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我转岗到文物局工作的时候,正是常州开始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档口,我有幸参与、见证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梦圆。
常州是良渚文化、吴越文化、齐梁文化的核心区,是一座具有2560余年建邑史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她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史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一直是郡府治所地,按理应该是无可辩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以申报前常州一些文化人自恋式地玩起了逻辑游戏:“历史文化名城在常州就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恰恰三十多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与常州无缘。连过去是自己属县的无锡和宜兴早已成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让常州文化的颜面扫地。
据说1986年GW院宣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单前征求过常州意见,可是当时的领导基于城市馅心化存在于周边县域的现实,考虑古城的保护有悖于城市的改造和发展,特别是在当时中小城市学常州的“明星城市”的盛名下,婉拒了这种美事,孤意走上了一条改造老城的道路。等到梦醒时分,长期改造老城的思维和行为又一时停不下来,过度修缮的前后北岸、被拆的恽家花园等诟病接二连三被中央电视台曝光批评。常州名城之路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搁浅,甚至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渐行渐远。
2011年7月省委副秘书长姚晓东到常州任市长。通过半多时间的调研,了解到“历史文化名城”是郁在常州文化人心中的结。作为想做一番事业的他觉得做好这件事对常州文化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对个人开展工作是一个良好的切点。于是契合常州文化人士的心境,在2012年市政府工作目标中提出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六大行动。再一次启动了尘封多年的名城之路。虽然他在常州工作时间短,没有人记得他还做了什么,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一直让常州人牢记、传颂,人们还是把这个功劳记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真正在一线参与申报工作一线的领导应该是戴源、方国强和史志军等,当然还有当时的闫立书记和费高云市长。1986年到2015年这三十年名城之路对常州来说是一场跌宕起伏、曲折迷离的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