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皖南医学院前身——打铜巷皖南医事学校

1950年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芜湖市儒林街打铜巷建立皖南医事学校,次年改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安徽省芜湖卫生学校,校址迁至渡春路。1958年10月,又迁铁山,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简称芜湖医专),设医疗专业一科。1963年,安庆医专、淮南医专先后并入芜湖医专。同年,国务院将芜湖医专列为全国16所医专之一。1970年,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合并时,芜湖医专并入安徽医学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拆迁后的打铜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0: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的街巷名称好多里啊。。。这个在繁昌没怎么看见过呢   繁昌一般都是巷或者弄  不过楼主有心了啊~~挺好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9:50 编辑

井巷



井巷,东内街-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井巷是一条很古老的街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修的《芜湖县志》是现存芜湖最早的县志,其中在卷二《街市》中就有”井巷“的记载,并标明”在叁府衙右“,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次县志的《街巷》中都有”井巷“的记录。在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地理志-街巷》中,”井巷“与”梧桐巷“是并存的,1945年前后,”梧桐巷“与”井巷“被连贯起来,统称为”井巷“。
       井巷主要为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然后转西至罗家闸止,全长493米,宽2米,原味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初改建为水泥路面。因”巷口状似水井“,巷道中部也有一口著名的”涌泉井“,而得名”井巷“。清乾隆十八年《芜湖县志》记载:”涌泉井在安义街(即如今的东内街)井巷内。“这口数百年的古井,到民国时尚存,为巷内百姓带来了许多方便。
      井巷6号曾是私立安澜初中,该校是为了纪念戴安澜将军而创立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广西全州建校,原名安澜纪念学校,1947年迁至芜湖,改名为安澜高级职业学校(校址在环城北路南侧),附设安澜初中。安澜初中于1950年春改为市立中学第二分部,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
      井巷与东内街交界处的西侧曾今还建有一座龙王庙,这是芜湖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座龙王庙,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这座龙王庙的香火历来都十分的兴旺,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成群结队前来龙王庙烧香拜佛,祈求龙王保佑芜湖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入芜湖,龙王庙在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炮火中夷为平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芜湖县令改建龙王庙为龙王行宫,供奉四海龙王,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后又被毁。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富商又集资重新建造龙王庙,后来又荒废。
         如今的井巷历经沧桑巨变,至今仍保留着狭长幽深的风貌,巷道两旁的深宅大院里面树木参天,显得十分的清雅幽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1: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2:04 编辑

井巷内的泾县会馆界石






井巷14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2:06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0:40 编辑

河洞巷



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河洞巷原名为河鲀巷,最早的记载见于清乾隆十九年《芜湖县志》,以后,嘉庆和民国《芜湖县志》上都有同样的记载,是因此巷出售河豚而得名。民国以后,因此巷地势低洼,形似河洞而更名为“河洞巷”。
       河洞巷南从薪市街起,北至米市街止,全长225米,宽3米左右,原为条石路面。在河洞巷北端有一段曾名财神巷(明清时期,财神庙为各地主要建筑之一,古城内就有四座财神巷)。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上清楚地写着“财神巷在河鲀巷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巷内的泾县会馆,泾县人开竹木器、茶叶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0:38 编辑

慈禧与河洞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活跃时期,一是春秋、一是晚清,涌现了两个最有争议的人物,一是孔子、一是慈禧。叶赫那拉氏慈禧十一岁时,父亲惠徵做了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候补道员,她随父母南迁芜湖,住在了青弋江南岸的道台衙门。候补道员要等在任道员离任或变故时才能上任,惠徵没有熬到那一个庄严的时刻就病死了,按照《大清律法》,惠徵的家小没有资格再住在衙门里,可是芜湖离草原上的老家有万里之遥,惠徵的妻子和女儿就地求活,流落在老城厢的黄家大院。芜湖古城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是清朝一品大员黄钺的故宅,按照“官达则耀祖”的通例,黄钺在老家芜湖大置地产房屋,黄钺歌咏芜湖: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黄钺作为礼部尚书,黄家大院兼济天下、礼遇下人。惠徵也曾是芜湖台面上的人,遗孀寄居到黄家大院,慈禧是满人,并无汉名,因为娘家在篮旗,于是就被称做小兰子。母子虽然有点积蓄,慈禧的妈妈还是替人浆洗补贴日用。根据芜湖古城赵恩宪老人的记述,慈禧在执政后回过芜湖。




