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9: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南沙全力推进百 年科学城建设
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05-1309:47

珠水浩荡,活力涌动。


科创力量汇集湾区,广州南沙蓄势待发。5月13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将在广州南沙举办,钟南山、王恩哥、薛其坤、刘昌胜,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的11名专家和院士出席会议,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进行探讨。


作为亚洲科学理 事会一年一度的科学机构与科学家聚集的大会,首度移师于此,也让南沙的科创新局浮出水面。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南沙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


心怀“国之大者”,以南沙科学城建设为抓手,南沙在时代大势中写好“大”字文章。“大”文章要有大担当,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大湾区创新发展,南沙奋力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中的责任使命;“大”文章要有大智慧,全球招引英才,南沙在千帆竞发中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培养科创原动力;“大”文章要有大格局,抢抓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南沙推动“三区一中心”乘势而上,向着科创之城奋勇前行。


担当,国之重器起南沙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谋划……


打造一流的南沙科学城,国之重器起南沙,让南沙科创发展平台足够“大”。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技“国之重器”,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中国南海,当气体从海底深处喷涌而出,海面之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在“唤醒”来自深海的巨大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心共建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的场景。


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成立至今,已汇聚了包括17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大力攻克核心技术,推动可燃冰产业化进程。目前,在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力量实质性合作。


可燃冰中蕴含着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被誉为21世纪具有前景的接替能源。


为解决高效安全开采及生态模拟和原位载人长周期观测两大技术难题,近年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院士正带领团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包括“原位智融研究系统”和“模拟仿真实验系统”,通过将科研人员送至2000米的深海生态样地进行实时,把海底实验搬到陆地等开展重复实验研究。


如今,该实验室正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核 心科学问题,目前正在南沙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将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力争获批成为“南海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


深耕科学发现,南沙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近年来,南沙逐步形成了以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


为加快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将南沙科学城打造成“百年科学城”,南沙重磅出台《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通过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成熟的经验做法,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按照“系统性、针对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科创16条”旨在聚焦“五力”、打造“五地”,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抓住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由大院大所大装置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科学力量的崛起,正是南沙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


智慧:海纳百川聚英才


年初,《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1 号”文 号正式挂网。《方案》12次出现“试点”一词,2次出现“率先”一词,支持一词为24次,其中有5次是“争取国家支持”,可见广东对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之大与期望之高。


南沙,正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获批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的国际化人才特 区。加快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构建“1+1+10+N”重点产业政策体系、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成为海内外各类人才才智迸发的“热土”、实现价值的“沃土”。


在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背景下,南沙作为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随着南沙科学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建成落户,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提高。


在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如火如荼。4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工程核心建筑地下室顶板结构顺利浇筑。自2020年11月7日打下第一根桩,项目一期工程施工人员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170多个日与夜。


港科大(广州)项目一期工程预计明年5月移交港科大,学校初定于明年9月开学。建设完成后,港科大(广州)将采用全面融合学科模式,以开创性的学术架构打破学科间壁垒,提升学生跨学科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发展与时并进的全新教育和研究模式,将以人才培育、科研深耕为抓手,为大湾区及南沙“三区一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成年人有28颗至32颗牙齿,每少一颗就得救助医生,但只有3D打印牙根最贴近原生牙齿。最早打破国外垄断,将3D打印牙齿技术落地珠三角的,是位于南沙的企业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从香港的博士,到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到现在的南沙企业家,陈贤帅的身份一直在变换。“当初选择来南沙创业的决定,是正确的。”董事长陈贤帅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


南沙区政 府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针对落户、研发、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相应的奖励或补贴等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也给予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遇。因此,陈贤帅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便把项目带到了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2011年在南沙区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于南沙区首届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上与中山医、英泊朗三方签署“牙科种植体系统研发平台”协议,投资额度300万元,正式开始产业化运作;2013年,公司在南沙区政 府与中科院的扶持下孵化成立并发展壮大,并在南沙区政府的引荐下,成功获得中科招商的投资,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陈贤帅透露,目前他们与香港多位著名的口腔医生在策划,在南沙区建设“粤港澳口腔种植应用示范基地”。


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最强引擎,南沙正加快构建“四个一流”(一流的南沙科学城、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国际人才特区、一流的优质生活圈)全方位人才发展生态,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大”“强”“广”“暖”的生态格局,着力引才用才留才,使南沙成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新高地。


