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374|回复: 14

[新闻综合]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呼和浩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4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呼和浩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去呼和浩特市参加内蒙古军区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一次“对台宣传”会议,为了写一篇作业文章,翻阅了大量有关内蒙古和呼和浩特的资料, 其中有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古访古》,文中说“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诗人的杰作……群鹰博击,万马奔腾。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文章写成后被采用,在福建前线广播台播发。之后又参加了几次《内蒙古日报》社和电台的培训、表彰会议,对出生和培养我的这块土地的认知逐步深化。以后成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接触西口文化以来,很多过去积累的资料闪现出来,只光片羽也好,文章书刊也好,全与实地考察连系结合起来。

近年来在《漫漫西口路》系列采访中,觉得呼和浩特应是最具典型和关键重要的,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当之无愧是祖国北方的中心,也是西口文化的辉煌篇章。

几次沿大青山南麓和黄河北岸行走考察,了解阴山中段地理历史,登临一些纵向的山脉山峰,比如九峰山、金銮殿山、蟠龙山、虎头山、蜈蚣坝、夹山等“。虽然罕见“草木茂盛多禽兽”“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景观,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一些山谷林草丰盛之地让人留恋忘返,阴山南麓与黄河北岸绿化兴起,生态逐渐好转。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蛮汉山西北,一带敕勒川西通包头市,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接土默川平原,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和我的祖籍山西省相望。
https://xw.qq.com/partner/vivosc ... 18A0098O00?isNews=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祖国正北方的自治区首府,其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为西北数省的咽喉和商务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的交汇处,为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除天津、石家庄外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和浩特市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黄教寺庙大召;有清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的将军衙署;有现存中国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钢座舍利宝塔;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府;有号称“召城瑰宝”的席力图召。



八十多岁的二舅张耀陪我们来到旧城广场,边走边聊呼和浩特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走西口”人的后代和大青山里走出的新中国首批学习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他几乎跑遍内蒙古和邻近省区的山川大地,见多识广。我与他总有谈不完的话题。从呼和浩特文明的起源大窑文化,到出现过许多规模庞大的军事城堡和繁华城镇,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从新城到旧城,转塞外古城,游五塔寺、大召、席力图召,瞻仰高大的阿拉坦汗塑像,在现实与往昔穿越,令人充滿历史情怀。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专访过其早期都城“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南面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我去两次)。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的白塔村附近(我去过一次)。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1368年(洪武元年),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

曾任管理干部学院的郝处长介绍,呼和浩特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活动的主要场所。早在春秋以前,这里曾居住着以游牧为生的戎狄族。战国时期,阴山南北成为林胡活动地区。秦汉时期,匈奴族在这里辉煌一时。唐代,这里是突厥族活动的地方。北宋时,这里又为辽所统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土默特部领主阿拉坦汗驻牧控制漠南蒙古以后,经数十年劳动建设,房屋“板申”遍布。关于板申,在此之前就已出现,蒙古语称“格尔”或“格尔伦”;《万历武功录》记明嘉靖33年大批汉人逃到土默川“虏割板申地家焉。自是之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板申地”即汉人地,或汉人村落。这里是指汉人聚居的农耕区域,蒙古语“白兴”(百姓),汉文写作“板申”。明代蒙古文史料中很少有板申记录。有专家认为,板申一词是汉语百姓的转音,其含义是田园、村庄之意。

阿拉坦(1507—1582年),史书称“俺答”,是蒙古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权威的一个可汗。从16世纪中叶至末叶,他统领十二土默特部,即呼和浩特一带,在自己的领地内发展农业、手工业,兴建城市,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阿拉坦汗还利用汉族工匠建立“大板申”、福化城(美岱召)。据《明史》记载, 明隆庆六年(1572),又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有记载说这座城进入施工阶段后,三娘子是主要的主持者。万历三年,该城竣工,明廷赐名为"归化城",意为各民族归顺、化一。这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之名称最早出现于《俺答汗传》:“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始建有……美丽的呼和浩特”。黄教传入后修建起弘慈寺(大召),也称“召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雏型。