黄家大院(黄钺故居、慈禧寄居处)


芜湖古城河洞巷中段有处深宅大院,老芜湖人通常称呼它为黄家大院,因这里曾住过一位清朝高官,这座深宅也被后人而熟知,这座深宅的主人就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品大臣黄钺的故居(据档案资料记载,位于芜湖古城的儒林街、后家巷也同样各有一处黄钺的故宅,现均在90年代中期城市改造中已被拆毁,只有河洞巷的这处故居尚保存完好)。
      黄钺故居(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按照“官达则耀祖”的通例,黄钺在老家芜湖大置地产房屋,黄钺歌咏芜湖: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其黄钺故居具体资料目前暂缺)

                                                                                                                                    
人物介绍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当涂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内阁尚书、军机大臣。黄钺,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芜湖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其一生敏而好学,著述甚多,又“执掌皖南北书院十载”,对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年仅23岁的黄钺在太平府学政使院参加岁试。安徽提督学政朱筠阅其卷,以为“奇才异能”,称道不止。朱筠在离开当涂回京都时,特地将这位年轻人带入京城应试,虽未中试,但得以在《四库全书》馆做誉录工作,因之学识大进。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钺考中举人,五十五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权臣和坤主管户部,因二人意见相左,借故请假回家,协助安徽巡抚李世杰在芜湖赭山谪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黄钺奉命进京加封为“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年),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嘉庆十年,出任山西学政,又特旨任湖北、山东、顺天等地的乡试主考官,后又兼任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侍讲学士,十八年擢升内阁学士,十九年升任户部侍郎,不久,又调任礼部侍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任礼部尚书,并“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升会试主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亲政,封其为军机大臣,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宣宗“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黄是当时朝廷15名老臣之一。道光五年,黄钺已75岁,请求归休,宣宗又“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始获准归乡。黄钺在朝廷历时27年。

  黄钺一生为封建统治阶级“矢勤矢慎”,但他笔耕不辍,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著有《壹斋集》四十卷、《壹斋诗集》三十六卷、《韩诗增注正讹》十一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二卷、《奏御集》二卷,另有《画友录》、《泛浆录》、《游黄山记》、《两朝恩赉记》、《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他善画山水花鸟,尤长画梅,初学王,晚学王原祁,与“四王”末流董邦达并称山水画家。他的画,笔墨苍厚,他的字,既有书卷气,也有台阁气。他的诗,别具一格,很有气势。曾作的《花卉图》、《端阳佳景图》、《高冈长松图》等,无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很有特色。

  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撰成画学专著《二十四画品》一书。《二十四画品》是仿照唐司空图撰写的中国古代文集约名著《二十四诗品》的体例而写成的。书中运用四言韵语,把各种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一气韵,二神妙,三高古,四苍润,五沉雄,六冲和,七淡远,八补拙,九超脱,十奇辟,十一纵横,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旷,十五性灵,十六圆浑,十七幽邃,十八明净,十九健拔,二十简洁,二十一精谨,二十二隽爽,二十三空灵,二十四韶秀。整部著作文词典雅,清丽可诵,表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黄钺对谢月兆、李白十分崇拜,曾多次游览青山和采石矶。他颂扬谢“谢公爱青山,结宇恣啸咏”;在《咏李翰林》诗中讴歌李白:“仙骨埋青山,草木发灵异。”到采石矶“高怀吊古”,“掩英雄之泪,吟供奉之诗”。在他作的《采石矶赋》一文中,除了历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外,还特地为李白而感叹,说:“白也不群,宗之潇洒,着宫锦而扬帆,共兰舟而持。旁若无人,歌清四野,当此之时,何其壮也!”道光十一年(1831年),长江发生水患,回到家乡的黄积极倡兴赈济,带头捐献俸银千两。道光十三年,濒临江淮的州县又遭水灾,黄钺又“捐百金助赈”,以救乡民。次年,当涂、芜湖一带饥荒,米珠薪桂,人民生计困难,黄钺又与王泽、许耕余等发动有田富户及绅士14家,按田交谷600担,兴办“丰备义仓”12座,当义仓上梁即将落成时,黄钺以诗记其事道:“成城缘众志,图匮在年丰。”并在“丰备义仓”的旁边建立私塾,招收蒙童,普及地方教育事业。道光十六年,88岁已不能认字,但仍吟诗咏物,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深入浅出,富有深厚的爱乡之情。   



