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5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我们开始。
第一点:发车密集,客运量大
香港地铁是全球地铁中发车间隔密度最大的运营线路之一。“香港地铁列车系统允许最密间隔105秒。”香港地铁高级对外事务主任黄招蓉说。换句话说,两趟列车的最短间隔不到2分钟。
去过香港的人都体验过香港地铁的迅捷,前一趟列车刚急驰而去,又一趟列车即隆隆而来,浩荡人流转瞬被载走而秩序井然。
地铁高效运转,依靠先进技术与精确管理来支撑。比如,香港地铁站台上都加装一道屏蔽门,既可将地铁候车区和隧道分隔,保持候车区恒定的温度,也可对客流进行控制,保证列车准点开行;又比如,香港地铁列车都装有自动控制系统,可自动调整行进中的列车间距,决定列车最佳的加速和减速时机。由于设施先进和有效管理,香港地铁列车准时率超过99.5%。
发车密集,行走准点,加上地铁覆盖到直通香港岛、九龙和大屿山等地区,总里程达 87.7公里,港铁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香港人上下班和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按每公里轨道载客人次计算,香港地铁是全球使用率最频密的铁路系统之一。香港地铁日载客量,已由1980年的55万人次,上升到如今的230万人次,升幅逾300%。
第二点:灵活调整票价
根据规定,香港地铁有限公司(MTR)有权决定票价。香港地铁可以根据每年香港的通胀率调整票价,涨幅略低于通胀指标。而黄招蓉表示,港铁票价是以市场价格来厘定的,也要考虑经济环境和市民的负担能力,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收费。记者查阅了2004年港铁中期报告主要数据,票款收入达到28.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香港地铁没有调整过票价,一方面因“金融风暴”后特区经济需要恢复;另外地铁价格也要参考地面公共交通价格,毕竟地上地下也存在着竞争。
但是,同时去过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朋友,可能会说:“嗨,您说香港地铁的客流大,可是北京上海地铁的客流量一点也不比香港少,凭什么香港就能盈利?”
是呵,所以香港地铁盈利肯定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请接着看!
第三点:地铁+房地产
在香港,从城市最边缘地区到市中心,坐地铁基本上半个小时都能到达。而对不少在城市中心地带上班的民众来说,往往是距上班地点最近的地点是最堵的地方。因此尽管地铁票比巴士要贵出一倍还多,坐几站就要四五元港币,地铁交通因为快捷、便利还是受到了香港上班族的青睐。
香港地铁的运营完全由电脑控制,高峰时同时在线运行121列车,每班车平均间隔120秒。根据香港相关部门的统计,平均每天有25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占总出行人数的1/3。
遇到雨天,香港人可以不带雨伞,而衣衫不湿地出行办事。因为庞大的地铁网络将地面上建筑连为一体。走进香港地铁,干净凉爽的环境很得人好感,各种指示牌一目了然。香港地铁经营者很有头脑,不单纯是建设地铁,通常把沿线地产开发捆绑在一起,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每一条新建地铁线路,香港地铁都充分评估其地面商业开发价值。与特区政府签订的项目协议,一并将地产开发“设计”其中。
与绝大多数由当地政府投资、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地铁公司相比,香港地铁公司的运营模式独树一帜,它采用的是“地铁+房地产”的经营模式。这也是它盈利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地铁公司大多接受政府补贴,或是难以持续盈利。
30年前香港政府成立地铁公司的时候,尽管其股权是100%归政府所有,但香港政府并不想因此而花费太多,于是独创了这个经营模式。后来政府将地铁公司的股权进一步私有化,吸引投资,到2000年在H股上市时,香港地铁公司有77%的股权由政府所有,其他的都是私人股东。
待特区政府批准后,地铁公司便找来地产商共同开发车站及车厂上盖的空间,根据不同的条件,兴建大型的住宅及商用物业。其后,管理已落成的屋村和部分商用物业的收入,就成为香港地铁公司的滚滚财源。
机场快线上有一站叫青衣,原来这里有油库、船坞等设施,所以地价相对较低。由于地铁的拉动,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新建小区纷纷落成,人气不断聚集,现在这里每平方尺均价超过港币4000元。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价格已达到中档物业水平。地铁建设与地产开发捆绑一起,香港地铁从地价升值中也赚取收益。