在修建归化城时,阿拉坦汗已经进入老年,并且疾病缠身。因此,三娘子积极辅佐丈夫处理各种事务。万历九年(公元158l羊),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扩建归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外城。据《玉泉区志》记载,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明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战败林丹汗,追到归化城后纵火烧城,唯独对银佛寺倍加保护。后来的归化城是清朝在废墟上又重新建立起来的,但是人们为了纪念三娘子,仍然将归化城称为三娘子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各面比原先加宽了100米左右,北面利用了原来的城门楼,原先的南门已处于城中,随即改为鼓楼。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乾隆皇帝命名为“绥远”,意为久远安定。城中官员瓦房三千余间,土房一千六百余间,兵丁土房一万二千间,还有少数铺面房。建筑成棋格,规划布局很好。东西南北开四门,分别叫“迎旭”“阜安””承薰”“镇宁”。之外有瓮城、石桥、流水护城壕,广植树木。城门上有望楼,四角有角楼。城中鼓楼向各门通大街。将军府位于鼓楼西侧,内建各司部房130多间和小花园。府门前大照壁上方嵌“屏藩朔漠”石刻字碑。府外附设钟鼓亭、守卫房、牌房门、旗杆、辕门。《大敕建绥远城碑记》载:“大青山拥其后,伊克图尔根、巴罕图尔根之水(大小黑河)抱其前,喀尔沁之水带其左,红山口之水会其右,地势宽平,山林拱响”。

于是移右卫之建威将军驻此,与驻“西宁”的抚远将军同为全国常设两大将军之一。新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当初从右玉移驻此地的八旗兵,有汉、满、蒙古等族。此地为一民族大家庭。还有从山西带来的工匠。晋商也纷纷移迁此地,将大部分字号商铺设于旧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古博物馆老馆长 塔拉引领我们边浏览馆藏文物,边穿插历史故事,让我目不暇接,记录拍摄手忙脚乱。

明代至清朝,针对归化城为中心的土默川农业很大发展的实际,实行绥远地区“蒙汉分治”,即在盟旗制外,设立一些管理垦区的汉民事务及解决蒙汉间纠纷的机构,就是通常所知的口外五厅或七厅。口外五厅是指最初隶属于归绥道的归化城、萨拉齐、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而七厅是五厅的基础上再加上隶属于大同府的丰镇厅和朔平府的宁远厅。

归化城厅于雍正元年(1723)设“理事同知”,属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1729)改属朔平府。乾隆六年(1741),升为直隶厅,置抚民理事同知,分理蒙汉民事务,隶于山西归绥道。后又设绥远城理事同知,专管归化、绥远一带的粮饷,也属归绥道,乾隆25年改为理事厅。光绪时,将绥远地区的理事厅改为抚民厅,以适应“移民实边”和“放垦蒙地”的政策,标志着清朝对设治地区的汉民正式“编户立籍”。清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13年绥远将军张治开辟新、旧城之间马路(今中山路)。1922年平绥铁路通车,车站附近建起货栈、住宅、机关和商店,形 成与旧、新城之三角稳定格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元朝政权被推翻以后,蒙古后裔退居大漠南北。在经济上,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的蒙古地区,“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衣缯之具”,均仰仗中原农业地区。早在16世纪初,北方汉族人民就已经流入土默特地区。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亦不幸大扎,人畜死者什二三。”1547年因疾疫死者“亦复过半”。1551年又是“畜产死,人民疫病”。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土默特经济陷入了极度危机之中。嘉靖二十五年,阿勒坦汗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开始走发展农业的道路,以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据《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上》记载:“是年四月,俺答阿不孩及兀慎娘子建砖塔城,用牛二犋,耕城约五六顷,所种皆谷黍薯秫糜子……” 这说明阿勒坦汗已决定在其领地大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的。

嘉靖年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或发生哗变,或揭竿而起(白莲教起义),反对暴政。种种原因,造成大批汉族人民越过长城,纷纷逃往土默特地区。后来,白莲教首领丘富投奔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采纳丘富的建议,“悬书穹庐外”,招纳边内汉人。对迁来的汉人不仅不虐待,反而赐给帐幕、牛羊和牲畜,奖励他们努力耕耘,从事农业生产,并颁布保护农业的措施,禁止盗窃田禾。如史籍所载:“初,大同之变,诸叛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诸部。俺答择其黠桀者,多与牛羊帐幕。“先是,吕老祖与其党李自馨、刘四等归俺答。而赵全又率渫恶民、赵宗三……等二十八人,悉往从之。互相延引,党众到数千,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之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粟,反资虏用。

