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1: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街



儒林街建于公元960年,是我市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当年赴儒学赶考的学子们纷纷落脚于此,时间长了遂成一条街道,儒林街即由此得名。儒林街的东端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夫子庙,这座夫子庙对于儒林街而言,既是地理位置上的起点,也是历史坐标上的起点。而它的西端又是市声如潮的南门大街。书香与市俗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儒林街的一道独特景色,亦真亦幻,天生一幅江南市井图。汤显祖曾盘桓于此,而吴敬梓更将这条街写进了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里。儒林街并不长,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却是芜湖任何一条老街都无法比肩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条充满徽文化韵味的古街。别看她如今蓬头垢面、容颜不整,可当初却是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前清时代的锣鼓声、鞭炮声,夹杂充满阳刚之气的报喜声,夜半三更就从这儿的学宫发出,像潮水般地涌向县城各个角落的客栈,那些朝思梦想的举子,一夜无眠地在此倾听这改变一生命运的消息。那些立在街头巷尾的高门大户,也点燃对对玲珑的宫灯,好沾上一点吉祥的喜庆。
  儒林街虽然十分逼仄,但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光滑如镜,特别是阳春三月,刚刚中举的青年,身著崭新的长衫,骑在戴花的白马上,随着一帮吹鼓手,欢天喜地的在这条街上缓步漫游,引得家家门前人头攒动,鞭炮振天,欢呼声、鼓乐声此起彼落,真比过年还要热闹。
  既是文化街,当然是沾上夫子庙的光。从街头高高的大成坊,走过雕花的石拱桥,沿着清清流水的泮池,便到了巍峨壮丽的大成殿。千百年来,有着农耕思想的弟子,从娃娃学步开始,熟读儒学经典,在这不过百米的途中,也步也趋,走走停停,有的要走数十年,有的穷经皓首,一辈子也没走进敞开的大成殿。
  夫子庙俗称文庙,每年除祭祀孔子之外,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曾漫步在这条热闹的街上。宋代“四大书法家”都曾从这里走过,那高门大户的拴马石上,还留着苏轼手拴马缰的印记;那高耸的大成坊上还隐约残留着黄庭坚书写的刻痕;那闪动智慧灵光的大殿内,至今还保留着米芾撰写的《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晚年曾在这条街的“雅积楼”歌吟弹唱,写出许多吟咏芜湖风光的动人诗篇,已成了江城妇孺皆知的故事;就连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也曾在这条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街上流连忘返,并将他熟悉的芜湖乡土人物陶镛、朱卉、诸葛祚,作为范进、牛布衣和郭铁笔的原型,写进《儒林外史》中,为这条文化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道光五年(1825)八月的一天,儒林街上十分热闹,毗邻雅集楼旁的一座尚书府正举行乔迁典礼。76岁的黄钺,刚从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的高位致仕(退休),前日刚回到故乡芜湖,便忙着从后家巷“古桑书屋”搬过来。诸事方才料理完毕,便有地方官吏、本地士绅前来祝贺。他们走进这宽敞明亮的豪宅,穿过花木扶疏的天井,只见前厅悬挂着道光帝赏赐的“世泽堂”金匾,两旁一色楠木座椅。这是黄钺会客的厅堂。通过镶有花窗的隔墙,可见中进、后进的厢房。厢房之旁有木梯通向二楼,整洁雅致的书房置于其间。壁上悬挂祖上留传的“绾春楼”横匾,右墙悬一幅《书饯图》,是黄钺离京前所作的画,上有跋云:“昔者我为主,书为客;今者书为主,我为客矣。如谚所言,有书不读及不瞎而不读书者,引以为戒。”这幅画是提醒自己不要因事而忘了读书。
  原先他住在后家巷老宅,院中有株百年古桑,故题名为“古桑书屋。”与此楼相似,他在老宅楼上置一书房,窗临后院,几株高大的栀子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窗外的阳光。黄钺伸手将肥大的叶子摘下几片,好让阳光照进屋内,故称此楼为“半栀阁”。在他四十岁中进士之前,几乎都住在这里,并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其中有阐述绘画理论的《二十四画品》,还有叙述清初以来在芜湖的一些重要画家如萧云从、汤燕生,外籍画家巴慰祖、马千之等人轶事的《画友录》。
  在他未致仕前,先让其子将他在京的书籍、字画、古玩事先运回芜湖。这些都是道光的赏赐,他看这些赏赐品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根据清单,中有5397卷赐书,许多是价值连城的善本书;还有名画七幅,如宋徽宗真迹《白头双栖图》、唐伯虎《桐阴高士图》、王维《捕鱼图》和董其昌行书轴等名贵字画,其它文房四宝和宫中珍宝十六件,都存放在新居楼上的书房内。
  他也擅常书画,精通鉴赏古字画的技艺,因此深得嘉庆、道光的欢心。因他常年在宫中鉴宝,又曾亲自将宫中字画编入当时挡次最高的国家出版物《石渠宝籍》一书中。他还将芜湖画家萧云从的《离骚图》介绍给道光帝,使道光大为感慨地说:“恨朕不能与其同时代!”萧云从因此名声鹊起。由于黄钺善于丹青,曾前后跟随嘉庆、道光两帝出外巡视,留下许多胜迹图,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猎食观围图》和道光元年(1821)的《长城岭图》。
  道光九年(1829),在黄钺致仕后四年,也是他八十大寿之时,道光亲自赐他匾额和楹联,匾曰“引年颐志”,寿联曰“玉澜图绘依光近,绿野襟怀养福长。”阴历八月五日这一天,儒林街上又响起惊天动地的炮竹声,前来祝寿的人群和车马,将整条街挤满了。不管是官员抑或市民,都来瞻仰这俭德高望重的老寿星。黄钺早有规定,来者不许携带礼物,带礼者概不接待。这天从早到晚,开流水席两百多席,连一些乞丐、流民都有赏赐。晚上在后院搭起彩楼,请芜湖著名的戏班前来演戏,街上挂满红灯,象过年似的,人来人往,异常热闹,一直闹到子夜,黄钺才将客人送走。
  雅积楼位于儒林街18号,该楼始建于明代,原是李永府第,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其祖父李泰生早年至芜湖开馆教授学生,李永随之来芜并定居于此。李永学识渊博,任过浙江诸暨县学训导,喜读书,时建雅积楼,占地面积约一亩有余,藏书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故名“雅积楼”。他的两个儿子李赞、李贡在明代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都考中进士,百姓遂在雅积楼附近的凤仪门建了一座“双进士”石牌坊以记其事。之后李赞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李贡担任过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受其父影响,他俩也酷爱藏书,退休后便在其父基础上继续藏书。
 此楼直至清嘉庆年间尚存。经过李氏四代人的不断收集,传至李承宪(孙辈),藏书约十万卷,这在皖南一带首屈一指。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与清兵激战,雅积楼毀于战火之中。
  儒林街48号,原是清代洋务大臣李鸿章的产业。后因其六弟李昭庆之女出嫁,他将其屋作为陪嫁之物赠给这个姪女。这座公馆似的建筑,是标准的三开三进之清代式样,进门是宽阔的回廊与天井,廊柱上雕着吉祥图案,前后廂房无不点缀着四季常青的植物。整体房屋全为砖木结构,朱红漆柱,粉墙黛瓦,一派徽式建筑风格。民国之后,国民党39军军长刘和鼎买下这幢房屋,改为个人私宅。解放后先后成为芜湖卫校、芜湖师范学校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           (原文载自《中安在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2: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3:08 编辑

