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478|回复: 3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9 22: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生成日期:20220216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http://xxgk.yichang.gov.cn/show. ... 15899&depid=846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以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城乡统筹为抓手,奋力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住建行业“放管服”改革、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等工作,实现了城市骨架全面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主要城建指标居全省前列。

三、主要问题分析

(一)城市建设方面。

1、城市开发集中度不高。空间分布上,城市建设多点开花,土地和空间集约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覆盖区域“填格子”的任务很重; 土地利用上,连片开发和设施配套跟不上发展步伐,投入产出比不高,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项目融资难度增大、建筑材料价格非理性上涨、征拆安置面临着资金紧、任务重、困难大等难题,这些要素瓶颈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进展。

2、项目效益发挥度不高。一是项目建设时序统筹不够。点军、白洋等区域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布局,但是周边区域开发未及时跟进,造成“有设施无项目”,效益难以发挥。部分区域项目落地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造成“有项目无设施”,影响项目投入使用。二是项目建设系统性不强。现状城区路网建设、公园建设、绿道建设、生态修复等工作虽卓有成效,但是各类要素孤立碎片化,缺乏“串”和“连”,系统性不强。大的路网骨架、大型公建、市级公园已形成,但是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城市支路、社区公园、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等社区级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三是城市运营理念不突出。现状公园绿地、大型场馆缺乏消费场景、创业场景和生活场景营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功能性较差。且“只投入、使用少、不产出”,运营城市缺乏手段,生态价值转化不显。

3、基础设施完成度不高。二次供水、供气保障、污水治理、城市内涝等问题依然突出,项目建设不能满足民生保障要求。城市道路建设增加供给的速度、规模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运量公共交通建设尚需加力,交通拥堵问题系统解决还在路上。由于城市建设历史遗留、财政支出能力限制、环保设施选址要求多等因素,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集中利用、老城区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推进滞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受制于建设成本、入廊收费、运营安全等,继续推进面临较大难度。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项目落地部门合力还不足。

4、城市形象精致度不高。城建项目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特色空间节点塑造,历史文化元素运用,门户节点、街景立面、标识标牌等细部细节打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任务很重。对宜昌本土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提炼不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保护和挖掘力度不大,文化植入不够,“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的城市个性未显。

(二)产业发展方面。

1、建筑业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不够。市场主体结构不平衡,优质企业占比较少,本地企业竞争力不足。受宏观经济、环保等大形势影响,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量走低,投资拉动增幅不明显,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业务量下滑,建筑业产值稳增长压力较大。

2、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文件措施还不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任重道远,政策红利释放还有个过程,稳步提升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难度较大。新动能培育动力不足,政府各部门强制推行绿色建筑没有法定依据,部门联动合力不足,全过程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部分绿色建筑技术未能落实。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推进的任务还很重,技术复杂,推动难度较大,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区还刚刚起步。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才刚刚起步,试验推广的环境风险没有完全排除。

3、房地产调控压力增大。DangZhongYang、GuoWuYuan要求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提出了“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要求,并要求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上半年开始,住建部对10个城市ZF下达了预警提示函并首次将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也纳入预警范围,对房地产市场有关HeXin指标进行量化限定和动态考核。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多项指标负增长,引发局部风险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既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又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有关要求,办法还不多。

(三)行业管理方面。

1、排水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由于多轮机构及体制改革,城镇污水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污水治理呈现“九龙治水”,管网建设、监管、移交、维护等环节均不同程度存在困难和问题,厂管网未一体化运维。特别是支路建设区级投入不足带来的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多头管理、管理悬空、底数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职能自上而下从住建部门调整到生态环境部门,城乡一体化的污水治理体制亟待构建。

2、住建领域安全监管压力增大。建筑工程市场主体安全责任不落实,小散工程安全监管尚未完全落地,燃气工程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农村建房安全管理机制未建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PPP、代建制、EPC等一些新型建造模式的出现,以及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大燃气动力设施等重特大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技术难度增大,加之法律法规没有配套跟进,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

3、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前,我市以市场供给的商品住房和政府提供的保障住房为主,租赁住房以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市场供给的散租住房为主。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还要加快探索。公租房准入和退出方面还需探索部门协同机制。应对集体企业入市发展的措施还不具体。物业管理服务探索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才起步,规范行业管理的手段还不多。

4、城建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城市支路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由区级承担相关支路投入不足造成的城市支路网密度偏低、城市交通微循环不畅、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阶段性完成的同时,面源污染长期防治和控源截污等工程措施补给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长效常态的运行维护管养制度建设和机制建立还需加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需要各级财政长期投入,财政支出、奖补、考核、监测、评价的工作机制尚需系统建立。对县城和建制镇建设发展引导指导不够,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不健全,管理力量普遍不足。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形势

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生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应抢抓各种政策机遇,把握发展重点,在新发展阶段展现更大作为。

一、宏观政策指引——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

(一)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城市发展指明根本方向。

在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加强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对内开放,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在乡村振兴ZhanLue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住建工作应把城市、县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融合城乡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后疫情国家政策支持为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新冠疫情后ZhongYang研究确定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 湖北省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开展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为推动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纳入ZhongYang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形成诸多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政策撬动因素。

二、城市发展需求——牢牢抓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

(一)“长江大保护”ZhanLue下的宜昌绿色发展。

XiJinPing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ZhanLue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提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随着“长江大保护”ZhanLue的持续推进,宜昌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建设三峡屏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加快花园城市向公园城市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二)城市群模式下的宜昌中心地位塑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超大城市群,在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国家已布局皖江城市带,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还缺少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或增长带,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狭长“真空地带”。2017年宜昌入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入列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ZhanLue地位不言而喻。宜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应始终以长江作为发展突破口,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ZhanLue,抢抓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风口,加快发展大物流产业。以呼南高铁、沿江高铁、郑万高铁兴山联络线建设为抓手,快速夯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向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担当起协同推进长江中上游发展的重任。区域层面,要积极对接融入全省“一主两翼”发展ZhanLue,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通过加快区域大型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大型公服设施共建共享、区域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市场发展一体化建设,强化长江、清江、沮漳河等流域共保联治,打造区域城乡统筹示范带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ZhanLue实施,推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谋划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迫在眉睫。

