中长街-中二街,宋朝状元张孝祥在此建祠立状元牌坊,故名。
兴隆巷,状元坊-三圣坊,清末,商业集中,生意兴隆,故名。
七更点,平安里-永平里,清乾隆南游至此休歇,后以此地七更顶梁柱命名。
宁渊观,中长街-中二街,宁渊分两观,上观在蛟矶庙,下观在宁渊观。百余年前巷有一宁渊观庙(1956年拆庙建校),因而得名。
三新池巷,吉和南路-宿松巷,因有合股“三江浴室”1952年改“江”为“新”,故名。
傅家院,吉和南路-石头路,原名旭临园巷,1954年因傅姓得名。
祥风里,吉和南路-石头路,1918年县志记载“祥凤里”,自1950年称“祥风里”。
临江巷,傅家院-宿松巷,解放前江西人建临江会馆,故名。
宿松巷,吉和南路-宿松路, 因宿松会馆,故名。
福兴巷,新芜路-交通路,解放前,因私营复兴公司,故名。
蒋家院,觉成庵-福兴巷,清代蒋姓官人在此建房造院,故名。
觉成庵,新芜路-交通路,旧时因觉成庵堂,故名。
曾家塘,新芜路-交通路,清代曾国藩买塘建房得名。
小戏院,新芜路-曾家塘,民国初年,因该地附近常有人唱小戏,故名。
上菜市,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12年为菜市场而得名。
和平巷,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45年因人民渴望和平更名。1938年建巷。
石头路,二沟路-北京西路,因碎石路面而得名。1964年筑碎石路,1987年改为水泥路。
二沟路,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路西北角二沟排水站,故名。1890年建,1965年修。原为工字巷、临青里、石头路一部分,1987年11月划出命名。
太和里,余庆里-半亩园,1945年李友文开“太和店”,故名。
余庆里,太和里-吉和南路,因余姓得名。
扶风里,华兴街-牛奶坊,解放前,因陕西扶风县一商人居此,故名。
赵家村,健康二马路-健康路,建国前因赵姓得名。
江夏里,新横街-华盛街,早先,因武汉一带(江夏)人在此做生意,故名。
浔阳里,下二街-公安街,因地势低洼,终日不见阳光,故名。
德仁里,公安街-新芜路,清末,李淑兰家堂号“德仁”,故名。
有恒里,下二街-三街,因恒山籍郑姓商人为表怀乡之情,故名。
阜康里,新横街-沿河路,解放前,因阜氏婆接生安全,故名。
平康里,下二街-三街,清末,因技艺精湛的裁缝免遭抢劫,故名。
美仁里,下二街-三街,清末于此设妓院,后雅化故名。
绍康里,下二街-三街,民国二七年前因康姓人家,故名。
休养巷,沿河路-新横街,建国前建巷,因静故名。。
管驿巷,下二街-公安街,清时,为邮递员驿站,故名。
接官厅,华盛街-滨江北路,清朝时,在此迎接朝廷大小官员,故名。
清和坊,中山路-小戏院,民国初年,李鸿章之子于此建宅,故名,系雅化地名。
寺码头,沿河路-公安街,清时,因有座古寺紧靠码头,故名。
正横街,新横街-华盛街,因位于新横街、华盛街两街正中,故名。
老横街,寺码头-新横街,建国前,为与新横街区分,故名。
北菜市,下二街-新芜路,因位于大菜市北,1937年得名。
中菜市,德仁里-公安街,1917年得名,因此处为蔬菜集散地,故名。
长安里,八角亭-吉和南路,清光绪年间,因广东籍李祥清公寓建此而得名。
宁奉里,吉和南路-北京路后,抗战前,宁波籍钟永康居此,故名。
八角亭,青山街-长安里,1910年左右,因鹤儿山上有座八角亭,故名。

芜湖老街巷(七):大马路·中山路·步行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71111&extra=
中山路,中山桥-北京路,镜湖区,花岗岩,主要道路,830。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1902年建路,民国时曾叫大马路,1925年3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

上二街,环城西路-民生路,沥青,1895年建路,文革期间更名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此名。
中二街,上二街民生路口-中山路,清光绪二十年建路,1955年、1965年、1977年修。曾用名二街,民国三年划上、中、下二街。文革期间统称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下二街,中山路-寺码头,系二街的下段,故名。1895年建路,民国初年划为上、中、下二街,文革中一度称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湖滨街,环城西路-上二街,1926年因境内北侧一湖塘,故名。
北市街,九华中路建材大厦-渡春路,因位于旧县城城北门外一个集市,故名。原名北门街,1954年更名为北市街。
镜湖路,镜湖-镜湖,1946年修建,1957、65年修。民国时称威遐路,建国时称环城马路,1954年更为现名。
公园路,镜湖路-新芜路东段,原名大花园,抗战胜利后更为现名。
西花园,现在的芜湖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人皆知的“鸠兹广场”,可原来这里曾是春安路、工人文化宫、西花园、藕香居、镜湖新村、市政府的所在地。
新芜路,中和路-滨江北路,镜湖区,沥青,主要道路,1923年筑路,1965年拓宽改造。原名二马路,1923年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万安路,中段四明路,西段龙船巷。1934年三段合并统称中正路,1949年改为现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三街,中山路-管驿巷,为区别下二街、下长街,故名。
新教里,黄山中路-春安路,抗战时建路,1953年取现名。
平安里,花津桥-上二街,1915年此巷遭大火,后取名平安,以示吉利。
永平里,七更点-上二街,1912年王姓纳妾,字永平,故名。
大城墙院,上长街-狮子桥,清末,苏姓高筑厚墙护院,故名。
藕香居,镜湖路-中山路,清末,赖姓在此设“藕香居”茶馆,故名。
公园巷,中山路-镜湖路,因毗邻镜湖公园,故名。1945年建巷,原名大花园,1957年更现名。1989年定名为公园巷一弄、二弄(未办理手续)。1994年底公园巷二弄全部拆迁,并入中山路、新芜路。
三圣坊,中长街-中二街,明代建有三公庙,得名三圣。
双玉里,宁渊观-中二街,1931年,玉龙、玉新两兄弟在此开澡堂,故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水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车站路,新市口(路)-滨江北路,因靠近火车站(芜湖西站)故名。1890年筑路,1965年修,1959年更现名。
江岸路,沿河路-中山北路,因沿长江而建(与长江防水墙毗邻)故名。1876年筑路,1956、65、67年三次拓宽改造。原名四栈房,建国后易名沿江路,1954年改为江岸路。2000年11月更名为滨江北路。
平章里,中山北路-三昧庵,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在此取其“章”字故名。
华圣里,中山路-中和坊,清末民初,因江西会馆于此种花,习称华圣里。
星五里,北京路-新市口,因善星五住处,故名。
同安里,十九道门-铁佛寺,民国十一年,桐城籍五高、精贵于此建房,故名。
中和坊,华圣里-北京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章峰嶂在此建“中和堂”故名。
十三道门,中山北路-三昧庵(现在的花园街从太阳影楼至龙侨宾馆,后面延伸到申元街联通公司),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有十三道门,故名。
十九道门,中和路-同安里,清末民初,上海南和记洋行老板张志城于此盖十九道门房子,故名。现在的金鼎大厦至妇幼保健院之间,后面穿过中和路至饭箩(范罗)山脚下,原来是叫十九道门。相传都是李鸿章的家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字排开的13或19个连体别墅而得名,当年想想多气派。每一道门里面建筑风格是一样的徽州建筑风格,大多分上下两层,面积及里面的格局却各有所不同,但都有天井、客厅、厢房、后花园等,感觉象《红楼梦》里的房屋,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服。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是从十九道门起家的。
后来巷山头,范罗山后-后来巷,系后来巷派生名,位于范罗山西侧山腰处。
铁佛寺,中和坊-北京路,解放前因铁佛寺庙故名。
黄泥荡,青山街-北京路,解放前因此为黄泥荡、芦苇荡,得名。
大戏院,华兴街-中和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交光大舞台于此,故名。
后来巷,后来巷山头-来复会,因位于来复会后故名。
土龙山,吉和北路-芜湖纺织厂围墙,因唐朝李春凤死后回水漂来此处得名。原名土龙山,1980年并入狮子山马路,1990年恢复此名。
小官山,黄果山路-安师大附中,1898年因杜姓官员住此得名。