《儒林外史》中几个芜湖模特儿

     (一)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早而又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诞生,忽忽已快260年了。几乎所有的《儒林外史》的研究专家们都一致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方法是以真人为模特儿,以真事为题材的。诚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借用清代人金和的话所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成廋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清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人们不禁要问,《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他又为何要写锋芒直指士林的《儒林外史》?
  作者叫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望族家庭,曾祖辈在明清两朝都是达官显宦。虽然到他祖辈起开始衰微,但吴敬梓的祖父吴旦仍以监生担任州同知,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吴霖起是他的父亲,以拔贡担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即如今的县教育局局长。吴敬梓12岁时丧母,17岁随父宦游。22岁那年,父亲乘鹤而去,给他留下的祖业“有二万余金”,还有大批的田产和房产。这时,他的家族中列为士林的官员和儒士们见他年轻,且“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就开始精心设套,谋夺他的家产。吴敬梓在遭到这番意外的欺凌之后,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性情中人由对社会的愤愤不平,到对社会的厌恶憎恨,进而突破礼法对他的束缚,不顾世俗的惊骇和指责,纵情声色,借酒浇愁,终日胡混在和尚道士和伶工妓院当中,将祖宗基业视为敝屣。没有几年功夫,他家的奴仆逃散,田地卖光。据他自己说,“兄弟参商,宗族诟谇”,乡人把他作为败家子“传为子弟戒”。亲友故交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或直言唾骂,于是,这个“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的江淮大才子,不得不怀着“逝将去汝”的忿懑,移家南京,魂断扬州。
  吴敬梓在青少年时曾补学官弟子员,22岁即他父亲去世那年,他一举考取秀才,让吴霖起含笑合上双眼。清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已经破产的吴敬梓刚满28岁,他到滁州府去参加学道主持的秀才的科岁考,冀望能通过科举博取功名,挽回颓势,重振家业。凭着超一流的才情,他自信轻舟必过万重山的。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现实给予他的是无情的打击。试官大约听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对他的评价是“文章大好人大怪”,政审不合格,不予录收,即不准他去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绝了他中举的道路。他屈辱地“匍匐乞收”,遭到冷酷而无情地斥逐。丧了自尊的他,从此再也不去参加八股考试,对八股文士嫉之如仇。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35岁的吴敬梓被“爱才兼惜才”的安徽巡抚赵国麟和学政郑江力荐去北京参加“博学鸿词”廷试,他托病拒绝,用行动对科举制度作出否定。乾隆下江南,官员和士大夫夹道迎拜者趋之若鹜,企求被皇帝相中,日后高升发达。而这位效法晋代嵇康、阮籍的“披襟箕踞”者,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从39岁开始,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吴敬梓,以笔为戈,花了近10年的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巨著,将胸中的块垒化为讽刺抨击。书稿一杀青,时人就“争传写之”。文坛将它和《红楼梦》并称为乾隆时两大小说,一为言情之作,一为讥世之书。历朝历代对此书评价甚高,其中以鲁迅的评价最为一语中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掷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人们会问:吴敬梓及其小说与芜湖有关系吗?
    (二)
  答案是予以肯定的。《儒林外史》中有颇多芜湖街景、人物和风俗的描述,特别是第二十回至第二十四回和第三十三回,集中地写了芜湖的地、事、人。
  在第二十至二十四回中,吴敬梓把芜湖称为“芜湖关”,是对芜湖了解至极的明证。据《芜湖县志》载:“芜湖内濒长河,外临长江,水陆襟带,舟车辐辏”,早在公元1471年即开始设关抽税,以后与荆州、九江、两浙、浒墅、淮安、扬州并称为明代7大关卡。而芜湖关“独以榷赋最天下”,即上交税赋位列7关之首。芜湖关由此名声大震,以后被作为芜湖县的代称。没有对此情的深刻了解,吴敬梓是难以写出“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的故事的。芜湖下属多个分关,其中一个分关叫南关,在青弋江即长河的南岸。由河北到河南,必须经过通津桥。通津桥在长虹门即南门外,“联舟为梁,横亘长河,以通往来,盖境中要路也”。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联舟桥在清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时因损坏而重建,被当地人称之为浮桥。吴敬梓在他的巨著中写了芜湖的浮桥,写了浮桥口,写了浮桥口的街市和店铺,写了浮桥口一带下层人物的衣着穿戴和婚嫁死葬风俗,与《芜湖县志》所载芜湖风俗如出一辙。没有寓居芜湖和细心观察的经历,是难以有如此神来之笔的。
  吴敬梓还在《儒林外史》中写了芜湖的第一大寺观——吉祥寺。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吉祥寺是芜湖最早的寺观,建于晋永和二年即公元346年,旧名永寿院。北宋仁宗赵祯在公元1035年左右赐名吉祥院,元代毁于兵火。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一个名叫浮川的和尚在废墟上重建,并改成吉祥寺。谁知300余年后的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一场大火又将它烧为灰烬,直到乾隆十四年即公元1749年才恢复原先的“宏整壮丽,古制聿新”。据《江宁府志》载,吴敬梓的诗友朱草衣在迁居南京前,因一贫如洗,又不愿随改嫁的母亲到古姓的继父家,就寄宿在芜湖吉祥寺内,“依吉祥寺僧,既长,为童子师,教授自给。”吴敬梓曾到芜湖,写下了一首《燕山亭·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词,叙述衷肠。这可以说是当今敬梓到过芜湖的重要佐证之一,确切时间已无可考证,大约在1742至1749年之间。人们不禁要问,吴敬梓还有另外到芜湖的铁证吗?又是何时到芜湖的?