(三)市W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及重点。

市W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清洁能源之都、建设长江咽喉枢纽、建设精细磷化中心、建设三峡生态屏障、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六大目标定位,并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提升、功能完善、布局优化、思想破冰等要求和路径,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动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逐步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城市建设手法也由“大拆大建”转向“精建精美”,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内涝防治等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以解决各类城市病将成为城市建设新常态;在国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和“建立一城一策长效管理机制”的政策导向下,房价稳控的趋势不会变、平稳发展的目标不会变、防范风险的力度不会变。就宜昌而言,我市棚户区改造进入收尾阶段,房地产市场减速换档、理性发展,将从“规模速度型”向“多元品质型”发展方向转变,进入持续平稳发展的轨道;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治理,以物业管理作为切入点,推动宜昌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伴随城镇化率的提升,我国建筑业总体形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波动下滑状态,建筑企业“马太效应”逐步明显,需要在市场布局、产品结构、企业管理、技术升级、工业化生产等方面持续创新。总体来看,房屋建筑市场稳健下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发展且城际铁路、智慧交通、水务环保成为短期增长引擎,未来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渐转向以“人物工”为代表的涉及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即“两新一重”成为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支持内容。

四、自身制约瓶颈——积极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调整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市自十三五以来城建投资逐年放缓,虽有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和注力,但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化解城市建设发展和财政资金短缺的矛盾,需要我们在城建项目谋划和建设中,一定要全局把控、系统思考、重点突破;且当前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城市人口逐步向东部和南部城市群转移,省内人口向省会城市转移。宜昌如何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中有所作为,做大人口基数,进一步聚集人才,为城市赢得发展基础,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发展方向

准确把握当前城市发展处于空间拓展与提质增效并重的阶段特征,在延续“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基础上,加快实施“东进、北拓、中优”的空间发展ZhanLue。“东进”区域以产业发展建设为重点,依托长江水运通道和焦柳铁路货运大通道建设产业新城,打造链接“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纽带和“飞地经济”聚集高地,推进白洋—枝城—姚家港产业集群建设。“北拓”区域以高铁北站建设为契机,加速小溪塔组团和龙泉组团融入主城,推动城市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转变。“中优”区域强化“拥江发展”,突出“一江两岸”特色,西陵区、伍家岗区要从大开发大建设转为存量挖掘、精耕细作,以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为契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点军区要加快充实发展空间,逐步向艾家方向拓展。加快推动建设东艳路、红花套、陡山沱等过江通道,加快谋划西陵峡口过江通道。

二、总体发展策略

(一)转变理念,建设公园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落实《宜昌2050发展ZhanLue规划》、推进长江大保护再升级的主要抓手,作为宜昌近期建设发展的HeXin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逻辑、建设模式、营城理念、建设环节和建设手法,以串“园”连“山”活“水”、植“文”营“景”兴“业”为抓手,以绿道和公园建设为载体,建设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山水公园城市。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实现人才的集聚和企业、生产要素的汇聚,提高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二)全域协同,推进城乡一体。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 “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坚持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差异化、集聚化、非均衡化发展思路,西部山区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康养休闲等产业。东部平原县立足生产主体功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做好山区县的飞地经济,提高经济密度和经济质量,打造第二产业HeXin承载地。进一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把县城建设成为拉动县域发展的“火车头”。区域中心镇突出联接功能,深入开展“擦亮小城镇”,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建设分类推进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避免无效投资和无效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三)生态优先,锚固蓝绿本底。尊重山水格局,以长江及其支流为纽带、以山系为骨架,构建“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的生态格局。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ZhanLue,用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串园连山”,基本搭建市域“一廊两环十带”和中心城区“一轴一环九线”绿道网络体系框架。实施“碧道工程”,依托“引江补汉”和“引清入宜”工程,引水入城、以水润城,以“两河六库”水系连通工程为着力点,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五河七支十湖”的水网体系,化解城区“临江不临水,望水不亲水”的矛盾。实施“场景营造”,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打造5大郊野公园、升级10大城市公园、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将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建设全过程,强化“公园+”场景营造,提供多元消费、休闲及创业场景,撬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转换。

(四)交通引领,提升品质能级。以全国交通枢纽、“宜荆荆恩”城市群、双核驱动等ZhanLue为导向,全面加强区域交通设施谋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谋划渝(重庆)宜(宜昌)重载铁路建设,完善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依托焦柳铁路,建设“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十宜高铁、十宜高速、襄宜高速、高铁北站、三峡机场4E改造等建设,加强与中部其他城市、襄阳、荆州、荆门的交通链接。谋划建设市域铁路,发展三峡旅游观光轨道,实现都市区长距离交通快速通达。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县市交通联系,建设第二通道,推动城市路网以中心城区为HeXin向外辐射,由“棋盘式”向“蛛网式”格局转变。构建“三环十二射”高快交通大动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轨道交通环线、BRT、绿道、非机动车道、过江通道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

(五)产城融合,打造发展引擎。推动产业集群化建设,以焦柳铁路为主线,谋划铁路支线建设,聚合、链接坝陵工业园、双莲工业园、鸦鹊岭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白洋工业园、姚家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宜都工业园等,构建焦柳铁路产业走廊。推动中心城区三产崛起。将宜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培育高端服务、全域旅游、户外运动、文化娱乐、康养度假产业。以峡口为HeXin,构建“运动-服务-展销-制造-训练”的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户外圣地。依托至喜长江大桥和伍家岗长江大桥,打造宜昌一江两岸环长江国际马拉松金牌赛道。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点军康养运动小镇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两岛八镇”,发展文创娱乐和休闲旅游,系统解决好“城市文旅空心化”现象,打造宜昌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六)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针对民生需求开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二次供水改造、燃气保障、交通微循环、既有道路改造,城市生命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排水防涝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未来社区。推进文化植入,通过城市天际线、城市轴线、历史街区、街景立面、标识标牌等建设,突出城市特色。

三、分组团发展策略

西陵组团:现状城市开发基本完成,功能综合,人口聚集。组团建成年代久,各项基础设施老化。下一步应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最大限度挖潜土地价值,储备发展空间。整体开发大树湾、石板、后坪及黑虎山片区,全力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平湖半岛、西坝岛、西陵后山伺机而动,有条件可进行整体开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至“十四五”期末,西陵组团基本完成城市更新工作,环境品质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全面建成,老城韵味凸显。沙唐片区完成深度开发,实现西陵组团和小溪塔组团的空间融合。

伍家岗组团:伍家岗区是城市新城中心,老城区的功能和人口疏解地。2012年以来通过大城建设新区形象显著提升。下一步应着力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设施配套,进一步吸引、集聚人口安家落户;打造柏临河生态经济产业带,加快共联滨江片区、南湾灵宝片区、巴陡山片区综合开发,构建生物食品、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三大科创中心”。强化伍家岗组团和龙泉组团的融合对接。至“十四五”期末,东站片区完成深度开发,共联滨江片区全面推进,巴山金谷、南灵文旅小镇、三峡上温泉、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环球港文旅综合项目等一批文体商旅项目全面建成,金银岗森林公园雏形初现,花溪路北向延伸对接龙泉,推进城市北向拓展。

