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681|回复: 59

【上海历史】连载版(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8 07:09:22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GYG 于 2011-12-21 06:58 编辑

【上海历史】连载版 2011-9-25

从上海二万幢高楼丛中,看到上海城建的历史,隐约看到上海从小渔村转化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史。这就是本人对历史与高楼互为关系的简单直白的认识。
上海市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 2011年9月24日 )





  上海市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会9月23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杨振武在讲话中指出:上海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重镇,与鲁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渊源,鲁迅先生为上海留下了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鲁迅精神仍然是凝聚和激励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有力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要学习鲁迅先生开拓、改革、创新、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把握机遇,奋发有为,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纪念大会上,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郜元宝,老同志代表孟波、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上海市文联主席吴贻弓,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区委书记孙建平,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朱咏雷等先后作了发言,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鲁迅的思想、业绩以及鲁迅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纪念大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本市文化界、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国内外有关鲁迅研究专家的学者共500余人参加。
  
    评:记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才会有城市未来。
发表于 2011-2-20 08:01:51 |
国际版国际版。。{:5_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0:15:25 |
上影集团倾力打造 《辛亥革命》今起全国公映 (2011年9月23日)




记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才会有城市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0:17:49 |
《鲁迅生平陈列》今天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揭幕 (2011年9月23日)




记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才会有城市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0:20:49 |
辛亥革命文物展在孙中山故居开幕 (2011年9月22日)




记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才会有城市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0:23:12 |
《辛亥革命》上映首日感动观众 京沪穗排片场次均居第一频现满场( 2011年9月24日 )
  “观影过程中,满脑子想的都是高中历史课上老师让我背诵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大银幕上,书本上的字字句句都活了起来……”由上影集团主要承制的史诗大片《辛亥革命》9月23日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票房重镇,《辛亥革命》排片场次均居第一,晚间黄金时段不乏满场。

  首日观赏的观众第一时间留下观影感想,在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武昌,一位观众说,“电影里,孙文说,‘我就知道是在武昌,在武昌……’时隔100年,我在武昌一家电影院看《辛亥革命》……唯有感动。”

  《辛亥革命》汇集70多位华语明星,导演张黎不否认明星阵容是吸引票房主力军——年轻人的重要元素。“能以明星为吸引,让年轻人走进影院重温中国历史,感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件好事。”他同时认为,“主旋律电影不能和市场脱节,在情节上不应只是说教,而是要拍得好看,接地气。”

  上映首日,观众反响印证了导演的努力。“看《辛亥革命》,没有‘数星星’的感觉,而是被片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所打动。”一位即将成为母亲的观众说,“影片开头,宁静饰演的秋瑾一步一步穿过街市、走向刑场。她说,我是为千千万万中国孩子日后的幸福而死,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辛亥革命》还启用不少年轻演员出演那个年代的青年革命者。以往在影视剧中多以“偶像”形象示人的年轻明星,诠释厚重历史题材也得到观众认可。“林觉民受审那场戏,胡歌演得真好,一句‘大清索我命,我诛大清心’,掷地有声,余音绕梁。”有影评人评价:“《辛亥革命》走的是好莱坞战争片路线,但观众更深刻体会到的是那段历史,有多少年轻人的牺牲,才换来封建帝制的瓦解。”

  在内地市场上映后,《辛亥革命》还将陆续在北美、日本等全球范围上映。美国WellGo电影公司先于今年年初宣布购得该片北美发行权,10月7日起将在北美上映。《辛亥革命》也被定为10月22日开幕的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开幕影片,并将于11月5日起在日本上映。此外,影片9月29日起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上映,中国台湾地区的上映时间为10月14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9:55:42 |
30余位辛亥志士后裔回忆先辈座谈“追忆与传承”( 2011年9月22日 )
  他们中有人卖掉了自家三十六亩庄园,踏上了革命道路的第一步;有人舍身参加起义,临行前给父母、妻儿等写下三份遗书;有人出入奔波,高层斡旋,一步步推进着民主与共和的进程。

  9月21日在市政协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追忆与传承”辛亥先贤后裔座谈会上,杨小佛、王志紘等后裔们回忆起他们的先辈,十分崇敬与自豪。“他们为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起点。”

  追忆:革命志士殒身不恤

  1903年,湖南长沙凉塘,传承了数代的黄家偌大的产业,在黄兴手中画上了句号。

  黄兴的孙女黄建舲在座谈时说,黄兴干革命的第一步是卖掉自家三十六亩庄园。他用这笔经费与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等人创立了华兴会。次年,他们策划了第一次起义——在湖南官员为慈禧贺寿的那一天,将炸弹秘密安装在朝拜的桌子下,等众官朝拜之时送他们上西天。可惜走漏风声,起义还没开始就失败了。之后黄兴远走日本,策划了一次又一次起义。在广州起义中,黄兴骁勇异常,“他胸前挂满炸弹,手持双枪左右射击,毙清军多人后,手负伤,断两指,但坚持到最后一人”。