 历史的记载给予肯定的回答。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和学政郑江钦奉圣旨,叫差官赴南京接吴敬梓到安徽省府安庆,议论“博学鸿词”廷试事。吴敬梓去了,但谢绝了两位官员的好意。这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有详尽的描述。他的推托之词是:“大人垂爱,小人岂不知?但小侄麋鹿之性,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第二天,他就与一个小厮雇船回南京。“一路又遇了逆风,走了四五天,才走到芜湖。到了芜湖,那船真走不动
了。”吴敬梓这时腰中只剩下5枚铜钱,在吉祥寺附近茶馆中吃了一壶茶和3个烧饼,店家要收6枚铜钱。正在这“走不出茶馆门”的尴尬之际,一个名叫王昆霞的全椒道士从天而降,“会了茶钱”,并邀他到鹤儿山头的识舟亭,会见了滁州名士朱乃吾。朱乃吾听说吴敬梓的窘况,大笑道:“好,好!今日大老官瘪了!但你是个豪杰,这样的事何必焦心?且在我下处坐着吃酒。我因有教的一个学生住在芜湖,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你在我这里吃酒,看风转了,我拿十两银子给你去。”吴敬梓大喜过望,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daoshi昆霞》词,词云:“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深似画。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这首词载在他的遗作《文木山房集》内。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吴敬梓曾多次到芜湖,那么他的《儒林外史》中的几个芜湖模特儿又是谁呢?
     (三)
  早在清代的金和就在其所作的《儒林外史跋》里面指出了不少有关书中人物所影射的原型的姓名。这篇流传至今的文章,由于作者与吴家特殊的亲戚关系,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以后又有平步青的《霞外捃屑》等大量清人笔记对《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了原型的披露,于是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的原型面目渐渐地清晰丰满起来。剔除巨著中文坛骗子牛浦郎以及卜家米店老板等次要人物,《儒林外史》中有3个重要的人物的原型出于芜湖。那么,是哪3个重要人物呢?
  一是陶镛,即巨著中的范进。年过半百、屡试不第,穷困潦倒的范进,平日里受够了岳父胡屠户和乡人的窝囊气,不料一举考中,喜从天降,兴奋过度,痰迷心窍,发起疯癫。幸亏胡屠户的一巴掌将他打醒过来。伴随着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个被人称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也渐渐地变坏起来,打抽丰、装孝子、走后门,都一一学会了。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山东学道,却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字都不知道,显示出八股之士的浅薄无知。金和的跋中说此人“姓陶”。平步青的《霞外捃屑》卷九说:“芜湖陶西圃镛。”那么,陶镛何许人也?
  《芜湖县志》说:“陶镛,字序东,号西圃。乾隆已未(四年)进士,授庶常,改知北直武强县。廉惠爱民,以忧归。起补山西洪洞今,调知乐平,三聘同考搜罗称得士。寻迁宜昌司马,引疾旋里,杜门不妄交接,惟日以诗书自娱。”他的一个同年进士庄有恭在《小仓山房文集》说他:“貌不踰中人,踽踽廉谨,乃其诗若不称其为人者然。”吴敬梓之所以把他写成范进,是因为古汉语“陶范”一词连用,意指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子。范即是陶的廋词,范进是隐指陶镛这样的人竟成了进士。
  二是朱卉。金和的跋中直指“牛布衣之为朱草衣”。这个后来迁居到南京、与吴敬梓同住一城的人因诗名在《江宁府志》上留下痕迹:“朱卉,字草衣,初名灏,字夌江,芜湖人。生四岁而孤,母贫不能自存,改适旧县古姓,欲携之往,卉不肯,依舅氏居。未几,舅死,乃依吉祥寺僧,既长,为童子师,教授自给。原聘妻促之婚,卉自度贫无以为家,亲书文约退之。性喜吟咏,游他郡,访诸名宿与之讲切,遂工今体。所历半天下,中岁侨居上元始婚,卒无子,晚依一女以终。自营生圹清凉,病革,作辞世诗,肩舆遍诣亲旧诀别。袁太史枚题其墓曰:'清诗人朱草衣之墓’。卉自号织屩山人。尝作《谒孝陵》诗,有'秋草人锄荒苑地,夕阳僧打破楼钟’之句,人亦称朱破楼云。”《芜湖县志》也有他同样的记载,不同的是:“朱卉,自号草衣山人,休宁人。其先侨居芜,继因卉入赘江宁,爱六朝山水,遂家焉。甘贫好学。有一女,无子。敝庐门一间,晦阴风雨,吟弄不辍。每睥睨时贵,然门外尝多长者车。少时有《过孝陵》诗云'秋草人锄空苑地,夕阳僧打破楼钟。’由此得名,生平足迹尝半天下,著有《草衣山人集》。”由此看来,朱草衣是当时没有功名却颇有名气的一介书生、一位诗人。难怪才高八斗、傲骨嶙峋的吴敬梓在他《文木山房集》中只收了两个人的诗,其中芜湖朱卉、江都李本宣同作七绝各一首。有人会问,吴敬梓为何把朱草衣易为牛布衣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牛与朱象形,而“布”为“草”的代字隐语,“布衣”和“草衣”意思相仿。
  三是诸葛祚。据嘉庆《芜湖县志》载:“诸葛祚,字永年,工缪篆,镌铜章。用刀腕力深妙,苍老秀出,极得其趣。其鉴古亦有识。吴门沈宗伯确士为跋小笺,甚赞美焉。”沈确士即沈德潜,《辞海》中有传,是个曾任过清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编过《古诗源》和唐、明、清三朝诗《别裁》的著名文人。诸葛祚的镌刻技艺经他题跋揄扬,身价自然陡增。吴敬梓居芜湖时与诸葛祚结识交往,拈取复姓诸葛中之“葛”,谐音成“郭”;又将他的镌刻技艺以“铁笔”二字作为隐语代称,于是诸葛祚在《儒林外史》的第二十一回和第三十七回中衍变成郭铁笔,由一个在吉祥寺前以镌刻印章为业的手艺人变成一个迁居南京、开设图书店,侧身于名士学者之列的儒林中人。
  呜呼,就为这3个芜湖模特儿,芜湖的读书人也该把《儒林外史》再阅读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4: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21:50 编辑