另外,阿拉坦汗还采取不杀俘虏的政策,又召集逃亡者兴农业,所以有许多汉族农民为了摆脱明廷的差役和地主阶级的重重压榨,往往自愿出塞逃命为生。史料记载:“尝密闻外间人言,……向特怕虏杀我耳。闻虏筑板升以居我,推衣食以养我,岁种地,不过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忧我,而又旧时岁去人口,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于兵刃,作断头鬼,而无宁随虏去,犹可得活命也”。


于是迁入呼和浩特一带的汉人越来越多。到明朝万历初年,居住在土默特的汉族人民已达十万余人,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汉族人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入呼和浩特地区。

由于清**对蒙地弛禁放荒,又由于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地租偏低,地旷人稀,也因为地域接邻的关系,很多贫苦的山西百姓扶老携幼前往该处耕种,甚至“竟将全家搬出口外”。雍正初,仅大同等府百姓“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而“归化城外尚有五百余村,更不知有几千家矣”。乾隆七年(1742年),有人经过其地,见归化城郊“开垦无复隙土,大成村落” 。城内更是人烟凑集。出城西行至黄河河套的土默特左、右二旗地,“迷漫千里,悉皆腴壤,人居颇广”。向北到大青山脚下,皆有“山西人携家开垦”的田地。它们“散布山谷间,山土饶沃”。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蒙古族牧民也开始向农民和半农半牧转变,有的甚至完全放弃游牧。

归化城到光绪年间,牧地已基本不复存在。之前靠内地进口粮食,反而成为粮食及其制品的输出地。民国15年,经由归绥用火车向北京、天津、张家口运销的粮食在五十万石以上。随之市场活跃,粮店纷起,出名的有德行店、万盛店、西盛店、义丰店、兴和店、大德店等。据乾隆八年(1742年)统计,归化城土默特共有土地75048顷,已垦土地60780顷,牧场仅剩14268顷,仅约占总数的1/ 51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原来田畴不兴的大青山以北地区,已发现民人300余户。到乾隆六十年共开垦大青山后牧地4230顷。嘉庆七年(1802年)又开垦大青山后四旗空闲地766余顷。道光时,这里荒原已变成熟田,人口凑集、村庄渐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unted 于 2021-8-24 08:45 编辑


归化城早已蒙汉杂居,交易发达。清初平定蒙古,雍正13年(1735)又在归化城东2公里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驻绥远将军等官,为当时山西省属归绥道的政治中心。旧城(归化城)仍为商业区,归化城驻归化城厅,绥远城驻绥远城厅,蒙民牧区仍为土默特旗。归绥地区逐渐成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的最大都会,这里的汉族,祖籍大部分是山西。归化城是清代内地与外蒙、新疆交易的中继站,贸易分四路:北路对外蒙、西路对新疆、南路对内地、东路对东北。形成来往蒙古与东西之间的“丝茶驼路”和“绥蒙商道”。通行的有“归库路”(归绥——库伦——恰克图),“前后营路”(归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古城),归绥向西穿越沙漠至新疆等路线。沿途水草丰茂,无河流阻隔,行车方便。这些路上都设置驿站。其中内地经雁门关、杀虎口——鄂尔多斯路站较通行,至归缓后可四通八达。


清廷对归化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视,置“绥远将军”(从一品)。“归化城……外番贸易者,络绎于此,而中外之货亦毕集,乃扼要之地也……总于大同府”。在包头建埠之前,为西北各省贸易中枢。移民也不断增加。“贸易行”多为晋商开设,拥有大量资本,大商号都设有分号,还有支分店流动于各盟旗及草原村落寺庙。到民国初年,输入输出货值一亿多元,商号最多时有三千七百多家。不少洋行在张家口设分行,在归绥设分支机构。

归化城最大的商号是大盛魁,其前身是吉盛堂。它是由太谷的王相卿、祁县的张杰、史大学三人合伙的货郎担(蒙名丹门庆),随着康熙征讨噶尔丹的军队进入外蒙的。先在乌里雅苏台(亦名前营,今名扎布哈朗特,驻乌里雅苏台将军,是清朝统治外蒙的军事中心)创设了大盛魁总号,又在归化城、科布多(亦名后营,今名吉尔格朗图)等地设分庄。归化城是大盛魁的重要基地,咸丰时总号亦迁此。大盛魁极盛时有6000人,二万骆驼,垄断俄蒙贸易。据说呼市旧城80%汉族人都是来自山西,当年大盛魁兴盛时,还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然而,其实这些兴起背后充满了艰险与无奈,讨生机、赚银两、背井离乡几个小贩,互相帮扶“合伙”做买卖,合作进而生意合力,商帮兴起。


