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621|回复: 26

[鸠兹古韵] 小岛烟雨墩

[复制链接]
回帖奖励 3 金钱 回复本帖可获得 1 金钱奖励! 每人限 1 次(中奖概率 90%)
发表于 2023-2-11 2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墩

         在芜湖人的心里,镜湖无疑是一颗“掌上明珠”。而静卧镜湖西南角的小岛——烟雨墩,则是这颗明珠上最为秀丽的一道风景。“建筑可阅读@芜湖”采访组来到“邑中风景最佳处”,在这处极富江南况味的烟雨墩,说说小岛之上的种种过往……

        烟雨墩,面积约7.2亩,西南侧有小桥与镜湖路相连。从南宋时期张氏家族修建私家别业开始,此后历经明清两朝,烟雨墩一带始终是镜湖之畔私家园林最为密集之处。特别是清乾隆年间,芜湖知县陈圣修在烟雨墩修建张于湖祠,在其东侧重建了“归去来堂”,并把这一带荒废了的园林整修成长春园,此举让烟雨墩的整体环境更为完整。清末,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也曾在岛上修建别墅。

       关于烟雨墩的得名,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濮之奇在《芜湖风土记》中回忆:“烟雨墩原是陶塘西沿的一个渚泊,民国初年军阀们建造起来成了一个游宴场所。”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烟雨墩一名,当不晚于此,距今至少也有百余年光阴,岁月在这里写下烟雨往事。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安徽咨议局于同年11月8日宣布安徽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次日,芜湖也宣布脱离清政·府,成立芜湖军政分府。这个军政分府成为当时芜湖的实际控制者,办公地点就设在烟雨墩。为了便于交通,军政分府还专门架设了一座木桥,这也是烟雨墩第一次有上岛专用桥梁。1912年1月2日,随着孙毓筠到皖就任都督一职,正式成立安徽军政·府,在烟雨墩上存在了106天的芜湖军政分府,于2月23日正式撤销。

       许知为在《李鸿章家族在芜湖》一文中写道:北伐军江右军第六军进驻芜湖,该军政治部曾设于陶塘烟雨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烟雨墩,就要提及在芜湖尽人皆知的大花园。芜湖人所说的大花园,位于今天中山路到镜湖之间一片沿湖区域,原是李鸿章家族的私家园林。民国四年(1915)以后,李氏家族逐渐式微,将大花园租借给人开酒馆,虽然花草零落,但亭台楼阁依旧,经过装修,仍然是一处幽雅之处。由于地处陶塘之滨,这座酒馆便命名为倚陶轩。但在芜湖老百姓的口中,依然称这里为大花园。烟雨墩作为大花园的一部分,这家倚陶轩在烟雨墩中开设了数间酒楼,成为芜湖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酒馆。

        抗战期间,烟雨墩上的楼台亭阁全毁,就连陶塘也成为一池臭水。

       抗日胜利后,修筑环塘路,疏浚塘泥,镜湖渐渐恢复一线生机。大花园则成为类似北京天桥那样的市井之地,烟雨墩上也搭起芦席长棚,后陆续建起一些酒馆饭肆,最为出名的当属新生食堂。新生食堂的餐厅、花园、茶室、凉亭一应俱全,并且已经设有专门的订餐电话:239。这家饭店在报纸上广告语是“避暑的胜地 觞月的佳境”。此外,在烟雨墩的东南部,还有一家“镜湖别墅”,也是一家高档餐厅,它在1947年4月8日《复兴日报》上自封“芜市唯一高尚食府”。毫无疑问,这时的烟雨墩已经成为镜湖边最为热闹的所在。

