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7: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3:10 编辑

米市街就是因为清代四大米市之一而得名的








四大米市: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长沙、无锡、芜湖、九江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之于“四大米市”的排序,无锡和芜湖各说其在首位,这些现在都没什么意义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2:33 编辑

北方民居的照壁,江南的翘角飞檐,徽派的马头墙与花格窗。
  在米市街还有另类民居——四水归堂:四周的屋檐出水都朝向中间的天井,从建筑形态上看不出正副。
  四水归堂是水乡的风物,还是家族群居的需求。
  四水归堂不分正室与厢房,那又是怎样的家族伦理呢?





米市街民国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市街



新市街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近四百年的历史。  
   新市街东起花街,西至河洞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新市街被写作薪市街。据文献载,民国前所修的各种《芜湖县志》均作新市街,从无薪市街一说;至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起,始“新”、“薪”混用,但仍以新市街为主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薪市街一词方渐行于市,如今,人们是只识薪市街,却不知新市街。
新市街东起花街,西至河洞巷。据《芜湖地名录》记载,新市街建于1616年,是一条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老街。可不知为何,新市街的街名到后来却异化成薪市街。北宋大诗人林逋的《过芜湖县》中提及“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成了“薪市街”街名来历的一个重要佐证。其实,这只能是一个误传。首先,林逋诗中所提及的并不能肯定就是薪市街。其次,民国前所修的各种《芜湖县志》均记作新市街,从无薪市街一说;至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起,始“新”、“薪”开始混用,但仍以新市街为主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薪市街一词才流行开,到如今,已是只识薪市街,不知新市街了。  
   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新市街最早的出处应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芜湖县志》中。在这部县志的“县南大街”一栏下出现了“新市街口”的地名,这也是新市街最初的街名。新市街全长195米,宽5米,原为麻石路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改为水泥路面。   
   民国时期,新市街商家云集,到解放初期,有确切记载的商号仍有85家之多,经营的商品涉及铁器、纸张、茶叶、篾器等众多门类。比较有名的有俞盛发白铁店(门牌号13号)、曹永丰糖坊(门牌号11号)、孙祥兴炒货(门牌号54号)等等。由此也带动了新市街的人气,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市街仍是芜湖老城内一处比较繁华的街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8 10:49 编辑

四百年新市街(青石街),挥不去的依旧是那曾经的徽风皖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芜湖的一位风流女子叫王小凤,她对爱情很专注,市面上闹得沸沸扬扬,芜湖人还把她的事编成了民间小调传唱:送郎送到青石街(薪市街),青石街上买草鞋,我郎要开差。送郎送到洋码头,眼泪汪汪流,小火轮要开走。送郎送到相思拐(不知怎的,现在写成了箱子拐),相思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刘合宅是新市街上的一处靓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刘合宅