点军组团:现阶段点军组团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储备土地,城市建设空间较大。下一步应坚持生态先行,推进长江南岸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实施“三低一高”开发模式,有效提升土地价值和片区品质,将点军组团打造为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做大做优点军科教城,支持湖北航空学院申办、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三峡职院迁校,对接争取武汉高校来宜发展;支持东土科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紫阳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宜长快速通道、江城大道延伸段的建设,加强和长阳、宜都的联系。至“十四五”期末,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效应明显。湖北航空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新校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点军组团和宜都、长阳、伍家岗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猇亭组团:猇亭组团现状处于产业转型过渡期,广汽汽车接续提供动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取得重大成绩,三峡机场改扩建以及卓尔航空城的建设拉开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序幕。盘整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发展临空经济、航空制造、汽车制造、会展经济,打造城市门户和枢纽中心,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区。延展滨江岸线景观,严守猇亭后山保护红线。挖掘城市现有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等,打造三国文化园、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主题文化区。至“十四五”期末,临空产业园全面建成,港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文化主题园区全面建成,组团转型成效显著。

白洋组团:白洋组团基础条件好,厚积薄发,白洋港已成为水公转运的重要节点。下一步以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为契机,依托白洋港区这一三峡枢纽港HeXin港区的建设,积极谋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依托田家河工业园区的建设,打造宜昌市第二产业的重要基地;以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开发重心转移白洋为契机,引进生活性服务综合体建设,争取峡州大道、小鸦公路等快速通道延伸至白洋,加快建设人城产一体的产业新城。至“十四五”期末,峡州大道延伸至白洋全线建成,白洋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白洋产业新城雏形初显,白洋组团在三峡翻坝转运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小溪塔组团:近年来小溪塔组团坚持“融城”思路,空间上逐渐与西陵沙唐片区融为一体。下一步加快港窑路延伸段的建设,加强小溪塔和西陵、伍家岗之间的联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小鸦公路工业经济带和智慧产业新城建设,促进产业提质扩容,共同推进西陵后山片区的开发利用,带动夷陵区乡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至“十四五”期末,港窑路全线建成,小鸦公路工业经济带和智慧产业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小溪塔组团和西陵组团全面融合。

龙泉组团:现状龙泉组团产业基础牢固,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与伍家岗组团被大尺度生态隔离划分。以宜昌高铁北站的建设为契机,加强龙泉组团和伍家岗组团之间的交通对接,构建宜昌东站和宜昌北站之间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强化龙泉组团与主城区的设施对接,推动龙泉组团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融入主城区。同时推进小鸦公路快速化改造,促进龙泉和小溪塔组团的融合。至“十四五”期末,高铁北站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花溪路延伸段建成,龙泉组团与市本级之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2: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实施中心城区能及提升+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擦亮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至“十四五”期末,各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乡村人民环境显著改善,宜昌建设成为中国内陆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湖北省乡村振兴样板区。

(一)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主城综合服务引领、东部县市产业联动助力、山区县市生态筑基支撑,形成“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打造为服务各县市的综合服务中心;东部三市“一核”联动打造百强县域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多点支撑,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做大做强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 “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结合现状已建铁路和拟建的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宜段)、郑万高铁联络线、荆安铁路(货运)、南翻坝铁路(货运)等,积极开展城际铁路线研究,以强化市域各县市的交通联系。谋划建设中心城区与枝江、宜都、当阳、远安、秭归、长阳除高速公路以外的第二条快速交通通道联系,加快推进江城大道下段(宜昌公路大桥——宜都界)、峡州大道三期、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等快速路建设,推动318国道、汉宜路、土峡路改造升级,实现“半小时、双通道”,构建宜昌半小时都市圈;加强各县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推进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G348当阳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G318宜都红花套至长阳偏岩、G241夷陵区黄花至普溪河、G241点军土城乡至长阳高家堰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全域构建“一廊两环十带”的市域绿道体系,搭建慢行生态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力争实现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推动就地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完善,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健全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统筹布局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顺应交通物流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及人口转移新趋势,结合放管服改革,贯彻“扁平化”发展思路,即县城更加强化,乡镇适度弱化,农村更加集中化,整体实现扁平化,弱化乡镇一级管理职能,平原地区探索县直管村新模式,促进形成“县城-中心村”两级城镇体系结构,探索具有宜昌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四)推动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ZhanLue背景下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十四五”期间,以“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补齐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七方面短板,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重点培育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康养特色小镇、运动特色小镇,小城镇服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镇为单位统筹推进乡村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合理规划居民点空间布局,通过农房标准化图集,指导农民建设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房子,严格“一户一宅”建房执法,规范房屋建设流程,加强农村工匠培训,提升房屋建设品质。推广远安县在探索人口梯次转移和引导农房建设方面的做法。继续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即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污水处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自然生境、村落肌理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挖掘宜昌本土农房建筑、屋场空间的特色元素,形成“土家味、巴楚派、峡江风”的宜昌乡村聚落形式。

二、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确保城市安全

“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城市安全”和“民生服务”两个方面。一是确保供水、供气、排污均有双通道,解决城市内涝,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二是改善交通拥堵、水压不足、不通燃气、污水溢流等民生问题,提升市民满意度。

(一)道路建设。

一是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研究推进非机动车路权分配,加强慢行系统建设,优化出行环境。二是继续打通交通动脉。开展陡山沱、峡口、西陵一路等重要节点过江通道谋划研究,加快推进东艳路过江通道、红花套大桥、三峡高速市政化改造、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路改造、江城大道下段、峡州大道三期、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桃子冲路、龙岗路、橘颂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构建“三环十二射”高快交通大动脉,进一步加强江北与江南、各组团之间联系。强化次干路、支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三是畅通微循环。重点开展交通堵点改造、道路节点改造、老旧道路改造、打通断头路、增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等工作,激活“神经末梢”,畅通“毛细血管”。“十四五”期间,新建道路里程共350公里、改造道路里程97公里,续建道路95公里。其中新建快速路46公里,新建主干路122公里,新建次干路37公里,新建支路145公里。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为1:3:1:2,道路面积率达到20%以上。