       此后,由于战乱频仍,包括烟雨墩在内的镜湖风景区再次陷入荒芜的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4月23日,芜湖获得了新生,烟雨墩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10月16日芜湖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市人民教育馆,下设人民图书馆、俱乐部和人民体育场。1950年8月,人民教育馆改名为“芜湖市文化馆”,图书馆整建制划出,成立芜湖市图书馆。有关方面经过多方寻址,最终确定在烟雨墩上新建芜湖市图书馆馆舍。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9月竣工,10月图书馆开馆。于是在烟雨墩小岛上,有了当时芜湖市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幢小红楼。据原芜湖图书馆馆长刘永义介绍,由于烟雨墩地处镜湖之畔,地基非常柔软,为了增加建筑的牢固程度,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向地下打入了近300根松木地桩,这些地桩宛若一支支粗壮的臂膀,将小红楼牢牢地托举着。刘守义说,就在这幢楼建成后不久,芜湖便遭遇了1954年那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当时的芜湖几成泽国,而小红楼却完好无损。刘守义感慨地说,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那300根木桩。

       烟雨墩上的小红楼具有典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建筑风格。据我市资深建筑学家葛立三介绍,该楼整体结构严谨,讲究对称分布,中式风格中又有新意,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建筑的一层在中部半圆形平面处是借阅图书处,两侧大房间是书库,后来部分房间被辟为阅览室。二层中部半圆形房间是办公室。从现存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看,适合于图书馆功能使用要求。这里四面环水,环境清幽,在此建造图书馆馆舍是非常合理的。到1956年图书馆藏书已达4.5万册。后来感到这里面积偏小,1987年芜湖市图书馆在烟雨墩对岸西南面的镜湖路新建了一幢新的图书馆大楼,烟雨墩上的这幢小红楼则改建成市图书馆的少儿阅览部,同时还是市图书馆的古籍部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墩的这座小红楼,也是安徽文化名人藏馆所在地,该馆包括阿英资料陈列室、洪镕资料陈列室、王莹资料陈列室等展室。

       阿英资料陈列室,1987年在建筑的二楼东侧开设。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赋,笔名钱杏邨,芜湖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这里收藏了他生前藏书、手稿、戏剧照片及早年主编的《苍茫》杂志等实物数百余种,并在建筑北侧建了一座“文心雕龙”阿英纪念基石,“文心雕龙”四字由李一氓题写。

      洪镕资料陈列室,1988年在建筑的二楼西侧开设。洪镕(1877-1968)字铸生,芜湖人,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高等工业教育家、史学家、藏书家和爱国人士,这里收藏了他1961年捐赠家乡的各种古籍善本、图书资料和珍贵字画。为此,在建筑东南侧建有一尊洪镕捐书纪念碑石。

      王莹资料陈列室,1991年在建筑底层的东侧开设。王莹(1913-1974),女,原名喻志华,芜湖人,是我国著名作家、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这里收藏了她的手稿、剧照、抗战遗物等许多实物。在建筑南侧建有一尊王莹雕像。

      2005年12月,安徽文化名人藏馆被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6年,这里被国 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8年,这里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1: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记忆

       烟雨墩是一处幽静所在,它毗邻闹市又自成一体,特别是岛上的那幢红楼,早已成为烟雨墩的标志,也是众多芜湖市民的共同记忆。

书香红楼里


        红楼层高约4米,东西七开间。东西长约27米,南北宽10-14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它位于烟雨墩的中心位置,宛如一颗红宝石般镶嵌在小岛**,成为镜湖风景区的一道不可或缺的亮点。

       此建筑采用严格的对称式设计,平面简洁。底层南面中部突出处设有主入口,东西两端平面也有突出以求呼应。东西两面山墙及北面尚有次入口。“丅”字形木楼梯位于建筑中部,一分为二可上二楼。此建筑为两层砖混结构。上部结构为木楼梯,木楼地板,木屋架,红砖清水墙,红平瓦坡顶屋面。“这幢建筑造型设计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庄重中有变化。”资深建筑学家葛立三介绍,建筑南立面为五段体,北立面中部半圆柱体突出,二层尚有长挑廊。屋顶第五立面更是生动,屋顶主体部分为传统式的歇山顶,南面插有三个三坡顶,中间一个加了女儿墙,北面正中插有带平脊的五坡屋顶。歇山顶是我国传统建筑规制中一种等级极高的屋顶建造样式,1953年建造这幢红楼时,将歇山顶与现代建筑形式有机融合,让建筑的外观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当时有关方面对文化事业的尊崇之意。