  伍刘合宅位于新市街28号,原是一座六进二层的深宅大院,建于清代晚期,最初是由李鸿章家族建造的。当年李鸿章家族在芜湖买地盖屋,亦卖亦租,做起了房地产生意,成了芜湖地产业的巨头。新市街、河洞巷和米市街一带的许多豪宅都属于李府门下,如与薪市街28号仅一墙之隔的河洞巷6号曾是李府的马厩,米市街43号“黄家大院”,晚清时曾是李府的粮仓和栈房。李府的五房李凤章(1833—1890)长期居住在芜湖,购置田地,建造房屋仓舍,在芜湖有大量房产,是李家六兄弟中的首富。
  伍刘合宅坐北朝南,正门原是 “八”字形,朝南开。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1米,现有进深四间,深达44米,占地面积524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这么大的体量在民居中实属罕见。该宅规模大,布局严谨,结构保存完整,门窗、撑拱、栏杆等木构件精雕细刻、美不胜收,算得上是芜湖古城历史建筑的代表。
  伍刘合宅最大特色是外墙所用的绞胎砖。远远望去,整座建筑的外墙就好似一幅水墨画,这种外墙,在古城内仅存两处。这种绞胎砖不仅外观漂亮,还有一大优点:不易粘上灰尘。因此,伍刘合宅虽历尽风雨,外墙看上去却如刚刚清洗一般干净,即使戴上白手套去摸,也很难看到灰尘。  
  1941年,伍先祥、刘先觉与伍少卿、李培基等合伙在大砻坊开了“恒丰源”的米行。无为人伍先祥与庐江人刘先觉并无亲戚关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他们甘苦与共情同手足。1948年农历9月14日,他们以6亿元(旧币)巨资,从李耕樵、李雅吾两人手中购得这幢豪宅。据李鸿章家谱显示,李凤章的曾孙李道紃(1921—?),字察吾。1937年芜湖沦陷后,李家人纷纷离开芜湖,李府的房产大量卖出,一时没有卖掉的就托人代管。新市街28号买卖契约中房主“李雅吾”即是“李察吾”。伍先祥、刘先觉两人共同成为这幢豪门大宅的新主人后,他们将原先设在新市街的门厅拆除,在那里新建了一座2层徽式小楼。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伍刘合宅外观。而原建筑的其它部分则维持原状,未做任何改动。  
  当年,伍、刘二人在具体分配这座豪宅时,还有一段趣闻:为了公平起见,决定采用抓阄的办法。两位老兄真是一对童心未泯的“难兄难弟”,选房子这等大事竟用如此儿戏之法来决定,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们之间那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至于谁先抓,谁后抓,如今已无从知晓,只知道抓阄的结果是,伍先祥分得东面,刘先觉分得西面的房屋,好在这座建筑是对称布局,东西两侧没有什么区别。每进的布局也大体相同,都是1个明间,2个次间,两进中间都是“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布局和内部装饰都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第四进后院墙角还有一口老井,虽有百余年历史,然井水依旧清澈甘甜。
  伍刘合宅初建时是六进,现在只存四进。第五进和第六进在2006年春节时被大火烧毁,残垣断壁和烧焦的房梁木板至今留在那儿,老屋因此而显得格外的苍凉孤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市街12号滕公馆外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藏不露的滕公馆,不下一番功夫,还真难寻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0: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滕公馆

  滕公馆位于新市街12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洋楼。小洋楼从外看是两层,可实际为三 层。层高4.2米,门高3米,双扇大门宽2.4米,拱券门廓,外墙勾缝十分精细。此楼建于1917年,建楼者为一外籍洋员,据说在芜湖海关做事。后被滕如松买下,于是民间称此楼为滕公馆。
  滕如松(1870-1955),祖籍江苏江浦,生于芜湖。其父曾为太平天国京府邸乐队的乐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逃往外埠,后定居芜湖。滕如松14岁便由其父送往和县的仁寿堂药号当学徒。由于他学习刻苦,仅仅三年之后就升任仁寿堂掌事,由此开始了其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1930年前后,腾如松回到芜湖,购买下滕公馆,并挂上了“金陵儒医滕如松”的牌匾,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成为著名的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滕如松之子滕脉华(1901-1958年),受其父影响,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于上海著名中医丁甘仁,1927年受聘任北伐军军医,同年底回芜湖,与父亲一道行医。曾被誉为芜湖中医“四少”之一。1951年被推选为芜湖市中医师公会副主委。  
  1937年芜湖沦陷,滕氏父子被迫逃往内地,滕公馆被日寇占领,充作了监狱。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这里成了新华通讯社的临时办公地点。并于4月29日创办了《新华电讯》,这也是人民政权成立后在芜湖办的第一份报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21:10 编辑

