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12: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科学城建设提速,广州科创轴傲然挺立
2021-04-09 09:29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科学院与广州在南海之滨合力打造的最美科学“明珠”——南沙科学城熠熠生辉;一条串联了广州重大科创平台的科技创新轴傲然屹立。


4月8日,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这场大会,开在南沙,但意义不止于此地。先看主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再看内容,打造百年科学城,这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部极点,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主要阵地。


城的力量:要素集聚

日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下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发布2021年联培博士生招生计划。


前者是南沙与中科院、广州市**携手共建的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造的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后者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合作为何在南沙?源于南沙科学城。


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告诉记者,港科大(广州)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大量招聘教师。按规划在2027年之前招聘全职终身制教师400人。当前已到位50多人,计划明年中到位150人。


“人才培养将着眼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培养跨学科,结合素质优秀的领军人才。”吴景深认为,随着港科大(广州)的建成使用,南沙与香港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和知识转移,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将大幅加快,合作的领域将大大拓宽。“我们赶上南沙科学城的建设发展大潮,非常兴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同样对南沙科学城信心满满。他期待着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联动的力量:竞逐湾区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桥头堡”。它坐落于南海之滨,填补了内地科创要素走向广阔海洋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科学城,又成为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棋局上的“关键一子”,为广州科创的发展壮大“留白”。


广深联动、穗莞一体、环内湾合作……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中新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南北极点的广州科创轴,令人遐想无限。


此前,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粤港澳高校打造出分支机构,并向香港分部拨付了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与广州海洋实验室同样如火如荼建设的,还有南沙科学城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预计明年5月,校园一期工程将竣工并交付使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叠加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农历新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的1号文,就是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这意味着,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南沙获得的“大礼包”不止如此。4月8日的动员会上,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表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优先在南沙布局建设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 记弓鸿午则指出,广州市不遗余力地支持南沙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激励评价机制建设、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层面,给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科技的力量:产业迭代


近日,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政策。广州计划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构建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设施为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力争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形成广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


南沙,正成为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科技服务创新,同样对南沙是产业迭代升级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手造车、一手造星。3月30日,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吉利科技集团正式签署航天总部落地合作协议,吉利将全国唯一的航天业务集团总部落地南沙,项目产值规模将超百亿。


吉利航天总部落户,南沙打造成为中国航天第三极再添重要砝码。同时,南沙正逐渐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力量,夯实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


如今的南沙,正着力强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擎支撑,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焦点仍然要回到南沙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聚焦的正是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今年3月初,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首批入驻项目关联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南沙动工建设,预计年产30发火箭。


借力高端科创资源布局,“上天”“入海”将逐步成为南沙的现实图景,形成湾区科技创新增长点、带动极。


南沙区委常 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告诉记者,南沙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这两个“承载区”,将引领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南沙新的增长极。“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谢明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1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百年科学城 广州南沙出台“科创16条”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豪 发表时间:2021-04-08 21:14
4月8日,广州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此外,为支持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天南沙区科技局还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

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记者从会上获悉,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科创平台加速建设,高端人才团队加速集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介绍,自2018年11月该实验室落户南沙以来,已汇聚包括17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过1000人,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力量实质性合作。

张偲表示,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最高支持2亿元!南沙出台“科创16条”

动员会上,南沙区科技局还发布了“科创16条”。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按照“系统性、针对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立足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编制,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梳理发现,“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

港科大(广州)校区已招260余名研究生在读

“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另一方面,香港科大(广州)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动员会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教授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260余名双导师的研究生已经在读,新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投档来南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未来将把学校办成为“南沙科学城”的“国际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源头。

中科院与广州合作建设的南沙科学城,其目标正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16: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进入“快车道”
2021-04-09 09:35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昨日,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仪式暨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行。据了解 ,广州的“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取得全方位进展。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已从原来的36家增至66家,并且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落地,已初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网络。


民企牵头 “四化”模式


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运营主体公司是民营企业牵头,并联合国企、外企组成的混合制公司。这意味该中心从出生起,就要向着专业化队伍、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国际化合作“四化”模式发展。


中心已促成117项技术成果转化


据了解,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在去年创交会已经揭牌。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在4月8日正式成立,则意味着中心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据市科协党组书 记罗光华介绍,交易服务中心已经着手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工作,先后结合创交会平台举办了成果对接会和路演活动18场,促成技术成果转化交易117项,涉及金额35.71亿元。在4月8日的公司成立仪式上,现场亦有10个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而据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股东代表杨雄介绍,公司将重点围绕技术评估、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精准对接、全链条技术垂直孵化服务以及产业研究、市场引导、双创活动、国际人才引进、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国际技术经纪人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多个板块开展全方位服务。