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墙,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谐音所致。
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长江防水墙,因形似箱子故名。
曾家巷,浮山路-兴隆街,因曾姓得名。
双孝坊,浮山路-大安路,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
复义里,大巷街-河街,抗战时因居民李甫成开设复义里杂货店,故名。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
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因位于长街南岸,故名。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
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清时因容姓故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民国时叫糖坊巷,建国后以圩埂故名。
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因“同江泉浴室”故名。
禹王宫,杨毛埂-弋江桥,因原靠禹王宫得名。
南寺,禹王宫-弋江桥,因原境内南寺得名。
西瓜墩,大王庙-南街,据说早期这里是一片荒芜坡地,上有一处大土墩,形似西瓜而得名。昔日常有戏班子在土墩上搭台唱戏,人们坐在周边低地上看戏,当时有一支民谣唱道“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它唱戏”和俗语“一脚踹到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
库子街,兴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墙,抗战时期库房集中于此,故名。
兴隆街,老马塘区政府-中山南路,旧时因生意兴隆得名。1981将新官街、码头口并入此街。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圩埂街,河南二街-箱子拐,原为圩埂,后辟为街路,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新盛街,河街-泗关街,建国前此街生意兴隆,故名。
大关街,头道渡-大巷口,清时为“芜湖钞关”驻地,故名。
大巷街,泗关街-大巷口,因和大巷口相连,故名。
河街,新盛街-复义里,因紧靠长河(青弋江)得名。
鹅石街,九华南路-浮山路,1919年县志记载,此街鹅卵石铺路,故名。
南街,泊浪沟-漳河路,位于青弋江南岸得名。
南塘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南塘故名。
塘埂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南关街,利民路-泊浪沟,清时曾设“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由此得名。
西街,弋江桥-南寺,1807年县志记载,位于弋津通桥(弋江桥)而得名。
潮音街,弋江区,城南有个潮音街,具说是过去长江长潮时,能听到潮水的声音,很是壮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17:59 编辑

来龙里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全长252米,宽2米,弹石路面。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昔日芜湖米市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有广、潮、烟、宁“四大米帮”作为支柱。四大米帮的同乡会馆,均集中在新芜区地域里,馆址依次是:来龙里、驿前铺、范罗山右、二马路中段。
广东会馆即广东同义堂米业公所,在来龙里。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粤商米号筹资建筑,亦名广肇公所,以在芜经商的广州、肇庆两府之人居多。馆后续购洋楼一幢,为广东同乡会议之地。馆外余基莳植花木。经费除取自房租外,其余由各米号在售米项下抽银捐助。
1920年农历元宵节,广东会馆拨款大玩花灯,先从广州请来舞狮艺人60余名,组成灯队、乐队,各种灯彩和一切用具也都从广州运来。元宵前后,万人空巷,哄动全市。会馆大开宴会,凡当地军政长官、士绅名流都在邀请之列。而广东人侨居芜湖的则除妇女外,不分老幼,一律赴宴,其场面之阔绰,可谓一时无二。相传,来龙里的名称与孙中山来过、也和舞游龙灯、狮子有关。
1948年,来龙里广东会馆曾作为江广米行会所,欲重振米市雄风,再作龙头,惜志未遂。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居民大杂院。会馆旧址内有一棵至今已有100多年树龄的广玉兰树,长得很茂盛,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旧城改造时,开发商将来龙里和进宝街合并开发为一个住宅小区,并将其命名为“广玉兰花园”。





来龙里的王三义堂

郭 青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来龙里西段有一处非常显眼的建筑,对应的门牌号是来龙里四、五、六号,这幢建筑由四幢二层砖木结构房屋连成一体,它就是当年甡大钱庄建造的王三义堂。1998年2月因建造广玉兰小区,将五、六号拆除,现存的是原来龙里四号,后更改为来龙里六号。这座建筑的建造者是王实秋兄弟三人。王实秋,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人。民国初年,多位扬州籍人士来芜开办钱庄,称为“扬帮”。王实秋也是在此时来芜的,开办了甡大钱庄,钱庄位于利涉桥东面,大门开在中长街,背靠青弋江,与徽州码头、科学图书社相邻。甡大钱庄门面虽不大,但由于老板王实秋恪守信誉,善于经营,加之地理位置优越,生意逐渐做大,至抗战前已成为一家在芜湖商界较有实力和影响的钱庄,是芜湖钱业公会的骨干成员。抗战爆发后被迫歇业,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新开业,当时国民政府对钱庄管理极为严格,据杨邦太、朱渭滨《忆芜湖钱庄业》一文介绍,抗战胜利后,芜湖的钱庄想开业,只有提供抗战前的原始证明资料并报南京财政部核准后,方发照准予复业。结果仅有11家领到执照,甡大钱庄就在其中。甡大钱庄一直营业到1950年方才正式停业。