格局:开放创新向湾区


在全球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南沙正以创新驱动,破题三区融合(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南沙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南沙科学城承载着重要使命。


南沙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


在具体举措方面,提出建设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一核两带三芯多极点”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形成南沙科学城“一核”引领,北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南部海洋经济和未来产业带“两带”区域协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三芯”点轴联动,南沙资讯科技园、粤港深度合作园南沙枢纽片区、蕉门河中 央商务区、南沙湾创新合作区等“多极点”战略支撑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在南沙中心区域,一栋办公楼里竟藏着100多家科创企业,这里就是有着南沙“小硅谷”之称的香江独角兽牧场。通过科技招商体系,目前牧场已先后入驻100多家科创企业,累计总估值超过600亿人民币:云从科技、小马智行、合创汽车、暗物智能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与准独角兽,香江独角兽牧场已渐成人工智能总部集聚区。


这只是科技推动南沙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南沙已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小马智行已发展为国内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企业,获批全省第一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南沙正营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随着大湾区科学论 坛永久会址将落户南沙,重磅平台再添一员。论 坛永久会址位于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东侧。规划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将建设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服务酒店。以论 坛永久会址为基础和核心,可以打造出一个与“金融岛”相得益彰的“科学岛”。


永久会址距明珠科学园一期仅约4.5公里,与IFF永久会址隔水相望。这也意味着,科学论 坛可成为明珠科学园科技交流功能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也将和国际金融岛实现深度互动,激发“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效应。


两年来,南沙新区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平台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拓宽与港澳及周边地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创新等领域成为率先突破的重点。


目前,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成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创新上,南沙积极探索,率先开展跨境科研资金使用,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以科技创新券“全国通用通兑、即兑即付”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获得国务 院认可,列入《国务 院第三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推广清单》,助力港澳科技团队成果落地。此外,南沙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


在科技自强中扛起南沙担当,南沙正奋力在时代大势中写好“大”字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22: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营造亚洲创新合作朋友圈,年底召开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
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05-13  18:25
      5月13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钟南山、王恩哥、薛其坤、刘昌胜,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的10余名专家和院士出席会议,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进行探讨。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白春礼致辞。白春礼表示,亚洲科学创新领域的紧密合作,是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技术革新的重要支撑。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型要素、新材料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构建亚洲科学合作新体系,需要全体亚洲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白春礼提出,应当打造亚洲创新合作平台,发挥好亚洲科学理事会、ANSO等国际科学组织的空间管理和协调作用。需要建设亚洲创新合作的机制,构建跨学科、跨地区、跨平台的科研咨询议事体系。
      白春礼提出:“我们需要营造亚洲创新合作朋友圈,需要凝聚全球科学家的智慧力量。”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大门向世界开放的窗口,是一带一路重要创新实践平台,未来将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2月6日,广东省和ANSO将共同发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为打造世界级大湾区贡献力量。据悉,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将落户南沙。论坛永久会址位于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东侧,规划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将建设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服务酒店。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南沙成为重要一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 ... ntent_192439808.htm

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开幕 马兴 瑞白春 礼宋军等出席开幕式
2021-05-13 22:04 来源:南方plus 李凤祥
   5月13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开幕。广东省省 长马兴 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 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 组成员、书记处书 记宋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旨在就亚洲地区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本次大会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科学组织成员出席,汇聚国内外300多位院士专家开展交流研讨
  马兴 瑞代表省 委、省政 府对参加大会的嘉宾朋友表示欢迎。他表示,习  近 平 总 书 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东坚决贯彻习 近 平 总 书 记、党 中 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持续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水平向上跃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将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狠抓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努力打造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借助本次大会,加强新材料领域创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亚洲科技创新事业繁荣发展。
  白春礼代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本届大会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沿。新材料作为当代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国家竞争力、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的基石,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占据先导作用。构建亚洲科学合作新体系,需要着力构建亚洲创新合作新范式、打造亚洲创新合作新平台、建设亚洲创新合作新智库、营造亚洲创新合作朋友圈。希望与会嘉宾充分交流、深入研讨、碰撞思想,共绘亚洲创新发展新蓝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宋军代表中国科协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人类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亚洲国家在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凝聚亚洲科学力量、助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亚洲科学协作机制、服务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推动实现开放科学、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并进,为推动亚洲和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钟南山、薛其坤、姚建年、赵东元、张统一、汪卫华等院士专家出席开幕式并参加了相关活动,聚焦材料创新探讨一系列重要话题。广东省 委常 委、广州市 委书 记张硕辅,亚洲科学理事会主 席、广东省副省 长王曦,广州市市 长温国辉参加了相关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春礼院士:中科院前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 织联 盟主 席
王曦院士:广东省副省 长、科技 部 前副部 长、亚洲科学理 事会主 席