交易中心公司是以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为发起单位,联合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亚洲数据集团、广州市金易策划传播中心共同组建成立的混合制公司。这四家公司涉及民企、国企和外企,在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会展策划、咨询管理等方面各有所长。其中负责牵头的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是民营企业。


“公司虽然是以广州交易中心名义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但依然是一个市场主体,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罗光华说,公司要探索适应市场规律、符合地方特点、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易模式,尽快形成发展路线图和盈利模式,并打造成国家级、国际化的技术交易示范单位。


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已走出大湾区


如今,在交易中心公司成立之外,广州的“科创中国”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


记者了解到,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已从原来的36家增加至66家。基地已经走出大湾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落地,已初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网络。


在创交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牵头,会同中国银行广州分行、海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IDG亚洲、广州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策划组建“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项目投融资联盟”,为创交会的优秀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和金融授信服务。


此外广州也支持建设1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20名院士。市科协已经组织了林浩然、傅廷栋、刘少军等院士及其团队为从化、增城、南沙等地农业发展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同时广州也通过以色列、乌克兰、韩国、日本等国驻穗领事馆和科技社团建立高层次双向开放的国际化转移转化平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立穗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常态化联络机制。


根据《“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科创中国”的目标是结合试点建设成效,打造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


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广东挂点工作组组长秦久怡表示,广州的“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0 23: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大所中国赛宝迁到增城,未来三年准备这样干!
2021-04-10 18:27 来源:大洋网
分享
大洋网讯 工信部电子五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质量可靠性研究与服务的研究所,曾开创中国相关研究领域的诸多先河。“十三五”期间,中国赛宝实验室启动了总部搬迁计划,从天河区来到增城安家,增城总部新区也在2021年正式启动。在新起点和新征程上,这家国家级大所将如何施展宏图?



▲中国赛宝实验室2021年正式启用增城总部新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中国赛宝2021年合作伙伴技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中国赛宝已于去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在未来三年的建设期内,中国赛宝将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和关键创新平台,鼓励前沿探索、自由探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并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长期探索的制度环境,目前已经组建了“高端芯片”、“PHM”等多个创新团队,多项技术支撑国家重点工程,填补国内空白。

无论是AG600水陆两栖飞机、“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等重大装备的研制,还是“国庆70周年阅兵”、广东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港珠澳大桥开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都有中国赛宝的身影。



▲中国赛宝实验室2021年正式启用增城总部新区

中国赛宝实验室总裁陈立辉表示,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赛宝如今建有从原材料、整机到系统的全产业链分布的多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布局覆盖全国。

据统计,2020年,中国赛宝实现经济总量32亿元,研发经费达9.2亿元。中国赛宝总部搬迁至增城,将有效地推动增城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作为省部合作共建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中国赛宝增城总部新区的全面启用,推动了核心电子器件、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装备、高端芯片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充分体现了其布局大湾区的战略眼光。” 增城区区长赵国生表示。

“未来,中国赛宝将致力于向提供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的生态式扩容转变,并以增城总部新区二次创业为新起点,全力做强各大业务板块。”陈立辉表示,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赛宝将启动实施“1+5+X”发展战略,坚持“支撑政府的专业智库、服务产业的科技平台、提升质量的权威机构”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强所这“1”个总目标,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能力支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5”大体系,统筹推进“X”项重点行动,最终形成以“实力强所” “科技强所”“能力强所”“奋进强所”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格局。