  王实秋三人当初来芜湖时,家眷仍留在江都县,随着钱庄生意的不断扩大,获利甚丰,兄弟三人遂商量,欲将妻儿老小接到芜湖来,同时,由于业务往来增多,一些客户也需要有一处休息的场所,故特在来龙里建造起这处二层四幢建筑,取名王三义堂,除最东面的一幢(即现存的这幢)留给王氏三兄弟自己居住外,其余三幢均租借给客户使用,有的大客户还免费留宿。在房屋的四角原来还嵌有“王三义堂界碑”,今已不存。“三义”之名乃效仿当年桃园三结义之意。王三义堂所用建筑材料极为讲究,如地板所用木料全为上等杨松,用公母槽的形式拼合而成,未用一根铁钉,使用至今仍无丝毫松动。地基为大块青石条,上砌青砖,砖与砖之间全部用“糯米稀”粘连,正门面对四明路(今新芜路),整座房屋共建东西两个大晒台。每个晒台都有20多平方米的面积。站在晒台之上,放眼望去,南面的青弋江、长江上,点点船帆尽收眼底;北面鹤儿山上的天主教堂、雨耕山上的内思工校等历历在目。真是一处赏景好去处。可惜,1937年12月5日至8日,日寇飞机对芜湖连续进行了轮番的疯狂轰炸,西晒台被毁,至今痕迹犹在。但即使这样,王三义堂剩下的建筑依旧坚固完好,整体结构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一直使用至今。这座建筑能够如此坚固,除了用料讲究外,与当时芜湖建筑界享有盛誉的“王氏营造场”精心建造也是分不开的。

  王三义堂的准确建造年代无法考证了,但据王实秋之子王广信先生回忆,王实秋先生生前曾说过,当年咫尺之遥的芜湖内思高级职工学校新址落成之时,曾在王三义堂的晒台上拍过学校的全景,而当时王三义堂也刚刚建成。据此推断,王三义堂的建造年代当在此前后,也就是在1935年12月16日之前。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了。建国后,王三义堂被百货公司租作职工宿舍,后被原住户买作私房。

  说起王三义堂,王广信老人又提及一事: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芜湖,4月27日,奉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电令,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驻地就是王三义堂现存的这幢房屋,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晒台之上发报机的天线密如蛛网,嘀嘀哒哒的发报声彻夜不停。因此,这座老屋在党史、军史上也应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顺便说一句,由于王三义堂与广肇公所相邻,而在建筑外形上也的确有些岭南建筑的风格,因此在1998年广肇会馆拆除之后,许多人就误将王三义堂当作了广肇会馆。

          图为王三义堂外貌。



在芜湖新芜路的广玉兰花园小区,生长着一棵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广玉兰树,这也是芜湖市区目前最大的广玉兰。
  和孙中山“结缘”
  广玉兰小区所在的来龙里,在清光绪15年时就是广东会馆所在地,这棵广玉兰就是会馆后花园内的花木。曾经住在来龙里4号的李梓状老人的父亲是广东会馆的管理员,当年孙中山来芜时就看望过李梓状的父亲,还在这棵广玉兰树下喝过茶,并合影留念。这段历史发生的时候,这棵广玉兰树还是个“少年”,它和伟人孙中山就结下了缘分。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了1998年 ,芜湖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拆来龙里的房子建居民小区,曾一度要将这棵广玉兰树移走。 身为市园林管理处的离休干部,经当时已经70多岁的老人韩子寄和来龙里周边诸多居民合力坚持与保护,才让这棵古树保存了下来,并成为现在芜湖一道传奇的绿色风景。
    市园林管理处最终为这棵广玉兰砌上一个大花坛原地保留,开发商也更改了原小区规划,让出这棵古树,并以广玉兰为该小区命名。


历经百年风霜的广玉兰


广玉兰小区


相关资料:芜湖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会馆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68947&extr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7: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12:12 编辑

来龙里及来龙里小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7: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07:19 编辑

集益里



集益里东起中山路,西至公安街(转北至新芜路的一段),相传是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全长450米,宽为3.2米,条石路面。
该处其实是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投资建造的房地产,出租给人开设妓院,当年巡警局编订户口时,把这地块叫作迎春坊。按门牌分迎春坊1-9号,二排10-19号,头排20-37号,新头牌38-44号,新新头排45-50号,至少有50家妓院。
出入妓院的大多是米商、布商、木商、钱庄、银楼、大公司的老板阔少,也有官僚、绅士、光棍和自命为风流雅士的文人。他们逛窑子的目的,不外乎是洽谈生意、请托说项、寻花问柳、狼狈为奸。有的一头栽入烟花地,自甘堕落,结果倾家荡产。
1912年,同盟会员潘赞化任芜湖关道,不幸少女张玉良沦落于迎春坊,她不愿接客,偷过二道渡,奔向河南道台衙门向潘求助,潘道台收留了她。潘的政治对手乘机攻讦他嫖娼,要把他挤下台,潘干脆排除世俗偏见,大摆宴席,宣布与张玉良正式举行婚礼,不久辞官双双离去。后来张玉良在法国成为著名画家。上世纪90年代初,《画魂》电影摄制组来芜湖拍摄外景,巩俐主演张玉良。
1999年,因建设中山路步行商业街,集益里被拆除。




合肥的李经方和芜湖的大戏园

一、《官场现形记》推出了大戏园

  清光绪三十一 年,即公元1905年,李宝嘉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轰动文坛,芜湖大戏园就被这位江苏武进人推出水面,引起大江南北人士的关注。自称南亭亭长、在上海以办报为生的李宝嘉是这样描述的:

  “其时正有一位大员的少爷,在芜湖买了一大片地基,仿上海的样子造了许多弄堂。弄里全是住宅,也有三楼三底的,也有五楼五底的。而且,这片房子里头有戏园,有大茶馆,有窑子,真亦称第一个热闹所在。”

  合肥的李鸿章后人都肯定地说,小说中的“戏园”是指“芜湖大戏园”,“大员的少爷”是指李经方,“窑子”是昔日的迎春坊,即今日集益里和三街。

  李经方何许人也?这位公元1855年出生的人,字伯行,号端甫,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长子,公元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作为长子后,39岁的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竟连续添了4个儿子,虽然有两个夭折,但仍有经述和经迈成长起来,所以很得李鸿章的喜爱。年幼时,他就被送往欧洲学习游历,归国后不仅精通五国语言,而且写得一手极酷的隶书和行草,加上长得人高马大,相貌堂堂,颇有抱负,算是李鸿章诸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公元1882年镇江七浩口的米市正式迁到芜湖之后,颇有经济头脑的李经方由于没有承袭到李鸿章的侯爵封号,也始终没有从举人的身份跃到进士的平台,就决定率李府一干人马到芜湖来大展宏图。他们从投资房地产入手,先后设立了颇多堂号,开发了老城区外的大片土地。其中李经方的堂号叫“李漱兰堂”,堂址设在今大官山亦称海军山山顶。李漱兰堂曾是芜湖房地产的最大业主,建有5000余间房屋,占当时业主房屋的三分之一,芜湖大戏园就是其中的一间。