“地铁+房地产”的经营模式也显示了香港地铁公司的双重身份。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香港地铁公司必须做好地铁服务,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为香港提供一个国际一流的交通环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香港地铁必须创造商业价值,为股东带来最大的利益。
作为香港政府的合作伙伴,香港地铁可以优先从政府手中拿地,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进行地铁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这些地铁站以上的地块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地产商进行开发,然后地铁公司将地铁建设起来,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流,实现地产增值。
位于香港一角的将军坳就是这样被发展起来的。在老一代香港人的记忆中,这只是一个维修船的小港湾,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50多万人的住宅区。1998年,香港地铁公司根据政府的规划,开始将地铁修进将军坳,同时修建商场和住宅。4年前地铁线开通,3个车站开始引入大量的人流,这个原本无人居住的小港如今人声鼎沸,物业价值不断攀升。
地铁+房地产模式的长年经营,使香港地铁公司发展出了跟地产商的多种合作方式。通常情况下,项目建成后双方按合同约进行利润分成,部分项目,香港地铁也会直接投资参与建设。比如2003年落成的香港中区最高的楼――88层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大厦(简称IC2),也是建在地铁上面,就是由香港地铁公司建18层,香港恒基地产公司建70层。这座总高415米的摩天大楼已成为香港的新地标。
2006年,香港地铁共获得了98.41亿港元的营业收入,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地铁,但在其创造的77.58亿港元的利润中,则有90%的利润都来自于房地产经营。
第四点:居然还有物业?
就在两周前,我去了一趟北京。在朋友公司所在的办公楼前,我看到一张纸,大意是催促业主们赶紧叫物业费,否则港铁就要停电。
不交物业费,港铁就要停电,什么逻辑?
我转头问朋友:“这个港铁是香港地铁吗?”
朋友说:“是。”
然后又看着我惊讶的表情说:“港铁公司是我们这个办公楼的物业公司。”
哦,原来如此!
原来香港地铁还有物业,请看:
香港地铁物业最让人惊讶的运营项目是其旗下四大商场——德福广场、青衣城、杏花新城和绿杨新村,尽管位置并非位于黄金商业区,有的商场甚至位于远郊,如青衣城(位置类似于广州番禺)、杏花新城(位置类似于广州东圃)和绿杨新村(位置类似于广州芳村),但其商铺出租率却保持在100%的水平,而且均成为所在区域的商业焦点。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物业总监何恒光称,地铁商场能保持100%的出租率,关键在于对市场研究透彻,定位清晰。如青衣城以海洋为主题,所有的商铺均按海洋主题进行设计,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连传统快餐店“大家乐”、“麦当劳”都在设计上引入了海洋元素,感觉很新潮。“一个商户不符合这个主题,就会破坏商场的气氛。”因此,香港地铁物业在招商时坚持要商户配合主题。
另外,商户的合理配置也很重要,他们会事前对所在区域的消费群做详细的市场调查,然后确定服装、饮食、玩具、化妆品等类别的店铺的比例,并定期进行客户营业额调查,和客户研究经营状况,及时调整商铺比例。
据统计,经营面积分别为5.9万、1.2万、1.9万、2.9万平方米的德福广场、绿杨新村、杏花新城和青衣城,年租金收入分别可达到了3.53亿港元、1.04亿港元、0.8亿港元和1.76亿港元。四大商场合计为地铁创造超过7亿港元的收入。
地铁物业还引入了优质服务计划。即聘请神秘顾客定期访问四大商场,对每个商户进行评分,分成A、B、C、D四档,每季度公布一次评分结果,评分较高的商户将在续约时给予好的位置,而评分低的客户则下次不予续约。
何恒光坦言,开始有些商户抗拒这种作法,但实施几个月后,不少商户主动和地铁物业商谈服务改善措施,以取得高分。
何恒光称,香港地铁物业盈利的秘诀在于严格按市场模式运作,严格执行物业发展流程,即从选定地盘、设计计划大纲及取得法定批准到商议批地条款,等等,最后是物业管理。
而内地地铁在发展之前则普遍没有物业发展计划。有的城市考虑到地铁周边地块的物业发展,但却往往只是把地块加以出售,却没有交给地铁公司统一运营,缺乏规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