雅积楼———芜湖私家藏书第一楼

      提起儒林街,就不能不提雅积楼。雅积楼位于儒林街18号,该楼始建于明代,原是李永府第,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其祖父李泰生至芜湖开馆教授学生,李永随之来芜并定居于此。李永学识渊博,任过浙江诸暨旦县学训导,喜读书,当时建雅积楼,占地面积约一亩有余,阁藏书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此藏书楼故名“雅积楼”。他的两个儿子李赞、李贡在明代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两人都考中进士,百姓遂在雅积楼附近的凤仪门建了一座“双进士”石牌坊以记其事。李赞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李贡担任过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受其父影响,李赞、李贡两人也酷爱藏书,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因受当朝权贵宦官刘瑾排挤,兄弟两人先后被勒令退休,只得返归故里———芜湖,他们在其父亲藏书的基础上,又广泛收藏书籍,又因李贡曾被追封南京工部尚书,所以雅积楼又被后人称作“尚书楼”。
  雅积楼二层二进,砖木结构,与当时芜湖县学相毗邻,对于雅积楼,历代《芜湖县志》均有记载。清康熙《芜湖县志》中记载:“世传汤临川(即汤显祖)过芜寓斯楼(即雅积楼)撰《还魂记》(即《牡丹亭》)。其中因名曰‘雅集’,盖讹‘积’为‘集’,而不知本李氏之旧名也。”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雅积楼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时李原道之子李承宠,以祖荫入监,任广东南雄府通判。当汤显祖被贬官去广东徐闻县途经南雄时,得以与这位江西老乡结识。后来,李承宠任满回芜,汤显祖晚年生活穷困,四处投友,找到了这位同乡并说明来意。李承宠热情接待,将汤显祖安置在雅积楼上居住,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如今我们虽然不能肯定汤显祖一定是在雅积楼上创作出了名著《牡丹亭》,但有一点即是可以确信的,当年汤显祖寓留于此时,其头脑中已经开始构思《牡丹亭》的有关情节了。
  直到嘉庆十二年刊印《芜湖县志》时,“雅积楼”尚存于世,“雅积楼在今学舍西……世传汤临川过芜,寓斯楼,撰《还魂记》。”经过李氏家族前后四代人的不断积累,雅积楼传到李承宠时,已颇具规模,藏书近十万卷。其后,经过李氏家族明清两代,四百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雅积楼终于发展成为芜湖藏书最多,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与清廷在芜湖激战,雅积楼毁于战火之中,所有藏书也均付之一炬。民国初期,芜湖人汤氏在遗址上依旧制又重建雅积楼,改称汤画锦堂,规模也比原先要小许多。





民国初期,芜湖人汤氏在遗址上依旧又重建雅积楼,改称汤画锦堂,规模也比原先要小许多。 如今雅积楼还完好地保存着“汤画锦堂墙脚界”石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4: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天朝

位于儒林街48号的原环城南路幼儿园,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个显赫的历史,与它相连的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李鸿章,它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小天朝”。
  “小天朝”这座深宅大院是有“晚清裱糊匠”之称的李鸿章送给其最疼爱的一个侄女———六弟李昭庆(1835—1873)之女的陪嫁之物。李鸿章弟兄六人,这其中,他对于小自己十二、三岁的六弟李昭庆特别痛爱,加上李昭庆英年早逝,故李鸿章对李昭庆的几个子女一直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他将李昭庆长子李经方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长子,还将自己的爵位传给李经方,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当李昭庆的女儿出嫁时,李鸿章极尽奢华之能事,倾其所能,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谁也不知道“小天朝”到底是李鸿章送给李昭庆的哪个女儿的,但从出嫁时间、地点及相关文献推测,“小天朝”的男主人极可能是李鸿章的同乡兼世交,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江苏候补道刘体乾。
      “小天朝”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房屋建筑属于标准的三开三进两层清代建筑,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一个很大的天井,四周是宽阔的回廊,支撑房屋的一根根粗大的立柱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此外,“小天朝”的每一道大门上方都雕龙画凤,透着一股豪门的霸气,该建筑砖木结构,徽派建筑,三进二层,白墙灰瓦,朱红漆柱、气势不凡。“小天朝”之名,在清末那动荡的岁月里,恐怕也只有李家才能担当得起。