       该建筑在窗台和窗顶处做了通长的水泥砂浆粉刷线条,大面积的红砖墙面有了合理分隔,并在色彩上有很好搭配。

        小红楼如此结构,与其功能是相对应的。它具有典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建筑风格,在它建成之后的70余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是芜湖市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建造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芜湖市一处有内涵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2000年,有关部门对该建筑进行维修时,将窗下墙粉了水泥砂浆,改变了原貌。主入口处的突出部分做了重点处理,原来是水刷石外墙面,维修时加贴了灰色花岗石,提高了外装修标准,整个建筑显得朴实无华,中式建筑风格中又有现代建筑的新意,这让该楼掩映于周围的绿化之中,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

       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婧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名人藏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凸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2022年市图书馆启动了“安徽文化名人藏馆”整体提升项目,该项目已被列入去年政·府投资计划。预计今年上半年这幢建筑将以全新面貌重新向广大市民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亭台烟雨中


       烟雨墩,这里不仅有浓郁的书香,还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岛上不同时期所建的私家别园,是我们这座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镜湖,自宋代开始就“为邑中风景最佳处”,这样一处优美的游览胜地,自然就吸引了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修建私家花园、公馆别业。至清乾隆年间,规模和档次已十分可观,这其中,以烟雨墩为最上。

       历史上镜湖的私家花园,当以归去来堂最为著名。归去来堂之所以著名,与“捐田百亩,汇而为湖”的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1132-1169)是分不开的。千百年来,镜湖和张孝祥,已经演变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历史上的那座归去来堂,在今天镜湖的西南角,离状元坊半里地左右。而这里,恰恰就是烟雨墩的所在位置。

        据宋代陈廷桂《历阳典录·张祁传》记载:“祁……卜居昇仙桥西,筑堂曰归去来”,照此说法,归去来堂应是由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所建,距今约900年光阴了。到清初归去来堂早已圮废,黄钺特地出面请当时的县令陈圣修“重祀来佛亭旁”。道光八年孟夏之际,黄钺在来佛亭之东澹人居重建归去来堂,它的位置即在今天烟雨墩的小红楼所处之地,但这与原先张孝祥时代的归去来堂已不是一回事了。

       清代以后,烟雨墩进入修建私家花园的第一个鼎盛期,确切可考的就有4座:

        来佛亭,大致位于今天烟雨墩的东南面,现已被湖水所覆。来佛亭也与张孝祥有关。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说:“来佛亭东即澹人居故址,割其南半以祀先生”。人们在祭拜爱国诗人张孝祥的同时,总喜欢到不远处的来佛亭休息一番。关于来佛亭的得名,黄钺在《以诗代疏·募修于湖先生祠》中说道:“因湖浮一砖,上有佛像,嵌置茶亭而名,时有老比丘尼洪姓住持其中”。他还特意为来佛亭赋诗一首:“茶亭通湖堤,空洞本无物。惟一老比丘,尝参壁间佛”。

        烟雨墩上曾经还有过一座澹人居。澹人居为歙县胡蔚林所置,黄钺诗云:“临水仅一椽,权舆胡居士。中有善画人,我曾观于是。”烟雨墩在清代时的面积,比我们今天见到的要大得多,它基本是与今天的柳春园相连的。因此,烟雨墩就成了当时修建别业楼台的最佳地。澹人居位于来佛亭东面。胡蔚林当时建澹人居时,并没有为这座建筑取名。澹人居的得名,缘于扬州籍画家吴云。据《壹斋集·画友录》记载:“吴云,号华阳道人,扬州人,善画墨花,有生气,芍药尤擅名,间亦作山水。”在晚清画坛,吴云芍药曾名重一时,吴云曾自称澹人居士,所以澹人居中的澹人即暗指吴云。

        在澹人居东侧,又有一座“一房山”,又名“小西湖”。黄钺在《一房山课画》中说道:“一房山色翠模糊,佳客招邀六七俱。得地丛篁旬过母,掠波双燕午将雏。茶篮酒榼担徐至,文史笙竽各有娱。此会西园应不减,龙眠逝矣倩谁图。”“一房山,湖上水榭也。”一房山亦为胡蔚林所建,后属芜湖名士马千之,易名“镜湖画社”。当时一房山是芜湖文人骚客聚集之地,诸如萧云从、萧云倩兄弟,还有黄裳、方兆曾、王贤、韩铸、李亨等地方名士经常于此雅集。他们面对镜湖赭山等美景,常常笙竽齐奏,写诗作画,让一房山声名远播。

