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3 20:0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ac 发表于 2021-4-3 18:49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被上海抛离了多少?

上海的财政收入抛离了广州多少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 2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GZgenie 发表于 2021-4-3 20:08
上海的财政收入抛离了广州多少倍?

他显然是隔壁的,上海的朋友们不会来尬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 20:2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ac 发表于 2021-4-3 18:49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被上海抛离了多少?

这个数量广州连续几年全国第一…比深圳快倍数了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 20:3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Zgenie 发表于 2021-4-3 20:08
上海的财政收入抛离了广州多少倍?

新设立高新企业数量上广州连续几年全国第一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 23: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科创板的设立让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猛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 23:3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RAM 发表于 2021-4-3 23:25
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科创板的设立让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猛增。

与此同时,广州积极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2018年、2019年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分别达到8377家、9283家,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4 12:1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Zgenie 于 2021-4-4 12:19 编辑
DRAM 发表于 2021-4-3 23:25
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科创板的设立让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猛增。


一个是国家战略直辖市,一个只是大区省会,根本就不是一个次元的,资源配置不一样你这比对标准就错了,连对标都不够格,说白了上海这是回归本位,只是以前没把钱往高企砸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4 1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gac这个傻屌还不滚回某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4 1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eshore 发表于 2021-4-4 12:22
gac这个傻屌还不滚回某地吗

隔壁的跑我们这来损简直就是找抽。版主怎么不禁言他呢?我以前也喜欢去隔壁发言,给禁言了好几次。再也不去了。没意思。你是广州的,那段时间怎么看见你在 深版发了好几个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4 13: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DRAM 发表于 2021-4-4 12:53
隔壁的跑我们这来损简直就是找抽。版主怎么不禁言他呢?我以前也喜欢去隔壁发言,给禁言了好几次。再也不 ...

我被摩天镇禁言后莫名其妙套头上了他们版的好几个帖子,我干脆直接全编辑修改后这些帖子又被深版版主删了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4: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架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之弓”
南方新闻网
发布时间: 03-30  11:19
南方新闻网官方帐号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前线,一张科创之“弓”,已悄然拉开。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规划建设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一轴横贯南北,串联起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1+4+4+N”平台体系,广州下出“十四五”规划广州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先手棋。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从广州到深圳再到香港的广深港创新带,类似一张弓的弧;从黄埔至南沙的广州科创轴则像是这把弓的弦。“科创之弓”的布局,在地理空间与创新资源配置上,将助力推动广州和香港、深圳、东莞等城市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让城市“耳聪目明”;以广州为基座架设的“科创之弓”,则助力提升大湾区城市群在世界创新大棋局的显示度。


中轴脊梁“张弓”力千钧


弓之上佳,在于弓弦之韧。


广州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了广州正在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的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包括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


南沙科学城是中科院与广州在南海之滨合力打造的最美科学明珠。未来,广州将依托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中新知识城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目前,知识城正全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区、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


两大极点之间的平台节点,则聚集了大量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其中,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将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州科学城已成长为企业创新沃土,正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序列。


科创轴上诞生的诸多科技成果,已成为广州的名片——明珞装备、禾信仪器、乐源数字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个智慧地铁示范站建成,为全国地铁大规模推广智能化及信息化技术、设备积累了经验;全国首张智能网联汽车远程载客测试许可获颁,自动驾驶接待乘客超过10万人次……


在科创轴各片区的共同驱动下,广州科技的显示度与日俱增。根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显示,广州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排名第二。


从科技创新轴的布局可以看出,广州旨在提升由北向南的互联互通水平以及区域之间的协同力度,加强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发展联动,片区之间将进一步通力合作,打造广州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今后,广州的优势科创资源将汇到科技创新轴线上。外界曾经诟病广州的“价值园区和产业平台过于分散”等情况将得以避免。不仅如此,广州科创轴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支撑,足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释放源自大湾区的发展驱动力。


一条坚韧强健、张力千钧的科创脊梁在广州挺起。


轴带相衔“铸弓”谋全局


与“科技创新轴”共同出现在广州“十四五”规划中的,还有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沿江产业带以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国际大都市立足产业前沿的引领功能;东南部产业带基于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布局;西部产业带则希望依托交通枢纽,做强广州西部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广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绩斐然。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256.53亿元,同比增长77.21%,成交额总量首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大力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和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今后,“两纵一横”的产业带和贯通南北的科创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这是广州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创新链到产业链,并行谋划的空间布局。


在空间地理上,科创轴穿过的平台所在地,不少也是产业带赖以生存的物理节点。二者共同连接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广州重要产业集群,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是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科创轴与产业带以此为交点,将助力整合广州的重要产业集群、科创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资本要素更高效流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琶洲试验区西区现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26家龙头企业,2020年营收和税收同比分别增长36.4%和44.6%。