两位对第20届亚洲科学 理 事会大 会在广州南沙召 开、大湾区科学论 坛(由广东省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 组 织联  盟(ANSO)共同发起)永久会址落户南沙贡献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2: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m.mp.oeeee.com/oe/BAAFRD000020210513486200.html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年底将在南沙召开


今年是亚洲科学理事会成立20周年,也是继2008年在中国青岛举办大会后,第二次在国内举行。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科学理事会认为南沙已具备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条件,所以选择把此次会议放在南沙召开。


谢明介绍,南沙已集聚了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第三代半导体等一大批原始创新链。同时,南沙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此外,在资本链方面南沙也在积极地布局,一系列产业基金加快在南沙落地,也将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今年12月6日在南沙召开,同时,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也将落户南沙,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南沙将成为重要一环。


谢明指出,目前南沙正从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发展成为交通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和产业中心。除了大湾区科学论坛,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全球范围内的高端科学论坛也在南沙召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端的学术会议在南沙召开。


本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


首次采用“现场+网络”方式召开


据悉,第二十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首次采用“现场+网络”的方式召开,亚洲科学理事会14个会员组织的30余名负责人和代表参会,中外科技界的著名专家学者7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大会共吸引了来自亚洲及全球各地的7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六个分论坛,以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设计前沿、绿色智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可持续性社会多样性和性别平等、农业与当地社区的智慧变革为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


亚洲科学理事会(Science Council of Asia, 简称SCA)2001年成立于泰国曼谷,由日本学术会议(Science Council of Japan)发起,创始国共10个,现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科学组织成员。中国是SCA创始国之一,中国科协代表中国加入SCA。


SCA旨在为包括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在内的所有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合作平台,促进亚洲区域科学交流与合作及整体繁荣发展。