     民国以后,李氏家族逐渐衰落,国民党39军军长刘和鼎将“小天朝”收购下来,改为官邸,刘和鼎(1894—1969),字波鸣,15岁肄业于芜湖安徽公学,辛亥革命后进入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1938年武汉会战中,任国民党政府军第39军军长。还担任过第11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并赴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抗战结束后,转而从事实业,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湾。建国后“小天朝”由其后人捐给国家,此后,“小天朝”先后成为芜湖卫校、师范学校附属幼儿班、工农兵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的校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4: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天朝内景(庭院)



刻有神兽图案的柱础



极为较高价值的精美梁头装饰



古老的建筑仍就保存着原来的风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4: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天朝”位于儒林街48号,粉墙黛瓦,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前后都有大花园,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非凡的徽派古建筑群,粗大的通天柱与梁架组成一个完整牢固的建筑框架。它采用规格较高的卷棚轩,第二进明间梁架造型极为优美,拱轩梁雕刻以大象为主题,”象“的谐音是宰相的”相“,一看便知这是官宦人家。
梁头、驼风、轩梁、月梁等都有精美的雕饰,代表了芜湖地区晚清时期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准,蔚为大观,它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送给侄女儿的陪嫁房,以至于一百多年以后,人们都忘记了它主人的名字。
       “小天朝”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1890年前后,当时李家兄弟已从肥东故里迁到芜湖,正在芜湖轰轰烈烈的创业,六弟李昭庆英年早逝,在李鸿章的安排下,他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住在芜湖。李鸿章对李昭庆的子女视同已出,将李昭庆的长子李经方过继过来,做了自己的长子,李昭庆女儿出嫁时,李鸿章极尽奢华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昭庆共有四个女儿,所嫁郎君都是声名显赫之辈,大女儿嫁给了江苏淮扬道吴学谦,二女儿嫁给了清廷驻英国留学生总监、著名目录学家、合肥人剻光典;三女儿嫁给了台湾第二巡抚邵友濂的大公子邵颐,四女儿嫁给了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江苏候补道刘体乾。这处尊贵豪华的陪嫁房到底是李鸿章送给哪个侄女的,现在已无人记得。经过一番周折后,这处豪宅于刘体乾所得,后改为“小天朝”。
       小天朝后来转到了合肥老乡刘和鼎的手中。1958年12月,刘和鼎后人将房产交给国家,小天朝先后成为芜湖卫校、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工农兵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
           2005年芜湖市政府把小天朝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芜湖古城南正街和儒林街的胳肢窝里有一家百年酱菜厂,是顾姓的祖业,经历了公私合营、收归集体、承包等历史变迁。
  如今顾家酱坊门庭冷落,芜湖古城的上马,顾氏后人是不是可以让游客闻闻百年顾家酱的香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09:53 编辑

大成殿

大成殿已经九百岁了,是和包公拯包大人一起出生在北宋祥符年间。
大成殿位于环城东路上的原芜湖第十二中学校园内,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于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芜湖学宫,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称颂道:“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清咸丰三年(1853年),学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现仅存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柱梁简洁规整,彩绘亦十分精艳。
            每年春秋仲月的第一个上丁日(农历二月、八月中首次出现带“丁”的日子),都要在大成殿前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不仅三跪九拜,程序繁杂,而且人员众多,有主祭、献牲、赞礼等具体分工。主祭官不论是皇帝还是知县,都必须沐浴更衣,斋戒三日,才能主持祭孔大典。祭孔仪式大致有上香、奏乐、行礼、献表、读祭、献舞、读经等安排,祭孔时敬香礼赞,鼓乐齐鸣,是文庙内最盛大的典礼仪式。
        民国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芜湖县志》主编鲍实等人呈请县政府筹款重修。知县查钟泰派人到现场勘查,正在大家举头瞻望之间,屋顶上的一根橼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现场人员大惊失色,都觉得此事颇为神异,当即决定动工兴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梁和北面的橼梁全部拆换。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檐,栋宇宏敞,面阔六楹五间,进深也是五间,平面几近方形。殿内正中摆放着孔子手捧躬圭,头带十二旒冠,身穿十二章衮服的塑像。塑像两侧,以其弟子的德才和时代为序,分边以:子、哲、先贤、先儒等依次排位,”子“即是孔子的四大弟子颜回、曾点、子思、孟坷。他们的牌位作为孔子的东西配;”哲“为端木赐、朱熹等12人,他们的牌位东西各有6人,”先贤“为左丘明、程颐、程颢、林放等76人,东西两边各38人;”先儒“为董仲舒、诸葛亮、司马光、韩愈、范仲淹等46人,东西两边各23人。
        另外,大成殿殿内还悬挂着清代四位皇帝恭奉孔子的御书金匾:分边是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四年(1726年)御书”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御书”与天弟参“;嘉庆五年(1800年)御书”圣集大成“。此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制的”孔子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御制的”四配赞“石碑也立于大成殿内。
       1982年5月芜湖市政府将大成殿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子庙忆旧