另一方面,新的产业空间布局连通了广州的新老片区,从而以科技创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而老城区的服务业基础以及珠江西岸的制造业优势,将共同为科创轴的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2020年以来,广州科创轴的研究机构与产业带的技术企业多次联合攻关——达安基因研发出国内唯一获批的30分钟内快检产品;万孚生物是全国首批抗体检测试剂盒2家获证企业之一;金域医学检测超过3000万例,单机构累计检测量全球第一。


三个企业均为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企业。它们分布于产业带上,但其原始性创新的根脉,则扎根于肥沃的广州科创沃土。就国际经验看,轴、带的形成通常是市场选择的过程。广州结合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互动的经验统筹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有机的产业集群。


以此为缩影,广州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持续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当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稳居全国前列。


轴指东南“引弓”向湾区


2020年,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高于硅谷集群。


广州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发展重大机遇,与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攻关,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立于世界前沿。接下来,广州科创轴的成型,将为这种协同合作添砖加瓦。


科技创新轴的南端引向珠江入海口,为广州的未来发展留白,写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笔。广深联动、穗莞一体、环内湾合作……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这条粤港澳大湾区的“弓弦”之轴,令人遐想无限。


风起云涌珠江口,波澜壮阔大湾区。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广州,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要塞之地。这里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可为科创轴的建成提供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为大湾区城市群释放绵绵不断的创新势能。


此前,坐落于南沙科学城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并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由广深联合共建;首批建设的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有2家由广深两市共建……广深之间形成了长度180多公里的科技创新廊带,以及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


在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过程中,如果说南沙科学城将是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前端桥头堡,那么积蓄在这个桥头堡后方的,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汇聚的科创力量。这是因为,广州的科研院所、平台装置,悉数分布于科创轴上。


广深科技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广州联合深圳、东莞、佛山共同参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建设,5年内拟投入3亿元;广州计划探索设立广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开展联动建设……


从大湾区内部看,深圳前海与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自东向西沿海分布,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广州科创轴自东向西,填补了科创要素从广州内陆走向海洋的最后一段缺口,将助力大湾区内的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将加速流动。


■解读


“1+1+4+4+N”的布局逻辑


今年初,广州提出实现具有广州特色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硬核”布局。


具体包括,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加快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蕴藏着怎样的布局逻辑?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广州又将如何以该平台体系为抓手,巩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湾区创新策源地迎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年广州市**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广州全球地位不断跃升,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跨入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全球一线城市,科技力量一定要强。”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说。


为此,广州近年按照国家、省的部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落户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要求,引进汇聚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高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重大核心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广州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规划布局基础创新区域载体。同时,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学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的需要,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升级优化实验室体系。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布局。“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汇聚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国家队”引领,将在广州开展具有重大研究前景和潜力的前沿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


以四个重大基础设施为例,这是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性结构和核心硬件。围绕冷泉装置、风洞装置、识海工程、细胞谱系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州将形成定位清晰、高度密集、先进高端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带动广州科创步入正向推动新阶段


疫情中,位于广州的生物岛实验室研发出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获省向联合国推荐全球推广;该实验室仅用25天完成第一代亚型腺病毒载体的疫苗候选株Ad5-NB2构建及小试生产……这些成果助力广州科技在战“疫”期间立了功。


生物岛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源于广州的长期布局、厚积薄发。打造“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若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0”到“1”的突破。


过去数十年,中国广泛引进海外先进产品,再探究该产品之所以先进的原因。该过程的路径是“从产业到技术到科学”;模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今,国内有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领先地位,濒临“无人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因此必须要开展基础研究,从源头获取发展新动能。


在此情况下,科技创新路径就要调整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创新模式则为以“科学引领产业”来实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将着力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反向复刻”模式转向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推动”新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1: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
2021-04-08 15:42:56 来源: 新华网
  4月8日,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仪式暨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宣布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现场10个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有5项科技成果进行路演对接。
  据悉,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以开展“科创中国”服务行动为契机,旨在打造适应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载体,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广州,促进国内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该公司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人才、学术等资源优势,开展产业研究、技术挖掘、技术评估等,打造“技术+产业+机构+资本+孵化载体”的国际技术交易服务生态体系。
  据了解,组建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方式,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广州,对于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科技创新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以及探索技术交易市场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广州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发展战略的有力举措。
  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直通车。(陈日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1: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130项重点工作都安排了,“创新”“科技”成关键词!
2021-04-08 07:00:12 来源: 广东科技 **
  据广东省人民政 府官网3月29日消息,《2021年省〈政 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下称《分工方案》)已经省政 府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于近日印发。
  《分工方案》将2021年省《**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十大重点工作任务,对应分解为出台政策文件、制定工作方案、组织重大活动、召开部署推进会议等具体举措,并逐项明确分管省领导和部门分工。
  此次发布的2021年省**重点工作共分为11个方面,共130项。“创新”“科技”成为重点工作的关键词。省科技厅牵头负责4项重点工作:
  ●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工作措施:
  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2021年建设工作要点。
  出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2年)》,编制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
  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