(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1、供水。一是构建“双水源、双水厂”安全供水格局。依托“引江补汉”和“引清入宜”工程,加快推进原水管规划建设,引水入城,充沛楠木溪水库、官庄水库等水源地供水量,满足城市远期用水。加快推进城区各水厂备用水源审批和市一水厂、市四水厂备用水源原水管建设,加强供水主干管过江通道研究,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规范城区二次供水管理,实施好城镇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和工程技术导则,全面完成城区现有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切实解决好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善二次供水水质和供水服务质量。落实“一户一表”制度,各供水企业完成对水表的安装和校核。三是推进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点军第二水厂及取水口、猇亭一水厂及取水口、白洋水厂及取水口,实施四水厂、点军枢纽水厂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其他既有水厂升级改造,新增供水加压泵站,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出厂水品质。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老化或漏损严重的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开展支改环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30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四是加强节水改造和中水回用。稳固国家节水型城市,狠抓城市节水工作,城市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高节水型居民小区、企业(单位)覆盖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新建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优先使用中水,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2、供气。一是构建“双通道、双气源”安全供气格局。加强供气主干管过江通道研究,加快推进省际支干线“武宜线”管道、红花套~点军高压B管道、石板冲门站~伍家岗调压站~龙泉调压站~小溪塔调压站超高压管道、鸦鹊岭镇~王店镇中压燃气管道建设,保障江南江北供气安全。启动暖居供热工程建设研究。二是推动燃气站场建设。新建红花套门站,艾家高中压调压站、点军高中压调压站、伍家岗高中压调压站、龙泉高中压调压站、小溪塔高中压调压站和顾家店高中压调压站,将管道来气调压至中压A输送到各区域中压管网。新建小溪塔LNG气化站工程,解决江北现状高峰小时供气矛盾。三是推进燃气管道建设和改造。新建燃气管道与新建道路同步建设,重点推进点军组团天然气管网配套建设,实现供气管网全覆盖。全面开展中压B管道更换中压A管道改造工作,确保市民用气安全。“十四五”期间新建300公里供气管网,改造100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8%。

3、污水处理及防洪排涝。一是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新建管网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对新区雨污分流管网的混接错接进行整治。加快对老旧排水管网及设施的修复清疏,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和道路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分流改造。完成合益路一路、江景二街、董家冲等排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末端雨污分流,推动源头分流改造。至规划期末,城市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二是持续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新建东山污水处理厂、艾家污水处理厂,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对点军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扩建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猇亭污水处理厂、沙湾污水处理厂、小溪塔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和截污工程建设。到2025年,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9%以上,城区已建污水厂出水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三是加快推进内涝点整治。全面完成城区内涝点整治,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基本建成“无内涝城市”。四是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排水设施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

4、海绵城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对小溪塔—西陵主城片区、柏临河公共中心片区、点军生态城片区三大重点片区的建设,全面开展河湖水系整治、排水防涝系统改造、公园绿地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建筑小区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设,全面解决片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至2025年,宜昌城区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基本完成三大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韧性得以增强。

5、综合管廊。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在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期间在白洋组团和点军组团等区域结合道路建设综合管廊。至2025年,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套率达2%。加快出台管廊管理办法、收费标准,推进强制入廊,规范管廊运营维护管理。

6、充电桩。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充换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利用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位、加油站、加气站等现有场地和设施,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实现充电站网络化智能化。到2025年,新增各类充电站60座,分散式充电桩20000个,以满足全市近12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三)垃圾治理。

一是大力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管理处置体系。加快《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2020年指导夷陵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2年,至少每个县2个乡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5个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到2025年,县(市)建成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低于50%,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到70%以上,县以上城市具备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宜昌城区具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宜昌城区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宜昌城区建成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争取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新建4座厨余垃圾处理站、扩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和新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新建3座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

(四)公园城市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实施“串园连山”工程、“场景营造”工程,“口袋公园”工程,全面搭建公园城市生态脉络,夯实蓝绿交织生态底色。一是锚固生态本底。重点推进金银岗城市绿楔、西陵后山及猇亭后山绿心的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长江岸线整治修复、卷桥河湿地建设等项目,稳定自然生态格局。二是推动绿道串联建设。强化对山体、水体、公园的联系,以两岸百里滨江绿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沿长江南岸、沙河、运河上游等骨干绿道的建设,构建 “一轴一环九线”的绿道网络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三级绿道建设,连接绿道“断头”,成环成网。三是建设一批公园。启动建设ZhongYang公园(西陵后山)、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六泉湖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滨江公园延伸段,充分利用中心城区闲置地、边角余料用地等大力实施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力争建成62个口袋公园、修复10公里林荫路,提升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度和服务覆盖率,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是加快公园场景营造。以滨江公园、磨基山公园、儿童公园、城东公园等为试点,将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建设全过程,强化“公园+”场景营造,精准对接消费、休闲及创业需求,合理实施商业化配套和宜游化改造,提供多元消费及创业场景。

(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完善大型公建。在完善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大型公建及配套,对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等以A级景区标准进行功能优化和升级,完成万达商圈、中南路商圈、伍一广场商圈的优化改造。二是补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区域级、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的集合效应。三是补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县两级综合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池〕、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覆盖,重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旧厂房、广场、绿地、公园等空置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水平。

三、加速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以实施“筑堡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统筹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改造等工作。

(一)改旧融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抢抓新一轮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机遇,总结探索“133”工作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应改尽改、公服设施有序完善、建筑物本体有条件提升、基层治理创新示范”的思路,以7个试点片区改造为示范,推动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至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91个(其中城区549个)。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一是融入场景营造,激发小区活力。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商业化逻辑,将多元业态融入老旧小区,营造多元新场景。其中,通过“拆违还绿、拆墙透绿、留白增绿”,优化街巷环境,营造生态新场景;通过“微设施、微绿道”的配套,构建5分钟便民生活圈,营造宜居新场景;通过“特色街区、共享居住、智能体育”,发展“后街经济、共享经济、运动经济”,营造消费新场景;通过“创客工作室、光影星播客、数字文创坊”,发展“网红经济、流量经济、数字经济”,营造创业新场景。二是统筹各项建设,建设未来社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末端治理,同时也是推进物业管理的有效载体。“十四五”时期应充分发挥老旧小区改造的平台链接作用,推动市政、物业、智慧化实现高效发展,创建绿色社区。完成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未来社区。同时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强化住宅智能化功能要求,提高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和住宅品质。

(二)多元融合,创新棚改新模式。

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按照“宜改则改、宜拆则拆、宜留则留”方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厂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等,以“建精建美”为目标,引入社会主体,植入功能,与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以清零交地为目标,加快十三五结转棚改征收项目完结,完成建工局、农机公司、十六化建等项目征收,尽早实现土地交付和利用。二是以加快项目落地为导向,提前谋划共联滨江片区、紫阳片区、花艳过江通道、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等重点开发片区和重点建设项目棚改征收工作,提升开发品质。