  二、永庆茶园租下大戏园

  大戏园在何处?今大众影都现址即为它的遗址。据民国初年老人回忆,这座占地面积1228平方米的“戏园规模较大,木头楼座上下共有三层,四角均有木楼梯可供上下”,在戏园内无论怎么走都能非常方便地上楼下楼,被人称作“跑马转角楼”,一时在长江沿线上名气颇大。

  大戏园内不算大方桌、长条桌和169块能坐人的铺板,仅方桌就有106张,椅子521把,牌凳328个,长条凳54张。如以每把椅子和每张牌凳坐一人,每张长条凳和铺板坐4人计算,大戏园可坐2000余人。如果再加椅凳,容纳量会更大。其规模之宏敞,在当时十分了得。

  大戏园建成后不久,就被一家名叫“永庆茶园”的主人租下,有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租约为证:

  立租字人永庆茶园今租到李漱兰堂新造大戏园壹所,坐落在大马路。屋内门窗格房、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开设永庆茶园。凭中议定押租英洋叁佰元正,每月行租叁佰陆拾元,按月凭折支取。不得过期,不得过押租。若过押租,即行辞去,其押租亦不私退。空口说无凭,立此租字存照。

  人们不禁要问:芜湖大戏园何时兴建?永庆茶园立租约的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即公元1906年12月5日。租约上所说“新造”即是大戏园兴建成功的底线年限。但《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在公元1906年初就已逝世。他的这一描述芜湖大戏园的长篇小说早在公元1905年即轰动文坛。而大马路据《芜湖县志》载,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由此可知,大戏园兴建于公元1902年至1905年期间,竣工在公元1905年底前。否则,李宝嘉是不会有如此鞭辟入里的描述的。

  有人还会问,在上海办报的李宝嘉何以对芜湖大戏园洞若观火?原来他与李漱兰堂的大管家周孟文同是江苏武进人。李经方本人公务缠身,长年在海内外奔走,便把本堂号所属财产全权交给周孟文,自己遥控指挥。周孟文忠心耿耿,颇得李经方信任。正因为如此,李经方在民国二十二年即公元1933年12月24日临死之前立遗嘱时,不仅请了芜湖律师崔祥鸠予以法律公证,还请了周孟文作为见证人。在这份遗嘱中,他把自己名下价值30万银元的利济轮船局的股票,分成30股,无偿赠予周孟文10股,“计洋拾万元”,以作为对周氏忠诚的回报。这远远超过了他对女儿的馈赠数额。

  正是这个周孟文,在赴上海和李宝嘉晤面宴饮中,将自己身为李漱兰堂大管家的经历向自己的小同乡娓娓道出,为李氏的《官场现形记》涂抹上重重的色彩。

  三、大戏园易名大舞台

  公元1912年10月30日,芜湖各界在大戏园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不过这时大戏园已易名大舞台。有1912年11月3日《民立报》为证:“中山过芜追志。芜湖函。孙中山先生于30日一早到芜。是日清晨,各界代表在大舞台召开欢迎大会。各界来宾赴会者约以万计,场为之满,途为之塞。”实际上,早在孙中山来芜之前,大戏园就已易名为“中江大舞台”了,简称“大舞台”。这在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的《皖江日报》所刊发的戏曲广告上就有记载。没有任何史料记录了大戏园易名大舞台的原因。但在探究李经方长年居住上海、又刻意追求时尚的轨迹中,我们可以寻觅到真实的缘由。这就是与上海声应气求。

  公元1904年,上海成立商务总会。第二年,芜湖就在李经方和李经榘的筹划下,成立了商务总会。公元1908年,沪地3个京剧演员扬州人潘月樵和安徽怀宁人夏月润、夏月珊与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任同盟会干事的沈缦云集资在上海南市十六铺创建了“上海新舞台”,采西洋镜框式舞台的新设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新式设备的剧场。芜湖大戏园当即步其后尘,于公元1910年易名中江大舞台,并逐步改旧式戏园三面敞开型舞台为镜框状舞台,其速度不可为不快,在全中国堪称第二。

  有人会说“北京第一舞台”不是全国第二个新式剧场吗?答案是予以否定的。因为由京剧名武生杨小楼和资方姚佩秋等出资建于京城珠市口大街路北的“北京第一舞台”,虽然以中国最早新式戏曲剧场之一的声名,享誉海内。但它毕竟在时间上晚了很多。它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筹备建设,一直到公元1914年春才建成,同年6月9日正式开张,在新式戏曲剧场出现时间上,只能排在第三的位置。

  看来,一个有影响的人是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形象的。追求时尚的李经方在清末民初把芜湖推到了新潮的地位上。

  四、尚小云大舞台终获满堂彩

  公元1924年底,一个艺名叫尚小云的河北南宫人来到芜湖中江大舞台演出京剧《二进宫》。大约没有拜门送礼,尚氏刚一出场,就被芜湖一个李姓地头蛇率领一帮流氓无赖喝倒彩。使这位24岁的青年人凄然离芜赴沪。事被京剧名武生盖叫天知悉,他当即率一个戏班子来到大舞台,想会一会那个前清武官李葆龄的公子。李公子果然又率人前来捣乱。真可以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忍无可忍的盖叫天率一班身手不凡的徒弟当即出手还击,将李大公子等人打得鬼哭狼嚎,狼狈逃窜。还未等李公子前来报复,盖叫天的戏班子就登上开往上海的轮船,悄无声息地离开芜湖。李姓地头蛇在此事上丢了大面子,跌了大跟头,从此息影江湖,向隅而泣。

  1932年春,大舞台又迎来了尚小云。此时,这位初习武生、后改老生、再改青衣的京剧演员,经多年操练,武功根底深厚,嗓音宽亮,唱法刚劲,做功身段寓矫健于婀娜,已成为“四大名旦”之一了。

  他的到来,轰动了芜湖,大舞台门前,人山人海。从剧场延伸出来的茅棚顶端,数百盏白炽灯泡众星拱月似的交织在一二十幅大红海报上。中间一幅写着3个隶书字“尚小云”,足有澡盆般大小。挨着艺名,有一行碗口大的引人注目的楷书:重金礼聘,环球驰名,一代宗师,莅临芜湖,文武双绝,唱做兼工,青衣花衫,刀马武旦。再向上看,耀眼的“四大名旦”,红光闪烁。数不清的男女戏迷,伸着脖子,咂咂惊叹这平生初见的“霓虹”彩灯。在检票栅口,两边立柱上写着一对立幅广告。上幅是:三天打炮,《十三妹》、《战金山》、《昭君出塞》;下幅是:只演三天,机不可失,百年难遇,幸勿失之交臂。