八年前一个冬天的深夜,芜湖古城河洞巷居民在睡梦中被惊醒,砖木结构的房子迅速燃烧,窄窄的小巷阻止了消防车的进入,年久失修的房屋摇摇欲坠,木质楼梯都着火,许多人是从窗户中被救出来的。所幸经过全力抢救,没有一人伤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值得学习,楼主继续












www-himin.com.cn/  广州太阳能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2: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00:23 编辑

后家巷



后家巷——和索面巷、油坊巷号称芜湖“三家巷”,开医院和办学校是基督教传播福音的两个喉咙,天主教在健康路设有教会育婴堂,培德女子中学。基督教创立了弋矶山医院,基督教基督会在鱼市街的基督会堂附设学校,开设初级班,招收一、二年级小学生,在后家巷开设高级班,招收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解放以后教会的经费来源滑坡,作为私立学校的收费高于公立学校,只好缩减规模,调整为后家巷小学。现在芜湖基督教协会夏会长的爱人石老师1950至1954年在励德小学教书,励德学校小学部每年保送三个名额到圣雅各中学,夏家姐姐就曾位列其一,从圣雅阁中学考入南昌的中正医学院(现在的江西医学院),毕业后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成长为专家级教授,在正师级退休。圣雅阁中学在日本进犯芜湖时,撤退到繁昌后转入泾县茂林,日本投降后,圣雅阁中学回迁芜湖,由于欧美传教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收缩阵脚,加之王稼祥、刘希平等“闹学潮”抵制,圣雅各的宗教成分逐渐淡去,改为广益中学。非宗教化的紧箍咒也念到励德学校头上,54年石老师请调到弋矶山小学,励德小学萎缩停办,其教学楼划给了镜湖区教委,而当年的教职工宿舍让给了地区文工团。



后家巷小学(励德学校)教职工宿舍——华牧师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3: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8 10:32 编辑

九华山路(原名陡岗路、大寨路)当时只修到北门后家巷,1984年,为了打通这条断头路,芜湖自筹资金建了中江桥,古城内几条著名的街巷后家巷、北内街、鱼市街消失了,(建桥时在后家巷老宅地下挖出了许多珍宝,一个大金龟最有名:1983年为建造中江桥所拆除的一批旧房屋,原来都是李鸿忠五大人公馆所在地。挖桥基时,民工挖出一只“金乌龟”以4元钱卖给货郎,后被北门派出所民警追回,一称,19斤重,已交银行库存。这可能是李蔼吉堂的遗物)。九华山路未建之前,过去城内太平大路北内街出城,沿北市街沿路经过三官殿、牛车巷、双土地庙(北门——二院老地名),再沿陡岗正街到陡岗路第一个岗坡叫百骨坟(现在的中医院对面公交车站,百骨坟是寺庙里僧侣圆寂火化后集中堆埋建佛塔佛亭式的建筑)才能到赭山。


1950年代芜湖古城北内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22:38 编辑

南门湾



南门湾,儒林街-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
    南门湾街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为“南门大街”。东与儒林街相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后,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鸿发棉纱、人人理发店等。
    南门湾还留传着著名学者胡适、报人张恨水的故事,民国初期,张恨水在芜湖《皖江日报》任副刊主编,一天,他和好友张友鸾在南门湾游览时,遇到三位卖菜、卖花、卖桃子的村姑。他们发现村姑门长相可人,有意思想逗逗她们。便要喝村姑门对对子。谁知,三村姑先后出了:“空心菜菜心空心空菜菜不丝”,和”菊傲霜梅傲雪谁言菊后无花赏“两幅上联,都难倒了张恨水和张友鸾两人。最后,三村姑又以芜湖地名为题出一幅上联:”集益里集思广益;冰冻街火药房移冰就火;芜湖虽小有十九道门“。请张恨水他们对下联。张恨水和张友鸾面面相觑,苦思了很久,始终对不上下联,趁着街上人多,悄悄地走开来,留下了一段轶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湾的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0: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8 23:38 , Processed in 0.08650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