清初归化城有崇厚堂组织(是商务会的前身)设四乡负责,归化城老三大号是天元号、宏图号,范字号(范氏,祖籍介休,远祖范至刚,明代已“市易边城”),新三大号是大盛魁、元盛德(财东是祁县南社村段泰)、天义德。道光以来,有祁县、太谷、榆次等地开设的票号12家。到光绪时,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业发展到32家。

进入民国后,手工业长足发展,归绥、包头等成为手工业中心,有皮革加工、制毡、酿酒、木器加工、打制铁器和其它金属器皿等等。民族资本工业有“漠南矿业股分有限公司”,开采包头石拐煤矿、云母、石棉等产品。刺激了民族工业,大盛魁投资兴建了绥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各类加工业200多家。傅作义主政绥远时期,推进工业发展,建设国货陈列馆,抵制外国侵略。

鸦片战争以后,山西的旅蒙商和经营西北的商人,遭受到帝国主义(尤其沙俄)的打击,处境艰难。左宗棠平定了新疆的动乱,才使归化城的西路贸易继续繁荣。同治年间,山西商人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等,曾呈请绥远将军批准由归化城走喀尔喀(即外蒙),以与俄商竞争茶叶贸易。当时晋商先辈们抵达这里,从事草原赊账生意,这个本就是一场信用博弈。晋中商人创立的“大盛魁”,创下“三人合伙”,“从无到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我们总是羡慕外国那些“百年家族企业”,晋商打天下创立的“非家族继承”却兴盛百年的企业,更应该值得研究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城市的文明体现在诸多方面,而那些老街、官巷、民居的命名则深含历史底蕴。

西口路上的归化城,是一个中枢关节之地,也被视为晋商崛起的发祥地之一。老呼市人心里,更是将归化城视为“平安之城”,流传着“归化城,归化城,很多灾难归到这里就会化了”。1986年,呼和浩特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老街、老字号、老文物分不开。

“在呼市,巷,通常读‘hang’,街巷文化成为城市重要的记忆”。有“老呼市”之称的樊肃成带领着我们来到了归化城大召寺西墙往北位置一个路牌旁,只见这个蓝色的路牌上面写着“宁武街”。据说当年这里居住的山西宁武人特别多,便叫为宁武巷,现在又更名为宁武街。此外,还有席力图召东南方向的定襄巷、通顺南街的寿阳巷,萨拉齐有大同巷、忻州巷。而位于呼和浩特周边的代州坟、榆次营子、祁县营子、五台营子、崞县营子等,也是以山西地市区县名所命名。

呼和浩特街道还有与近邻大同市城区街道完全同名的命名,比如大东街、大西街、大北街、大南街、太平街、大什字、四眼井巷、城隍庙街等街道。街道同名,是地缘近亲的表现。随着归绥城贸易兴盛,许多老街巷名字还会以老字号而来,比如日盛茂街、聚隆昌街等。

老街老巷,还有那些“讨生计”“学手艺”“吆喝叫卖”的山西人身影,长治县剃头匠、定襄县和大同的铁匠、原平杠房匠和水果商贩、平遥粮油商贩、祁县豆腐郎、五台县泥瓦匠等,来自大同的“崔铁炉”更成为呼和浩特老字号代表之一。

还有一些留下许多以山西地名命名的村落。如位于赛罕区榆林镇的阳曲窑村,距离呼市市区大约20多公里左右。听村民边来旺说,阳曲窑村的村民中,姓“边”的村民占了很大一部分。阳曲窑村大概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村落的规模,以前这里因为地处荒郊野外,很少有人来到。当时,山西省阳曲县的一些边姓老乡因为走西口,就漫无目的地结伴而来。大家看到这个地方虽然有些荒凉,但依山傍水风景很是不错。再加上这里远离城镇,少了匪患的威胁而多了一份安静,不失为居家过日子的理想场所。于是,大伙儿开始依山修筑了供人居住的窑洞,在平坦的地方开荒种地,慢慢地就人丁兴旺了。而在武川县有一个村子名叫“右卫钵子”,这个村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解放以前从山西省右玉县逃荒过来的。右玉县原来的县城就在“右卫城”,而这个村子地势又比较低,当地老乡习惯上把地势低洼的地方称为“钵子”,这么一结合就有了“右卫钵子”的村名。