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SCA Conference)是SCA一年一度的科学机构与科学家聚集的大会,旨在就亚洲地区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自2015年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来,大会研讨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0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沙,建好“大”平台!
2021-05-14来源:南方+
  大平台,拥抱大舞台。
  5月13日,第二十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Science Council of Asia Conference,简称SCA Conference)在广州南沙开幕。大会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深入讨论了可持续发展与材料创新,推动亚洲实现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好融入世界科学网络、共建全球科学发展共同体。
  今年的大会首次采用“现场+网络”的方式召开,亚洲科学理事会14个会员组织的30余名负责人和代表参会,中外科技界的著名专家学者7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大会共吸引了来自亚洲及全球各地的7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
  大湾区在广州南沙拥抱世界。提振全球经济发展信心、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广州国际化城市形象,疫情下的全球盛会弥足珍贵,更凸显了南沙加快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以科技创新谋划建设大平台,加快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速走向世界的决心。
  大平台需要空间承载,加速高端要素与人才流动;大平台需要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大平台需要创新合作,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科技力量的无限可能。
  今年是亚洲科学理事会成立20周年,也是继2008年在中国青岛举办大会后,第二次在国内举行。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科学理事会认为南沙已具备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条件,所以选择把此次会议放在南沙召开。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今年底在南沙召开,同时,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也将落户南沙,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南沙将成为重要一环。
  谢明指出,目前南沙正从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发展成为交通中心、金融中心和产业中心,正是由于南沙具备了这些众多优势,除了大湾区科学论坛,还包括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全球范围内的高端科学论坛都在南沙召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端学术会议在南沙召开。
  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SCA Conference)是SCA一年一度的科学机构与科学家聚集的大会,旨在就亚洲地区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自2015年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来,大会研讨重点放在了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介绍,许多松山湖实验室的项目企业也在南沙落地,南沙与松山湖的科创联动非常紧他认为这得益于南沙近年来持续提升科创生态。“这类高端会议有利于科学家寻找合作空间,碰撞思维,同时这些议题也能帮助企业寻找行业新的机遇,进而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对南沙、广州乃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都很有帮助。”汪卫华说。
  在会场附近,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4月30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酒店主楼地下室实现冲出“正负零”目标,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在2022年9月底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和广州市承办的重要国际性会议。会址建成后,其全球年会将稳定在南沙举办。
  在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东侧,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于此。
南沙将以论坛永久会址为基础和核心,打造出一个与“金融岛”相得益彰的“科学岛”。科学论坛将成为明珠科学园科技交流功能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也将和国际金融岛实现深度互动,激发“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效应。
  高端论坛加速落户南沙,南沙湾区门户枢纽地位彰显。
  近年来,南沙建成了华南规模最大单体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百万标箱,成为国际枢纽大港。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加快形成。落户广州期货交易所、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等重大金融平台,门户枢纽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国际金融论坛(IFF)、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重要活动推动南沙建设大湾区国际交往中心新平台。
  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例,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为南沙带来什么?来看它的发起单位——“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联盟由中科院发起成立,是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科研机构、大学和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实质性国际科技组织。这也意味着,论坛的召开不仅是为南沙带来机遇,更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本次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晓明研究员主持。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原副校长吕坚院士、霍尼韦尔公司PMT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Gavin Towler院士、世界材料论坛副主 席Victoire de MARGERIE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马来西亚大学K Sudesh KUMAR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东京大学执行副校长兼当代日本研究中心主任Sawako SHIRAHASE教授九位嘉宾分别从新冠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可持续社会的精英、碳中和目标下的材料创新、可循环经济与环保材料、原子制造与纳米新材料、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降解材料、量子计算应用的拓扑材料、生物与信息融合技术的材料创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九个方面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据了解,本次大会设六个分论坛,分别以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设计前沿、绿色智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可持续性社会多样性和性别平等、农业与当地社区的智慧变革为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这些主题与南沙的产业同样息息相关。
  谢明表示,南沙已集聚了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第三代半导体等一大批原始创新链。同时,南沙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此外,在资本链方面南沙也在积极布局,一系列产业基金加快在南沙落地,也将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例如,汽车制造业是南沙新区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产值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已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造车区块。当前,南沙正着力增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能级,以广汽丰田为龙头,推动南沙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拓展,推动传统汽车产业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优先支持面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人工智能的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发展。
  以晶科、爱思威为代表,以联晶智能、芯聚能为龙头,目前南沙已形成了从晶圆生产到芯片设计、封装及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为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芯”能量。
  除此之外,南沙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据了解,吉利科技集团拟在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与中科宇航等企业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力量,助力南沙打造成为中国航天第三极。南沙生物医药产业经过了几年的厚积薄发,呈现出持续进阶、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目前,已集聚200多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科创平台的加速建设。目前,南沙“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的进入加速了产业升级。当前,南沙正持续引入各类创新资源,加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发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应用人才的集聚高地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建设百年科学城。
  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南沙坚持“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三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
  近日,南沙区党政代表团赴番禺区考察。
  与以往纯粹的交流活动不一样的是,本次考察活动中,两区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粤港澳合作和对外开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各类要素资源高效便捷流动,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
  科创合作正成为南沙加速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共同体的一个探路者。“应该通过不断开放和改革创新,围绕珠三角制造业转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南沙科学城就是广州开创的新赛道形成的战略布局,广州大学城应当在成果转化方面加强与南沙科学城合作。
  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广州把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布局摆在了首位。在“科创蓝图”中勾勒出了一条承载广州未来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脉络——科技创新轴。
  视线向北,黄埔提出与南沙科学城共同推动5G和量子通信等新基建互联互通,开通了从中新广州知识城到南沙全球第一条无人驾驶航线,南沙提出强化南沙科学城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关键科技创新节点互联互通,黄埔南沙的合作将加速广州东部南部创新经济“两极”格局的形成。
  今年,广州市政府、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实施《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南沙正通过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速成为广深合作桥头堡。
  从大湾区内部看,深圳前海与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自东向西沿海分布,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高端要素与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于此。
  南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抢抓深中通道建设机遇,优化调整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积极承接广深科技创新、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等优质资源,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海洋经济。万顷沙南部区域是深中高速、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港铁路等多条重要交通网络的必经之地。
  此外,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加强与前海、横琴、翠亨、顺德、南海等周边区域合作,推动环内湾地区率先实现一体化。
  南沙提出要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发展重大机遇,以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关键,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韩有军博士已在南沙深耕了8年。“我们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成功申报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韩有军介绍,南沙的区位优势,使其短时间内就能把松山湖的研究成果付诸中试阶段,为大湾区的整车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南沙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韩有军希冀其为大湾区的科创合作增添一份新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2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沙“科创16条”有何亮点?
2021-05-14 22:16 来源:央视网

