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新右翼的叙事中,"上海带动论"已成为某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这套话语将上海塑造成慷慨的"经济慈父",以其溢出效应滋养着周边地区。然而,当我们拨开话语的迷雾,审视历史的真相与现实的数据,这个神话便显露出其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神话的建构:谁真的被"带动"了?
"上海带动论"的核心叙事声称,苏南浙北的繁荣得益于上海的辐射效应。但细究之下,这个叙事漏洞百出:
苏锡常的真相
苏州、无锡、常州的发展轨迹,与其说是上海的"带动",不如说是共同嵌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共生关系。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势力就以上海为据点,沿长江向内陆推进其经济扩张。苏锡常与上海更像是同一殖民经济体系下的孪生子,而非父子。
被忽视的浙北现实
杭州的崛起建立在浙江独特的民营经济生态之上,从温州模式到义乌奇迹,都与上海的所谓"带动"相去甚远。而地理上更靠近上海的嘉兴、湖州,在浙江省内的经济排名始终徘徊在中游,这无疑是对"距离上海越近越发达"论调的最有力反驳。
南京的独立发展路径
作为江苏省会,南京的发展轴心始终指向内陆。其经济联系更紧密地指向合肥、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上海的经济圈。南京的科教资源、产业结构与上海形成明显差异,何来"被带动"之说?
二、神话的背面:被"带动"掩盖的压制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江北岸,"带动论"的虚伪性便暴露无遗:
历史性的发展权剥夺
上海的开埠与崛起,直接导致了整个淮扬地区发展路径的历史性转折。运河体系的衰落使淮安、扬州等传统经济中心迅速边缘化;殖民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使得地理位置同样优越的南通等地被系统性忽视。这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整个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与牺牲。
持续性的资源虹吸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上海凭借其先发优势,持续从江北地区虹吸人才、资本与资源。大量淮扬精英迁往上海,留下的却是发展机会的缺失与人口结构的老化。这种"带动",实为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剥夺。
文化歧视的体系化
"上海带动论"在文化上的对应物,就是系统性的"苏北歧视"。这套话语将江北地区的相对落后归因于其"文化劣根性",而非历史形成的不平等格局。通过污名化"苏北人",上海的话语体系成功地将历史责任转嫁给受害者。
三、神话的实质:一场右翼民粹的政治表演
"上海带动论"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描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识形态建构:
新自由主义的拜物教
这套话语的真正崇拜对象并非上海这座城市,而是其代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幻想。将上海神化为"带动者",实质上是将市场经济神圣化,寄托着对"看不见的手"能够带来普遍繁荣的幼稚幻想。
右翼民粹的情感寄托
当下在上海兴起的排外思潮,恰恰暴露了"带动论"的终极虚伪。那些幻想被上海"带动"的外来者,最终发现自己被视为"低端人口"和城市负担。这种排斥恰恰证明了所谓的"带动"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特权体系,其核心逻辑是维护既得利益。
对抗公平的政治武器
最危险的是,这套话语正在成为抵制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工具。通过将上海的成功归因于其"优越性",而非历史机遇与政策倾斜,新右翼试图否定国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区域调控的合法性,为其特权地位辩护。
所以说,"上海带动论"是一个需要被彻底解构的神话。它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掩盖了区域不平等背后的权力结构,更孕育着危险的右翼民粹思潮。
真正的出路在于摒弃这种依附性的发展想象,构建基于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淮扬地区乃至一切被压迫地区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未来不依赖于任何"慈父"的带动,而在于重拾历史主体性,发掘自身优势,在公平的竞争中实现自主发展。
当这个神话被打破之时,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充满可能性的区域发展图景——在那里,没有唯一的中心,没有永恒的边缘,每个地区都能在平等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叙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