(三)文化植入,彰显城市个性。

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通过文化植入的方式构建文化新场景,彰显城市个性。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形成新的消费市场。一是打造最具宜昌韵味的百里滨江生态廊道。依托滨江公园建设百里滨江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宜昌最靓的形象IP。三峡大坝—葛洲坝段,以“观峡江山水、游户外天堂”为主题;葛洲坝—长江公路大桥段,以“文化寻访、城市忆记”为主题;长江公路大桥—玛瑙河段,以“国际链接、创智港城”为主题。二是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保护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及周边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遵循“保、修、迁、寻、营”原则,重点建设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红星路——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桃花岭文化街区、宜港码头文化街区和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老十景打造宜昌新十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三是精品建设植入文化元素。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加强对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城市色彩管控,重点对长江两岸、重要街区和HeXin地段进行引导。严格管控沿江天际轮廓线,形成“留白增绿、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提炼宜昌“十大文化符号”,结合旧改、棚改,完善街景立面、小品、标识系统。城市重要节点适度开展灯光工程建设,推动区域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和夜间经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2: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项目

一、绿色交通系统构建工程

(一)区域交通体系构建工程。

加快郑万高铁联络线、呼南高铁(襄阳—宜昌段)、宜昌高铁北站的建设,启动沿江高铁(宜昌段)、呼南高铁(宜昌段)、十堰至兴山高铁联络线(宜昌段)的建设,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助力宜昌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渝宜重载铁路建设研究,锚固宜昌在武汉与重庆之间区域性大城市的地位。加快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原江南翻坝铁路一期)、江南翻坝运输管道建设,启动白洋港国家物流枢纽、宜昌国际货运枢纽平台等项目谋划研究,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襄宜高速、宜常高速、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公路工程综合改造、小鸦公路东延、三峡专用公路市政化改造、宜当快速通道、宜远快速通道等公路建设,以及十宜高速公路的谋划研究,加强宜昌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二)市域铁路建设工程。

启动市域铁路研究,按可行性加快工程建设,加强主城区与各县市区快速联系,包括市域铁路R1线(宜昌东-三峡机场-枝江)、市域铁路R2线(三峡机场-宜都)、市域铁路R3线(宜昌东-西陵-小溪塔)、市域铁路R4线(宜昌东-宜昌南-秭归)、市域铁路R5线(宜昌东-宜昌北-当阳)、市域铁路R6线(远安-旧县-当阳)。

(三)铁路站场建设和改造综合工程。

1、打通铁路支线“最后一公里”工程谋划研究。目前,沿焦柳铁路,已形成产业园区集群,为了更好的实现各园区之间的货物运转和材料交换,规划建议打通铁路支线“最后一公里”,建设铁路支线到达规划生物产业园、猇亭工业园、姚家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双莲工业园、木店陶瓷工业园、花林寺工业园、远安城南工业园等各个产业园区。

2、鸦宜铁路改造利用谋划研究。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对鸦宜铁路宜昌段进行重塑及提升改造,建设完善慢行系统,建设铁路高线绿道,整治周边环境。

3、宜昌高铁北站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包含进站道路及周边配套市政道路、站前广场、停车场等项目。

4、三峡机场站前公共交通配套工程。该项目位于三峡机场停车场的正下方,东北侧为航站楼,区间侧穿机场高架桥桥桩。机场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通过地下通道与三峡机场T2航站楼换乘。项目全长约0、87公里,地下敷设形式,设地下站机场站1座。

(四)道路桥梁建设工程。

1、快速路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宜昌城市实际发展方向和需求,“四纵五横”、“内中外三环快速路网”结构建设完成。继续推进江城大道下段(夷桥路~伍家岗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三峡专用公路快速化改造、港窑路(桔乡路~峡州大道)、港窑路夷陵区段一期(李家冲隧道~小鸦路)等快速路建设,启动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江城大道下段(伍家岗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三峡快速路互通改造、峡州大道三期(先锋路~白洋白雅路)等快速路建设。

(1)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港窑路是小溪塔组团对接主城区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二”快速路。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全长4、5公里,双向6车道,道路红线宽30~50米。

(2)江城大道下段。江城大道是连接点军组团和宜都市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市南向出入城市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三”快速路。江城大道下段(伍家岗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全长5、5公里,道路红线宽度30~46米。同时启动江城大道下段东延项目,延伸至宜都长江公路大桥,全长约30公里,红线宽26-30米。

(3)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花溪路是连接伍家岗组团与夷陵区组团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通往宜昌火车北站的快速通道,道路连接宜巴高速与花花公路,也是宜昌城区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三”快速路。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全长13公里,道路红线宽度30~60米。

(4)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位于伍家岗组团,是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三”快速路,现状未达到快速路建设标准,道路改造内容包括新建峡州大道互通和桔乡路跨线桥,全长3公里,双向6车道,红线宽30~60米,以及花溪路与峡州大道互通工程、花溪路与桔乡路交叉口跨线桥等节点改造。

(5)三峡快速路互通改造。三峡快速路是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二”快速路,近几年正实施快速化改造,正在实施西陵二路互通、合益路互通改造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南一路节点互通工程、花溪路节点互通工程、港窑路节点互通工程、桔城路互通立交新增疏散匝道工程。

(6)峡州大道下段。峡州大道是连接主城区与猇亭组团、白洋组团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一”快速路。峡州大道下段全长18、6公里,道路红线宽度50米。

(7)胜利三路-港窑路(夷陵长江大桥~桔乡路)快速化改造。胜利三路~港窑路位于主城区,对接夷陵长江大桥和桔乡路,联系主城区各个组团,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二”快速路。“十四五”期间,实施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化改造,全长4、4公里,红线宽48~60米。

(8)红花套长江大桥。红花套长江大桥作为过江通道联系猇亭组团和宜都红花套组团,连接猇亭桃子冲路和红花套子窑路,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四”快速路。红花套长江大桥桥梁全长1、65公里。

(9)荆宜高速与峡州大道互通工程。在荆宜高速与峡州大道交叉处新增高速收费站、配建管理所,新建联络道路1、5公里、互通立交3座。

2、城市交通性干道改造。“十四五”期间,为加强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保障片区发展需求,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继续推进白洋片区路网配套工程、宜长公路城区段(鸡公岩隧道~江南二路)、将军路(牌坊坡路~江南二路)、东山大道延伸段(桔城路~东站路)、夜明珠路综合改造(港虹路~宜秭路)、发展大道综合改造(石板铺路~夷兴大道)等道路建设,启动东艳路过江通道、城东大道延伸段(大学段)、中南路(城东大道~沿江大道)快捷化改造、龙盘大道(猇亭大道~峡州大道)、汕头路延伸段(西陵二路~青岛路)、牌坊坡路(五龙路~龙悦路)、发展大道综合改造(城东大道~石板铺路)、东山大道延伸段(柏临河路~张家湾路)等道路建设,完善东站物流园片区、巴王店片区、卷桥河片区、艾家片区等路网工程。同时谋划研究陡山沱过江通道、西陵后山通道、小鸦路快速化改造、合益路延伸段(东山大道~沿江大道)、东艳路延伸段(共同南路~花溪路)等项目。