  尚小云第一天演出《十三妹》。他在戏中扮演英姿健美、侠骨柔肠的十三妹———何玉风。据时人胡升康回忆:“演出开始,一声锣响,伸手不见五指。刹那间,灯泡加亮,场上人忙蒙上脸,从指缝处,但见得两条长帕,艳若桃花;文武场面,红绸轻拂。杏眼怒嗔,冷若冰霜的何玉凤,像是一朵红云,飘飘然落在九龙口上;红衫红裤红风帽,红靴红带红刀鞘。‘好’———!碰头便是个满堂彩。”“连进入角色的茶房也忘了抓钱,指头儿敲着‘水炊子’,被妩媚动人的十三妹所征服。”

  五、从大舞台到大众影都

  中江大舞台在1936年改称新华大戏院;1939年易名复新大舞台;1945年9月称青年剧场,两年后改名同乐剧场,又称同乐大戏院。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同乐剧场被军管会接管,参加接管的人员有刘乔、何瑞、刘林枫、王毅、刘玉山等人。1954年5月14日,同乐剧场筹办电影院,易名“大众”,当日首映国产新片《张文祥刺马》。从此,大戏园结束了戏曲演出历史,成为专业电影院。1988年经重新装潢修建后,大众电影院易名大众影都。

  今日芜湖大众影都就是在当年芜湖大戏园的旧址上建起的

  光绪三十三年,皇帝敕谕李经方为钦差大臣出使英国的“委任状”

                                                                                                                       姚永森 / 文

  李经方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7: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集益里原是清一色联排建筑,南北对齐有好几排,整齐划一非常气派,现世纪联华、银座是其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6 12:36 编辑

万字里、临青里



万字里东起吉和街,西至临青里,与万字会仅一墙之隔,因而得名,条石路面,全长90米,宽1.5米。
万字会是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全称为世界红万字会中华总会芜湖分会。成立于1922年,由军政官员和巨商主持,会址设在吉和街43号。大门两边各有一段围墙,右侧有一幢约30多米长深灰色三层西式楼房,高高矗立,西临长江也建有两层造型新颖的楼房。院内宽敞、整洁,为吉和街上一大景观。
万字会经费来自会员捐募,该会设立之后,除春荒施粥、寒冬施衣、平时施药、施茶、施棺外,还创办了一所万慈小学,让家境贫困学生免费入学。1953年中华总会呈请该会自行结束后,其会产、校产分别由市民政局、教育局接收。万字会原址改为芜湖市转业军人接待站,万慈小学并入吉和小学。

临青里,利济巷-二沟路,原名小菜市,后改此名。原有临青里居委会。

万字里和万字会的旧址、临青里居,随着吉和街的拓宽、旧城改造,已不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6 12:49 编辑

万字里、临青里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19:16 编辑

利济巷



吉和街天主堂通往江边二号码头,过去有一条利济巷,全长174米,宽4米,弹石路面。1938年,因利济公司得名。
利济公司是李漱兰堂主人李经方创办的内河航运公司,取名利济有双重涵义,一是利于渡水,二是谐音“李记”,即为李氏家族所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芜湖、无为等地商人借机创办轮船公司,各家不过只有两三艘小火轮,并不成气候。李经方见内河航运有利可图,投资本洋30万元,创办了利济公司,公司设在江边(原人民饭店是其旧址),开辟了巢湖、合肥、大通、安庆、南京等地航线,拥有小火轮3条,芜安号(至安庆)、芜泰号(至巢县、合肥)、芜通号(至大通)。另有木拖船10多条,专用于载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增置小火轮5艘:飞骑号、芜濡号、增利浦号、丰乐和号、宣城号和一些木拖驳。这样,利济便拥有8艘小火轮,近40只木拖驳,8处码头和多座货栈,客货皆载,垄断了青弋江下游和芜湖至裕溪口、运槽河、巢湖抵合肥的水运市场。1911年辛亥革命后,利济公司继续营运。
1937年抗战爆发,日寇侵占芜湖,利济公司遭到了灭顶之灾,船只有的被国民党军队征调运兵,从此下落不明;有的逃难溯江而上,途中沉没,有的被日机炸沉,增利浦号是燃油的快船,在刘家渡搁浅,被当地农民拆分了,木拖驳均废弃毁坏。从1898年算起,利济正好历经40年的风雨而收歇。
2000年兴建吉和广场,利济巷从此消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1:29 编辑

当年1-2号码头是芜湖水上重要门户,长江沿线及江北各地旅客大多从此进出,相当于今天的两站广场。利济巷就是两个重要通道之一(另一个是中江塔方向),具老人回忆当时利济巷是芜湖最漂亮的街巷之一,巷口正对天主教堂,给外地人感觉非常好,不想今天火车站给外地人的感觉,吉和广场就是利济巷的旧址。