当然了,一条街巷、一个村子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另外一个地方搬迁而来的话,他们都会将原来的饮食习惯等保留下来,在经过与当地人的交往后,又随乡入俗的学会了当地人的东西,慢慢就形成了更为有趣的生活习惯,这更是一种大家和睦相处的例证。

如今,呼和浩特早已不是归化城、绥远城之划分,旧城、新城记忆停留在了老一代人们心里,许多新的建筑、新街道、新牌坊,都盖去了“老痕迹”,但那些老街道、老街坊却成为了城市里不可磨灭的记忆,物质与文化长期留传下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管理越来越多的迁居汉民,清**先后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设置了五厅。到19世纪初统计,上述五厅加上绥远城厅六厅共有汉族人口120776人。清朝原驻防绥远城的八旗汉军被迫出旗转为民人。乾隆四年(1739年)绥远城建筑完工,从漠北而来的已成汉军的原2000京师家选兵及热河汉军1000人率先进驻绥远城。乾隆六年(1741年)在其旗丁内扩兵400人。所以绥远城驻防旗兵在乾隆六年即有3400名汉军。从清军入关到乾隆初年的近百年时间,汉军旗人与满、蒙旗人一样,享受着清廷给予的种种特殊待遇,其地位高于一般民人。由于八旗人口此时已增加了十数倍,使对固定的食饷份额显得日益紧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已成为清廷的头等大事。乾隆帝为了满洲旗人的长远利益,决定以八旗汉军为牺牲,以缓和八旗生计问题。于是清廷强令部分汉军出旗,大批汉军或散为民人,或转入绿营。

明清时期的汉族人两次大规模的迁入呼和浩特地区,使这一地区蒙汉得到充分融合。伴随着汉族人的大量迁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呼和浩特地区,促进了土默特地区经济的繁荣,走在了当时蒙古族文明的前列,为后来呼和浩特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奠定了可靠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西口”与呼和浩特有特殊的源缘。嘉庆年间(1796——1820)编修的《乌里雅苏台志略》记,乌里雅苏台“南至绥远城(归化),俗曰西口,距54站,五千里有奇;东南至张家口(东口),距64站,六千里有奇(即归化——西口)”。道光年间(1821——1850)成书的《定边纪略》说:“绥远城之北(归化,俗曰西口),由喀尔喀南台至喀尔沁济洪鄂尔岔路,计48站……”光绪19年(1893),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呼和浩特曾多次见到官家运输车上标的西口地名,当地驻军号衣上亦是。显然,归化城正在改变它以前的名称”。张贵教授收集的一页光绪年间商家帖子,可清楚看到“西口归化城”朱红五字印。有学者据上述事实认定,西口就是归化城。看似事实确证,但只能证明归化城是西口,而不能证明西口就是归化城。同时,上述史实可以证明西口是个俗语,即民间称谓。《绥远通志稿》记:“归、包二处,实为西口商业之中心”,似称西口不仅只是指归化城。

走西口的目的地指何处,历来说法不一,就传统说法有两个,一是大库伦,蒙语为大寺庙的意思,即今天的蒙古国到乌兰巴托;另一个对山西人来说,指今天呼和浩特和包头,以后随着商埠转移,便主要指包头及西、北一些地域了。


西口文化在呼和浩特和内蒙古的影响很深。呼和浩特西口文化学者曹建成说,不仅呼和浩特历史上曾归属山西管辖,还有“走西口”的山西人带来太多的晋文化。

最典型的是二人台戏曲《走西口》,是深植民间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它是在小曲坐腔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歌曲与蒙古民歌形成的。是蒙汉文化艺术的结晶。晋陕冀等地的文化艺术随走西口人民进入內蒙古及呼和浩特,与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在呼和浩特、土默川一带经多年流传融合,广泛于村落、广场、公园等公众场所。由打座腔吸收了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营养,使之发展提高为有人物、情节、舞蹈,“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独特地方戏。二人台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以汉语为主,也有蒙古语的(《四公主》《森吉德玛》),还有蒙汉语混合的(《海莲花》《喇嘛苏》)。

