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项目动态丨滨海水厂一期投入试运行,市域供水保障体系迈入战略升级新阶段
温州国资
2025年11月4日 17:22
听全文
星标
11月3日,我市“十四五”重点民生工程滨海水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该项目作为温州市“六重”清单重点项目和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关键工程,总投资11.8亿元,供水总规模40万吨/日,一期供水规模20万吨/日,是全市供水系统“一盘棋”调度、“四同”服务关键落子。
市公用集团董事长朱三平、总经理胡志刚、副总经理朱婵婵出席试通水仪式,并参观原水井、加药间、沉淀池、滤池等构筑物。滨海水厂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为构建“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全域供水保障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布局重塑惠民生从“保量”到“优供”的跨越
滨海水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温州市区东部片区形成“双水厂、双水源、双管道”供水保障体系,避免“单点支撑”时供水设施故障或检修导致大范围停水风险,为东部片区管网更新改造提供操作空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联网赋能,供水范围将覆盖温州东部片区、洞头区及瑞安部分区域,实现跨区域“原水互惠”“清水互补”,进一步提升市区、乐清、永嘉、瑞安等区域互联互保能力,通过构建多水源联调体系,在应急情况下实现15万吨/日清水调度支援,增强区域协同保障能力。 这一转变还为状元水厂产能优化、老旧水厂“关停并转”腾挪空间,提高城市供水系统应对高峰用水和突发情况的灵活性,推动“大水厂+大管网”集约化供水,助力供水服务从“保量供应”向“优水优用”转型升级。
攻坚克难抓建设破解“跨域+复杂”施工难题
滨海水厂工程规划供水总规模40万吨/日,涵盖原水泵站、14.9公里原水管线、净水厂及配套配水管网等核心单元,总占地约156亩。项目自启动以来,便面临多重挑战,原水管线需穿越沈海高速、温瑞塘河、104国道、大罗山、轨道交通S2线等重要节点,跨瑞安、龙湾两区,涉及15个行政村,政策协调与施工组织难度大。 面对管线跨度大、施工条件复杂的困局,项目团队采用“协调一处、施工一处”的滚动推进模式,动态化解堵点,大幅压缩工期。其中,作为厂区最大单体构筑物的反应沉淀清水池,开挖深度超10米,尺寸150×58×13.7米,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分区分块施工+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节点每日管控”组合拳,提前40余天完成主体建设,为整体工程完工奠定基础。
精细管理强保障筑“弱爆破+强支护”安全底线
安全管控方面,针对隧洞爆破等高风险作业,项目团队量身定制“技术+人力”双保险方案。在穿越大型断裂带破碎岩体中实施管棚注浆、帷幕注浆等超前加固,为后续掘进提供安全保障。由于隧道作业面非常狭窄,每完成一轮爆破和清理,仅能前进0.5-1米,需人工搬运钢拱架、安装密集锚杆,项目团队进行分区分步开挖支护,克服空间限制带来的施工困难,有效保障工程进度与安全。在软岩变形与围岩破碎等不良地质段,通过钻孔、装药、连线全程手工作业,严格控制“弱爆破”参数,确保爆破过程安全可控。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施工人员凭借丰富经验精细操作,精准控制电子雷管爆破压力,实行2小时一次围岩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确保爆破后4小时内完成钢拱架封闭支护。项目团队在潮湿、昏暗的隧洞内加班加点,在技术复杂、环境危险、工作强度大的三重压力下,用专业、汗水、坚守,筑牢滨海水厂一期工程安全底线,项目实现高危环节“零事故”。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温州公用事业的历史性跨越之路,饱含着为民情怀,始终以改革之笔绘“大城公用”发展蓝图。目前,市公用集团正加速推进滨海大道DN1200联络管工程、洞头陆域引调水二期等跨区域管网建设。未来,集团将持续整合水资源,全面提升全市域供水系统抗风险能力,推进“好水到家”改革,为温州大都市区协同发展和民生品质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市公用集团一审:李晶晶
二审:朱茜茜
三审:郑上坤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