  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侄女方铿说,广州起义前,方声洞身在东京,他借着运送军火的机会,坚决回到广州。他安排好一切工作,与妻儿拍了照,又恐父亲担心,写了十多封信,嘱妻子陆续寄给父亲。方声洞回到广州后与姐、嫂合影留念,随后写了3封遗书给妻儿、父亲、各堂兄妹。后因机密泄漏,起义提前。方声洞等首先冲向两广总督署,他在激战中身中数弹而牺牲,时年二十五岁。

  钩沉:南北议和为何选在上海

  南北议和的地点为何选在上海?

  寓居上海的赵凤昌起了重要作用。赵凤昌外孙杨小佛在座谈中介绍,当时,苏浙与湖北在南北和议地点上发生了争执。正是赵凤昌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折中方案,使沪鄂双方达成妥协。

  1911年12月7日,清廷派出了以唐绍仪为首的议和代表团。第二天,唐绍仪即致电赵凤昌:“明日赴汉口开议,请公约东南人望如张季老、汤蛰老赴汉会议为幸。”上海方面则通过各种渠道表示伍廷芳、张謇等人不能远行,希望请唐绍仪速到上海谈判。最后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袁世凯命令唐一行到上海开议。上海方面掌握了和谈的主动权。

  在和谈中,有次讨论袁世凯政府的国务总理时,袁要唐绍仪做总理,孙中山则认为应由同盟会会员担任。又是赵凤昌出主意:让唐绍仪加入同盟会,不就解决矛盾了?后来,由蔡元培与汪兆铭作介绍人,唐绍仪成了同盟会会员。

  传承:为推进历史进程贡献力量

  孙中山的曾外孙王志紘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革命目的非常明确,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彻底消除了当时国民根深蒂固的君权思想。十次武装起义屡战屡败但愈挫愈奋,终于在辛亥年武装起义成功。“缅怀革命先辈,继承他们的革命斗志和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先辈们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性命的精神,尤其值得发扬光大。”陈去病的孙女陈艺回忆了祖父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如何投身革命的。“清廷丧权辱国,祖父极为痛心,深感要推翻满清,光复中华,必须革命,而革命必先结社的道理。”陈去病从日本回国后,兴办学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革命,并多方结社,由他发起的南社,更是聚集了众多同盟会会员,在后来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过程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王志紘说,作为革命后裔,应该认识到肩上的担子比别人重些,“因为我们有引以为荣的先辈,所以我们更应不辱祖辈的光辉形象,在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在推进历史前进的征途上贡献一份力量。”

  章太炎之孙章念祖说,此次聚会不仅仅是回忆先人功绩,更应看到先人所追求的将国家建设成为统一、强盛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这些才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9:57:49 |
老北站见证孙中山赴任“临时大总统”( 2011年9月22日 )