此外还有晋剧,汉译蒙古好来宝等民族融合文艺形式。

教育方面,归化城和绥远城早在雍正年间就设立了官学,后改为启运书院,学修滿蒙汉文。同治七年建立长白书院,开设科学博物、算数、国文、历史、修身、地理及经学、英文等,光绪三十年改名与古丰书院合并为归绥中学堂。还有武备学堂和民国初年开办的归绥第一高小。傅作义主政绥远后,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各类学校相继建立增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饮食和方言为例,来看看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所以称“青城”,蒙古语解读为“青色的城市”,四处都是青砖石、天空蓝。后来,当地百姓也会理解为一座“青砖茶之城”。呼和浩特不生产茶叶,但是家家户户都饮茶。呼和浩特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茶为青砖茶,以羊楼洞、赵李桥青砖茶最常见,以晋商万里茶路上开拓的“川”字牌茶最为盛,内蒙古奶茶就是以青砖茶为基底,进行熬制。

此外,大部分居民喜爱喝小叶搬砖茶,坊间还传:“小叶搬砖,喝得心宽。”其实,山西很多地区也是以茉莉花茶饮为主,介休、宁武、应县、运城等地都有饮茉莉花茶的习惯。我在运城疗养期间,很多饭店上开水沏砖茶或泡花茶待客。现在,呼和浩特人开始从青砖茶逐步升级到喝红茶,居民家里除奶茶之外,也以现泡红茶为主要待客方式。这一方面是便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生活的提高。

一壶奶茶,再配上几笼屉烧麦,开启一天惬意的呼和浩特生活。旧时,烧麦也习惯用“稍美”二字,当地人还称吃烧麦称为“喝茶”“喝稍美”。

当地文化名人曹建成和樊肃成介绍,归化旧城呼市人们心里的味道与醋息息相关,那种醋味儿也是晋味道。吃烧麦、吃莜面配醋料……在玉泉区,当年还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名为晋阳楼巷,就是山西菜馆命名而来;还有祁县人开的呼和浩特老字号“麦香村”饭庄,过油肉、铜锅仔、莜面墩墩、晋中剔鱼子、拿糕、红面擦擦、大同浑源凉粉、焖面……晋商巨贾从外归来或出发前,总会到这样的山西菜馆,来一桌热腾腾的家乡菜。

很多晋菜随着走西口,落户在归化城,成为呼和浩特城市烙印。如今,过油肉仍为老呼市人最爱的传统炒菜之一,西口味道逐步改良,结合当地水土,成为新味觉记忆。

“绥远(包括归化地区)汉族约占十分之六,多来自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多于有清中叶移来,山西人数居各省之首。”可见,包括归绥在内的绥远地区的汉族人最初大都来自山西,而其中“尤以晋北各州县为繁”。走街串巷,正如回到“家乡”一般熟悉。我在呼市老城也就是大家说的归化城看到,“山西味儿”更重一些。归绥道在清朝时期属山西管辖范围,道台衙门就在归化城,也是人们说的呼和浩特旧城。此外,还有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呼和浩特很多汉语方言也是山西话演变过来的,除了与太原话相近,还有西口语言带过来的晋语系方言、大(同)包(头)片方言和张(家口)呼片方言。呼市话细分,宁武话、大同话等晋语都能寻到遗迹,比如谝(音pie),“作甚”,干得不错叫“真油呢”,角落叫“旮旯旯”,有本事叫“日能”。

樊肃成介绍,呼市话汉语方言也是民族融合,有蒙语、回族语,还有绥远城里与“京腔”接近的满族语。樊肃成是晋籍老呼市人,当时就住在繁华的老城区,其实他的祖籍是山西原平。樊肃成表示,晋蒙一家亲,这是血缘之亲,也是文明融合之亲。

大批山西汉族移民固然对归绥地区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回族、满族移民以及原住民蒙古族,也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与原居地分离的山西移民的方言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自然演化,受到蒙语、满语及回民话的影响,在其原有语言中融入了这些民族的大量语汇,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方言——此地话,呈现出与晋方言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说,此地话与山西方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蒙语、满语、回民话词语的吸收。

