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ilale 于 2013-4-14 23:53 编辑
长沙,中国唯一一座城址3000年未变迁的城市。湖南省省会,位于洞庭湖平原南部,长浏盆地西缘的湘江滨。
约公元前150000至200000年,长沙地区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5000年,长沙地区形成村落。进入母系社会。
商周时期,长沙属扬越,又称荆蛮,后中原文化传入,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1938年出土的四羊方尊为代表。
长沙作为地名,始见于西周《逸周书•王会》,长沙鳖为王室贡品。西周长沙的青铜冶炼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冶炼铸造的乌纹铜及铜甬钟,具有浓厚的南方古文化特点。
春秋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公元前六百多年,成为楚南重镇。有云“长沙,楚之粟也。”
战国时期,长沙城位置,大约西至(今)太平街,东至黄兴路,南至坡子街,北至五一西路,东西长680米,南北580米,此地区至今仍为长沙城市中心。
楚秦襄王二十年(前279)楚国在今望城县设铸币工场,铜官镇名由此来。
楚秦襄王十四年(前273)楚设黔中郡,长沙隶属黔中郡。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设长沙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长沙自此划入全国区划,郡治湘县(今长沙城南)
汉高祖五年(前202),设长沙国,封吴芮为长沙王,长沙成为藩王王都。
长沙至此南至樊西巷稍南,北至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西至福胜街,东至落星田、东庆街一带,略呈方形。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此三年。贾谊第一次记载了"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的户籍数,推知西汉时长沙已是一座约十来万人口的诸侯国都城。
新朝.始建国二年(10)王莽新朝改长沙国为填蛮郡。东汉建武元年(25)汉室复设长沙郡,郡治仍设临湘。
汉献帝建安年间(196至220)张怿之后,由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在任期间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流传千古。
西晋初期,佛教传人长沙,泰始四年(268),高僧竺法崇在岳麓山创建慧光寺(今麓山寺),为湖南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最古老寺庙之一。
西晋永兴二年(305),长沙市区今橘子洲基本形成。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梁武帝天监年间(502至519),建陶公庙。
隋朝,地方实行州治,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改郡,唐朝长沙设潭州治所,属江南道。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建道林寺于长沙城湘江西岸(今长沙岳麓区溁湾镇)。
唐朝,长沙西至小西门、大西门附近,东至小吴门、浏阳门一带,北至司马桥,南至南门口。
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州(郡)县官的治理, 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至779),诗人杜甫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清明》其一诗中有: “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 , 是盛世时期长沙一日的写照。
唐元和三年(808)长沙铜官窑瓷,出品造型美观,画面生动,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其产品远销波斯湾、南洋诸国。
唐天成二年(927),建开福寺。
五代时期,长沙设城门六座:南有碧湘门(今南门口),北有长乐门(今六堆子),西有济川门(大西门)、清泰门;东有浏阳门、醴陵门。
宋朝,设潭州治所,北宋开宝九年(976),建岳麓书院,为世界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
北宋治平四年(1067)长沙驿步门外(今大西门)八景台建成,荆南转运判官宋迪绘“潇湘八景”图,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在长沙橘子洲头一带。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大局。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在长沙建飞虎军,成为抗金名旅。
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学家朱熹受到张栻热情接待,并同在岳麓书院“时新”、“时习”两斋讲学两个多月。影响巨大,史称“朱张会讲”,朱张渡名由此来。是年,朱熹改岳麓山顶名为“赫曦台”。
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将南岳的《禹王碑》文摹刻于岳麓山后石壁。
元朝,元军攻占长沙,城垣尽毁,被夷为平地。元十四年(1277)方修复。元朝的长沙商贸繁荣,《元史•食货志》载,当时扬州的商船,溯江而上,“远及长沙”。《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元代沿长江的新兴商业大城市中便有潭州。
明洪武五年(1377)长沙土城改砖砌,设九座城门:东为浏阳门、小吴门;西为临湘门、德润门、潮宗门、通泰门;南门黄道门;北为湘春门、新开门。各有门楼,辟护城河,建有清泰桥、司马桥、落鹏桥、西湖桥、广济桥、大椿桥。
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朱见浚在岳麓山云麓峰建云麓宫。嘉靖年间(1522-1566)长沙县知县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
明万历五年(1577),官绅在坡子街建火神庙(今火宫殿),又名乾元宫。
明崇祯十一年(1638)王夫之(王船山)入岳麓书院就读。清光绪年间,书院内建船山祠。
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志》记载,今日长沙城市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定型,志中所记盐仓街、清泰街、苏家巷、碧湘街、学院巷、大椿桥、晏家塘、河街等大小几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一直沿用至今。还有织机巷、金线巷等专门的手工业区。
明朝长沙府提出“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战略,耗巨资开河通商。明朝后期长沙成为中国四大茶市之一和四大米市之一。明末(据明末善化人俞仪所写《天心阁眺望》之诗),建天心阁。
清顺治七年(1650)清废官药制。长沙最早的一家民营药铺开设于坡子街,乾隆四十年(1775)定名劳九芝堂。
清康熙三年(1664),设湖南省,长沙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长沙自此成为湖南省省会,中国南方的重要商埠,商贾云集,百货流通,竞争十分激烈。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了这期间长沙商品流通的盛况:“秋冬之交,淮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其贩卖皮币玉玩好,列肆盈廛,则皆江苏、山陕、豫章、粤省之客商。……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
清雍正年间(1723—1736),长沙城大街小巷由土路面改铺麻石路面。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岳麓山清风峡建红叶亭,两年后改名爱晚亭,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清末,长沙城门增至13座,新辟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学宫门。
1852年9月,太平军攻打长沙,西王萧朝贵牺牲于城南战役 。翌年,曾国藩在长沙举办团练,建立湘军。
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老字号面食馆甘长顺面馆开业。
清光绪二十年(1894),城区有正横街150余条。长沙老字号食馆杨裕兴面馆开业。
1897年,长沙开始办电。10月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1898年2月21日,由谭嗣同、皮锡瑞、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维新派政治团体"南学会"。该年长沙城开始设置“清道夫”。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老字号食馆玉楼春酒家开业,1920年改名玉楼东,为长沙湘菜名店。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辟为对外洋开放之商埠,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相继在长设立领事馆,开洋行,办学校与医院,在湘江沿岸设立日清、太古、怡和码头。街巷剧增。
清末,长沙涌现一批重要近代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陈宝箴、谭嗣同、黄兴等,为民国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1904年,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为宗旨 。 翌年,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组建中国同盟会。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