1911年上海北火车站外景。


  沿天目东路走到宝山路口,高处一块硕大的“北站一号”广告牌提醒记者:“老北站”已经不远了。建成于1909年的上海铁路老北站,曾经见证了孙中山北上赴任“临时大总统”,也见证了当年上海各界人士对新生的民国政府的拥护和支援。仍然是在这块地方,辛亥革命的先驱宋教仁被暗杀,留下了一个历史疑团。
  迎着秋风,记者站在天目东路200号上海铁路博物馆前。经人指点得知,此处便是上海老北站原址。老北站自1987年“退役”后,改造成铁路博物馆。主体4层英式古典建筑按照老北站原比例的80%重建。博物馆前院中,摆放着黑色机头绿皮机身、1924年美国制SN26机车,一座老式站台,还有显示着罗马数字的大时钟。若时钟退回到100年前,可以想见,这座新落成的站台定是熙熙攘攘,各式长衫短打穿行其间,喧哗声、汽笛声像煮沸了一般。
  那是在1912年元旦,上午10时,上海北火车站彩旗飞扬、军乐雄壮。上海各界代表、民众及军人数千人聚集在此,欢送革命党领袖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据《天下为公——孙中山传》描述,孙中山从海外归来,1911年12月25日抵沪,却并未急于北上。至29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总统,他仍盘桓在沪。为何匆匆赶回国,却又在沪滞留?传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这前一天(12月31日)傍晚,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来向孙中山致贺,孙苦着脸问:“你能给我借上500万元吗?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总统但却身无分文。”“我又不是魔术师,一个晚上去哪里弄这么多钱?”“明天没有钱也关系不大。但你如果不保证在一周之内给我借到500万元,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那么,孙中山是怎样渡过初创期的难关?学者们考证认为,正是上海绅商的资助,维系了这个新生的民国政府,让其渡过了最初的生存危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琪森援引《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至1949年上卷》说,上海商人资助了700万两白银,帮助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上海广肇公所两天内就支借了82万两或83万两白银。另据1913年统计,此类由上海商务总会出面、替革命党向商家筹借的款项共有300万元之巨。
  支援钱款究竟多少,恐怕已无法详算。不过,苏智良认为,“上海地方绅商在革命爆发时,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与财政实力,不遗余力给予革命党大笔经济支持,有力支援了南方其他独立省份的革命事业。”学者们认为,这种不顾本身财富的损益,既体现了上海绅商们的社会担当意识,亦表达了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治、经济、社会诉求的努力,希望藉此取得经济上的主导权及政治上的话语权。
  总之,在上海绅商支持下,孙中山及各省代表汤尔和、王宠惠、胡汉民等及时由上海乘火车赶赴南京,晚10时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孙中山宣读誓词:“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位,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一年后的一个春夜,历史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老北站。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宋教仁在此遇刺,两天后身亡。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即将从老北站启程,送行者很多——国民党已在国会选举中初胜,正式国会召开在即,均认为宋此行可能“入阁拜相”。22时45分,宋教仁和黄兴、陈其美、廖仲恺、于右任等走到月台入口处,“不意一个刺客忽然在背后出现,向宋腰际开了一枪……宋应声倒地,车站上一时秩序大乱,刺客乃乘机逃走,无影无踪”。宋教仁随即被送往附近沪宁铁路医院(今市第十人民医院),因子弹带毒,二日后不治而亡,终年31岁。
  遗憾的是,除了铁路博物馆内悬挂的一幅宋教仁照片和几句简短的文字说明,记者再未找到与此相关的物件或遗迹。马路对面“均益小区”里,很多人并不知老北站的辛亥往事。七旬居民罗先生对老北站还有些记忆,他说,这里曾叫“均益里”,隔着马路分属租界和华界,现在北边轨道3号线的地方,是原来老北站的进站口。当年月台有好几个,目前放小火车的地方是其中一个月台,“听说宋教仁就是在月台这块被刺杀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有一位革命先行者,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献出了宝贵生命。”民进会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蒋德海说。
发表于 2011-9-25 20:37:01 |
上海历史令人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5:36 |
松江建县1260年12.6米长卷亮相( 2011年9月24日 )


  浦江烟渚、云间第一桥、沪杭高铁松江南站……为纪念松江建县1260周年,挖掘松江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一幅汇聚松江主要景点的12.6米长的书画长卷9月23日亮相。
  长卷以“弘扬根文化,建设新松江”为主线,以黄浦江源头为起点,通过国画、书法、篆刻、诗歌等形式将近30个松江重要景点融入其中。纪念松江建县1260周年长卷9月23日展出。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8:10:09 |
沪上学者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9月29日 )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9月28日举行。沪上知名史学研究者熊月之、姜义华、苏智良、萧功秦等作交流发言。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等出席讨论会并致辞。本次讨论会是市社联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8:12:41 |
民盟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年( 2011年9月29日 )
  9月28日,民盟市委联合市教委、上海陶行知研究会等隆重举行陶行知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民盟中央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郑惠强出席大会并讲话。主办方当天还举行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海论坛”、“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大展”、纪念邮品首发式等系列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20:15:37 |
海外侨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相聚上海共谋发展活动在沪开幕( 2011年9月27日 )
  9月26日,由市政府侨办和市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2011相聚上海共谋发展活动”在沪开幕。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市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会成员,海外上海社团、友好侨团、专业人士团体代表等参加了活动。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出席华侨华人专家咨询会并讲话,副市长姜平出席开幕式暨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第五届理事大会并讲话。

  市政府侨办主任、市海外交流协会会长崔明华作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百年传承的辛亥革命精神,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共同的资产。”在9月26日举行的“2011相聚上海共谋发展活动”上,一场“海外侨胞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会议让与会的华侨华人代表热情澎湃。他们呼吁以史为鉴,牢记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华”的遗言,致力于实现“和平、奋斗、兴中华”的宏愿。

  著名侨领、香港华人华侨总会创会会长古宣辉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华侨华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思潮,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全英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说,海外华人华侨对祖籍国的感情就像远离家园的孩子思念家乡父母,希望家乡强大、父母安康,“家国沉浮”和广大侨胞的命运密切相连。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上海侨务理论中心顾问陈昌福说,以辛亥革命为起点,在此后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转折,其背后都能看到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影。孙中山领导的历次反清武装起义,军费、武器及粮饷的提供,多依赖华侨。孙中山赞扬“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日本千叶商科大学商经学院教授赵军说,孙中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次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振兴中华”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最早就是从兴中会喊出来的。