活动上,中国赛宝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和项目跟进,分别围绕产品质量可靠性、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数字政府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经济、新产业、新生态等领域,推进更高质量、更宽领域、更高效率的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15: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聚焦“五力” 打造“五地” 南沙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提速!
2021-04-08来源: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打造百年科学城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沙力量”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一城(南沙科学城)、一岛(国际金融岛)、一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一“特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科创格局初步形成,广州南沙正在悄然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核心支撑,将助力大湾区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打造百年科学城,南沙乘势而上。4月8日,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号召全区起而行之、接续奋斗,奋力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将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奋力谱写南沙改革开放发展新篇章。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 平 总 书 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对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和南沙科学城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市委常 委、南沙区委书 记卢一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中山大学陈新滋教授,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同志,市科技局党组书 记弓鸿午同志出席并讲话。南沙区委副书 记、区长董可主持会议。南沙区委常 委、常务副区长谢明通报了南沙科技创新进展情况。南沙科技局就《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科创16条”)做了政策亮点解读。
  原始创新:
  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年初,广州市委全会提出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由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南沙科学城成为热议焦点。
  记者从动员大会获悉,近年来南沙深耕科学发现,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科创平台加速建设,高端人才团队加速集聚。2018年11月,南沙区人民政 府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市人民政 府携手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作,着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介绍目前实验室已汇聚包括17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过1000人,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力量实质性合作。
  张偲表示,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去年以来,南沙区按照“深地、深海、深空”的定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布局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大科学装置,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核心支撑。如何在“十四五”开局阶段谋划百年科学城的工作成为当前南沙的工作重点。
  卢一先表示,南沙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南沙担当,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大湾区创新发展上做出南沙贡献。
  卢一先要求,要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一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完善提升“1+1+3+N”科创平台体系。高标准建设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设施先进、学科交叉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二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三要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全省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完善科技创新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四要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五要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营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最强引擎:
  担当广州科技创新主力军

  南沙着力技术发明,增强科技攻关,正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动能转换“最强引擎”。在全省紧急征集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后补助名单中,南沙区共5个防治技术和产品入选,总量全市第一(全市共17个)。2020年南沙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同比增长53.1%;有效期内高企累计682家,同比增长16.2%,其中入选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3家、“高精尖”企业4家。南沙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吉利航天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项目。
  何棣华表示,动员会开得及时,充分彰显了南沙参与和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广州市和南沙区科技创新工作,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和保障,齐心协力支持南沙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优先在南沙布局建设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入更多领域领先的优质项目和人才团队,持续扩大南沙科学城的高端资源集聚效应;大力支持和推动南沙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加强政策的示范、试验,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国际化人才服务管理体制,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在南沙创新创业。
  弓鸿午表示,南沙区作为广州市经济增速最快的行政区和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一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市科技局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转移转化试点、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技激励评价机制建设、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层面给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还将建立市区联动、统筹推进、狠抓重点的工作机制,引入更多诸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院大所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高端优质创新资源落户南沙。
  作为南沙本土企业,广东医谷深切感受到南沙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广东医谷产业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谢嘉生介绍,目前园区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下一步广东医谷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引领作用,完善4+1服务平台体系,用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继续大力引进优质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项目集聚南沙。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表示,晶科电子在海外市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获得全面的恢复,目前为止,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的三季度。晶科电子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制造产业链配套上具有完整的优势。
  晶科电子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密切科研合作的优势,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保持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可以说晶科电子的发展是融合了粤港台,特别是大湾区两岸三地携同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创新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如今,南沙孵化育成体系日趋完善,广东医谷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优创社区获省级众创空间认定,实现了南沙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累计建成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6家众创空间。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35个,是2015年的3.4倍。集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占全市1/5。
  生态优化:
  南沙出台“科创16条”厚植创新土壤

  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需要推动生态优化,不断厚植创新创业“天然土壤”。今天的动员会,南沙区科技局重磅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
  “科创16条”,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按照“系统性、针对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立足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编制,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梳理发现,“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
  作为与南沙科技创新同呼吸共发展的一份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同样对南沙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大为赞赏。“今年是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在南沙落户深耕的第九个年头,我带领的有机氟功能材料研发团队于2016年入选珠江人才计划进驻南沙。近五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南沙区的飞速发展,我非常喜欢南沙这个地方,我的团队开展的有机氟功能材料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陈新滋表示,未来中大南沙研究院也将依靠中大医学学科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期为南沙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南沙共同发展。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正利用其地缘优势加速推动粤港澳联合创新。“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另一方面,香港科大(广州)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教授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二百六十余名双导师的研究生已经在读,新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投档来南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未来将把学校办成为“南沙科学城”的“国际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源头。
  谢明认为,动员大会的召开是南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是大湾区赋予南沙的使命,广州将南沙科学城作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极点,南沙科学城的建设与南沙科技创新的发展将对广州与大湾区的创新格局发挥重要作用。南沙必须敢于担当,以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此南沙也提出打造湾区创新灯塔的愿景。”
  中科院与广州合作建设的南沙科学城,其目标正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谢明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p.gov.cn/xwzx/zwyw/content/post_7223429.html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该中心以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建设与之配套的航空轮胎硬核科技中心和航空轮胎制造试验基地。主要开展新型弹性材料设计开发、颠覆性智能弹性体材料、弹性体复合材料界面科学、航空轮胎前沿理论、轮胎数字孪生、轮胎动力学试验等相关研究工作。
  项目一期主要完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将作为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轮胎研发与创新基地,解决我国航空轮胎关键技术受限问题,计划在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效果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22: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项目将用于绘制人类谱系单细胞精度的“航海图”,实现组织重塑、谱系再现,全面提升全球人类细胞谱系研究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破解隐藏在细胞中的生命奥秘,加速新一代医学技术的变革。该项目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用地约4万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7 2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sf8234 发表于 2021-3-7 18:01
合肥也是厉害!