通过以上对归绥此地话形成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归绥汉族移民以晋方言为其语源,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对蒙语、满语以及回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多有借用融合,发展较快,“居然另成一种方言”。这是一种以晋方言为基本特征,并具有多民族语言融合特点的新方言。其演化情况表明,在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中,汉族移民的语言受其他民族语言化的影响,不断融合与构建的特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世纪中叶,阿拉坦汗与索南蒙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之后在蒙古地区大兴黄教,在延续后金努尔哈赤优待黄教政策下,更加重视黄教发展传播。顺治帝及其母亲孝庄皇太后都信仰黄教。顺治在沈阳登皇位时,呼和浩特席力图召二世活佛应邀前往祝贺,与顺治帝建立了亲密联系。康熙受父影响很深,认为“建一庙,胜养十万兵”。清代,蒙古各地寺庙林立。黄教教义主要是宣扬灵魂不灭,劝人独善其身,虔修来世。凡能积德进功者,死后魂灵可升天进入极乐世界,再生转投人世,亦可享受荣华富贵。

三世达赖曾受阿拉坦汗之子邀请来归化城大召主持开光法会,住在席力图召。他圆寂时,遗嘱阿拉坦汗重孙云丹嘉措为四世达赖喇嘛,在席力图召举行坐床典礼。进蒇后,西藏又派迈达力活佛到这里主持宗教事务。五世达赖也在此讲经说法。

“召”在蒙古语里有寺庙之意。呼和浩特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有学者将“免名召”称为“绵绵召”,与大同当地盛传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相呼应。

自明代喇嘛教兴起,召庙和城市同时兴建。“大召”和“小召”(已毁)、席力图召、五塔寺等召庙构成了奇特召庙景观。呼和浩特也因召庙多,一度被称为“召城”。如今,召庙所剩不多,但也是代表性建筑,成为万里茶路呼和浩特段A类申遗点。

清代山西人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三个普通小贩开办的大盛魁,最初都是在草原上走包串户的货郎。他们与召庙渊源至深。当时,盛行一时的晋商们驻扎于此,开着商行、商铺、票号,并乐善好施,为附近召庙集资募捐。呼和浩特召庙盛传的名匾,就与榆次人王用桢相关。王用桢是名誉天下晋商老字号“大盛魁”的账房先生,也是一名书法家。席力图召菩提过殿门上写着“阴山古刹”的匾额,大召寺“九边第一泉”匾额均出自他手,“九边第一泉”匾额也是当时400多家商户“饮水思源”,感恩玉泉井所集资敬献。

从商道义之一乃感恩,关于“九边第一泉”还有一种说法,当时王用桢用木棍裹着棉花球,蘸着墨汁所提。九边,则指当时榆林、宁夏、甘肃、宣化等九个重镇,不幸的是,当时亲笔书写的匾额早已被拆,现存均为后人复刻仿制留存。

多民族聚居 也带来 汉 传佛 教、伊斯兰教、耶稣基督教等,修建了许多寺院教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十六世纪,阿拉坦汗建造的枧模宏大的城堡宫殿——美岱召,其梁柱门窗所用木料都是取自大青山。之后归化城、缓远的不断建没,所用木材都取自大青山一带。

走西口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康熙年间,张家口到归化城沿途“草尤肥缛,青葱翠倩,高可及膝” ,“归化城这边自哲尔得莫芬处野鸡甚丰”。说明清代前期阴山地域还是一片完好的天然牧场,以后生态逐步恶化,出现荒漠半荒漠,山地森林减少,草坡退化,水土流失,不得不采取退耕还草还林。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收集资料中,特别关注历史时期森林地理分布的变化。他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还进行广泛考察,足迹踏遍中国大部分地区。令我瞩目的是他亲自来内蒙古阴山与大青山地区实地考察。了解到仅乾隆年间,呼和浩特至少已有召庙四十余座,大的召庙有僧众数百人;而召庙的大量木材取自阴山数百年古树;他还在大青山了解到山下的许多称为“板升”的古村庄,其早期房屋是用大青山的木料建造的。

从贻谷放垦以来,历史似乎又回到原点。呼和浩特一带草原属阴山生态脆弱带,地表腐殖土平均只有40厘米左右,下面就是沙石层。这种松散的土壤结构,缺乏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砍伐林木、翻耕后容易遭受风蚀却不易恢复。这也是走西口放垦后对生态过度破坏的后果。本来一项内外交困形势下缓解财政的无奈之举,却成为人口、生态失衡和一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7 06: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呼市,历史文化这么丰厚的城市居然历史文化旅游没啥项目,太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21:41 , Processed in 0.05047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