  “辛亥革命的百年历史,唤起了全球华侨华人和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台湾问题专家章念驰说,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继续发扬爱国传统,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热情帮助新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搭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更是全方位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开拓者、参与者、贡献者。

  现如今,海外华侨华人依然十分热心文化教育、公益福利和慈善事业。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后,全球的华侨华人立即行动起来,10天之内,港澳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捐款就达近20亿元人民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说,一百年来,海外侨胞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1:01:17 |
还原百年前历史图景 全景呈现“辛亥革命在上海”( 2011年10月5日 )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一系列图书,以多角度、多侧面、多种形式全景呈现上海对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辛亥革命全景录》大型丛书,由人民出版社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等10多家地方出版社共同策划并组织出版。这也是全国多家人民出版社首次联合开展大型丛书的出版合作。此套丛书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新闻出版总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种重点图书项目之一,由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担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海上风云——辛亥革命在上海》即为丛书之一。该书史料扎实,以史话体形式,配以珍贵图片,生动记录了上海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的历史人文全景。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几代史学工作者历经半个世纪集体协作的成果——《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则精选了中外文档案、报刊、年谱、传记、私人电函稿等史料中的相关内容。这部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编的资料集,196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增订、重版。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编者对原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与修订,篇幅较原书增加约三分之一,书前还增加了著名史学家熊月之撰写的《上海辛亥起义概述》。

  此外,在辛亥革命人物史研究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将推出由著名史学家沈渭滨先生撰写的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增订本)。该书集中叙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7:05:49 |
“辛亥革命在上海”文献文物展、辛亥百年美术作品展开幕( 2011年10月9日 )
  “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的高度评价。10月9日上午10时,全景再现风云激荡历史的“辛亥革命在上海”文献文物展、辛亥百年美术作品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开幕。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出席联展开幕式并剪彩。

  舆论成革命“急先锋”

  文献文物展分“浦江潮涌”、“辛亥洪流”、“气象更新”、“风云再起”、“历史选择”等部分,展出约300件图片、档案文献和文物,配以多媒体视频播放。

  记者在文献文物展上看到,当时上海的主要革命报刊名称及创刊时间,被制成了“一览表”,同时还展出了部分报刊书籍的实物、照片。

  据介绍,由于上海“华洋并处”的特殊政治格局和先进的交通、通讯、印刷条件,上海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国内舆论宣传重镇,舆论成革命“急先锋”。从1905年到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先后出版了10多种报刊。

  文献文物展重点回顾了震动中外的“苏报”案。《苏报》以“先声播欧亚东西”为标榜,鼓吹革命思潮。1903年发表章炳麟、邹容等的革命文章,革命浪潮在爱国人士的推动下日渐高涨。1903年5月,《苏报》因发表邹容《革命军自序》等文被查封,章炳麟、邹容等被捕入狱。

  剪除发辫革除缠足

  文献文物展上,有一张上海小南门救火会警钟瞭望塔的照片引人注目。这个警钟瞭望塔至今保存完好,是当年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的见证。

  展览还用一组历史照片和实物,体现封建帝制崩溃与共和制度的建立,对上海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1911年12月29日,沪军都督颁布的剪辫告示;革命军在街头为群众剪辫子;1912年民国成立后,南京路上五色旗迎风招展的画面;1912年至1914年冬,沪军都督府批准拆除上海城墙,使旧城华界和租界连成一体等。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法令政策发展经济,民国初年迅速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辛亥革命的风暴也猛烈地冲击着很多封建落后的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人们拆除城墙、剪除发辫、革除缠足、破除神权、改革婚丧礼俗、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各方面的社会新风使上海面目焕然一新。”展览解说词如是说。

  原创佳作风格各异

  同时开展的辛亥百年美术作品展上,展出了400件原创作品,包括由戴敦邦先生历时15个月完成的100幅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画,由当代书画名家完成的100幅国画油画、100幅书法作品和100方篆刻作品。这些反映辛亥志士思想和情操的精品佳作,风格各异,含义隽永。

  从2010年1月开始,陈佩秋、戴敦邦、高式熊、周慧珺、韩天衡、周志高、童衍方、俞晓夫、毛国伦等近百名艺术家,在市政协等组织下,以艺术手法挖掘辛亥革命珍贵历史遗产,以饱满热情和精湛技艺,创作出了这批精品佳作。

  据主办方上海市政协介绍,本次展览由民革市委、市档案局(馆)、东方出版中心、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会和市美术家协会等承办,免费对市民开放,共展出8天,将持续至10月16日。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18:14 , Processed in 0.05900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