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258|回复: 8

[鸠兹古韵] 沿河北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9 11: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弋江北岸的沿河路,以桥为伴,与江为邻,一路风景,一路故事……




       沿河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成路时间与形成于明代中叶的长街相差无几,但是,正式命名则应在光绪二年(1876)前后。

       据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地理志》载:“金马门”外有“东河沿”,“长虹门”外有“西河沿”,直至江口。这两条道路都是沿着长河北岸修筑的,东西走向,西河沿西从中江塔起,东至长虹门止,其中从石桥港附近到下水门附近之间一段百米左右的道路,又被称为“土地巷”;东河沿西从长虹门起,往东直到原来的元泽桥附近,均为碎石路面。1905年,修筑芜湖到湾沚的铁路时,在大砻坊垒起一段铁路路基,高3米左右,垂直对着长河,并开始在长河上架设铁路桥,将东河沿路拦腰截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两条道路被合并,更名为河沿街,分为上、中、下三段,全长2609米,碎石路面。1957年5月,当时的芜湖市人民委员会发布布告,将河沿街更名为沿河路,并将土地巷合并归沿河路,沿用至今。

       1950年、1956年、1965年、1981年、1996年,市政部门前后五次对沿河路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整修,道路面貌大为改观,全长达2780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河路原本是条半边街,南侧就是青弋江,行走在街上,可见青弋江上帆樯如云,舟楫似箭;可闻江上渔舟唱晚,码头号子声响成一片。历来商贸繁荣,皖南山区的竹木柴炭和茶叶等特产,江北地区的稻米杂粮,都是用木帆船运到这里来进行交易。在清末民初时期,芜湖港事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青弋江口内外。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的第一年,沿河路南侧的青弋江岸边共有11座码头,占芜湖全港码头数三分之一多(当时芜湖港共有码头31座),这些码头分别是:寺码头、下长街码头、中河沿码头、石桥港码头、土地巷码头、下水门码头、上水门码头、金马门码头、仓巷口码头、皋桥码头和大砻坊码头,后来又增设了徽州码头,盛极一时。这些码头虽然都是自然坡岸码头,但是终日舟船如云,装卸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清末,芜湖米市兴隆之时,沿河一带曾云集多家砻坊、米行。由广(州)、潮(州)、烟(台)、宁(波)四帮组成的“米运社”,全部设立在沿河路附近一带。咸丰三年(1853)辞官来芜湖的太平人崔国英在沿河路旁开设“汇丰”砻坊,其子崔豋开设的“广厚”砻坊,还有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开设的“源德裕”砻坊,都设在沿河路附近,他们几乎垄断了芜湖碾米业务。当时的沿河路也是“市声若潮”,昼夜不休。

       芜湖开埠后,李鸿章家族还在沿河路北侧开发房地产业,建筑起许多住宅或商铺,出售或出租谋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曾经在沿河路石桥港附近一处深宅大院里居住十年之久。这处深宅大院前后五进,其中既有四水归堂的小庭院,也有一幢两房小洋楼,就是当年李府的房产,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在沿河路改造中被拆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河路的西端有座宝塔,名为中江塔。这座塔高五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八年(1669)续建落成。建塔时间跨越明清两代,历时五十二年,这在中国的宝塔建造史上也极为罕见。中江塔集明清两代的建塔风格于一身,形制不同于一般的塔,除顶层略有收缩外,其余四层几乎成立柱形,塔顶为圆形拱顶,矗立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享有“江上芙蓉”“江上雄柱”的美誉,是古时芜湖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江塔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缮。

        当初建造这座塔时,曾有“建塔以镇水口”的愿想,祈求平安,可是此塔建成后,并未能镇住“水口”。芜湖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只有8-10米,每当夏季洪水来临之际,江水常常会漫上沿河路,浸入市区,形成水灾。据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芜湖平均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灾。1954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沿河路和芜湖市中心区一样,成了一片泽国,水深达2—3米。1955年,市府组织力量,在修筑长江防洪墙的同时,也在沿河路临河一边修筑防洪大堤,1956年建成(因为修建防洪大堤,中江路的底层被埋入大堤之中,所以,今天人们看到的中江塔只有四层)。大堤标高13.86米,宽2米,临河一面用大片石护坡,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但是,这段土堤一到汛期就会渗漏严重,险象环生。1990年洪水之后,市府又将沿河路的土堤分段铲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历时10年,修建成空箱式多功能防洪墙,此后经受住了五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98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江许多地方的灾情都十分严重,芜湖城市却有惊无险,展现出“墙外江水滔滔,墙内商贸如潮”的景象。

       沿河路上,当时这段多功能防洪墙,集防洪、商贸、观光为一体,“墙体能挡洪,墙顶能观光,墙腹能作门面房”,曾经被誉为“中江卧龙”“万里长江第一墙”,成为芜湖市一道靓丽的景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游人。在沿河路多功能防洪墙西端,曾经建有四座小亭,名为吴波亭、观澜亭、追日亭和水利亭,其中的吴波亭和观澜亭,再现芜湖古八景中“吴波秋月”和“雄观江声”的情景。四座小亭既独立成亭,又有机地联为一体,与近在咫尺的中江塔相映成趣,成为人们观赏“双江塔影
”的好去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沿河路多功能防洪墙门面房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了。这些门面房面积一般只有二、三十平方米,没有仓库,商户们纷纷占道经营,原来规划的沿河路人行道都被挤占一空,多次发生交通拥堵事故,给城市造成的困扰也越来越多。此外,安全问题也是沿河路市场的一大隐患。2010年后,沿河路多功能防洪墙门面房的商户们被动员全部搬迁,防洪墙被再次拆除重建,改建单体防洪墙为双体防洪墙,增强了墙体的抗洪性能,取消了墙腹门面房,拓宽了路面,还路于民。目前,沿河路自宝塔根至中江桥路段宽幅达到二、三十米,最宽的路段甚至超过30米,路面宽敞而又开阔,道路畅通无阻。

        如今,沿河路的东端还在不断向前沿伸,横跨沿河路的临江桥、中山桥、中江桥、花津桥、弋江桥、仓津桥,也都被改造一新,风格迥异。沿河路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处处呈现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1: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刘传汉 文 / 记者 梅韬 摄

■ 编辑 王亮

儒林街 | 一路沿河故事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14:33 , Processed in 0.07800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