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因为年底一系列政策,办公室就开始闲聊一些关于个人财富的话题,串联起来富不过三代诸如此类的话题。可能在我们这个同事之间,大家因为对这些事领悟比较深,大家讨论属于持续推演探究的,形成一个共识。
首先第一点,我们共同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财富帽”,通俗的说,一个普通家庭,就是你攒100万以后,后续超出100万的钱,对于你个人可能就已经没有价值了(广义),当然这个每个城市不一样,家庭不一样,积攒的财富基数不一样,这就是个例子;
其次第二点,我们共同认为,富不过三代,这是2000年前孟子说的话演变来的,原话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2000年前的孟子都能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沿用至今,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基本上没问题;
最后第三点,我们共同认为,尽管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一个人的机会,绝大多数人的机遇与机会,可能就是那么20年(15-35)。有趣的是,古人早就说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特么的,可以追溯到《诗经》,2000年了,这些道理依然适用,你能说老祖宗的东西因为科技发展就过时了么?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也结合了目前现实存在的一些因素;
先说一下这个“财富帽”是怎么因素产生的
一个人只能掌控他认知以内的钱。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就是意外之财要尽快花了,不然就会如何如何。这句话其实背后的哲理是很广泛的。我们当时在推演这个话题的时候,用了一个案例。就咱们山西的县城举例子, 如果是双职工,一辈子风调雨顺,单位也还行。工资帽可能就是50-100万。不好的,可能是30-50万,这个数字不重要。我们就说起来一包烟,比如中华,或者一瓶酒,黑20。从家庭财富与开支的角度,就算你经常抽烟,基本上也没什么负担。但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比如你就处在职工层级,你这个中华烟,放在单位,除了个人享用之外,其他方面可能都是负收益,比如同事会说你炫耀,会嫉妒你,甚至要蹭你的。这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和你打交道的人,极大了压榨了“物质”的财富价值。那么这一包烟,可能还不如20多的芙蓉王,甚至是10来块钱的利群来的实用,那么这个时候,你多花出去的20块钱,价值体现在哪?
包括酒也是,真的到地方上,包括说太原的小饭店,有多少每天随便喝黑20,青25?口粮酒就算是条件不错的也是50 60块钱的。因为你就是拿出来茅台又能如何呢。
我举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一个人的平台、环境相对个人的认知是有非常非常大的约束力。尤其是过了35以后,多数人的成长轨迹趋于稳定,这种约束力会更强。所以,有一句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战国策说的,又是2000年前的东西。你在什么环境里面,你就自然地被归类。
我们总觉得说,现在各类平台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容易,但是恰恰是你认为的很容易,让你更难的跳出你的思维认知。就目前的互联网生态,其实是一种“顺风陷阱”。你看目前的小米华为就是这样,在营销策略上,就是“借坡下驴”,但是真的让你逆风去battle的时候,就会掀起舆论战,当然商家很乐意这种现象,毕竟就有了流量,而且某种程度会培养用户的忠诚值。这个时候换个角度说,80、90岁的老人,你给他华为也好,小米也好,苹果也罢,那怕是你给他诺基亚,很多老人眼里,区别已经不大了,就是个通讯工具。我都快入土的人了,我用华为要证明我爱国?还是我用小米要证明我在乎性价比?真的到了那个阶段,有啥用啥,好用才是真实想法;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自己编织的“舒适区”,时间长了,墙就越来越高,也就成了“井底之蛙”。
你反过来在看“财富帽”,就能明白了,可能是10万,20万你有概念,真的到了50万,100万的时候,你完全发挥不出来这个金钱的价值,当然你可以吃的更好,喝的更好,但是对于你自身环境的改变或者阶层变化,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吧,一定会有人说,很多人10万20万他们都没有,你说有存款的人都是胡扯一样。有时候看到也想笑一笑,真挺无奈的。
再说个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是唐代诗人的话,这个传播力很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用咱们当代时髦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两口子过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靠天真,靠爱吃饭。只要物质条件达不到,你所谓的任何追求、梦想,都是空谈。现代经济学理论就诞生了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富帽,这个话题,主要就是需要延伸,经济基础一定能决定上层建筑嘛?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当然,没钱秋叶蓝布城~~
半夜三更,先写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