利济巷·利济公司·小轮业片断
贺楚森
一
在芜湖江岸路13号人民饭店的右边,有一条小巷,巷子的一头正对着芜湖港1号码头,另一头笔直通向吉和街,巷口和天主堂隔街相望。这条巷子名叫利济巷,它的一侧是一排较低矮的居民住宅,另一侧除了人民饭店外,往里是市百货公司利济巷仓库和皖江旅社,据附近一带年老的居民和过去从事小轮航运业多年的老人回忆说:这排房屋就是过去利济轮船公司所在地。由于经过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军占领和十年动乱,几经沧桑,原来公司的房屋已面貌全非,但它那高大宽敞、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当年公司的气魄犹依稀可见。如今,利济轮船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但利济作为公司所在地的街巷名称,仍然沿用至今。
二
利济公司是李鸿章家族在芜湖开办的一家轮船公司,说起李鸿章家族开办这家公司,其中还有一段轶闻。原来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曾居住在芜湖,现在芜湖六中的校舍,就是他当年的住宅。在淮南铁路未修通以前,李府的人要回肥东临河集老家,必须乘坐轮船,这是当时芜湖与合肥间唯一的近代化交通工具。乘船的人很多,一艘长约9丈的小轮往往要载运旅客五六百人(据王启礼老人回忆,当时小轮最大的号称10丈长,实际不过9丈)。有一次,李经方的两个儿媳妇搭轮船回老家,上船以后,拥挤不堪,她们没有买到铺位,嫌船小人多,埋怨在船上受到冷遇和怠慢。船员不知她们是李府的少奶奶,有人故意说些冷嘲热讽之类的话:“搭轮船又怕挤,想订个舱位图舒服,那就自己开办轮船公司好了!”这两位少奶奶在船上受了一顿奚落,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向李经方诉说。李经方也觉得在芜湖与合肥间航行的轮船,不在临河集停靠,自己家里的人从芜湖回老家,要随船先到合肥,然后再折回临河集;从临河集回芜湖,也要先到合肥购票乘船,很不方便。如果自己开办轮船公司,有了自己的船,就方便多了,也不会再发生因乘别人的轮船而在途中受奚落的事。同时,李府主管收租谷的总管也向李经方反映租船运送租米遇到的种种困难,极力建议李经方开办轮船公司,认为开办轮船公司,经营客货运输,可以便利李府租米、物资的运输,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何乐而不为?基于上述原因,李经方遂决意在芜湖开办轮船公司。李府有的是钱,说办就办,购置了芜安号、芜通号和芜太号3艘小火轮和十几条木拖船,就这样办起了利济轮船公司,公司设在距离李府(今芜湖六中)不远的地方,即现在的利济巷。 利济公司大约于民国初年间开业,3艘小轮分别在内河和长江航行,载运客货,如芜安号在芜湖与安庆间航行,芜太号在芜湖与巢县、合肥间航行,芜通号在芜湖与大通间航行。
后来,利济公司又陆陆续续地添置了六七条小轮,即飞骑号(飞骑号触礁沉没打捞起来后,在上海换了一艘大烛号轮船)、逍遥津号(后来被英轮吉和号撞沉)、芜需芜号、增利普号(是烧油的快轮)、丰乐和号和宣城号。另外还有10多条木拖驳,其中有4艘载客的大拖驳,取名永安、久安、吉安、祥安,寓有“永久吉祥”之意。
据曾在利济公司轮船上工作10多年的李家庆老人回忆说:利济轮船公司船员的工资待遇按等级付给。他初上船当徒工,没有工资,只供应伙食;后来当生火工月薪银元4元;提升为加油工月薪6元;最后当上副司机(二轨)月薪12元。老大(船长)和老轨(轮机长)负责向公司承包,除去每月向公司交付一定的金额(大约100至200元不等,按船的大小而定),付给船员工薪、伙食等项开支以外,剩下的赢利全归他们所有。
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2日芜湖《工商日报》报道说:“新任皖南镇守使、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慈生(又名王普)于昨日乘利济公司轮船来芜。”利济公司的轮船被选作地方重要官员上任的专轮,足见当时它在安庆与芜湖间的长江航运线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迨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利济轮船公司有6艘小轮,连同所有的大小拖驳,或被日军飞机炸沉,或被毁弃。如宣城号被抓差航行到苏州,被日机炸沉;芜通轮船被国民党第二十军调去运兵,下落不明;芜需芜号和大烛号在日军入侵芜湖时,溯长江驶往上游,途中沉没;增利普轮在刘家渡搁浅,船员离船后,被当地农民拆分了;丰乐和号被抓差开到淮河被拆了。永安、久安、吉安、祥安等4条主要拖驳及十几条小拖驳,也因没有轮船拖带而废弃被毁。曾在芜湖经营小轮航运业达20多年的利济公司,终于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因为损失所有船舶而倒闭。
三
芜湖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开放为通商口岸,当时在长江航行的有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在华开设公司的轮船,其中主要是英商太古公司和怡和公司,日商大阪公司等。华商经营的轮船公司有鸿安、宁绍等轮船公司,以及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过去芜湖长江沿岸是一片荒滩,靠近岸边的水很浅,没有码头上下。各大轮船公司起初就在江心安置趸船,进出货物都依靠木驳运输至江岸。至于旅客上下,则由划子(舢板)接送,很不方便,如遇大风大浪,也极不安全。直到1912年至1925年(民国元年至十四年),各大轮船公司才陆续在芜湖江岸修建码头和仓库,以便上下旅客、搬运和存放货物。最早在芜湖修建码头和仓库的是英国怡和公司和太古公司。据居住在健康路一带的老人回忆说:现在的健康路至江边这一带地方,过去统称为太古,现在的芜湖港十码头,就是过去英商太古码头;现在芜湖健康二马路25号群健旅社对面的一幢二层老式楼房,就是过去英国怡和洋行,也就是怡和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的所在地。早几年是弋矶山派出所,现在作为派出所家属住宅。这幢洋房,现在乍看起来貌不惊人,只是二层的楼房,一般人不大注意它。但若仔细端详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与众不同之处:陈旧窗户上的百叶窗至今犹存;耸立在楼房前面有18根粗大的钢筋水泥柱栏杆,水泥柱栏杆之间,还有残留的粗实铁丝网,密密麻麻地呈菱形交织着;还有两扇巨大的铁栏杆大门,现在搁置在屋后的墙边。从这些陈迹中便可以看出,这幢过去的英国洋房,曾经是何等的显赫和森严!据说在当年,一般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出进这幢楼房的!
上面讲到的是与芜湖小轮业有关联的长江各公司大轮航运业的梗概。至于芜湖的小轮航运业则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这一年发生戊戌变法运动,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法令,允许各省成立商务局,奖励和保护农、工、商业。正是在这些法令的保护和鼓励下,芜湖商人才创办私营轮船公司,开始在芜湖与合肥,以及芜湖与南陵内河一带航行小轮,载运客货。由此可见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对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民国八年(1919年)撰修的《芜湖县志》记载:“自光绪二年定约开芜湖一埠为通商口岸,长江各公司均用趸船寄居江中,以便上下轮船停泊。近日租界码头渐次修筑,行将移迁租界矣。小轮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人创设公司,先行江北合肥、巢县,次南京、安庆,今则宁国、南陵内河一带,无不通行,共有小轮20余艘。惟冬令水涸则多半停业耳。”
过去芜湖究竟有哪些商营轮船公司?当时小轮业的状况如何?我曾经访问了一些过去曾在芜湖小轮业中工作多年的老人,如李家庆老人(现年82岁,曾在利济公司宣城号小轮上当过二轨),王启礼老人(现年78岁,曾在太昌公司轮船上工作多年,后来在江西轮船公司当过老大),吴尚荣老人(现年74岁,曾在太昌公司芜安号当过老大),赵世祺老人(现年76岁,曾任江西轮船公司经理)。据他们回忆,早在利济轮船公司开办以前,芜湖已有3家轮船公司,即太昌公司、源丰公司和戴顺昌公司,当时统称为三公司。
