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8 11:15:40
|
那年场景一幕幕
今年70多岁的老保定人谷秀云曾在城隍庙街附近居住了多年。上小学的时候,她常常跑到城隍庙一带喧闹的集市中,一个个场子看老艺人表演,听有趣的唱卖吆喝。如今,她还清楚地记得,庙外卖凉粉的商贩用铁片特制的小刮刀那么一转,刮下的凉粉正好装一个小小的黑粗瓷碗,放上各种作料,特别好吃。卖提盒小包子的人,头顶个棉圈儿,上头放着提盒,在市场里转着卖,大人给孩子买两个,小孩子就捧着两个元宵大小的小包子吃得津津有味。
谷秀云回忆说:“当时有许多卖布的摊点,卖布的人穿着中式大褂,把尺子斜插在脖子后边,有顾客来就一边量布一边唱卖,唱得又好听又押韵。”说到这里,她的老伴曹先生还站起身来边比划边哼唱:“我这一块布,是(多么多么)长,拿回去孝顺你的亲爹娘;我这一块布,是(多么多么)壮,拿回去给儿孙做衣裳……”断断续续地唱出那些隐约闪现在脑海中的语句,记忆已回到难忘的从前。
要说两位老人印象最深的,那就是拉洋片,谷秀云口中的“西洋景”,“一个密封的大木箱,跟个小房子似的,箱子上有一个个小圆窟窿,大人小孩就趴在外边从圆窟窿往箱子里看,里面就跟现在的幻灯片似的,闪过一张张画片,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艺人就在外面一边操作小绳子控制画片,一边根据情节变化带着表情说唱,还有锣鼓伴奏,特别受欢迎。”虽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可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们说:“对城隍庙和老城隍庙街太有感情了!”
在搜集资料时,找到一篇发表于几年前的回忆城隍庙曲艺杂耍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己的家就住在城隍庙庙台底下,老城隍庙里面最吸引他的是各种杂耍曲艺摊子,放学后经常背着书包转到人家收摊才回家。“一个一个场子地蹭听蹭看,我在老城隍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最快乐的时光。”记者特别希望能够采访到这位写文章的老先生,面对面听他讲述那生动的一幕一幕,也非常努力地多方联系询问,但都没有找到,十分遗憾。
文中的描写非常形象,“有一位说书的总爱东拉西扯跟观众逗,一部《隋唐演义》像是永远也讲不完,光‘三休樊梨花’一段就几个月没有结果,有观众就急着打听薛丁山和樊梨花到底咋着了,他说你们瞎急什么呀,要让他们今天就复婚入了洞房,还有咱们什么事呀。”“那时我最喜欢的一位艺人叫傻茂盛,名气虽不大,但脾气好,招人喜欢,他变小魔术加讲笑话。有一次他边收拾魔术道具边唱着他顺口编的小曲,‘姐妹俩呀两朵花,姐比妹大两岁呀,妹比姐小两岁呀,大两岁呀小两岁呀,姐属虎来妹属兔呀’。观众发现出错了,‘噢’地哄起来。他也不慌,接着收拾他的,停一下又接上两句,‘姐生在正月初呀,妹生在腊月底呀,虎头挨不上兔尾巴’,观众又是一阵大笑。”
这样的精彩场面对于许多老保定人来说并不陌生。老人们回想着那时接连成片的摊点、特色十足的吆喝、摩肩接踵的人流、香气四溢的小吃、趣味十足的曲艺杂耍,似乎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梦回从前。在这记忆的背后,是悠悠的往昔岁月,是绵绵的乡土情怀,更是对保定浓浓的真情挚爱,这情这爱早已深藏心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