毕竟有中科大加持,之前看不出来,现在差距一下就出来了。合肥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1 17: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znsnews.com/index.ph ... atid=37&id=5357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主任张偲院士:四个海洋大装置集群到位以后,南沙必将成为国家海洋研究的一个中心

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2 1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还有南方光源 阿秒光源 两个大科学装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2 16: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11 发表于 2021-3-6 13:54
当年省府要求中子源建设在广州,市里提供了几个地方都不行全部地下水超标这个有点遗憾啊运气不行啊,广州 ...

南方光源 在就确定是在东莞的了 都已经开工建设了 另外还有一个阿秒光源 也从西安手上抢了过来 也是在东莞松山湖国家级科学城内开工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07: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城一展 | 促交流引合作重转化 广州科技发展的“永动机”
创交会CIEF      发布时间: 04-22  13:54
      近年来,广州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累计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04项、734项,占全省的54%、69%;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增长了5倍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这些靓丽的成绩,为“十四五”的开局奠定了优异的基础。其中,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近7倍,2019年成交额1273.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保持全省首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2020年再度同比增长了77%,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广州营商环境改革也走在前列,已连续3年成为首选投资目的地,是中国内地城市投资排名中最受欢迎的投资城市。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迈上新台阶,反映出广州技术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以及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均在显著提高;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折射出广州经济活力持续释放、市场投融资活跃,显示出广州经济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结构动力。而对已深耕成果转化厚土六载的创交会来说,则意味着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得以实现,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将“成果转化来创交会,资本布局看创交会,国际合作找创交会”这句口号传入千家万户。与时代一同飞速发展的创交会,有着强烈且鲜明的时代烙印。循迹创交会,便能得知广州科技发展“永动机”这个称号的由来。创交会确定永久落户广州的那一年,广州同步出台了多项对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税收的激励政策,以吸引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与此同时,在重大的政策利好消息之下,承担着链接“技术孤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作用的创交会也紧跟着开通了广州市科技成果库,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易,响亮地喊出了第一句口号——“永不落幕的创交会”,全年无歇、风雨无阻地投入到创新成果转化事业中去。成果转化工作在新提出的“1+1+N”模式(即1个展会、1个网络平台、N个转化基地)指导下,很快便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历届创交会累计展出创新创业成果达10000多个,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发布项目达17000多个,转化落地项目涉及金额逾500亿元。广州市市 长温国辉对创交会作出了极大的肯定,“创交会已逐渐成为推动全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转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成为广州链接世界、汇聚高端资源的强大吸附器和动力源。”影响力与号召力大幅提升的创交会不忘初心。2020年,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0创交会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促成176个项目转化落地,涉及金额超112亿元。同时,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已从原来的36家增至66家,并且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落地,已初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网络。中国工程院士院士钟南山也赋予了创交会极高的评价:“创交会就是帮助科技工作者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我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创交会实现自己创新的价值。”细细数来,近些年间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持续投入厚积薄发的成果,为创交会的“五年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广州市迎来历史机遇的关键之年。广州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积极构建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创新空间布局,依托“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而创交会也将持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速、科技和金融结合更为密切、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投融资更加顺畅、引才纳智流程不断优化的广州创新创业“金字招牌”,为广州科技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6月25-27日,由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九三学社中央、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即将以“赋能双循环 助力新发展”为主题开启新的征程,通过创新技术展览展示、配套专业论坛会议等活动,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构建高水平企业创新展示平台和产业聚合发展平台,构建可持续、常态化的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平台载体,助力更多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更好地服务广州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07: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立项项目及经费支持均全国第三
二三里资讯广州      发布时间: 04-22  14:23
      近日,广州市科技局发布消息,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地区获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支持均居全国第三,再创新高(资助项目3188项,资助经费17.1亿),仅次于北京(7264项,61.83亿)、上海(4278项,28.63亿)。这源于近年来广州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持续发力。
      当前,广州市省实验室获得科研项目创新高,累计获得国家、省级项目38项,经费支持约3.4亿元。除了布局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广州还在建立健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推动基础研究与科技人才培育交叉融合;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堪称“重型武器”。广州正全力以赴筹建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同时,大力推动4家省实验室围绕前沿科学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广州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此外,广州还在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56家,占全省近60%;市重点实验室达195家。
      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方面,广州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截至2020年,全市已累计投入超2亿元,累计获得资助超8亿元;广州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达98家,位居全国第三。同时,广州开创性地将2020年度粤穗联合基金95%经费投入青年基金项目,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独立承担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广州也在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5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经费超6.7亿元。在基础研究的人才培育方面,广州4个省实验室汇聚了徐涛、张偲、徐宗本、李家洋等32位院士、近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自2016年以来,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政策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立项支持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团队超228个。2020年,创新方式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1313名博士青年科技人才留穗发展。      
      在科技创新改革方面,广州深化落实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简政放权,建立符合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项目立项及管理制度,截至2020年,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下放基础研究项目1976项,充分激发了科学家的自 由探索精神。此外,广州支持优化原始创新机制,出台全国首个市级支持科技资源库发展办法,使科研人员获得稳定支持,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广州还充分赋予创新平台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强化人才集聚“向心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2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超7亿!南沙这一P1生物安全实验室将于明年12月建成
2021-05-11 12:30 来源:南方+