近日,南沙区出台《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


南沙区科技局副局长冯杰表示,“科创16条”是南沙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的重要举措。


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科研平台落地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


加快原始创新前瞻布局,南沙将支持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千万元补助


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南沙区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创新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对经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期内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条件建设补助、最高2000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最高3000万元的成果转化补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经费支出给予最高10%、10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从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层次人才落户安家补贴最高1000万元


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


提升成果应用协同力:每年安排1亿元搞研发


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专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安排1亿元对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揭榜等研发活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对区内企业开展产品中试,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给予资金扶持,拓宽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设立20亿元创业资金池


设立规模2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股权投资企业投资南沙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给予最高累计奖励1000万元,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区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人才工作站或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


南沙区科技局副局长冯杰表示,南沙“科创16条”的出台,将支持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一批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产出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成为战略产业策源地,同时为南沙科学城创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百年科学城,打造大湾区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6 1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南沙这个主要承载区,应该还是主要是省里和市里在喊吧。最近听新闻联播,基本报道的还是光明先行启动区。
话说这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2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1-5-16 23:05 编辑
inter4ever 发表于 2021-5-16 10:18
现在南沙这个主要承载区,应该还是主要是省里和市里在喊吧。最近听新闻联播,基本报道的还是光明先行启动区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展最快的是东莞松山湖

况且比起叫什么区,争取到什么项目落地更重要,南沙科学城是与中科院共建,每一个项目都属于中科院或者与中科院共同建设

再不了解的话,去查一下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的项目都是怎么回事,而深圳那些所谓的科学装置又是什么玩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2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科学泰斗聚首南沙 共绘湾区创新蓝图
政务:广州创新 2021-05-14 18:41

5月13日,广州南沙再一次迎来“重磅级”国际会议——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大会由亚洲科学理事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首次采用“现场+网络”的方式召开,钟南山、吕坚、王恩哥、薛其坤、刘昌胜等科学泰斗齐聚南沙,共同探讨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7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世界各地的目光又再次聚集在南沙这片生机勃勃的创新沃土。


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高端论坛纷纷落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今年12月6日在南沙召开,随着越来越多高端论坛纷至沓来,南沙将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一环。


九个主旨演讲六场分论坛聚焦新材料


大会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与材料创新,推动亚洲实现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好融入世界科学网络、共建全球科学发展共同体。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原副校长吕坚院士、霍尼韦尔公司PMT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Gavin Towler院士、世界材料论坛副主 席Victoire de MARGERIE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马来西亚大学K Sudesh KUMAR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东京大学执行副校长兼当代日本研究中心主任Sawako SHIRAHASE教授九位嘉宾分别从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可持续社会的下一代领袖、碳中和目标下的材料创新、可循环经济与环保材料、原子制造与纳米新材料、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降解材料、量子计算应用的拓扑材料、生物与信息融合技术的材料创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九个方面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据了解,本次大会设六个分论坛,分别由泰国国家能源技术中心Kampanart SILVA研究员、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马来西亚科学院Abu Bakar JAAFAR副主 席、香港科技大学张统一院士、韩国檀国大学Jin-Ho CHOY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仰光大学Than Zaw OO副校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兼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晓明研究员等嘉宾,以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设计前沿、绿色智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可持续性社会多样性和性别平等、农业与当地社区的智慧变革为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年底在南沙召开


借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东风,融入亚洲甚至全球创新网络,南沙加快建设湾区创新灯塔,正成为大湾区创新的重要一环。今年是亚洲科学理事会成立20周年,作为亚洲科学理事会一年一度的科学机构与科学家聚集的盛会,首度移师于南沙,也让南沙的科技创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亚洲科学理事会认为南沙已具备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条件,所以选择把此次会议放在南沙召开。”南沙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沙已集聚了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第三代半导体等一大批原始创新链。同时,南沙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此外,在资本链方面南沙也在积极布局,一系列产业基金加快在南沙落地,也将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CNBC全球科技大会……南沙的创新实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高端论坛落户南沙。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重磅级”国际会议选择在南沙召开?因为南沙早已把“创新”二字深深刻在了心里。如今的南沙,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奖励、政策扶持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逐渐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科技创新、投资兴业首选地之一。