利济轮船公司开业以后,为了商业竞争,也为了对李府的人曾在三公司的轮船上遭受奚落一事进行报复,就决定采取对付三公司的办法:凡三公司航行的各条航线,都派利济公司的轮船与之同班航行;专门派人到各旅社、码头去招揽旅客,兜售轮船票,并且规定每售出一张船票,就可以得到1/10的回扣费;凡乘坐利济公司轮船的旅客,在船上一律免费供应伙食,每人赠送一条当时还颇为时兴的洋毛巾。这样一来,旅客都愿意乘坐利济公司的轮船。为了显示利济轮船公司资金雄厚,李经方还特意从外地运来煤炭1000吨,堆放在江岸上,准备作为公司轮船的动力燃料。表示要不计成本,决心和三公司长期拚下去,非把三公司拚倒不可。
三公司资金有限,当然拚不过利济公司,只好派人谈和。谈和的结果,决定4家轮船公司合伙联营,统一安排各公司轮船的航线和班次,以避免互相竞争。例如:芜湖与合肥间的航线是4天往返一趟,利济公司有3条轮船在这条航线上航行,三公司也各派一条轮船在这条航线上航行。4家公司虽然名义上合伙联营,但实际上航运业务和营业收入仍归各家公司自理。联营后各家轮船公司的小轮和木拖船,分别在芜湖至江北、巢县、合肥,芜湖至安庆、南京,芜湖至宣城、南陵等航线上分班航行。
联营以后的利济轮船公司,也和多数旧中国官僚资本家办的企业一样,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忽视航行安全,不时发生事故。而且用人只凭关系,李府有一个奶妈的儿子,名叫王纯之,既无技术,也不熟悉航运业务,竟委派他担任公司主轮之一的飞骑号的老大(即船长)。这个人虽然对轮船航运一窍不通,但却自认为是上海海关买办出身,洋气十足,目空一切,在船上跟别人讲起话来,满口洋话,直到现在,王启礼老人还记得,他叫茶杯为“卡布”,叫帽子为“开布”,叫竹篙为“磅布”。在利济公司逍遥津号轮船于荻港附近的板子矶被英国吉和号大轮撞沉后不久,飞骑号从芜湖开往安庆,轮船航行到枞阳夹口附近的江面之上,由于这位船长对航路不熟悉,再加上操作上的差错,轮船触暗礁沉没,船上乘客和船员落水丧生者100多人,连老轨(副船长)王洪升也在沉船中被淹死。当时正值严冬天气,派人捞上74具尸体,就放在当时芜湖水上警察派出所(今废品公司所在地)附近的关门洲上(位于中江塔附近江中),并拍成照片张贴,要死者家属前来认领。这些家属知道沉没的船是利济公司的轮船,就纷纷要求偿命,他们包围李府住宅,李府里的人,连男女佣人在内,都四散逃避。后来还是李经方从青岛打电报给当时安徽督理兼省长马联甲,请他出面维持。马联甲软硬兼施,一面派一连军队,全副武装,如临大敌,在李府四周架起机关枪,吓唬群众;一面又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宣称人死不能复生,问题总要有个解决的办法,但不准你们这样“胡闹”下去,死者家属可以领取衣衾棺木和安葬、抚恤费。官僚资本家勾结封建军阀,总算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但是,利济轮船公司由于此次沉船事件,官司连年,赔损巨万。
芜湖小轮业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利济、戴顺昌、太昌、源丰4家私营轮船公司以外,还有太丰和扬子两家轮船公司,它们的船只主要航行于芜湖与南京之间。这6家轮船公司合
称为芜湖小轮业的六公司。六公司还共同组成小轮业同业公会,以加强联谊。
6家公司共有小轮22艘,除上面提到的利济公司的8艘小轮之外,3公司共有小轮14艘。其中太昌公司有小轮11艘,它们是园立号、新广利号、浔阳号、新高升号、升太号、新升太号、芜宁号、升安号、新吉庆号、新升隆号和升隆号;戴顺昌(后改名大安)公司有小轮2艘,即永昌号和新宁安号;扬子(后改名协和)公司只有恒浮号1艘小轮。
老人们的回忆,与1919年(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所提到的芜湖“共有小轮20余艘”的文字记载,基本上是相符合的。
在旧社会,芜湖小轮业管理不善,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固定的售票处,只由售票人在各旅社四处叫卖,到处是一片叫喊声,互相争着卖票,为了抢生意,时常发生争吵和殴打的现象。
二、船员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轮船舱面上归驾驶员承包,驾驶员称为老大,掌管一切,相当于船长。火舱管轮机加煤生火的,称为老轨,相当于轮机长,掌管机舱。那时在船上买一个铺位,要花四五块银元,一个座位也要一二块银元。为了赚钱,船员常常贩运货物,在甲地把货物低价购进,运到乙地高价出售,以赚取外快。
三、有些帮会里的人,或无业游民,乘船时不但不购票,还要在船上白吃白喝,不给分文,以此来炫耀自己有势力、有地位、混得开。如果得罪了他们,就寻衅捣乱。为了对付这些人,六公司曾用重金聘请世代祖传武术大师刘善平为总查票员,查票人员身上都带有手#枪,以资防范。但也防不胜防,无票乘船者仍大有人在。
尤其严重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外国帝国主义的船只凭借不平等条约,可以在我国内河自由航行,不但在经济上严重打击了我国商营轮运业,而且外国的兵舰和大轮,在我国内河横冲直撞,时常造成我国的小轮和民船被撞沉没、乘客死亡、货物损失的惨剧。对此类事件,当时芜湖的报纸也有所披露,如1925年7月15日芜湖《工商日报》报道:“昨日在荻港上游之鲤鱼港地方,有日舰1艘,自下游上驶,撞沉盐船一艘,舟人全体落水,闻毙命者5人之多,其中且有孕妇1人。”又据该报1926年1月2日刊登消息:“日舰撞沉芜通小轮。”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旧中国的芜湖小轮业也和旧中国的其他私营企业一样,营业亏损,收入不敷支出,不但难以发展,而且日趋衰落。
跟利济公司一样,芜湖其他轮船公司,包括三公司和扬子公司、太丰公司的轮船,都在日军侵占芜湖前驶往江西、湖北、湖南一带。芜湖的轮船航运业完全为日本的三菱公司所垄断。现在的人民饭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日本三菱公司的所在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又出现了一些私营轮船公司,如江西轮船公司、同济轮船公司、胜利轮船公司、三九轮船公司、大华轮船公司、长风轮船公司,以及联合轮船公司等,几乎都是国民党军官或退役军官开办的。一家公司一般拥有两三艘轮船不等,有的公司仅有一艘轮船。其中规模最大的首推联合轮船公司,拥有十几艘小轮,各航线都有它的轮船航行。
芜湖小轮在抗战胜利后,约有船工(包括轮船和拖船的船工)共七八百人,每月工资只有五六斗大米(那时货币贬值,用米付工资),还要养家糊口,生活非常困苦。据王启礼老人回忆:他从14岁起在轮船上当徒工五六年,侍候老大、老轨,端茶、打水,没有工资,只有饭吃。那时船工中流行一首歌谣说:“官僚把头手遮天,船家含泪年复年。”为了争取改善待遇,1947年端午节前夕,芜湖船工举行罢工,军警竟架设机关枪,强迫他们复工。
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进抵长江北岸,国民党军队封锁江面,所有船只只准沿长江南岸行驶,不准走北岸。芜湖小轮营业范围缩小,收入锐减,处境更加困难,有时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去,船工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芜湖解放,芜湖小轮业绝处逢生,境况大为好转。人民政权重视交通事业,首先成立船筏管理处和海员工会,把所有的私营轮船公司组织起来,成立轮船公营处,召回所有轮运业的技术人员,订立制度,采取措施,以加强轮船检修,注意航行的安全,并按轮船的大小和性能,规定各轮船航行的路线,设立固定的轮船售票处,以维护码头的秩序。
解放初期,小轮航运的收入,仍归轮船公司的资本家所有,职员、工人和技术人员,按职务和技术每月领取工资,船工的生活从此有了可靠的保障。有时营业收入不够支出,政府按劳资两利的政策给予补助,以维持营业,保持水上交通正常进行。这种状况一直继续到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时期。“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所有私人轮船都实行公私合营,原有职工由政府安排工作,工资由人民政府发给,小轮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有了保障。他们安心工作,按各人的专长,继续为航运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不少过去从事小轮业的老职工,现在已退休在家,领取退休金,享受公费医疗,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本文所述的内容,大多是他们口述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怡和巷