芜湖夫子庙在今第十二中学所在地,十二中南面的操场原是一个池塘,叫荷花塘。十二中通向操场处有一座天桥,天桥北端的下面就是夫子庙的大门。现就亲身经历回忆1940年代前后芜湖夫子庙及其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
荷花塔和儒林街
今天的芜湖十二中学操场,原来是一池塘,塘内种满了荷叶,每当荷花盛开时,一朵朵的荷花从荷叶间探出头来,有白色的,也有粉红色的,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阵阵清香,这就是芜湖城内(东南西北门以内)唯一的一口池塘,名叫荷花塘。此塘正对着夫子庙大门,塘的南边原有一座牌坊,上书“大成坊”3个大字,旁边写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由此向北,两条大埂将荷花塘分为3个小塘,呈“品”字形。埂上有石桥,取名为状元桥。塘中的埂上有一座亭子,名叫迎秀亭。据说,当年城内人家娶新娘,大多要将花轿在迎秀亭里停一下,以图吉利,然后将花轿抬起沿塘埂向东面走,再进笆斗街口的迎秀门,这样就大吉大利了,然后才将新娘抬回家(迎秀亭早已毁坏)。由于这里地处夫子庙大门口,所以非常热闹,儒林街东头的塘边成了娱乐场。除雨雪天,每天午饭后,这里就摆好了一圈圈的长凳,有说评书、唱大鼓的,也有唱“倒七戏”(庐剧)的。还有人敲锣打鼓大声吆喝着,捶胸跺脚、舞枪弄棒、刀光剑影的,空竹翻飞、空
箱大变活人的,这是民间艺人耍把式卖艺、变戏法(魔术)、玩杂技、卖大力丸和跌打损伤膏的。还有人用一只大木箱,上面挖一排洞,装上放大镜,前面放一排长凳,让人趴在镜头上向里看,摊主一面唱着小调,一面把一张张的大图片轮流插到箱子里,这就是所谓的看西洋景。荷花塘靠儒林街边是一些草屋,有摆小摊子卖一些日用小百货、糖果等零食和学生用的低档文具;也有蒸大馍、包子,炕烧饼、大饼的;还有不少小说书(连环画)摊子。抗战胜利后,荷花塘西北角的儒林街边,还曾建过一排水榭,在水榭上开过一个茶馆(饭店)。1940年代的荷花塘,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就和1950年代中期的大花园类似。
每到春季,荷花塘边有许多人放风筝,有蝴蝶形、老鹰形、蜈蚣形,还有人物、八角、鱼尾、花朵等样式的风筝。记得有一位胖胖的老人,扎了一个大八角,有方桌面那么大,用细麻绳放上天,然后将麻绳捆在电线杆上,抱着手,得意洋洋地望着天上嗡嗡作响的大八角风筝,四周围观的人无不赞好!
春节前后,荷花塘和儒林街就更热闹了,除了前面说到的摊点外,卖花灯和民间小玩具的摊子一个挨一个,从儒林街向西一直摆到南门湾、薪市街、西内街直到十里长街,由花街、十字街直到周瑜点将台,这里简直是一片花灯的海洋。农历腊月三十晚上,龙灯开始出动,黄龙、青龙、乌龙、赤龙、金龙等,它们摇头摆尾,随着锣鼓声在大街小巷里舞动着。如有较大的场地,则盘旋游动,上下翻飞,十分好看。如果家中有院子,这家人会在门口拦着龙灯放起了爆竹,将龙灯引进院中表演,舞龙的人十分卖力,直到主人散发了红包,才兴高采烈地舞着龙灯离去,从大年初一开始,各条龙都上街,锣鼓喧天的在街上较宽阔的地方围成了一个个圆圈,各条龙都争先恐后的表演着自己的绝活:上下翻飞、左右滚动、前后钻窜,龙头前有一人舞着龙珠指挥着龙的舞姿,一会一字长蛇,一会蜿蜒曲折,玩龙尾的小丑东蹿西跳,做着各种滑稽动作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各种舞艺都表演后,锣鼓声突然紧凑,只见龙左盘右旋,叠成一座龙山,随着龙头的摇晃,龙身也起伏蠕动,龙尾更是夸张的摇摆,围观者无不拍手叫好,有的人还放起了鞭炮。玩龙灯原是男人们的活动,但在庆祝芜湖解放时,有一个舞龙队却由一位女队员舞龙珠。1956年芜湖才有一支女子舞龙队。春节期间街上还有各种表演队,有走旱船的(由一个年轻的女人在无底的布彩船中,手提船帮,踩着舞步行走,一人扮老船夫在船外划桨)、捉蚌壳精(类似鹬蚌相争的故事)、踩高跷、舞狮子,等等。春节期间,荷花塘边表演队不断,整日锣鼓喧天。正月十五前后,每到晚间,家家门前都挂着灯,孩子们也提着各种各样的花灯到处游转着,有宫灯、麒麟灯、八仙灯、兔子灯、鳌鱼灯、悟空(猴子)灯、荷花灯、八角灯、萝卜灯……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甚是好看。还有人在荷花塘边放“嗤花”:用一根铁链,两头各挂着一个球形铁网,里面放着木炭和一些铁粉,将木炭烧着后,一个壮汉双手持着铁链,甩动旋转,越转越快,球形网中的木炭和铁屑被烧红,随着惯性向外散射,如流星飞驰,满天是花。壮汉玩到高兴时,将铁链舞的像一根铁棍,在手臂、后背、前胸、颈部等处旋转。四周的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
儒林街是夫子庙与荷花塘之间的一条东西向街道。东起环城东路,与笆斗街相对,西至南门湾,和南正街、薪市街、花街连接。这条街中间用三排长石条东西向铺成(下面是排水沟),长石条长期被木制独轮车滚压,上面形成了好几道东西向的凹沟,两旁是弹石路。古代儒生们考试时,都要在此处集中,所在这条街命名为儒林街。这条街上除前面说的
摊点外,还有几处卖书和文具的摊点。儒林街48号的雅积楼,据说是明代大文学家汤显祖完成传世巨著《牡丹亭》的地方。如今的康美幼儿园曾是芜湖县税务局所在地(解放前芜湖是县治),打铜巷对面通弋江桥的巷内有一座公共厕所,它南面的房子(弋江桥北面马路边的踏坡下,卖竹木藤器的商店隔壁),原是芜湖县城内唯一的救火会,现还可见到一座瞭望楼。1940年代芜湖用的是人力压水车(名叫救火龙),好像现在小孩玩的跷跷板那样,一边上去一边下来,反复用人力扳压,将水压出救火。此外儒林街上还有小天朝等古迹。清代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就曾取材于芜湖的文人。如该书“范进中举”一节,就取材于芜湖陶镛的故事,连此书的书名也和儒林街有关。