       马千之即马俊,芜湖人。他住在镜湖边的这座“镜湖画社”时,将母亲也接来同住。马千之画名颇甚,尤工设色花鸟画,家虽贫,颇好客。

       烟雨墩上,还有一座一角山房。黄钺有诗:“绕屋江梅未肯红,雪花如掌扑帘栊。愚公若许移寒壁,乞与山房障北风。”诗后有注:“一角山房旧名桂园,今为马千之宅。”马千之移居于此之后,黄钺为其斋题书曰“一角山房”,还赋诗曰:“兹园富池馆,绕以桂之树。荒寒付饮山,山房我更署。”虽然黄钺在诗中并未提及一角山房的具体位置,但既然是马千之的府宅,那么理应距同为马千之所有的一房山不远。因此,一角山房的大体位置基本上也可以锁定澹人居附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碑桥无言诉古今


       除了私家花园之外,烟雨墩上还有一块古碑——《留春园碑》,也很有来头。据原芜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5月公布的《芜湖市文物古迹及近现代(革命)文物一览表》介绍:“(留春园碑)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芜湖县令陈圣修(浙江绍兴人)撰书。通高1.81米,宽0.87米,厚0.28米。正文15行,每行34字,全文共494字。楷书,字大径寸,笔法稳健……1997年文物办将其移立至镜湖烟雨墩北岸。”

       这块《留春园碑》的背后,也有着一段长长的过往: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七(1792)年,陈圣修在芜湖任县令七年。陈圣修虽非芜湖本地人,但他对镜湖的喜爱程度,一点也不逊于当地人。在其任内,对包括烟雨墩在内的镜湖风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疏浚。他将散落在留春园至烟雨墩一带的数座私家花园合而为一,而后“中筑留春小舫,以时觞咏”。

       乾隆五十六年(1791)留春园整体建成,陈圣修亲自撰文勒碑,详述建园之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留春园碑记。该碑制成以后最初嵌在琴馀别馆的西壁之上。但是,随着一年之后陈圣修的调离,留春园渐趋清冷,乃至一片荒废。

       留春园碑随着园林一起彻底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再也无人知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政协在镜湖之畔建造新大楼时,方才得以重见天日。1997年这块古碑被移至烟雨墩东北角,以供游人凭吊。

       留春园碑的文物价值是多方面的。据王婧介绍,张孝祥当时所捐的镜湖,虽然景致颇佳,但主要功用以灌溉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乾隆年间,县令陈圣修对其加以整修,修路筑堤,构园建馆,广植花木,农业灌溉的功能已经被弱化了,转而以游览赏景为主。留春园碑正是反映了镜湖这段历史变迁,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春园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依旧

        春看细雨柳如烟,夏望碧水映蓝天,秋有黄叶冬赏雪,孩童的朗朗书声和风吹梧桐的沙沙声相和,人生至美不过如此。在施凯的人生里,烟雨墩上二十几年的“岛主”生涯,让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念念不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缕书香


       沿着镜湖路,跨过双桐巷边的一座小桥,脚步落在烟雨墩的那刻便从一脚繁华跨进了清幽。

       1978年,施凯进入镜湖畔的芜湖市图书馆工作,几年之后因工作调整,从采编部调到烟雨墩。当时的烟雨墩主要用于名人藏书。施凯来了以后,琢磨着烟雨墩有着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应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孩童开始用书香浸润心灵。在她手上,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开办起来。

       少儿阅览室设置在烟雨墩主楼的一楼,四面是靠墙而放的书架,中间摆放着一排排的小桌子小椅子。

        阅览室成立以后,几乎每周都有活动。全市的各所中小学都把这儿作为课外阅读场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节日活动场所。施凯回忆到,有一年的“七一”,图书馆联合全市21所小学,共同举办了一场“童心向党庆七一”文艺晚会。