怡和巷是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全长不足150米,宽约2米,向南逐渐狭窄到仅1米宽。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怡和巷在芜湖市地名录上并无其名,上世纪50年代初两边才开始搭建起简易草棚,居住人员以铁路、搬运、芜湖纺织厂工人居多。
巷口左侧至今仍保留着一座两层西式红砖红瓦小洋楼,那里曾经是英国怡和轮船公司办事机构,仅次于英太古公司,拥有大轮8艘。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
该楼占地面积约200平米,由台阶进门三大开间,从后进木梯上二楼,室内全系木质地板,窗户虽经风雨剥蚀,但尚存较为少见的百叶窗,门前有庭院,院内植有高大的法国梧桐环抱。新中国成立后弋矶山派出所曾在此办公,现为居民住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23:03 编辑

怡和巷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西方列强对国土的侵占、对国人的凌辱,怡和巷就记下了那段芜湖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现在的健康二马路前身就是怡和巷。100余年前的1904年,驻芜英领事柯韪良与芜湖关道童德璋签订《芜湖租界公共章程》,将租界内719亩多地划为各国通商租界。从此,各国领事馆在租界内划地租借,外国人在租界地定居。形成南起陶沟、北抵弋矶山的沿江半月形租界区。横穿五条马路,分成十区二十四段,有太古、怡和、鸿安、瑞记、和记、费礼伯等租界,怡和巷就是因为怡和洋行而得名。

    今天,租界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融休闲、娱乐、商业等诸功能于一体的滨江公园,市民们亲切称之为芜湖的“外滩”。它和保留下来的怡和楼、太古楼、美孚楼等租界旧物一起,成为芜湖历史进程的见证。




英商怡和轮船公司旧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昧庵巷



三昧庵巷在范罗山东北麓,南起北京路,北至平章里,巷口位于市二十八中学与鸠江饭店之间。相传,旧时有尼庵,三姐妹在庵中为尼,遂名三昧庵,巷以庵名。巷全长140米,宽3米,泥土路面。把“三昧”解释为“三姐妹”,是昧、妹谐音所致。
三昧,佛教语,梵文音译,意为“定”、“正定”等,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
芜湖明代已有三昧庵。明末清初,宣城诗人施闰章(1618年-1683年)与山东莱阳人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都在芜湖寓居过,与画家萧云从友谊甚深。施闰章作《江口三昧庵》五律:“日日旅愁新,寻幽及暮春。老僧留过客,芳草伴闲人。战舰征兵日,文园抱病身。江山连杖履,不厌往来频。”诗题自注:“时泊兵艘,僧皆闭门。”据此可知,三昧庵的当家师是老和尚,而不是尼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书画家黄钺作《于湖竹枝词》50首,其第16首云:“乌饭香时将浴佛,黄梅熟后正眠蚕。看花试上留春舫,载酒须过三昧庵。”自注:“三昧庵,今为永靓禅林,在范罗山东麓,称三昧庵,以国初三昧和尚得名也。”
此时,“三昧庵门外皆膏腴之田,去江已数里矣。”庵内供有伏虎罗汉,传说曾经显灵;僧松溪精于烹调,办素宴,口感极好。已考中二甲第六名进士的黄钺,常与二三诗友来这里聚会,留下书迹,葛冬村仿学僧人披袈裟诵经,极像。
道光九年(1829年)黄钺80岁了,以户部尚书致仕回芜,闲暇无事,常到各大寺庵走动。作《六月九日三昧庵纳凉感旧》诗曰:“昔年逃暑此精庐,朋辈欢呼乐有馀。戏著僧衣参伏虎,醉寻佛印倩烧猪。伽蓝像设还如昨,伐阅门高过已墟。蒲椅竹床凉梦在,重来渐见去时书。”时过40年,三昧庵依然是避暑的佳地,作者当年留下的墨迹仍保存着。
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三昧庵毁于兵灾,后虽重建,但已难复原貌。至民国时期,三昧庵还有僧人6名,主持叫隆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三昧庵巷已改造成为大路。施闰章、黄钺当年所描述的宁静清寂的景象,早已不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13:12 编辑

三昧庵巷现在已被小中和路替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5 01:21 编辑

进宝街



进宝街东南起新芜路、正横街,西北至吉和街。原为新芜路与吉和街交接处后街的一条岔道,全长225米,宽2.5米,条石路面。旧时这条街上开店的商人以招财进宝之意,取此街名。
旧时,进宝街上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有米业、杂货业、食品和服务等行业,其中较大的商店有穆姓叔侄开设的穆同泰和穆宏泰两家五洋杂货店,有黄姓开设的益大兴糕点食品店等。还有2家银楼,一是老庆华,资本黄金55两,后改营“公道茶馆”,一是老凤宝,资本黄金25两,老板后任同庆楼菜馆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街道两边房屋一直保持着原貌,均为陈旧的二层小楼房。临街的一层多将门面房改为住家户,只有少数私家小店。
进宝街靠新芜路一端与吉和街拐弯处,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了一座安徽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的5层楼营业厅和办公大楼,是当时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物。进宝街是新芜路至吉和街抄近的一条小路,来往行人很多。
进宝街南北两端还派生了南进宝巷和北进宝巷,都很短。南进宝巷,东起进宝街,西至华盛街,长65米,宽5米。北进宝巷,西起进宝街,东至来龙里,长47米,宽1到4米。
由于旧城改造,原进宝街已在芜湖地图上消失,进宝街的旧址成为“广玉兰花园”的一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4 13:28 编辑

进宝街的旧址成为“广玉兰花园”的一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5:03 , Processed in 0.0926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