解放前夕(淮海大战后,解放大军准备渡江),江北的难民有不少来到芜湖。难民们有很多就聚住在荷花塘四周。民间娱乐场所就逐步转移到大花园。难民们在荷花塘边将毛竹弯成弧形,再用竹子将几个弧形竹子绑起来,上面铺一层芦席,再加上稻草,里面地上垫着篾片,这就成了难民们的房子。它们像一个个船篷垛在塘边,这种简陋的房子名叫滚地龙。可惜解放初的一场大火将滚地龙成片烧毁,难民们只得纷纷四散,另找住处。解放前后比较集中的新难民点有新火车站(在今供电局北,黄山路电信交费处一带)、新家巷、杨毛埂、北京路、陶沟等处。解放后,荷花塘被芜湖师范学校填了做操场,荷花塘中的石桥也被埋在土下。1950年代初,大成坊牌坊不幸倒塌,芜湖也就遗憾地失去了一处古建筑。荷花塘西南角一带地名原来就叫大成坊,有纪念“大成至圣先师”的意义。但在文革“批孔”期间,被改为大城坊,一直沿用至今,看来有必要尽快恢复原状为好。这正是:牌坊不知何处去,此处空无大成坊。
夫 子 庙
芜湖夫子庙的规模据说在全国是最大的。据史载,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开始建造,其范围基本上就是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围墙所围的地方。十二中学南面天桥北端正下方,原有一个门,那就是夫子庙的大门。1940年代夫子庙大门已没有重檐,只有用石条砌的门框,门槛和门外的台阶也都是用石条砌成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外两边各有一只威武的石狮子,石狮口中含着的珠子还可以转动。进大门后转过一道照壁,是一个用石块铺成的大院子,它的北面有一个近一米高石砌的平台,平台上就是雄伟壮观的大成殿。1940年代中期,大成殿里面已是空荡荡的,只有几根顶梁柱将大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部分较大。北面墙边的正中位置有一个木质平台,上面供着一尊孔子戴冠的立像,台前有一张长香案(供桌)。大成殿后是一个小一点的院子,院内种着一些常青灌木和花草。北墙正中有一个圆洞门,正对着明伦堂。院子东面是夫子庙的东侧门,门厢进深约4米,石条砌的门框和门槛。门槛外两边各有一竖起的方石块,约1米见方,厚约30厘米。每块石边各有一个圆石磴,有人戏称为上马石。此门解放前是小学的大门,后被十二中拆除,改建成了今十二中的大门。
圆洞门与明伦堂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南半部是土地,北半部是石块铺就的(比南半部约高30厘米)。明伦堂前留着两小块地未铺石块,各种着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每当金桂飘香时,金黄的梧桐树叶,就像一只只小船随风飘落,果叶的边缘长着一颗颗果实(梧桐籽)。人们将梧桐籽摘下炒着吃,真是又香又脆。
从进夫子庙大门口的院子开始,向北直到明伦堂边,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带有走廊的厢房。厢房有木质地板,镂空(镶花)木窗,单扇半截镂空木门。这两排厢房,以大成殿为界,大成殿左右的厢房内,供奉着孔子著名的学生共72人的牌位(即七十二贤人)。大成殿后左右的房(直到明伦堂前)为儒生的考场。
明伦堂比院子高两三级台阶,堂内铺着石块,正北有一照壁,照壁南面为一木质大讲台,供讲儒家经典时用。大堂内左右各用砖墙隔成两个约4米宽的厢房。两道隔墙向大堂的一面镶嵌着一块块石碑,由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后石刻的圣教序石碑就镶嵌在此(现移至前面的大成殿内)。
转过明伦堂照壁,后面是一个广场,广场分为南北两个小广场,南面的小广场中间有一条路,连接明伦堂和北面的广场。这条路的西边原有花木和假山,1940年代已成了荒园,仅留下一些残破的假山石。北边广场的正北面有一土坡,这就是孔夫子的衣冠冢(此处现为十二中的教师宿舍)。
大成殿西侧一排厢房(直到明伦堂)的西边,原来是一座花园,但因年代久远,花园也荒废了。但是这个废花园的南半部却用砖墙隔开,里面修成了一座雅致的庭院。此院内有花木、假山和流水,还有几间明亮的书屋。玻璃书橱内放着很多书籍,其中有铅印本,也有线装本。书橱顶上还堆放着一些函装木刻版书,这个庭院向南开了一个大门,位置在夫子庙大门与西边电线杆之间一半的地方,门口挂了一个牌子“芜湖县民众教育馆”。这里的图书大多用红印泥盖了一个菱形章,章用两根横线分成三排,第一排是“芜湖县”三个字,第二排是“民众教育馆”五个字,第三排为“藏书”两个字。据一度曾在民众教育馆兼职的简师附小林祖光王任说:解放以后,此馆藏书一部分并入了新建的芜湖市图书馆,地点也由此处迁到镜湖西南的福建会馆内。福建会馆当时为市文教局(后改为教育局)。后图书馆又迁到百花剧场对面烟雨墩重建。
芜湖学宫的变迁
芜湖夫子庙又称学宫,县内儒生们必须定期在这里考试。19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夫子庙曾举行过一次祭孔活动(大概也是最后一次)。大成殿内外张灯结彩。院子里站着100余人,平台中间站着一些穿古代官服的人,好像舞台上演戏的角色一样,殿内还有一些头面人物。平台两边站着一些手拿丝弦吹管锣鼓钟磬等乐器的乐队。在司仪的指挥下,鼓乐齐鸣,爆竹喧天。参加祭孔的人行礼如仪。大成殿里面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老者(可能是些有功名的人),领头向孔夫子塑像行礼,并有几个老者之乎者也地发表一通演说。大成殿内香案上摆着几个蜡台,几只巨大的红蜡烛在蜡台上点燃着。香炉里插着香,香烟缭绕,仪式十分隆重。