       每年元旦,施凯都要和同事吴老师、陈老师一起在小岛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那个时候活动经费有限,一般只有80元钱,但我们想用少少的钱办大的事。我们买来蜡光纸、绳子、卡片,再给孩子们准备铅笔、橡皮等小礼物。”节日前几天,施凯和同事们就开始布置场地,在大树间拉上绳子,并把写了谜面的卡片挂在绳子上。节日当天,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将小岛挤得水泄不通,整个小岛处处是欢声笑语。

       到了暑假,施凯给每所小学5个名额,为品学兼优的孩子提供免费托管服务。盛夏的早上,她早早起床,在包里装上一包茶叶、几个鸭蛋、一小把青菜就赶往烟雨墩。到了岛上第一件事,是烧上两大壶茶水,给孩子们解渴。

       上午的时光是在烟雨墩的大树下度过的。孩子们根据年龄分组后,把小桌子小椅子搬到大树下开始写作业。到了午饭时分,从烟雨墩对面的工商银行食堂买来饭菜,施凯再简单做个麻油鸭蛋青菜汤,香喷喷的午饭便端上了桌。“孩子们吃得真香,有些孩子在家不爱吃青菜的,打汤时都会主动要求多加一点青菜。”回忆在烟雨墩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施凯笑意盈盈。

       午饭后,孩子们在小桌子小椅子拼成的小床上午睡,施凯搬把椅子坐在门口守着他们。烟雨墩四面环水,保证安全是头等重要的事。下午是阅读时间,大家各自选取喜欢的图书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阅读有着神奇的力量,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每当施凯带领大家分享读书心得时,孩子们总会冒出诸多奇思妙想。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下午四点半,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都会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2: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初心


       回忆起烟雨墩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施凯的嘴角始终上扬着。小岛对面柳春园小学的学生是烟雨墩的“常客”。每个周三下午,学校各个班级轮流来阅览室看书。她会带领孩子们参观烟雨墩,跟她们说王莹、阿英、洪镕的故事。施凯说,当年柳春园小学的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烟雨墩上的三位名人。很多学校每年的少先队员入队宣誓,都选择在烟雨墩举行。

      “了解烟雨墩上三位芜湖名人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烟雨墩工作期间,施凯一直积极传播红色教育,她定期走进小学讲述安徽文化名人藏馆与烟雨墩的故事,也因此成为十余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今天走进烟雨墩,一楼右边是王莹物品的展陈室,这其中有很多是施凯从北京王莹的家中带回来的。“王莹去世后,她的爱人按照她的意愿将王莹的物品捐给家乡芜湖,当时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北京王莹的家中带回来这些珍贵的物品。”施凯说,在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他们一路都在思考怎么妥善保管王莹的物品,让它们的价值得到体现。重回烟雨墩,施凯看着眼前的展陈,动情地说:“这么多年过去,看到这些东西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这就是最大的欣慰。”

       随着另两位同事相继退休,施凯在烟雨墩上继续与书为伴、与孩子为伴。少儿阅览室后改为少儿部,施凯任主任。她结合孩子的阅读特性,订阅了100多种少儿图书,每当新书到了,她会立刻拆包分类上架。“让一本新书第一时间和读者见面,这是对它最大的尊重。”每天上班,挨个书架掸尘、整理,看到有书籍破损就及时修补,时间日复一日地过去,她却乐此不疲。

       爱书之人施凯,也爱读书。每天下班后,烟雨墩静了下来,岛上只剩下施凯一个人,这是她最享受的时光。搬一把椅子到湖边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在夕阳中静静地读上一两个小时,物我两忘。

       而今,退休已近20年,施凯仍觉得烟雨墩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目前,烟雨墩正在维修,整修之后,安徽文化名人藏馆会重新与市民见面。施凯说,如果需要,她愿意回到烟雨墩,做一名义务讲解员,传扬烟雨墩上的红色故事。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半生情系烟雨墩,而今依然初心不改。施凯说:“作为芜湖人,一定要了解这座城市,了解它的历史、了解为它做过贡献的人。这样才会从心底热爱自己的家乡。有机会我希望能再为烟雨墩做一点点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22:13 , Processed in 0.08030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