滕公馆另一个说法


清末官府位于薪市街12号上,为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砖木结构,劵廊式楼房,从外表看是两层,里面却是三层,建于20世纪初,跨进大门往上看,天花上高悬着硕大的圆形吊灯,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豪华的装饰。此处离县衙不远,原为清末官府,是衙署之外的官吏办公处所,位置在衙署西南向,与衙署形成左衙右府的格局。民国以后,这里是本地政要、士绅名流的聚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外地来宾的接待处,送往迎来,进出人员日夜盈门。
      清末官府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有两道大门,第一道在前楼明间的中部,门两边有砖砌外粉的门柱;门上两角雕饰大气,中间为圆形浮雕“丹凤朝阳”,表示紫气东来,好运不断之意。第二道门在后面,花岗岩石库门,大门非常气派,双扇对开,宽2.4米,高3.77米,用料硕细,门窗、栏杆、挂落纹饰精美,外墙青砖灰缝勾填得十分精细,连门厅西墙上的栓马石都做成梅花状。主楼前后立面的西式做法与中式木结构完美结合,是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来到芜湖,由芜湖道伊陪同,先到中江书院祭拜在1900年”庚子国变“中被慈禧错杀、次年12月光绪皇帝下诏平反的太常寺卿、原徽宁池太广道袁昶,向师生们提议兴建”袁太常祠“以纪念袁昶。稍后,张之洞来到官府,会见芜湖各界人士。言谈之中,这位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人物不时向众人宣传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思想,指出洋务运动是”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目的是增强国势,巩固大清王朝统治。
在官府内午间稍微休息后,张之洞对袁昶之死仍难以释怀,提起笔一连写了四首七言律诗《过芜湖吊袁汇簃》。其中一首饱含深情地写道:“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
      后来,此楼被芜湖名医滕松如(1870-1955年)买下,人称“滕公馆”。滕松如背部佝偻,双眼高度近视,但医术高超,以“滕驼子”在芜湖家喻户晓。其子滕脉华(1901-1958年),子承父业,1927年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受聘为北伐军军医。抗战时期,这座楼房被日军占领,日军将其关押中国人的监狱。1949年4月28日,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派出柳星、刘俭等三位同志接管《大江日报》社,在这里临时办公,出版日刊《新华电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官府内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状栓马石和石材墙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业公所

  由于芜湖毗江邻水,交通十分便利,皖南山区盛产的药材几乎全由此外销全国各地。到清朝咸同年间,随着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药材的需求量直线上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湖南、四川、两广等地的药材也千里迢迢来芜交易,交易地点一般都选在长江和青弋江交汇处,也即所谓的江口一带。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芜湖的28家药商和药号共同发起,于同治八年在新市街成立了药业公所。据《县志》记载:“药业公所即三皇宫,在城内薪市街,同治八年药商捐赀创建,光绪二年增建计共三进,中为大殿,祀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为本埠药业商人会议商情之所。”既为同业公所,又是一个庙宇,这在芜湖所有的公所中还是仅此一家,实为异数。据老人讲,三皇宫内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三座神像,均为整木雕成,外涂彩绘,特别是神像的眼球,内置机关,能四下活动,非常传神。《县志》的“城乡图”在新市街中段就只标出三皇宫而未标药业公所。光绪31年(1905年),芜湖十三大公所联合发起创办“芜湖商务总会”,药业公所即其中之一。药业公所在1937年芜湖沦陷后曾一度改名为中药公所,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这时,药业公所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个辉煌期,公所名下的药号发展到创纪录的47家,并在青弋江南岸的南街开设了一处药业公所分所。然好景不到,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政府对于像药材这类战略物资的购销开始采取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药业公所名下的药号药铺开始急剧萎缩,到1949年芜湖解放时,药业公所早已名存实亡。建国后,药业公所逐渐演变成百姓的民居,三皇宫内的三尊塑像也于五十年代初被人砸烂,扔进了青弋江,曾经辉煌一时的药业公所,还有那三皇宫,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22:02 编辑

历史的痕迹不经意间留在了这片残垣断壁之间

   岁月荏苒。如今,新市街沿街店铺渐渐凋零,早已不见了当年的喧嚣,昔日老街的繁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信步在新市街头,让人难以想像它当年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旧时的新市街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一两个老招牌却依然或多或少地勾起人们对旧有辉煌的遐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2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晨
拓宽、改造、拆迁,敢叫旧貌换新颜。只可惜,现在大多数老街旧巷只能深藏在我们的回忆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0 21:40 , Processed in 0.07527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