正如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白春礼在开幕式上所说:“我们需要营造亚洲创新合作朋友圈,需要凝聚全球科学家的智慧力量,不断扩大合作的朋友圈,共同支撑建构未来创新发展。”而南沙无疑是“创新合作朋友圈”扩容的不二之选。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大门向世界开放的窗口,是“一带一路”重要创新实践平台,未来将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2月6日,广东省和ANSO将在南沙共同发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为打造世界级大湾区贡献力量。


同时,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将落户南沙。南沙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南沙正从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发展成为交通中心、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正是由于南沙具备了这些众多优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端的学术会议在南沙召开。


此次大会也让与会科学家看到了巨大机遇。“这次大会让亚洲的科学家的目光聚焦到大湾区,吸引亚洲甚至全世界科学家对大湾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的关注,让大家看到大湾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带来更多投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往返于南沙:“我们的合作企业很多来自南沙,与南沙地缘相近,未来会有更多合作机会。”


建设百年科学城


打造国家原始创新发源地


为了更好地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南沙也在不断练好内功。


据了解,去年以来,广州市南沙区积极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能力不断凸显,高端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创新综合实力持续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目前,南沙“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今年2月,《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印发,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落地南沙,南沙通过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人才评价、技术移民、职业资格认定、人力资本作价入股、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等方面先行先试。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


今年4月,南沙区发布《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提升成果应用协同力,打造科技成果应用高地;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南沙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南沙正持续引入各类创新资源,加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发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应用人才的集聚高地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建设百年科学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13: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力学所南方中心一期设计施工总承包

http://ggzy.gz.gov.cn/jyywjsgcfwjzzbgg/799547.jhtml

又一异地中科院所属南方项目即将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3: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为何选择中国广州?
2021-05-20 10:42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第四届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SyngBio 2021)于2021年5月18日在广州开幕,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会。


海龙科生物,就是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奇特的鱼类。它们长有育儿袋,常常挺着大肚子,并且在海水中常常是竖直游泳的姿态。海马和海龙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海龙科鱼类。因为优美的体态和丰富的色彩,海马早已是水族圈的"网红"。


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作为一项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已经葡萄牙、瑞典和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三届。为什么如此多科学家选择研究“网红”海马,为什么第四届大会又会选择在中国广州举行?


广州科学家的海马研究已具有世界影响


在通过海龙科鱼类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来广州的中科院南海所科学家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早在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课题组主导,德国、新加坡、华大基因等实验室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seahors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ecialized morphology(《海马基因组及其特异体型进化机制》)作为封面故事和长论文(Article)发表在2016年12月15日的Nature上。


《Nature》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其封面文章必然受到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关注。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们对虎尾海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得知海马是目前已获得全基因组鱼类中进化速率最快的物种。


研究人员发现海马育儿袋相关的新颖基因pastn基因发生扩增,并出现特异高表达。海马的pastn基因拥有“独立进化”的模式;pastn基因重复的基因选配机制在育儿袋的产生及其雄性怀孕过程中展现出新的功能特征,为揭开海马雄性育儿之谜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对海马和其它鱼类全基因组的比较,发现海马缺失tbx4基因,并揭示了tbx4基因的丢失确实是海马缺失腹鳍的关键原因。该研究结果将为阐明鱼类进化过程中腹鳍丢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加深人类认识海马生物学特性和海洋鱼类进化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所科学家们对海马的探索一直未有停歇。去年10月,由林强研究员团队主导、香港科技大学钱培元教授团队联合探索,以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揭示了视黄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马育儿袋形成和怀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与生理调控机制。视黄酸通过调控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影响睾酮、孕酮等激素代谢来影响育儿袋的形成,同时,还通过调控其他一些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育儿袋的组织重塑、器官发育和免疫过程。这揭开了“育儿袋”奥秘的重要一角。


林强对记者说,育儿袋的机理如果能够被弄明白,或将有助在医学领域进行体外人工胎盘研究,可为不孕不育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另一条路径。


而在去年12月,林强研究员团队又再一次以海马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海洋近岸环境污染物对海马性腺与育儿袋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三丁基氯化锡(TBT)是近海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TBT对海马育儿袋发育产生有多重毒理效应,如会导致海马育儿袋胶原纤维紊乱,诱发育儿袋的免疫响应,并可能影响血管生成功能,对海马怀孕过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项研究也说明,海马种群的数量可以反映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