  成立国家实验室建设与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支持国家实验室及在粤相关基地建设与保障政策,推进广州实验室落地建设,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实验室,组织开展第一批省实验室考核评估、3年建设期省级财政补助核定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同步投入核定。
  制定《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意见》。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性建设,争取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工作措施:
  制定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规划方案,组织实施第三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扩大省市、省企联合基金规模,完善多层次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动实施重点专项。
  制定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1—2023年)三年行动方案,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现代种业、生物安全等领域组织新一批研发项目。
  ●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工作措施:
  制定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
  制定实施链长制的若干措施。
  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出台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量子科技“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争取韶关、阳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争取梅州、揭阳高新区顺利通过以升促建考察。
  ●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创新生态。
  工作措施:
  出台省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方案。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银龄专项”,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
  实施“湾区人才”“乡村工匠”人才工程,借助人才计划、重点实验室、博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粤发展。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落地,提升省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带动作用。
  推进产业技术研究与转化联合体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南沙推动粤港澳科创要素对接 促三地科创规则融通
2021年04月07日 18:27: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广州市南沙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2021年,中国启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南沙更被直接“点名”,赋予推进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


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打造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枢纽节点


目前,在已动工的明珠科学园内,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逾十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正加快建设中,一大批重点围绕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已在南沙形成集聚态势。

南沙正着力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目前,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成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划2022年9月正式开学,将成为两地科研对接合作、科技创新协同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创新上,南沙率先开展跨境科研资金使用,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


此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以科技创新券“全国通用通兑、即兑即付”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获得国务院认可,列入《国务院第三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推广清单》,助力港澳科技团队成果落地。


研究打通科创合作堵点 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助推科创要素流动


2019年,南沙携手暨南大学率先打造全国首个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逐步建立起南沙与港澳各界常态化联系及调研走访机制,促进粤港澳三地政府、业界、智库的常态化、全方位深入交流活动,深入研究探讨规则衔接的政策诉求和解决路径。


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平台成立以来,在全面推动南沙与港澳的规则制度对接,加快实现粤港澳三地“联通”“贯通”“融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进一步联合港澳科技研发力量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021年以来,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聚焦三地科技创新要素对接合作,在南沙重要科研平台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研究,力求找准症结,争取突破。


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总体来看,粤港澳三地在政府架构、法律条款、科技创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客观上成为了港澳科研科创团队的深度参与三地合作项目的阻碍,给科技创新领域合作带来了一系列障碍。


其中,港澳强调市场主体导向,管理深度多限于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但同时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引导能力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而内地政府着眼于宏观调控,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清晰的规划、目标与系统的监管,管理层次较为明确和具体。


该负责人介绍,以身处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前沿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例,两地在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管理、项目审核及后续监管、评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香港分部的运营构成了一定挑战,这些共性问题也影响了其他港澳科研机构与内地合作项目的参与度和顺畅运作。


据了解,位于南沙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面临科研设备、物资跨境机制的优化需求,在未来的港科大(广州)运营中,也对相关设备资产、物料的跨境调用有更高的灵活度要求。


随着三地科技创新合作活动愈加丰富,推动科研科创领域的政策、规则更通畅连接已成为粤港澳普遍共识。


下一步,南沙将从多方面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加快建设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并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建立健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构建海外人才高端创新平台,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同时,优化完善与港澳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景深:港科大(广州)明年开学前将招150名全职教授,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04-0819:37《广州日报》官方帐号

“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另一方面,香港科大(广州)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接受采访时透露,校园建设方面,香港科大(广州)一期正在加速推进,预计明年5月即可完工交付。在师资方面,香港科大(广州)将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招400名全职教授,明年开学之前将招到150名全职教授,目前已经招到了50多名。目前已有上千名投档申请人,将在中间继续筛选。


在学生培养方面,利用香港科技大学清水湾校园,已经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做了学术先导计划招生,研究生的培养已在进行中,目前在读的研究生已经接近270人。今年第三批研究生招生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计划再招150名。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投入使用之前,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利用清水湾的师资在为位于南沙的广州校园培养人才。博士后方面,与南沙资讯科技园合作设了工作站,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博士后招聘,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投档来南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经吸引了全球优秀的海内外人才投档,希望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投身广州、投身大湾区建设。未来将把学校办成为“南沙科学城”的“国际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源头。吴景深表示:“我们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已经结缘20多年,经历了南沙、大湾区发展的全过程,希望能够在南沙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创新成果在大湾区进行成果转化,未来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局。”


港科大(广州)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首阶段将培养4000名研究生;未来5年内将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港科大已启动2021至2022学年试行广州校园课程的学术先导计划招生。港科大(广州)学术先导计划课程包括功能、信息、系统、社会等四个学术枢纽,将提供15个前沿研究领域哲学硕士/哲学博士课程(研究式课程)。先导计划课程的学生,将于2022年9月转往港科大(广州)继续修读有关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18:09 , Processed in 0.07842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