(五)城区交通畅通工程。

1、道路微循环工程。加大支路网建设力度,加快小街小巷改造进度,“十四五”期末支路网密度明显提高,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西陵组团结合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支路网建设,伍家岗基本完成支路网建设。

2、立体过街设施配套工程。结合宜昌市现状道路交通拥堵和人流量分布情况,按照“一年建两座”的标准,“十四五”期间共建设10座。包括铁路坝小吃街地下通道、环城北路站地下通道、珍珠路与云集路地下通道等重要节点。一批交通堵点人行过街设施全面建成,行人安全得到保障,行车效率明显提升,人车冲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宜昌市中心城区智慧停车系统及停车场改造工程。包括建设智慧停车系统平台、对6069个道路泊位进行改造、APP手机终端开发、108个诱导屏建设以及信息中心机房等建设。

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一)城市排水防涝治理工程。

“十四五”期间,继续重点推进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加快沿江截污系统改造工程、葛洲坝码头截污工程、艾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梳理城市内涝点,“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心城区所有内涝点改造。

1、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一期)。猇亭区金猇路、猇亭大道雨污管网改造及配套恢复工程;金猇路配套雨污支管网改造(桐岭路临时改造)工程;猇亭园区生态治理配套专用污水管网(兴发集团~污水处理厂专线管网改造)工程;猇亭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猇亭污水厂网改扩建工程—猇亭区生态湿地扩容改造工程;猇亭区工业污染监测及应急管理平台项目;长江大保护(通达至海汇码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猇亭织布街江滩综合整治项目;猇亭全通码头段(正大路至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项目;高马河(刷子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柏临河流域项目包括控源截污工程、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城东、东站等片区清污分流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完善等工程。同时整治滨江泵站处、胜利四路截流闸、华祥、朝阳路高速桥下、渭河路、大学路、隆康路片区、天官桥片区、胜利三路夷陵大道路口工行、中心医院门诊前、710片区、东山大道中南路交叉口范围(猴王焊丝、碧波翠苑、世纪阳光、东方城等)、三医院及经馨苑以及东方花园等内涝点。

3、沿江截污系统改造工程。

(1)万寿桥、西坝污水泵站备用污水泵坑项目:新建集水池(8、8米X7、4米,半埋式),安装现规格机泵两台。

(2)大公桥调蓄池(备用大公桥泵站)项目:新建大公桥调蓄池1、55万立方米,大公桥调蓄池泵站6、7万立方米/天。

(3)沿江葛洲坝码头至万寿桥段低位截污干管:新建沿江截污干管(三江桥~大公桥泵站),长4、1公里,管径DN1000,及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安装等。

(二)给水燃气供给工程。

“十四五”期间,城市给水工程主要继续完成伍家岗至猇亭供水互通工程、智慧水务平台搭建、宜昌市城市燃气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工程、宜昌市暖居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建设,以及启动白洋水厂、田家河水厂、点军区葛洲坝枢纽水厂、猇亭一水厂、城区居民二次供水、LNG储存基地建设的改造工程等;城市供气工程主要完成宜昌城区(点军)高压管道工程和中燃三峡区域总部及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以及城区天然气铸铁管网改造工程。

1、城区双水源保障工程。从葛洲坝上游建设D1200*2长距离输水管道取长江水,引入一、四水厂及猇亭一水厂,长度约40公里。

2、点军区葛洲坝枢纽水厂。葛洲坝枢纽水厂现状供水规模8、8万吨/日,本次扩建规模5万吨/日,本次扩容提标改造完成后,供水规模可达13、8万吨/日。

3、猇亭一水厂。新建取水泵站一座,新建净水厂一座,敷设配套主供水干管一条,近期实现10万吨/日,远期实现15万吨/日。

4、城区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和《宜昌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对城区既有436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后移交给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

5、LNG储存基地建设。在鸦鹊岭镇南的金银岗新增1座LNG储存基地,LNG储罐容积为5000立方米。

(三)环卫设施建设工程

1、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继续推进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位于夷陵区鸦鹊岭,一期处理规模1500吨/天,建设内容包含主车间,综合水泵房、油库油泵房等辅助工程,水处理系统等公用工程,厂外配套工程。预留二期750吨/天规模。

2、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建设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基础上,搭建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打造监督指挥考核、综合执法监管、智慧市政、智慧环卫和公众服务等5个子平台。

3、宜昌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新建宜昌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处理规模为200吨/日,建设内容包括收运系统、处理车间及渗滤液处理、办公及配套设施。

(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继续完成点军区地下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PPP项目,启动夷陵区地下管廊建设工程、双十路(牌坊坡路~南站路)、田家河大道(临港大道~临港大道)和综合管廊监控中心。

(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充换电设施建设。利用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位、加油站、加气站等现有场地和设施,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实现充电站网络化智能化,新增各类充电站60座、分散式充电桩20000个。

2、猇亭通信5G基站及物联网建设。建设5G基站300个,实现SAHeXin网全区全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

三、公园城市基底提升工程

(一)市域绿道建设工程。

依托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结合“美丽宜道”建设推进市域绿道系统建设,联系沿线重要节点城镇,串联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构建构建“一廊、两环、十带”的市域级绿道网络体系。

“一廊”即三峡绿道,依托长江生态廊道打造,总长度约390公里;“两环”即外环昭君绿道和内环求索绿道,昭君绿道依托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打造,总长度约670公里,求索绿道依托山脉水系等自然本底和乡村公路等打造,总长度约230公里;“十带”分别为“高峡平湖绿道、昭君故里绿道、嫘祖故里绿道、诗画远安绿道、三国故事绿道、三峡水乡绿道、宜红茶道绿道、林海峡瀑绿道、清江画廊绿道、土家村寨绿道”,融入生态景观、慢行交通、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运动休闲、景观农业等多种场景,将市域绿道打造成为城乡融合联系轴、乡村振兴发展带。

1、昭君绿道。昭君绿道依托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打造,串联市域各个县市区,形成市域绿道外环,按照美丽宜道的标准建设,总长度约670公里。