海马种群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而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SyngBio Symposium)就是以促进海龙科鱼类及其栖息地研究、保护和综合利用为主要目标,旨在促进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学术会议。


正因为广州有着研究海马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第四届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才选择在广州举行。林强正担任本次大会主  席,他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国际海龙科鱼类研究与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强化国际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林强告诉记者,世界范围内的海马资源正面临着普遍严重衰退的状况,所有海马种类都已经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和CITES公约附录。环境退化和过度捕捞的双重压力,导致本就数量稀少的海马更加不堪重负。海马种群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8: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洋网讯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擘画了我国创新发展蓝图。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全国居首的省份,广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明确了目标和路线图,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其中广州承担了多项重点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更需找准问题,才能精准发力。如何将丰厚的科创资源转化为整体竞争优势?如何激活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源头的作用?如何突破区域内的壁垒,促进湾区整体的科创大循环?……面对这些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拟今日发布的广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作出整体部署。广州已经行动起来,以实招硬招加强自我修炼打造创新之城。


科创之轴:“科创之弓”蓄势待发


从中新广州知识城至南沙科学城,汇聚广州“一区三城”和核心创新节点,串联三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条“弓臂”形状的南北方向轴线愈发清晰。这是广州面向“十四五”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科技创新轴,轴线上集中了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一把“充满张力的科创之弓”正蓄势待发。


如果解析科技创新轴的主阵地“一区三城”,会发现广州并不缺乏科创资源。


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仅琶洲核心片区及周边就汇集了9家中 央属科研院所,6家省属科研院所,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中新广州知识城则先后引进瑞士龙沙、粤芯、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重大项目165个……广州科学城如今已经建成1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南沙科学城则由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将打造上天(空间科技)、入地(地球科学)、下海(国际海洋科学)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分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均已落户。


打造科技创新轴则是广州继续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一步,通过破除配置区域的局限性,以“物理集聚”催生“化学反应”。未来广州科技创新轴将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空间聚合逐步变成创新要素聚合反应。


城市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亦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广东省社 会科学界联合会  副主 席、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科技创新轴优化了产业和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也体现了广州改革的魄力。


科创平台:强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同样有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原则。基础研究往往看似无用,难以迅速转化为经济价值。但世界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有赖于长年累月的基础研究。“十四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创新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广州将聚焦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关键点。”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广州将大手笔地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


为此,广州正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这些布局均是为了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甚至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建设就是为了攻克“高效安全开采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和“载人长周期原位观测研究与可燃冰‘五保’原位取芯采样”两大技术难题,为可燃冰开采的全过程提供长期观测和实时预警等技术支撑。


人才制度:打造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广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推进建设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 由港。这意味着,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北两极”都将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事实上,在今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南沙就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实施方案》出台前,南沙已经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比如相继举办“链接世界·智汇南沙”人才系列活动、2020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2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人才活动。去年12月,南沙还正式发布《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国际英才20条措施》,面向全球发布6500余份“招贤令”。同时还依托南沙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以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分中心为基点,面向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精准引进国际英才。


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 由港的关键词则是“自 由”。《广东省人民政 府关于印发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明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畅通科研人员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渠道,破除限制人才自 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南北两极”的牵引下,广州的人才发展环境也逐年提升。根据智联招聘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广州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全国第四。目前,在穗工作“两院”院士115人,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颁发人才绿卡70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


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


如何迈向高层次协同创新共同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必答题。而协同创新有两方面课题需要破解,一是从创新链条出发,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如何各自发挥优势、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二是从区域出发,大湾区各地如何发挥各自科技和产能禀赋,进行创新的协作。


针对第一个课题。广州正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搭建舞台,既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也让更多科创英雄同场竞技、公平竞争,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根据《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广州面向全国张榜,支持具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或联合体,共同开展项目技术攻关,并明确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市财政资金支持。拿出真金白银,筑牢创新生态。


为了实现湾区各地的协同创新,广州还积极和湾区其他城市开展科研合作。去年10月,广州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完成。目前两市正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公示,广州协同周边城市打造的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三个集群入选,将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这展示了广州在强化协同创新方面的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 十四 五规 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中,由广州牵头完成(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获奖项目占全省的90%。这说明,广州具有大院大所大平台的集聚优势,强大基础研究能力足以让广州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105/21/139995_539340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15:11 , Processed in 0.07926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