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tongkun

[新闻时讯] 2022年江苏省代会工作报告中的南京元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 08:38:30 |
瞄准“大国重器”,南京正在重点布局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三大重点片区——麒麟科技城、江北新区研创园、紫金山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麒麟科技城在承接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迁建项目的基础上,又先后引进8家中科院研究机构,目前已成为北京中关村以外全国“中科系”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江北新区是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其研创园吸引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中科院计算机所南京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落地,成为南京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紫金山科技城以紫金山实验室为中心,整合了东南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等重要科技力量。

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在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看来,地处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中间的麒麟科技城,将是南京实现科技创新“高原”崛起“高峰”的突破口。他希望通过轨道交通把麒麟科技城与两边的大学城连接起来,通过南北联动、协同创新,形成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长三角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改变南京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分散、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

闵一峰代表则呼吁,省级层面出台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意见,出台省级层面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建设规划,以及重点城市、重点片区的专项规划,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突破。
发表于 2022-1-23 08:38:50 |
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南京的创新要素浓度正不断提升。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介绍,江北新区发挥创新策源地效应,近年来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持续打造、升级创新生态,年吸引人才数量连续3年位列南京市第一,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剑桥大学科创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已正式投用,高企总数继前年突破千家后增长至1500家以上。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补短板、锻长板,江北新区建成投用了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系列科创平台。下一步,将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地标产业,加强全产业链的谋划和布局。罗群希望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早日落地,推动形成新区硬核实力、特色优势。

重大科技平台正赋能全域发展。南京市玄武区依托东南大学“工”的强项、南京医科大学“医”的优势、省产研院“融”的特色,打造了南京集萃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目前正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积极打造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代表们建议省里聚智聚力支持南京自建或与高等院校共建重大科技平台,同时建设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库,优先提供用地指标,优先拨付建设资金,省市共同组建运营团队,建立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加速实现成果突破。
发表于 2022-1-23 08:39:09 |
从国内外的城市发展来看,发展都市圈、城市群是未来城市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这也是当下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抓手。”省人大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介绍,在我省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扬子江城市群是关键的“1”,战略意义重大。就都市圈而言,省内主要规划形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三个都市圈。三者地位和功能各不相同。苏锡常都市圈要积极参与上海都市圈的协同,徐州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相比之下,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更有基础,也更为迫切。通过交通一体化先行引领,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正不断放大。

去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成为首个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这标志着南京都市圈的建设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都市圈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超过4.5万亿元。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上实现突破,去年底首条都市圈跨市域轨道交通线——宁句城际建成通车,宁扬、宁马、宁滁城际轨道开工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成为现实。

对于都市圈的居民而言,同城化的公共服务成为最现实的民生福祉。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8个城市89家医院,61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南京都市圈通办”。当下,城市的跨界合作更加紧密,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省内南北共建创新试点园区,宁马、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
发表于 2022-1-23 08:39:27 |
罗群:国家级江北新区从获批之日起,我们就确定了自主创新先导区的目标。把江北新区打造成创新策源地,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我们建设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如剑桥创新中心、中欧创新中心、互联网创新中心、EDA创新中心、光电创新中心、新金融创新中心,以及脑科学和类脑智能创新中心等。二是建设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服务五星级的园区。三是精准做好一系列政策支持。四是围绕产城融合开展合作和建设,让更多的人才留在江北新区。

目前,常年在江北工作3个月以上的两院院士有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3位,正在江北就业创业的归国留学生有1万多名。2021年江北新区GDP增速预计达到14%以上。
发表于 2022-1-23 08:39:41 |
主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江北新区,李校长您觉得抓创新给这里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北群:过去的几年是江北发展最快的几年。最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人的变化。江北新区用新的体制激发了干部职工的活力,我能够感受到从政府机关到基层一线,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创新生态,生态的良性变化又推动了高端人才的集聚。今天的江北可以说是名家云集、高端人才汇聚。

我们学校也是创新生态的受益者。江北新区成立的那一年,学校的国家级人才不到10人。现在,我们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的人才已经超过130人。
发表于 2022-1-23 08:39:58 |
罗群:江北大道沿线集中了南信大、东大和南大的二级学院、铁路学院、南工大、南审大等院校。江北新区围绕着这条大道打造了一个创新带。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围绕着大学的学科特色,打造环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了中国气象谷。这样既能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又让老师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我们跟南信大还联合推出人才“双聘制”,是省内首创。我们把更多海内外的顶尖人才,不光引进到江北新区,也引进到高校里,让这里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李北群:在校地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是地方人才的供给方,我们现在每年在江苏的招生比例超过50%,在江苏就业的学生达70%,在南京就业的有40%。另一方面,江北新区的产业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高端就业场景,大学生也是江北新区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发表于 2022-1-23 08:40:18 |
罗群:未来五年,江北新区的科创森林将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人才会来到江北新区成就梦想。让江北新区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创新创业之地,这是我们要持续奋斗的目标。

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以气象学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气象学科现在是国内第一,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做世界第一。我希望学校能够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希望我们学校的一流学科和中国气象谷的产业交相辉映,推动江北新区成为世界气象产业的中心。
发表于 2022-1-23 21:52:29 |
台积电项目的扩建工程开始了吗?
发表于 2022-1-24 18:31:49 来自手机 |
很明显,扬州,南京两地疫情。
发表于 2022-1-24 19:03:27 来自手机 |
hiking 发表于 2022-1-24 16:31
各个城市都出来了,参考一下

疫情背景下南京GDP有1500多亿的增量还行。一方面,南京是一座消费城市,科教文卫特出,疫情的严防死守对南京的优势经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制造业不仅没受影响,而且扩大了对全球贸易活动,再加上能源、原材料大幅涨价对工业制品的价格传导,综合起来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占比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幅度比较快。浙江宁波也比杭州快。疫情后还会有这样的好事吗?
发表于 2022-1-24 20:51:34 |
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22-1-24 21:09:15 |
barracuda 发表于 2022-1-24 20:31
主要 这次疫情对江宁打击太大 全景封锁
而且nkg外泄 外部舆论也不友善

疫情三个区数据不行,江宁溧水栖霞,影响真的不小
发表于 2022-1-24 23:28:02 |
beryeelee 发表于 2022-1-23 08:39
罗群:江北大道沿线集中了南信大、东大和南大的二级学院、铁路学院、南工大、南审大等院校。江北新区围绕着 ...

进步很快!
发表于 2022-1-25 00:38:26 来自手机 |
期待今年跟武汉的今年一样爆发!
发表于 2022-1-25 07:50:29 来自手机 |
在苏省,就安心躺平吃大锅饭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04:49 , Processed in 0.08068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