近日,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预研项目开始环评公示。该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内,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投资建设。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总投资 7.76 亿元,总占地面积约为1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5600平方米。本项目为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的 P1生物安全实验室。本项目施工工期约18个月,预计于2022年12月施工完成。


环评公告显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运控与科考中心大楼,研制出智能科考示范中心,三套智能科考实验系统(科学载荷智能运维系统、自动化科学实验系统、智能机舱系统),其中运控与 科考中心大楼和智能科考示范中心主要为设备仪器的展示,科学载荷智能运维系统和智能机舱系统均为全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不产生污染。


本项目选址于广州市南沙区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内。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定位为广州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通过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推动中科院各类创新机构、高端创新平台集聚,建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又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明珠科学园位于南沙科学城明珠湾片区内,总面积 4641亩,包括启动区(一期用地)1367 亩、二期用地 1637 亩、预留发展用地 1637 亩。拟入驻明珠科学园建设的项目共 15个,涵盖海洋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与前沿交叉相关领域及科技支撑项目建设。本项目为一期海洋科学项目之一。


项目所在东北面为规划空地,西北面隔规划空地为凤凰大道,西南面为明珠科学园科创中心展览馆(在建),东北面为规划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5: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科企组团“亮剑” 科创枢纽能级迈上新台阶
2021-05-13 11:46 来源:大洋网

新冠检测试剂、磷酸氯喹、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


去年以来,广州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产业支撑方面取得了众多亮眼的科技成果,为战“疫”贡献了强大的力量,展现出广州科技军团的硬核实力。


本期幸福“物”语聚焦新冠检测试剂,讲述短短25天内检测试剂在广州研发成功的幕后故事。如果说小小的检测试剂,是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缩影;那么奋斗在科技战线上的优秀人才,正是推动广州创新、提升广州科技能级的“第一资源”。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之一,广州市近年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带来持续喷涌的新动能。


·一个物件·


新冠检测试剂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广州面对这场技术攻关大考各方协同、集中突破,积极开展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检测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攻关,不断涌现科技战疫“广州成果”。


在此次抗疫战中,“广州军团”再次夯实了在我国体外诊断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三个“全国第一”、三个“全国最大”的成绩就是这个军团的“金字招牌”。达安基因是全国第一批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核酸快检的企业,万孚生物是全国第一批研发出抗体快检的企业。同时,达安基因也是全国最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万孚生物是全国最大的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金域医学是全国最大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服务机构。


据了解,广州新冠检测试剂在获批时间、获批企业数、销售数量、服务数量等方面均居全省第一。产品不仅用于服务国内疫情防控需要,还覆盖了境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广州战疫科研攻关的4项成果——磷酸氯喹、连花清瘟、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也被广东省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全球推广。


·一位人物·


在实验室“过年”的“病毒猎手”