抗战胜利后,将大成殿左右厢房走廊封闭,大成殿后面的部分改为襄垣小学。夫子庙东侧门作为小学的大门,两边厢房就作为教室(其中一间为教师办公室)。明伦堂后的北半部广场作为操场和小足球场,小学生们在这里上体育课。衣冠冢前竖了一根旗杆,每当天气好时,早晨师生都要在此集中升旗,听学校领导讲话。如遇雨雪天或每周的周会,全体师生都在明伦堂集中,听学校领导讲话,明伦堂成了大礼堂,讲台就成了校领导讲话的地方。有时表演文娱节目,讲台又成了舞台。明伦堂后面的南部小广场,路东面的部分建了一个幼稚园(幼儿园),园内有风琴和一些玩具。室外用竹篱笆隔成一个院子,四周种了树木花草,让幼稚园的孩子们在里面活动、玩耍。我市幼儿教育的先驱杜淑泰老师,就曾在此教学过。襄垣小学后来改成沧津镇中心小学,校长汪文卿基本上不到校,学校一切行政事务工作都由教导主任林祖光代理,每天升旗时林主任都要讲话,每周的周会也大都由林主任主持。当时的事务(总务主任)是王竹庭。
抗战胜利后,在东门外谢家花园办了一个简易师范学校,沧津镇中心小学被改为简易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简称简师附小,镜湖区退休教师协会前理事长沈瑶春就曾在此工
作。解放以后,从明伦堂照壁后隔开,另造了一排教室作为小学的校舍,在环城东路原煤基店附近另开新门进出。从夫子庙大门起,大成殿和两侧的厢房建起了芜湖市师范学校,简师附小也改为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明伦堂照壁后开一道门,供师范学生到附小听课观摩和实习时进出。
1950年代初,师范学校将荷花塘填平作为操场,四周砌了围墙,操场大门与夫子庙大门相对。在大成殿前建了一幢二层的楼房作为教室和办公室(此大楼取名叫和平楼)。夫子庙南面围墙内(大门两侧),各建造了一排平房,作为音乐教室(内放有多架风琴)、体育器材保管室、医务室、传达室等。明伦堂改作师范学校的学生食堂(全供给制,免费包伙)。大成殿作了图书馆,殿内北面的孔子塑像已不知何处去了,放塑像的平台也被拆掉,原来放塑像平台的两侧各隔了一个房间,中间放平台的地方改放了一个长柜台,作为借书处。柜台东面的房间存放着已看过的报纸和杂志,西边的房间为书库,里面放了四五排木架,上面分类放了芜湖师范学校的藏书。柜台外的大殿(厅)里放了几张长桌和长木椅,墙边报架上放着报纸夹,还有几个杂志架,放着新杂志,供学生阅读。
1954年大水,夫子庙大门处水深达2米多,学校组织了护校队,一些家住芜湖的学生参加了护校队,将文件、资料、图书等抢运到高处。学生们自己用木料扎成木排,24小时撑着它在校内巡逻。不当班的人就在和平楼上休息,直到大水退后才回家。
1950年代后期(或1960年代初期),师范附小迁至花街,改名花街小学。原附小的地方并入芜湖师范。最北面的孔子衣冠冢被扒平,建了一排教师宿舍。
“文革”期间开始“批孔”,夫子庙当然就在劫难逃了。连师范学校也被撵到神山火葬场附近去了。“文革”后,在夫子庙原址重建了第十二中学。将夫子庙大门和操场门封闭,在两者之间架起了天桥,将夫子庙侧门改为如今的大门。原大门内两边的房屋被拆除,改建了一排楼房作为教师宿舍。宗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5: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街可圈可点之处还有许多,有“泰山石敢当”石碑,有民国年间杂皮毛业公会会长、德胜记皮毛号老板胡友成的故居———“积善堂”,还有汪伪时的司法处长陈亚山旧居……如今它们都一一藏身于这条古老的街巷中,青砖灰瓦寂寞无语,氲氤的却是无边的皖风徽韵。


胡友成故居(积雅堂)





门楼石雕---福禄寿三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5: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石敢当”石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5: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23:38 编辑

儒林后街



儒林后街,儒林街-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儒林街北边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即儒林后街、官沟沿和打铜巷,与儒林街恰好形成“T”字形,儒林后街位与官沟沿和打铜巷之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6: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23:43 编辑

儒林后街——陈亚山旧居(汪伪时期的司法处长、芜湖知名律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6: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23:45 编辑

儒林后街17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6: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号街



马号街,罗家闸-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芜湖最悠久的地名当属马号街了,公元222年周瑜曾屯兵在此建马棚,因而得名。它位于芜湖古城中心,与南边十字街相连,自1616年是芜湖县衙的所在地,这一带成为芜湖老城区的政治中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6:00 , Processed in 0.086805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