2、求索绿道(环城生态圈)。沿小鸦公路、玛瑙河、长江、江南翻坝高速等城市建成区外围10公里范围内,建设宽度1公里至5公里的环城生态圈,串联沿线景点、生态绿地、水系、水库和村庄,一期对环城生态圈进行生态修复、绿道建设、场景植入。

(二)城区绿道建设工程

构建构建“一轴、一环、九线”的城区级绿道网络体系。“一轴”即三峡绿道城区段,为城区一江两岸绿道,“一环”即夷陵绿道,为链接西陵、伍家、猇亭、小溪塔江北四个城市组团的绿道,串联城区内的大型山体和市级公园,约80公里;“九线”为组团内部的骨干绿道,主要依托河流、绿楔等垂江廊道打造,共9条约170公里。

1、三峡绿道城区段。上至三峡大坝,下至枝江,一江两岸共300公里绿道,其中滨江绿道170公里,绕山绿道45公里,旅游公路绿道85公里。按照峡江开源、江城画卷、滨江产创、江入大荒四个主题分段打造。

2、夷陵绿道。为链接西陵、伍家、猇亭、小溪塔江北四个城市组团的绿道,串联城区内的大型山体和市级公园,约80公里。

3、运河滨水绿道。现状运河绿道往北继续延伸至小鸦公路,长18公里,串联运河公园、梅子垭水库等沿线公园绿地,以水电文化为主题,讲述水电起源、发展的故事。

4、五龙河滨水绿道。依托五龙河建设串联沿线公园绿地,植入科技、数智元素,打造以智慧创新为主题的现代滨水绿道,长6公里。

5、桥边河滨水绿道。依托桥边河建设滨水绿道,全长姜21孝公祠里,复建姜孝祠,营造场景展示弘扬孝道文化。

(三)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十四五”期间,围绕公园城市构建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谋划ZhongYang公园(西陵后山)、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和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升级滨江公园、东山公园、儿童公园、运河公园、城东公园、求索公园、磨基山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六泉湖公园、绿萝植物园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一批示范性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

1、ZhongYang公园(西陵后山)。西陵后山作为主城区的城市绿心形态初显,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拟建设世界最大的城市ZhongYang公园,打造成万里长江第一园。以“生态化、国际化、高端化、景区化”为引领,在生态保育区外,植入主题乐园、高端酒店群、研发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提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宜昌智谷”。

2、滨江公园改造提升。策划重点依托滨江公园、滨江绿道,串联沿线文化节点、商业节点,打造一江两岸滨江景致,建设百里滨江生态廊道,打造“最宜昌”城市形象IP。滨江公园改造主要以疏通线路、整理用地、休闲、健身生活场景营造为重点,打通三峡游客中心、宜港等节点,植入体育配套设施、荧光跑道等项目,并进行AAA级景区化改造。

3、儿童公园改造提升。以“奇趣世界·文化洗礼”为主题,扩建古佛寺,对接桃花岭文化街区,融入儿童探索馆、儿童国学馆、社会角色扮演主题乐园、VR虚拟动物园等主题活动。

4、东山公园改造提升。以“川汉记忆·城市阳台”为主题,将宜昌火车站与东山公园融为整体进行改造。建设公园体育场路口大门、北大门及西大门,打通公园对外交通,连通至运河公园步道,提升公园交通可达性;对园内破损园路、市政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融入场景业态,让市民及游客可进入、可参与。

(四)生态修复工程

“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全域生态复绿工程,分为长江干流岸线复绿、长江支流岸线复绿、环城森林圈及入城山体修复等方面,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做足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1、湖北省宜昌市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柏临河入江口-猇亭古战场)。全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70公顷。建设内容包括:临江溪污水处理场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伍家岗长江大桥下环境整治、码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滨江绿廊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江伍家岗段岸线码头拆除;猇亭区码头拆除、搬迁。

2、宜昌市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采用植物、生物清淤及自然护坡等工程措施,恢复河滩自然湿地,合理配置水生植物,保护动植物生境,重构岸线生态系统,提升湖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项目用地面积约197公顷。

四、公园城市场景营造工程

以“两岛八镇”为抓手,融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的方式,培育公园城市场景业态。重点打造平湖国际旅游岛、西坝长江不夜岛和曹家畈康养小镇等项目。将城市人文底蕴植入公园城市建设中,遵循“保、修、迁、寻、营”原则,继续推进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改造建设,重点建设红星路—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宜昌特色饮食文化。

1、平湖国际旅游岛。依托西陵峡口风景区自然资源优势,整合南津关小镇、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将平湖半岛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风范、地域风情、“望得见江”的江中休闲岛,以及长江经济带上休闲商务旅游重要目的地,并具备综合旅游服务、生态民俗风景旅游、旅游度假体验、游轮母港商务会展等功能。

2、西坝长江不夜岛。利用西坝岛承载葛洲坝工程的历史记忆、良好的洲岛生态环境,还保留有60多年历史的宜昌老船厂及开放式街区等优势,以建设大剧院和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为支点,采取“文化+创意+艺术”的策略,整体打造成为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休闲西坝文创岛。

3、艾家创意小镇。规划总用地面积1750公顷。建设以文化康旅、创新研发产业为导向,以服务多元、低碳环保、生态宜居为特色的艾家城市活力镇。

4、二马路近代风貌文化街区。依托老旧小区改造,近期以保护现有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满意楼、强华里等文物保护建筑和本地特色建构筑物为主,整理街景立面,梳理街巷空间,建设文化节点;远期引入市场主体进行商业化开发,打造成为承载宜昌近代风貌的重要载体,老城最具商业氛围的活力街区。

5、织布街码头文化街区。以织布街的兴衰为线和新正街码头遗址、马家溪石器遗址为点,打造织布街码头文化街区,再现码头繁华。同时建设创客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一)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提升大型公共建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完成万达商圈、中南路商圈、伍一广场商圈的改造,以及博物馆、规划馆以AAA级标准景区化改造,在西坝新建集文艺演出、观景和导航功能于一体的宜昌国际大剧院。

1、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攻关磷石膏制品技术,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带动效应,招引国家级建材、固废研究机构在宜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2、三峡游客中心(伍家岗区)迁建。整体搬迁三峡游客中心(伍家岗区),打通滨江公园步行道,保证滨江公园延续性,推动滨江公园改造。

3、宜昌国际大剧院。宜昌国际大剧院位于西坝岛,集文艺演出、观景和导航功能于一体,建筑规模达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长江钢琴音乐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功能保障,可以承办全国、全省重大文艺表演、歌舞话剧表演、交响乐演奏、文化艺术比赛交流等活动,成为打造演绎巴楚风韵、弘扬高雅艺术的重要载体。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区域级、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的集合效应。