对广州万孚生物研发工程师洪裕好来说,去年春节可能是她最难忘的一个春节。大年三十晚,在家家户户喜迎新年之际,她接到紧急指令,要尽快制作两款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广州多个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开展了即时检验产品的研产攻关。洪裕好当时负责万孚生物免疫胶体金平台的研发、技术、供应链等工作,曾参与应急产品H7N9、H1N1等的开发。此次战“疫”,她同样最先投入到战斗。


与时间赛跑:


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25天问世


“放心去吧,孩子有我们照顾。”隔天大年初一清早,洪裕好的丈夫一路说一路把她从老家送回广州。那时,洪裕好内心万千不舍,一来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二来爸妈更是大半年没见过了,想着过年总算可以好好陪陪他们。但身为研发人员的使命感,让她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在病毒面前,整个团队争分夺秒。洪裕好有时连续24小时奋战在岗位上,一个星期都不曾踏出办公室,“因为我们在打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从大年三十带领研发团队扎根实验室,他们一待就是整整25天,最终开发出两款快速检测产品。


2月19日,国务 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办公室向国家药监局推荐快速检测试剂,建议进入快速审批通道。在推荐的9个产品中,洪裕好带队研发的就占了2个。“两款产品无需辅助设备,检测时间只需15分钟,可广泛应用于二三级医疗机构及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机场、高铁站、海关检验检疫等场所均可使用。”洪裕好介绍。


2020年2月22日,万孚生物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批获准上市的新冠病毒抗体现场快速检测试剂之一。该产品获批后,万孚生物立即向中 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捐赠5万人份,用于前方医疗机构抗疫使用。


此外,短短三周的时间,洪裕好带领团队输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企业内控标准、生产标准作业程序、设计与开发文档等重要文件,并参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新型冠状病毒胶体金平台的相关工作。


最幸福时刻:


“有家人,战疫路上就有依靠”


在检测试剂研发过程中,最危险的就是去医院开展临床实验。“起初也不敢告诉家里人要接触感染者的样本。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说,都有穿实验服戴口罩戴手套,很安全。”洪裕好回忆说,家里人仍十分挂心,防护措施够不够?休息不好抵抗力下降?“但我看得出来,他们怕打扰我工作,都尽量把担心藏在心里。”


偶尔有空,洪裕好就给家里发在吃泡面的照片,并跟丈夫打趣说,自己把过去30年没吃的泡面都补上了。于是,大年初六丈夫一个人返回广州,说要专门给她煮饭吃。可一直到元宵节,洪裕好只吃过一顿丈夫做的爱心晚餐,“太忙了没时间回。”


“作为一名研发人员,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因为我可以连续24小时待在工作岗位上,也可以一个星期不回家。产品正式获得注册证的时候,激动到掉眼泪,太不容易了。但是作为一个妈妈,我对孩子们是有愧疚的,给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尤其上网课期间,老大是一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尽管有老人帮忙把生活打理妥当,可辅导孩子学习就措手不及了。懂事的女儿还跟老师说,‘我妈妈是科学家,所以不能回家’,听到后感觉又好笑又有点心酸。”说到孩子,洪裕好忍不住语带哽咽。


去年,洪裕好家庭接连获得“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对此,洪裕好十分感激,“这份荣誉让家人备受鼓舞”。洪裕好知道,没有家人的支持,自己就不能全身心地24小时投入战疫科研攻关,“有了他们,辛苦路上的委屈和辛酸都有了倾诉者、有了依靠。”


·一项成就·


广州探索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广州在战“疫”中的迅速反应有赖于坚实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达10%左右,现有生物医药企业38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


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目前广州正通过新旧动能的“换挡”,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科技创新正是其中的坚实抓手、动力之源。


事实上,近年来广州交出了科技创新的亮眼“成绩单”: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科技部发布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广州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排名上升至第二;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超1.2万家,2020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430家,同比增长33.90%,连续三年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56家,占全省近60%;市重点实验室达195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领头羊”之一,广州如何不断提升创新能级?“秘诀”在于广州市近年来探索打造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广州正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3月25日,广州市科技局向媒体披露,2021年广州将投入近42亿元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层分类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着力解决科技创新领域“卡脖子”问题,促进广州科技创新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反向复刻”模式转向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推动”新阶段,提升创新发展格局。


党 的十九届五 中全 会提出“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明确要求。广州将进一步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和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善于化危为机,做好系统谋划,坚持协同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上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3 22:50 , Processed in 0.07852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