1、湖北省鄂西南(宜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内改建一栋门诊医技综合楼,新建一栋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102000平方米,共计床位数1000张。

2、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在宜昌市一医院新建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一栋,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床位400张。

3、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包括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和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总占地面积54、71亩。包含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其中房屋建筑主要包括功能用房、业务用房和后勤保障用房等共4、2万平方米(含1、1万平方米实验室)。场地包括绿地、道路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车辆洗涤消毒站、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救护车购置、救护车载设备、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智慧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建设。

4、宜昌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位于高新区港窑路23号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建设综合门诊楼、特殊传染病住院楼(含10间负压病房),改造普通传染病住院楼。

(三)“全民健身”配套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旧厂房、广场、绿地、公园等空置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

六、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工程

(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根据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辖区549个老旧小区改造,其中:西陵区214个、伍家岗区101个、点军区49个、高新区54个、猇亭区32个、夷陵区99个。

(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八无两有”标准,完成辖区98条背街小巷整治。

(三)葛洲坝“三供一业”项目。

主要改造内容包括供水、供气及小区物业改造。维修改造项目主要对葛洲坝片区内的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小区范围内的供水、燃气和物业维护改造三个方面,涉及120个项目52385户。

七、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

“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农机公司棚改项目、建工局棚改项目等项目建设,共计涉及15726户居民住宅,腾退约1280亩用地。

(二)安置房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安置房建设工程包括西陵区后坪村棚改安置房、伍家岗区共联村棚改安置房(临江郡)、西陵区望州村棚改安置房、西陵区黑虎山安置房二期,共2659套棚改安置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三)政策性租赁住房。

包括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非居住存量土地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或闲置存量住房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八、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工程

(一)装配式建筑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生产发展,计划培育一批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每年甄选2个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建设湖北沛函、宝业集团、国闰集团等产业基地建设。

(二)被动式建筑建设工程。

引进培育一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HeXin材料企业和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加强南通三建宜昌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建设服务工作。

(三)绿色建材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建材标识认证项目。加快磷石膏透水砖、路缘石、生态护坡、园林工艺品,磷石膏砂浆、纸面石膏板等建材产品工程应用,打造示范项目。

1、宜昌市湖北兴兴环保磷石膏建材产业园。湖北兴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公司占地面积约210亩,总投资约6亿元,打造集生产、科研、施工为一体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目前已投产的项目有年产50万吨的石膏粉生产线、年产40万吨的轻质抹灰石膏生产线、年产8万吨的玻化微珠生产线,及年产量20万立方米的高密度砌块、年产量30万立方米的空心条板生产线。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出石膏基自流平10万吨/年,无机防火保温板年产30万立方米,保温装饰一体板年产量1000万平方米,及室内用高档装饰材料、家具用材等新型特色建材。

2、宜昌市湖北磷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湖北磷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约500亩,建设100万吨/年磷石膏轻集料生产线二条,180万吨/年磷石膏水稳层生产线二条,100万吨/年公路水稳层用过硫磷石膏矿渣复合水泥生产线一条,100万立方/年磷石膏混凝土及砌块生产线一条。力图打造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研究中心。该基地项目每年可消耗磷石膏400万吨,对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及宜昌市磷化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九、美丽村镇建设工程

(一)擦亮小城镇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做到小城镇普遍“街面净、线理顺,招牌靓、马路平,货入店、车停正,垃圾治、污水清,花草鲜、环境美,设施全、人文润”,打造一批“洁、绿、亮、美”的舒适宜居、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至2020年底,完成18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至2022年底,完成第二批20个、第三批40个小城镇综合整治。至“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所有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乡村振兴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宜昌“橘谷”、三峡“茶谷”、优质“粮仓”、高山“原味”、特色“种源”等五大优势产业谷。全市形成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乡(镇)、300个示范村,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十、数智住建建设工程

(一)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将宜昌城市大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东土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东软智慧产业园、三峡大数据中心、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打造成全市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对全市大数据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产生牵引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宜昌ZhanLue性新兴产业,同时启动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1、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台、城市智联感知中台、政务业务中台等,推动城市应急管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交通、旅游、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应用更加智能,形成宜昌城市治理综合性智慧大脑。

2、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工业园内,规划占地面积406亩,分三期建设,5年内将建成宜昌政务大数据开放开发中心、宜昌城市大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大数据创新应用研发生产中心等项目。

3、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建设包含26000个机柜的大型数据中心园区,成为华中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数据中心。

4、东软智慧产业园。东软大健康中部研发基地;涵盖医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康养+”服务平台、东软云医院中心平台、宜昌影像云平台、宜昌市脑卒中救治远程指导中心、宜昌市肿瘤放疗中心等五大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东软呼叫中心区域总部项目;医疗设备生产项目;“双创”领域合作项目。

5、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基础上,搭建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打造监督指挥考核、综合执法监管、智慧市政、智慧环卫和公众服务等5个子平台。

(二)智慧城建系统建设工程。

1、智慧城建系统二期项目。适应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等要求,优化升级智慧城建系统,整合原智慧房管相关子系统,新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子系统,建设形成涵盖住建行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基础信息、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民生服务、诚信管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城建档案管理、物业管理、住房保障、房屋征收、房屋安全鉴定、白蚁防治及老旧小区管理等业务在内的智慧城建二期系统,开发诚信住建等APP,进一步实现与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及人社、公安、信用中国等纵横向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打造功能明确、逻辑清晰、安全先进、融合贯通、好用实用的住建业务办理新平台。

2、宜昌市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宜昌市城区包含商圈、医院、公共停车场及配套停车场等布设新能源充电桩,拟计划分三批分期实施,施工工期共36个月。

3、智慧路灯建设。为应对未来5G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路灯控制系统硬软件设备和城市道路照明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和技术改造。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同时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三)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宜昌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三期项目。在宜昌市地下管线普查和平台建设基础上建设宜昌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三期项目,为重要区域或载体(如给水、排水、燃气、污水溢流口、小区地下车库等低洼地带、海绵城市等)加装物联感知感应设备,通过数据收集、汇总和智能分析实现提前预警或提供维护参考,为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

2、夷陵区建设地下管网维护应用系统。通过移动端设备利用GPS和通讯网络进行定位,对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并支持管线三维显示。

(四)城区公租房智能化建设工程。

宜昌市城区公租房智能化项目:建设公租房智慧系统和智慧物联和智慧小区。建设范围为城区9个公租房小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7 00:15 , Processed in 0.07890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